從“要我干”到“我要干”

時間:2022-01-07 10:57:00

導語:從“要我干”到“我要干”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編者按:市委書記劉宏建在市委四屆三次全會上要求,要加快農業產業化經營,建設一批品牌化、標準化、規模化的優質農產品基地;大力發展專合組織,積極推廣“企業+協會+農戶”等經營模式,提高農業的市場化和農民的組織化程度。

順慶區委、區政府因地制宜、突破傳統思維定勢,在該區大林鄉大林寺村創造性地探索出了“政府引導、農民自主、金融支持、龍頭帶動、集約經營”的現代農業發展模式,在較短時期內,形成了生豬、蛋雞養殖園區和食用菌種植園區,強村富民的產業初具規模。在建設新農村的實踐中,順慶的做法值得各地學習借鑒。從今日起,本報推出《順慶區大林寺村新農村建設園區模式的實踐與思考》系列報道,敬請廣大讀者關注。

新農村建設農民是主體

順慶區大林鄉大林寺村距市、區16公里,自然資源少,農業生產條件差,屬于典型的丘陵地區山村。如何在偏遠山村切實有效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真正讓農民增收致富?

農民在新農村建設中唱主角,是順慶區委、區政府確立的剛性原則。過去,大林寺村全村203戶735人長期靠種糧吃飯,靠打工掙錢,60%的農戶較為貧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解決農民脫貧致富的難題,根本出路在于發展產業。“產業發展過程中,政府對農民種什么、養什么不作硬性規定,一切由農民進行民主決策。”據順慶區副區長向貴瑜介紹,區、鄉、村、組多次召開農村現場會和群眾院壩會,組織農民進行討論、商議,最終研究出3個產業:生豬、蛋雞養殖和食用菌培育。

在政府的引導下,農民自主決定產業發展的項目,充分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積極性和參與性。當生豬、蛋雞、食用菌三大產業項目張榜公布后,群眾爭先恐后前來報名。大林寺村原定的57戶產業項目參與名額,在全村除去外出務工人員,在剩下的118戶農民中,竟然有114戶參與了角逐。其中,村民何小平還專門從深圳連夜趕回報名競選,并通過層層篩選,最終成為養殖戶。經過一番激烈的演講競爭后,過去農村發展產業中從未有過的一幕出現了:最終入選者飲酒慶賀,落選者痛哭失聲。村民周碧清因起初猶豫不決,導致自己無緣成為此次的種養殖戶,后悔得幾天都睡不好覺,只得遺憾地等待下一輪競爭。

記者點評:在發展農村產業的進程中,農民自主選擇產業發展的項目,變過去政府“要我干”為現在的“我要干”,真正激發和調動了農民創業致富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

農村產業發展農民是投資者

資金是產業發展的瓶頸,作為偏遠山村的農民,可支配收入較少。如何化解農村產業發展中資金短缺的巨大難題?

“在建設新農村、發展農村產業的過程中,政府不再扮演大包大攬的角色,而是將農民真正推上了前臺。”順慶區區長劉彬告訴記者,大林寺村發展生豬、蛋雞、食用菌三大產業,政府一改過去對種、養殖等產業發展進行補貼的做法,而是從區財政拿出200萬元存入區信用社,成立了小額信貸擔保公司,以1:3的比例進行放貸,并確定:從事食用菌培育的農戶可貸款3萬元作為啟動資金,從事生豬養殖的農戶可貸款5萬元,蛋雞養殖的農戶最高可貸款7.5萬元。政府出資為農民的貸款進行為期兩年的貼息支持,同時制訂嚴密的還款計劃:要求農戶一年償還貸款數額的一半。

與此同時,順慶區政府加大了對大林寺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充分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區、鄉兩級政府共投入17萬元,用于平整土地、修路、通水、通電等公共性、公益性基礎設施建設,為該村創造了良好的投資環境。

政府財政資金投入方式的改變,帶來了資金的放大效應。大林寺村57戶發展產業的農民,在自身積蓄和貸款不夠的情況下,紛紛向親朋好友借錢建設豬圈、雞舍和食用菌大棚,總投入高達800余萬元。同時,由政府成立的擔保公司還扮演了“杠桿”的角色,既化解了金融單位有錢不敢貸的尷尬,還解決了農民不能提供擔保、貸不到款的風險,起到了“一石二鳥”的作用。

農村產業發展的過程,也是農民挑戰傳統農業的過程。農民成為園區產業的投資者,并且投入資金的來源大部分為貸款和借款,這種角色的轉變大大增加了農民的風險意識、責任意識,也有力地增強了農民抓好產業、增收致富的緊迫感和壓力感。大林寺村三組村民周圣國投入十多萬元從事蛋雞養殖,大年三十那天,他中午吃過“團年飯”,下午就開始忙著建雞舍,妻子趙碧瓊心疼地叫他休息半天,可周圣國毫不“領情”:“十多萬元都砸進去了,還敢怠慢,不搞出個名堂,這輩子就富不起來了!”奮戰3個多月,雞舍建成、雞苗進籠,而周圣國卻累得又黑又瘦,體重下降了十多斤。

像周圣國這樣全身心投入產業發展的農民,在大林寺村比比皆是。春節期間,不少農戶是“吃了團年飯,下來接著干”、“初一耍半天,下午就上班”。一些農戶干脆吃、住在建設現場,趕工期、爭進度,創造了建設新農村的“大林速度”。

記者點評:農民在產業發展中成為投資者,有效避免了“政府大包大攬、農民啥事不管”的現象,巨大的風險意識、責任意識和靠發奮圖強來發家致富的強烈愿望,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

農村產業發展農民是實施者

過去,提起農村產業發展,最常見的經營模式便是引進業主,承包土地,進行規模種、養殖。農民最終成為土地租金的獲得者,并為業主打工掙一點錢。而在大林寺村,發展產業的業主無需引進,當地農民自己就是產業發展的具體實施者。

“新農村建設的核心是讓老百姓富起來,讓大多數的老百姓增收致富。”向貴瑜告訴記者,新農村建設不是錦上添花,而是切實讓廣大老百姓腰包鼓起來。引進幾名業主,承包整片土地搞種、養殖,農民靠為業主打工掙錢和收取土地租金,根本無法真正致富,也不是長遠之計。最根本的是,要讓農民自己當家作主,自己發展種、養殖等產業,利益自享。

農村產業發展經營模式的轉變,帶來的是廣大農民以主人翁姿態,積極投身到創業之中的巨大變化。在大林寺村采訪時,記者看到,村民周勝杰冒著高溫,在自建的雞舍里來回清掃雞糞,并運用自學的疫病防治知識,為雞注射疫苗;村民張小玲2006年9月從廣東打工回來,幾乎天天上街打麻將,終日無所事事。成為養雞業主后,她天天為雞熬草藥水,為雞舍通風換氣、沖洗雞舍,忙得不亦樂乎。記者問她現在還打牌不?張小玲不好意思地笑道:“哪有時間喲,現在全部精力都在養雞上面,甚至夜里做夢都在喂雞、揀蛋。”

采訪中,大林寺村從事生豬、蛋雞養殖和食用菌培育的農民紛紛表示,現在自己就是老板,自己創業,自己承擔風險,自己多賺多得,只想一門心思搞好產業,早日走上致富之路。

記者點評:農民在產業發展中成為具體的實施者,變過去的打工仔為現在的老板,身份的轉變,不僅讓農民增強了發展產業的膽識和創業的雄心,也徹底消除了過去“等、靠、要”的依賴思想和懶惰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