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保障表彰工作匯報

時間:2022-02-27 06:00:00

導語:勞動保障表彰工作匯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勞動保障表彰工作匯報

同志們:

這次會議的主要任務是:學習貫徹全國和省勞動保障工作會議,以及市委八屆四次全體會議的精神,總結去年工作,部署今年的工作,并對再就業目標責任制工作表現出色的單位進行表彰。現報告如下:

一、*年勞動保障工作取得長足的發展。

*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我市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人為本,開拓務實,全面完成了勞動保障各項目標任務。*年9月,在國務院召開的全國再就業工作表彰大會上,市政府被評為全國再就業先進單位。

(一)積極推進擴大就業的民心工程,就業再就業工作取得豐碩成果。

*年,*市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以民為本,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就業工作體系,全面完成了市政府年初提出的各項就業目標任務。凈增城鎮從業人員31萬人,城鎮登記失業人員24.18萬人,就業率68.15%,年末失業人員6.77萬人,失業率為2.42%,是近年來創造就業崗位最多(為近10年*市創造就業崗位最多的一年),年末結存的失業人數最少(年末城鎮登記失業人員為近5年最少,比上年減少30.2%),失業人員再就業率最高(全年城鎮登記失業人員實現就業16.48萬人,就業率為近10年最高,比上年上升7.95個百分點),年末失業率最低(失業率為近5年最低,比上年下降1.15個百分點)的一年,就業局勢保持穩定。

1、落實了一個責任:再就業目標責任。*年,我市再就業工作目標責任制新增了2項考核指標(原有的5項指標,新增的“零就業家庭”1人以上就業率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明確各級黨政責任,層層分解任務,形成具有*特色的考核體系。

2、完善了兩個體系:就業服務體系和就業培訓體系。

*市就業服務體系正向制度化、專業化和社會化的“新三化”推進。至*年9月,全市163條街鎮已全部建立勞動保障服務平臺,完成了市、區、街鎮三級網絡的建設。目前正積極向村、居委延伸,構建起四級就業服務平臺網絡(其中白云、番禺區100%的村、居委均已建立勞動保障工作站),“擇業就在家門口”已逐步成為現實。全市各級公益性就業服務機構均按統一規格配備和設置(全市共配置專用大型電子顯示屏100多平方米,觸摸式查詢機300多臺,前臺就業服務計算機800多臺)。《再就業優惠證》的發放率達95.6%(我市符合領取《再就業優惠證》條件的有46772人,已領證44714人,發放率達95.6%)。

*年,*市就業培訓體系進一步完善。我市積極推行“定向”和“定單式”培訓,形成了以需定培、以培供需、以培訓促就業的機制,提供200多個培訓專業供下崗失業人員和農村勞動力自行選擇,并給予資助和補貼(本市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培訓所需經費,由市、區兩級再就業專項資金給予資助;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由市按每人200元標準給予補貼)。全市培訓下崗失業人員18萬人次(其中參加創業培訓共3947人,培訓后創業成功的有1149人,創業培訓后成功實現自謀職業1739人,并帶動一批下崗失業人員實現了再就業);職業技能鑒定16.6萬人次(其中技師、高級技師等高技能人才培訓鑒定2284人);全市31所技工學校創記錄招收新生2.25萬人(技校招收新生人數保持了連續5年遞增的勢頭,在校生數達到5.4萬人,完成了本市對從化、增城市200名教育扶貧招生任務),并輸送1.1萬多名應屆畢業的技能人才,為*經濟發展打下了人才基礎。

3、加大了兩項政策的力度:就業援助政策和城鄉統籌就業政策。

*年,我市加大了就業援助政策的力度,把解決困難群體再就業工作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市級安排用于再就業的資金比上年增加75.44%(市本級財政安排再就業專項資金1.5億元,小額貸款擔保基金5000萬元;各區(縣級市)共安排了4694萬元)。調整了再就業專項資金資助的項目,進一步放寬了就業困難群體的資助條件(社區就業資助崗位由20個增加到30個;降低享受社會保險資助人員的年齡門檻;增加本市4050人員和零就業家庭首個就業人員的崗位工資性補貼),形成具有*特色的就業資助政策體系。開展“三向”(向社區服務、向社區內機團單位、向商業網點)要崗位,優先安排就業困難群體,對“零就業家庭”人員實施“兩優兩免”(優良服務、優先錄用,免費職業介紹、免費培訓),使我市“零就業家庭”和“4050”下崗失業人數大幅下降(全市5.4萬名4050人員有3.25萬人實現再就業,再就業率為59.78%;全市1824戶“零就業家庭”,有1739戶已實現1人以上就業,“零就業家庭”就業率達95.34%,目前全市因各種原因僅剩85戶“零就業家庭”)。

