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走向科學發展的關鍵
時間:2022-03-06 05:03:00
導語: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走向科學發展的關鍵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增長與發展:經濟學語境中的不同內涵
在經濟學界,對于“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是有著不同的界定的。國際上專門研究經濟增長的是,“增長經濟學”或“經濟增長理論”;專門研究經濟發展的,是“發展經濟學”。
張卓元主編的《政治經濟學大辭典》對“經濟增長理論”這一詞條的解釋是:“通過研究實現經濟均衡增長的條件,以及影響經濟增長的因素等問題,來解釋國民收入長期發展的態勢。西方經濟學通常把經濟增長規定為產出量的增加,一般用國民收入或人均收入量作為測量經濟增長的尺度。”而對于“發展經濟學”這一詞條的解釋則為:“它主要研究在發展中國家是哪些因素制約或阻礙經濟的發展;探索在這些國家加快經濟發展,擺脫貧困落后,實現經濟現代化的途徑。”“概言之,發展經濟學是研究發展中國家如何實現從不發達的經濟形態發展到現代化經濟形態的理論體系。”
一般說來,經濟增長,指的是單純的經濟總量的擴張;而經濟發展,則不僅包括經濟的量的擴張,還包括經濟結構、分配結構、消費結構等的調整,制度變遷,自然資源、生態環境變化等在內的整個經濟形態整體的演進。可見,在經濟學的語境中,“經濟增長方式”與“經濟發展方式”的含義是有著很大的區別的,“經濟發展方式”比“經濟增長方式”所包含的內容,要廣泛得多。經濟發展包含著經濟增長,但經濟增長遠不是經濟發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一嶄新的提法,比過去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提法,雖然只是一詞之差,卻包括了豐富得多的內容,因而具有更加廣泛、更為深遠的意義。
發展觀和自然條件、社會條件共同決定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正是解決我國目前經濟發展中所面臨的各種突出矛盾和問題的根本途徑。所以在現階段,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就是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實現實質性的轉變:
從非結構優化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為結構優化型經濟發展方式
去年我國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所占的比重是39.3%,比前兩年還有所下降。經濟發達國家第三產業的比重都在60%—70%左右。第三產業比重小、發展慢、水平低是當前我國經濟發展方式存在的突出問題之一。這造成了主要靠第二產業帶動、投入高、能耗高、污染高的不合理的產業結構。必須采取措施使第三產業的發展速度明顯高于第二產業,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加大第三產業在經濟發展中的帶動作用,促進經濟發展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
從非協調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為協調型經濟發展方式
非協調是當前我國整個國民經濟發展中最具普遍性的問題。統籌城鄉、區域、人與自然、經濟與社會、國內與國際,增強經濟發展的協調性,使我國經濟從非協調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為協調型經濟發展方式,對于我們這樣一個人口眾多、幅員遼闊的發展中國家而言,是至關重要的。
從不可持續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為可持續型經濟發展方式
我國人均淡水資源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石油人均儲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8,天然氣人均儲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22,煤炭人均儲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2。石油、鐵礦石等礦產資源的進口依存度不斷攀升。我國資源稀缺消耗卻居高不下。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中國經濟就沒有未來。所以必須采取強有力的措施,節能減排降耗,從不可持續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為可持續型經濟發展方式。
從片面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為全面型經濟發展方式
改變片面追求物質生產部門發展的經濟發展方式,改變片面追求GDP的傾向,把醫療衛生、文化、科技、教育、社會保障、公共服務事業的發展擺在更重要的位置,徹底轉變政府職能,在社會事業的發展中履行好政府職能,實現我國由片面型經濟發展方式向全面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
從投入主導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為創新主導型經濟發展方式
目前我國的經濟,是一種典型的投入主導型經濟發展方式。每年的資金投入,高達近八九萬億人民幣。我國每年所消耗的水泥,占世界消耗總量40%以上。沿著這種經濟發展方式繼續下去,不用多久,我國的經濟體系將會由于得不到資源的支撐而無法發展。因此,必須大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貫穿到現代化建設的各個方面,切實將投入主導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為創新主導型經濟發展方式。這是整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關鍵。
上述五個方面的轉變,實質是從非科學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為科學經濟發展方式。只有走上科學發展的軌道,才有可能真正實現又好又快發展。
三、體制轉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路徑選擇
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等問題提了十多年而未能根本改變,是由于存在著深層次的體制根源。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出路,是深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靠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供長效性的、根本性的制度保障。
要從制度上更好發揮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的基礎性作用。建立健全現代市場體系,完善要素價格形成機制,靠市場機制的壓力,靠價格體系的調整,靠經濟手段的制約,靠企業對自身經濟利益的追求,靠以法律規定的市場規則的硬性約束,來自覺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從而形成促進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長效機制。
要完善優勝劣汰的淘汰機制。目前我國市場優勝劣汰的功能遠遠未能發揮。地方職能部門為了單位利益,往往罰款了事,落后產能照樣生產,排污企業照樣排污。應該通過價格體系調整、法律規則的完善,把優勝劣汰的職能交給市場,使得市場能夠及時地、不斷地、自動地淘汰落后企業、落后產能。變主要靠政府、靠行政手段淘汰為主要靠市場、靠經濟手段、法律手段淘汰。
要推進財稅體制改革,健全、完善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財稅制度。當前分灶吃飯的財政體制,使得地方政府為追求地方財政收入最大化而大搞重復建設,低水平擴張,地方保護等,是制約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體制因素,應該認真研究解決。
金融業要推動國有銀行商業化改革,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和農村信用社改革。加大對農村金融、助學貸款、個人消費貸款的支持力度,嚴格限制對高能耗、高污染企業的信貸投放。
要完善對各級領導干部的管理考核機制與考核體系。調整考核指標,不僅要考核經濟指標,還要考核社會發展指標、節能、降耗、減排指標等。把各級領導干部的決策行為引導到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軌道上來。
四、面臨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河北:新機遇與新挑戰
河北在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中,面臨著艱巨的挑戰。我國經濟發展方式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在河北都表現得更為突出、更為典型。河北的人均淡水資源占有量,只有全國平均水平的1/7。能源、鐵礦石自給率很低,資源約束問題更為嚴重。河北經濟總量在全國居第六位,但工業粉塵等排放量卻位居全國前三位,污染問題更為突出。2004年河北的綜合能源利用指數居全國24位;單位能源產出居全國20位,高消耗問題更明顯。2005年河北科技活動產出僅優于貴州、內蒙古居全國29位;高新技術產業化居全國第28位;研發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只有0.67%,居全國24位;萬名就業人員發明專利數量居全國22位;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2.94%,居全國26位;人均科技成果交易額居全國28位。科技含量低,自主創新能力差的問題更顯著。河北的工業以鋼鐵、建材等資源型產業為主。經濟實力較強的縣市,都是靠鋼鐵、煤炭、建材等資源型產業支撐起來的。全省第三產業的比重只有33.8%,比全國平均水平低7個百分點。產業結構不合理、結構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長的問題更加尖銳。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河北面臨的形勢更加嚴峻,任務更為艱巨。
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這新一輪的經濟轉型,對于河北而言,既是嚴峻的挑戰,也是歷史性的機遇。在新的發展理念和新的發展背景下,全國的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同時起步,誰覺悟得早,起步快,誰就會主動;誰覺悟得晚,起步慢,誰必然被動。河北必須吸取歷史的教訓,盡早盡快地走向科學發展之路。我們必須牢記: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走向科學發展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