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電大學開創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
時間:2022-02-27 02:21:00
導語:郵電大學開創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既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手段和廣闊的空間,同時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近年來,重慶郵電大學依托自身的專業特色和信息資源優勢,建成了以“紅巖網校”為核心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主題教育網站,主動占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陣地,牢牢把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主動權,不斷探索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點和規律,開創了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
開展思想教育創建網絡學校
重慶郵電大學黨委和行政高度重視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遵循網上傳播規律,堅持“主動積極、正面引導、加強管理、趨利避害、為我所用”的方針,宣傳科學理論,傳播先進文化,把網絡工作納入了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總體規劃,統一安排,創新思路,探索規律,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網站建設,推進了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
郵電大學是全國首批連入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Cernet)的100所高校之一,現在全校每天有上萬臺計算機同時運行,這為我校利用網絡建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臺——“紅巖網校”提供了有力的物質基礎和學科技術支撐。2000年11月,學校新命名的“紅巖網站”正式誕生并上網運行,開始了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的探索和實踐。2005年10月,根據發展需要,我們又將“紅巖網站”更名為“紅巖網校”,并按照“一校三站”(即在“紅巖網校”之下分別建立“重郵先鋒網站”、“紅巖網站”和“思政之窗”網站)的新模式運行。與此同時,我們還在每個專業學院各建立了一個“紅巖網校”之下的“紅星網絡室”,每天由政治輔導員和優秀黨員學生值班,與學生網上和網下溝通,及時解決學生的問題。經過近7年建設和發展,“紅巖網校”已成功地進行了7次改版,由最初的3個欄目5個板塊發展到今天的34個欄目76個板塊供學生瀏覽和使用。在“紅巖網校”的運行中,我們始終注意針對學生成長中的大量政治問題、思想問題、學習問題、心理問題。與學生學習成長中提出的各種問題,利用網絡交互式的特點,由思想政治教師和學生黨員值班予以解答和引導。“紅巖網校”的日訪問者從開始時的每天1500多人次發展每天3000多人次點擊,已經成為集政治性、思想性、教育性、服務性、娛樂性、交互性等特點為一體的綜合性網上思想政治教育和先進文化建設的重要陣地,成為學校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黨建宣傳的窗口、理論學習的課堂、師生互動的紐帶、學生喜愛的家園”。
積極拓展思路堅持“六個結合”
弘揚主旋律與實現多樣性相結合。一方面,我們在“紅巖網校”設立了重郵先鋒網站,開設了網上黨校,以及“思政之窗”、紅巖陣地、紅巖論壇、新聞中心、重郵快訊等品牌特色欄目,同時還融入了紀念同志誕辰110周年、紀念鄧小平同志誕辰100周年、學習“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理論成果等重要內容。每個欄目都包括“重要文獻、相關報道、精華薈萃、心得體會”等幾大板塊,堅持以科學發展觀點、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深入對大學生進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開展培育和弘揚“紅巖精神”的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精神教育;開展道德觀教育,讓學生樹立正確的網絡道德觀。以其豐富的教育內容、新穎的教育形式、多校的教育手段,從不同方面弘揚時代主旋律,引導青年大學生學習科學理論,樹立正確的理想,形成了良好的網絡道德,培養了大學生的政治敏銳性和自律抵誘能力,形成網上輿情強勢,牢牢把握了網上輿論話語權和主動權。
另一方面,“紅巖網校”又注意抓好“貼近學生、走進生活、寓教于樂”的一些專題欄目建設,根據大學生成長成才需求,開設了DV短片、FLASH、電子海報、電子公示、紅巖影院、網上報告廳、校園透視、紅巖博客、時尚文化、技術前沿、網上征稿、創業經營、信息魅力、教研認證、軟件中心、心理咨詢、英語廣場、流行美食、校園生活、社會交往、就業與考研、休閑娛樂等一批靈活新穎,富于變化,形式多樣,內容不斷更新的教育欄目和板塊,服務學生,寓教于樂,全方位地為大學生成才創造條件,提供幫助,在網上形成了教育學生、引導學生、服務學生的立交橋,滿足了廣大青年學生多方面、多層次的需求,增強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感染力和吸引力。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紅巖網校”的“重郵先鋒網站”和“思政之窗”始終堅持以黨建信息和思想政治教育課的相關內容為主,幫助和引導大學生學習黨的知識、了解黨的歷史、掌握科學理論;并通過音頻、視頻、圖像等多媒體技術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內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黨和國家領導人重要講話等文獻資料上網,使之變成學生樂于接受的鮮活形式,使學生在欣賞瀏覽網絡內容中愉快地接受主流文化的熏陶和洗禮,充分發揮了“紅巖網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起到了網上思想政治課教育的主陣地的作用。