*年,我市加大了城鄉統籌就業政策的力度,組織了多種形式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招聘會,有的直接辦到鎮,實現就近求職找工,農村勞動力培訓轉移就業5萬多人。

(二)繼續完善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險體系,保障水平逐步提高。

1、社會保險保障能力進一步增強。*年,全市參加社會保險的人數和征繳的社保費繼續增長,社會養老、失業、醫療、工傷、生育保險的參保人數分別為186.76萬人、221.20萬人、190.45萬人、153.23萬人、85.50萬人,分別比上年增長8.15%、9.36%、20.44%、12.08%、8.02%;共征繳社會保險費130.58億元,同比增長16.27%。

2、社會保險保障水平進一步提高。去年,退休人員養老金調整至月人均934元,同比增加47元;失業保險金調整至617元(含醫療補助金),同比增加34.42%。全市離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和失業人員失業保險金均通過社會化發放按時足額發放。依政策提高了部分特殊人員的保障水平(做好1949年10月1日到當地解放前參加地下革命工作人員的生活補貼發放工作;對于軍轉干部退休人員低于本市平均基本養老金水平的,予以補齊;及時辦理了軍隊轉業干部養老保險個人帳戶一次性補貼的接續等工作)。

3、社會保險制度進一步完善。年末全市離退休人員49.87萬人,同比增加2.8%;月均領取失業保險金4.64萬人,同比減少18.68%。市政府審議通過了職工在機關事業單位與企業之間流動時養老保險關系的處理意見;失地人員養老保險的解決辦法已經形成;全面貫徹實施《工傷保險條例》和《廣東省失業保險條例》;我市被勞動保障部列為全國工傷保險和工傷康復重點聯系城市,*工傷康復中心被列為勞動保障部“工傷康復綜合試點單位”和省勞動保障廳工傷康復基地;醫保定點醫、藥機構分別增至307家和134家,醫保服務管理繼續完善,基金收支平衡,略有結余;*特色的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五道保障線相應提高(我市企業職工最低工資標準由每月510元調整為684元;下崗職工基本生活費442元;最低養老金標準為500元;失業人員失業保險金由459元(其中保險金408元,醫療補助金51元)提高至617元(其中保險金548元,醫補金69元)。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300元/人月,確保困難居民應保盡保)。

4、醫療保險制度改革難點進一步突破。*年,我市突破了困難群體參加醫療保險的難點。出臺政策解決了8萬名困難企業職工和退休人員參加醫療保險,其中5萬多名退休人員獲得政府借款6.8億元參加醫保。4800名社會申辦退休人員獲得政府資助6660萬元參加醫保。制定政策使5.3萬名失業前已參加醫保的人員在失業保險期內接續享受醫保待遇。

5、社保基金監督管理進一步加強。依法嚴格社保基金支付程序,建立“基金重大事項和非統籌待遇支付報告制度”及“基金監管數據庫”;組織開展社保基金行政監督檢查工作,要求違規單位及時整改;制定預防和打擊欺詐冒領社保金的措施,加大對冒領社會保險待遇行為的防范和查處,確保基金安全。

6、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工作進一步深化。我市46.2萬名退休人員實行了多種模式的社會化管理,突破了單一的社區管理模式,社會化管理率達92.5%(其中21.6萬名退休人員納入社區管理,占退休人員總數的43.2%,采用過渡形式納入管理的24.6萬人)。加快四級退管服務場所和信息系統的建設,為退休人員提供優質管理服務(海珠、越秀、荔灣、天河、白云、黃埔6個區退管服務中心落成并投入使用、113條街道25個鎮建立了退休人員管理服務所、1375個社區居委會建立了退管服務站)。啟動三方協調機制解決退休人員移交社區管理的矛盾(在企業退休人員納入社區管理之前,對企業自主給付退休人員的原補貼性福利待遇,要求通過“三方協商機制”充分協商,簽訂協議后方能辦理移交手續,盡可能避免退休人員移交后因原企業補貼性福利待遇問題引起糾紛)。實施社會化管理退休人員特殊困難臨時救助政策(啟動實施《*市社會化管理退休人員特殊困難臨時救助暫行辦法》,已有162人獲臨時救助。

(三)健全勞動關系協調機制,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

1、充分發揮勞動關系三方協商制度的作用,促進勞動關系和諧穩定發展。全市勞動爭議仲裁立案處理案件12279宗,同比下降24.84%(涉及勞動者人數19059人,同比下降17.74%;涉案經濟標的2.08億元,同比下降42.82%)。建立了市、區兩級協調勞動關系三方會議制度(我市專門召開了全市企業勞動爭議調解經驗交流會,積極利用三方會議制度的優勢,協調勞動關系)。召開三方協商會議確定最低工資標準的調整,為解決勞動關系重大問題提供了典范。全市2500多個企業成立了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及時將勞動爭議化解在萌芽狀態,維護了社會穩定

2、加大勞動保障監察力度,保障勞動者的合法權益。我市各級勞動保障部門著力抓好信訪咨詢、日常巡查、舉報專查、專項檢查及勞動保障年審5個環節,共接待處理職工群眾來信、來訪、來電31.87萬人次,接受舉報投訴7.08萬宗,為12.79萬名勞動者追回欠薪9935.5萬元,為16.47萬名勞動者追補繳社會保險4.68億元,補簽勞動合同21.72萬人,取締非法違法職業中介機構150個,有力地維護了勞動者合法權益和社會穩定。建立了重大事件報告制度、工資支付監控制度、處理勞動突發事件預案制度等勞動關系調整工作制度,勞動保障年審工作逐步實現規范化、制度化、網絡化管理。構建具有*特色的“一條熱線、二個網絡、三支隊伍、四級監控”的勞動保障監察體系,有效防止和遏制欠薪事件(“一條熱線”,即開通投訴舉報熱線,電話接受投訴;“二個網絡”,即勞動保障監察隊伍組織網絡和企業工資監控電子網絡;“三支隊伍”,即勞動保障監察員隊伍、勞動保障法律監督員隊伍和勞動關系三方協調代表;“四級監控”,即對企業發放工資情況實行市、區、街鎮、居(村)委會四級監控)。推廣了天河、白云區的經驗和做法,將工資監控工作延伸到街道、居委。全市5100名勞動保障法律監督員已分布各區、街鎮、村、居委。30人以上的群體性突發事件比上年下降了13.7%。

(四)行風建設取得成效,管理服務水平明顯提高。

去年,全市各級勞動保障部門大抓行風建設,加大了整治力度,成效明顯,得到社會各屆的充分肯定。勞動保障信息化建設領先全省水平,“一站式”綜合服務大廳正式對外服務,勞動保障宣傳、政務公開、依法行政、辦公自動化等工作實現了新突破。“一廳、一網、一線、一箱”全方位的便民服務體系已初步建立,為群眾提供高效、方便、快捷服務。

*年我們取得的成績是顯著的,但同時也要看到我們面臨的困難和問題:勞動力市場供求錯位,下崗失業人員的就業觀念有待更新,就業困難群體的再就業仍是難題;社會保險體系不夠健全,制度還不完善,社會保險的待遇水平與人們的預期需求還存在較大差距;勞動侵權行為時有發生,勞動爭議、群體性事件尚存;對流動人員的就業管理手段和措施還有待改善。

二、*年勞動保障工作意見

*年是完成“*”計劃的最后一年,也是*的“城市管理年”,勞動保障各項工作應在城市管理、建設和諧*中有大作為。

*年我市勞動保障工作的主要目標任務是:確保*年我市城鎮新增就業崗位20萬個以上,城鎮登記失業人員就業率70%以上,其中特困和“4050”人員再就業率50%以上,“零就業家庭”1人以上就業率90%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5%以內,本市戶籍農村勞動力培訓后轉移就業5萬人以上;培訓技師2500人;基本養老保險金和失業保險金100%按時足額社會化發放;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率達95%,其中納入社區管理達65%以上;全市勞動爭議仲裁案件結案率達95%以上。

今年重點抓好以下工作:

(一)繼續實施擴大就業的民心工程,促進就業和再就業。

1、就業工作重點抓好4050人員、零就業家庭、農轉居人員、農村富余勞動力等就業困難群體的再就業。繼續落實再就業各項政策,扎實做好困難群體的就業援助和服務。

2、認真落實再就業工作目標責任制。按照*市實現文明城市的要求,健全目標責任制考核體系,加強領導,明確層級責任,層層分解目標,定期檢查考核,確保計劃完成。

3、大力推進就業服務“新三化”建設。*年,按照就業服務“新三化”要求,全面實施3年工作規劃,健全和完善就業服務體系。

4、積極推進城鄉統籌就業。一是加快推進勞動就業服務網絡延伸到村(居)委的建設;二是加大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培訓力度;三是健全和完善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政策措施及服務管理。