弘揚紅巖革命精神與運用網絡技術知識相結合。學校在創建“紅巖網校”的過程中,明確提出要將學習信息科學技術知識與弘揚紅巖精神相結合。堅持將“紅巖精神”和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融入校園網絡。因此,我們在網站上專門開辟了“紅巖陣地”板塊,把南方局的斗爭史料、紅巖英烈的事跡介紹,以及渣滓洞、白公館、歌樂山、中美特種技術合作所的情況、紅巖英魂的圖片和文字資料等統統上網,用網絡這種特有的方式真實地再現紅巖精神的內涵,宣揚了偉大的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同時,我們還請相關專業學院的同學特設了與廣大學生專業學習有關的欄目,如通信學院開設的“通信魅力”、光電學院開設的“光電講座”、自動化學院開設的“智能機器人”、計算機學院開設的“網絡無邊”等等欄目,使廣大學生在上網過程中既了解、宣傳、弘揚了紅巖精神,又學到相關的信息科學技術知識,形成了富有特色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陣地。
網上教育和網下教育相結合。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個系統工程。它需要網上網下共同努力、良性互動、優勢互補。網上與網下有機結合,即在利用網絡手段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時,還必須發揮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作用,才能更加有效地做好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我們在創建“紅巖網校”的過程中,尋找到了一個有效的結合點,即在“紅巖網校”之下,由各個專業學院開辦了自己的“紅星網絡室”。這個“紅星網絡室”直接建在每個學院學生所住的宿舍,每天下午5時到晚上11時由政治輔導員或者個別優秀黨員學生值班。一是與學生進行在線溝通,二是通過校園BBS或紅巖博客等發現學生中的情況和問題。值班人員及時與學生回帖,暢談自己的看法,對學生進行引導。另一方面,我們在紅星網絡室設置了接待室、心理咨詢室等,讓學生有問題直接可以在網下來找值班老師咨詢和傾訴,以達到解決學生思想問題的目的。據不完全統計,在我校的“紅星網絡室”,近幾年,在網上接待的人數達數萬人次,在網下接待的人數也有近萬人次,通過“紅星網絡室”這一紐帶,網上與網下的結合收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效果。
“主力軍”和“方面軍”相結合。在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建立有力的組織機構、建設一支專兼職結合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是做好這一工作的重要組織保證。為此,學校建立了由校黨委書記任校長,相關副書記、校長、副校長任副校長,宣傳部部長任秘書長,學工部、團委、教委處、設備處、網管處等職能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紅巖網校”校務委員會。一方面我們組建了一支由校領導、分管學生工作的黨總支副書記、政治輔導員、思想政治課教師組成的素質較好、工作嫻熟、技術精良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力軍”。另一方面,我們還組建了一支由專業任課教師、職能部門骨干和學生黨員、預備黨員、入黨積極分子、學生干部、網校工作站站務組成員等骨干組成“方面軍”。在工作中,我們首先注重發揮學校領導、學生工作隊伍、思想政治課教師的“主力軍”作用,讓學校領導參與定期與不定期網上接待,讓輔導員每天網上值班,思想政治課教師定期對學生進行網上課程輔導,形成網上思想政治工作優勢。另一方面,在整個紅巖網校的建設中,堅持讓其他老師參與指導,讓學生自己參與設計、建設和維護。到目前為止,先后有1000多名學生親自參與過網站的建設與設計。同時,每天有20多名學生全天侯地對網站進行維護。這不僅最大限度地調動了專業老師和廣大同學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參與性和主動性,更重要的是他們在建設與維護過程受到了教育。
推進開放與實施嚴格的管理相結合。當今世界是一個開放的世界。在網絡技術發展的過程中,社會信息的開放已成為勢不可擋的滾滾洪流。因此,今天的高等學校如果還把許多信息都封閉起來,不讓學生去接觸,已經顯得十分愚蠢和可笑了。反之,堅持開放,讓廣大學生在開放中培養自己的世界眼光和全球視野,才是我們應該走的道路。在互聯網上,學生接觸的東西,可以說無所不有。學生通過網絡反映出來的問題,也常常五花八門。所有這些,我們都絕不能簡單地以禁止和封殺來處理。相反,我們應用更多的精力和時間去培養學生自我分析辨別的能力和多向思維的寬廣意識。因此,作為以信息科學為特色和優勢的重慶郵電大學來說,我們不僅早在1995年就開始注意通過互聯網對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且,我們主動給每個寢室安裝網絡接口,讓學生能在互聯網這個廣闊而虛擬的大海中去搏擊并鍛煉自己。在校園網絡的管理方面,我們在2002年就率先在全校的BBS上網實行了實名制,而且建立了20多個具體的規章制度,進行嚴格的管理。在上網規范、網絡道德及其網絡信息、網絡內容監管、網絡有害信息的處理等方面,我們都有嚴格的制度并實施了有效地管理,從而保證了“紅巖網校”的健康正常運行。
實踐操作與工作規律的探索相結合。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確有許多實踐環節和大量的實際工作要做。如網站建設、網頁設計、欄目設置、網上接待、網下服務,以及網絡管理、網絡維護等方面面臨著大量的實際工作。在這些實踐環節中,我們認真探索工作規律,開展理論研究,建立了專門的網絡社會發展研究中心。現在,這個中心今天已經成為重慶市的重點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我們注意從網絡發展的哲學觀、文化觀、街道觀、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與意義、途徑與技法、制度建設、案例分析等多方面進行研究,先后得到了國家社科基金課題、部市級重點課題的研究項目,出版了相關專著,并形成了大量的理論成果,推進了我國高校網絡思想政治工作的發展。
網絡思想教育,工作成效顯著
近七年來,在我校開展的以“紅巖網校”為主要陣地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中,通過上下的共同努力,取得了明顯的實效。一是形成了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良好氛圍,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得到了培養和鍛煉,三是學校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拓展了新的視野,四是學生素質明顯得到提高,五是做好了學生的轉化工作,六是及時解決學生關注的熱點和難點,七是得到了社會的充分肯定。由于我校在這方面工作取得的成績,2001年被授予首屆“重慶市思想政治工作創新獎”,2006年被教育部、團中央、國家廣電局等部門評為“全國十佳大學生校園網站”,其成果2005年被重慶市人民政府評為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已經成為我校的碩士生培養方向,有關課程被評為重慶市的精品建設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