5、繼續強化職業技能培訓。加大對下崗失業人員的就業培訓資助力度;*年底前完成有農村勞動力的區、鎮培訓基地建設;繼續做好農村勞動力培訓和本市貧困農村子弟的教育援助工作;繼續完善本市高技能人才培訓和評價體系;規范民辦職業培訓機構管理;加快職業培訓和技能鑒定平臺建設;做好市屬技工學校調整與改革工作。

6、強化流動人員管理。進一步完善流動人員就業管理服務;加快流動人員就業信息平臺建設,實行電子備案;加強對流動人員基本素質和自我維權意識教育;充分發揮勞動力市場“遠程見工”系統的作用,加強信息交流,引導外來勞動力合理有序流動。

(二)加大改革力度,逐步完善與本市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體系。

1、繼續加強社保管理。今年,以私營、個體、靈活就業人員、外來流動就業人員為重點,繼續加大社保擴面力度;完善征繳機制;清理歷史欠費,加大追收力度,力爭應保盡保,應收盡收,提高社保基金的運行水平。完善社保基金監督機構,建立社保稽核隊伍,對重要部位和薄弱環節實施重點監督,建立協同監督機制,發揮社會監督的作用。確保養老金和失業保險金按時足額發放。下崗職工今年要實現完全并軌(今年是國務院提出實行下崗與失業并軌的最后一年。*的市場化程度比較高,但目前還有1479名下崗職工滯留在企業,今年實行完全并軌)。

2、著重突破社會保險各項難點。積極推進社會保險市級統籌;積極開展企業年金工作;啟動失地人員社會保險試點工作;研究制訂失業保險促進就業的辦法;啟動個體經濟組織、靈活就業人員、外來從業人員參加基本醫療保險的辦法;啟動公務員醫療補助制度和企業補充醫療保險制度;尚未啟動醫療保險的地區今年要全面啟動;制訂礦山和建筑行業參加工傷保險的實施辦法、職業危害風險大行業的工傷預防辦法;研究工傷致殘人員再就業資助辦法;探索全市工傷保險“一體化”管理辦法;重點研究解決社會保險遺留問題。

3、繼續推進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服務工作。搞好服務基礎建設,逐步提高管理和服務的水平。

(三)建立快速高效的協調機制,切實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

1、繼續完善勞動關系三方協商機制。擴充三方會議協商的內容,充分發揮政府、雇主、職工三方共同協商確定勞動管理的重大問題,及時化解勞動爭議、減少勞動糾紛,認真排查發生集體勞動爭議和職工群體性事件隱患,對勞資糾紛實現群防群治。

2、進一步加大勞動爭議處理工作的力度。盡快建立企業內部調解、行業調解和仲裁調解相結合的調解工作體系;積極推動企業建立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引導職工維權走調解或仲裁的路子,預防因勞資糾紛引起的集體上訪和過激行為;探索勞動爭議仲裁機構實體化建設,進一步完善勞動爭議仲裁制度。

3、建立健全社區居委會的勞動保障法律監督協管員隊伍。發揮基層組織優勢,彌補專職勞動保障監察隊伍人力不足,對企業發放工資情況實行實時監控,從源頭上杜絕欠薪惡性事件發生。

4、繼續加大勞動保障監察執法力度。貫徹《勞動保障監察條例》,探索、建立基層勞動保障監察的長效機制;重點加大對用人單位欠薪、超時加班、簽訂合同、參加社保和使用童工等方面的監控力度;進一步加強和完善勞動保障監察兩網建設;建立企業勞動保障守法誠信制度;整合信訪資源,建立全方位、多渠道的信訪舉報途徑,切實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

5、加大推進集體協商和集體合同的工作力度。以工資集體協商為重點,落實《集體合同規定》,重點指導非公經濟組織建立集體協商制度,積極推進集體合同的簽訂。

(四)加強行政能力建設,提高綜合管理與服務的整體水平。

加強勞動保障綜合管理能力,整合資源,形成工作合力;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工作,加強內部執法監督,簡化辦事程序;全面推進勞動保障政務公開制度;充分發揮“一站式”綜合服務大廳的功能;加快勞動保障信息新系統上線運行;加大勞動保障宣傳力度,充分利用勞動保障信息網、熱線電話、新聞媒體,結合信訪重點,大力宣傳勞動保障政策法規;編制好勞動保障事業發展“*”規劃;加強廉政建設,結合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增強干部職工拒腐能力;加強行風建設,樹立以民為本理念,為群眾、為企業提供優質高效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