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開工作自查自評報告
時間:2022-07-15 08:04:00
導語:政府信息公開工作自查自評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2008年,在##市政府的領導下,在省信息產業辦的指導下,我市積極穩妥地開展了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的一系列工作,現將一年來的工作情況按自查自評報告編制提綱要求總結如下:
一、組織領導情況
1、成立領導小組,明確分管領導
根據《##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做好施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準備工作的通知》(云政辦發〔2007〕274號)精神,市政府于2008年1月4日召集市監察局、市國家保密局、市信息化工作辦公室和市法制辦負責人召開會議,研究部署我市政府信息公開準備工作。會議決定參照省政府辦公廳的通知要求,結合我市情況,在市政務公開領導小組下成立市政府信息公開工作小組,由市政府秘書長任組長,由市監察局、市保密局、市人事局、市新聞辦、市法制辦、市信息化辦、市網管中心為成員單位,工作小組辦公室設在市信息化辦。
市轄的一區四縣均成立了政府信息公開工作領導小組,由縣政府領導任組長,以此來抓好這項工作。部分市直部門也成立了部門政府信息公開工作領導小組。所有政府部門和公共企事業單位按市政府要求,均明確了主抓本單位政府信息公開工作的責任領導和工作人員。
2、明確主管部門、工作機構,配備專兼職人員、有必要的辦公條件
在2008年1月17日下發的《##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成立政府信息公開工作小組的通知》(麗政辦發〔2008〕9號)中,明確了市信息化辦為我市政府信息公開主管部門,對外加掛市信息公開辦的牌子,負責推進、指導、協調、監督我市政府信息公開工作。具體負責擬定工作計劃、措施,為信息公開指南及目錄編制提供指導;組織協調電子政務平臺和政府網站建設,為各縣、各部門提供政府信息公開平臺支撐和技術支持;在各縣、各部門政府信息公開年度報告基礎上,匯總、編制全市政府信息公開年度報告。
除市信息化辦及市電子政務網管中心全體人員投入政府信息公開工作外,為加強力量,還專門借調了一名工作人員到信息公開辦工作,目前市信息公開辦實際有5名專職工作人員,在市政府辦公室設有專門的辦公地點和設施。
在區縣中,古城區由法制辦作為政府信息主管部門,玉龍縣、華坪縣、永勝縣和寧蒗縣由縣信息辦為主管單位,均安排有相應的工作人員和工作條件。
3、將政府信息公開工作納入年度工作計劃、工作經費納入年度預算
按全省政府信息公開工作的要求,我市把此項工作列入本年度的重要工作內容之一,由市政府信息辦按照全省的計劃步驟具體組織實施,逐步開展好宣傳培訓、平臺建設和內容梳理等工作。市政府與市級主要工作部門和下轄縣區政府簽訂了政府信息公開目標責任書,制定了相應的考核評議辦法。
按照開展工作的實際需要,市財政分批安排了9萬元專項工作經費,其中2萬元用于市級信息公開工作人員培訓,4萬元用于政府信息公開平臺建設,3萬元用于信息公開辦配備必要的辦公設備。
4、組織開展政府信息公開工作培訓和教育
按照全省統一部署安排,我市認真開展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的宣傳教育工作。年初按省里的要求開展了統一教材的征訂和發放工作。于2008年5月15日舉行全市范圍的政府機關工作人員政府信息公開知識統一考試,市、縣各有關單位認真按要求組織了考試工作。市信息辦、市監察局、市人事局、市法制辦等單位組成的巡考組到部分單位進行了監督檢查。
按照統一使用全省政府信息公開網站平臺的要求,我市于3月底、4月初和11月先后分7期對全市行政機關、公共企事業單位和縣區主管部門進行了兩輪工作培訓,一共培訓200多人次。
利用市政務網、市政府信息公開門戶網站,電視臺和報紙等平臺,就信息公開條例知識和相關工作進展情況向公眾做了積極的宣傳。
二、制度化規范化建設情況
1、對政府信息進行梳理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中對地級市政府應該公開事項的規定,對政府信息進行分類整理,確定了主動公開、依申請公開和不予公開的范圍。在##市政府信息公開門戶網站上,共開設了41個主動公開內容欄目,由近及遠地收集整理上傳信息。重點2003年以來生成的信息,部份欄目信息追溯至1997年。
2、按規范編制、公布《政府信息公開指南》、《政府信息公開目錄》
按《##省政府信息公開目錄編制規范》和《##省政府信息公開指南參考格式》的要求,認真編制了我市政府信息公開指南和政府信息公開目錄。在公開指南中,向公眾提供關于##市政府信息公開的主管單位、公開內容、辦理時限、監督單位,依申請公開的程序的相關信息。根據政府信息的分類,分別編制了政府信息公開目錄總表1份,分類公開目錄表36份,目錄表格做到了信息要素齊全,信息超級鏈接有效,表格內容隨信息內容更新而更新。
3、建立政府信息相關工作制度
為切實保障做好我市政府信息公開工作,通過學習國內省內先進地區的經驗,結合我市實際情況,經過多方征求意見和多次修改,制定并向全市相關單位印發了《##市政府信息公開工作制度(試行)》,在這個工作制度中,分章節全面規范了政府信息公開的主動公開制度、依申請公開制度、保密審查制度、監督檢查制度、保障救濟制度、考核評議制度、年度報告制度、調查舉報制度和責任追究制度等十一項工作制度。
4、建立政府信息保密審查機制及程序
我市政府信息公開實行誰制作誰公開,誰公開誰負責的的原則。在所有政府信息公開之前,必須按《##市政府信息公開工作制度(試行)》中保密審查制度的規定進行必要的審查。不能由信息制作單位確定秘級的,報同級保密單位和上級主管部門確定。
三、政府信息公開方式和途徑
1、利用政府信息公開統一公開平臺、各自門戶網站公開政府信息情況
我市利用全省政府信息公開統一平臺,一共開通了490個單位的政府信息公開專用網站。市政府和下轄四縣一區的政府同時建有各自的政府門戶網站,也承擔了公開政府信息的任務。同時,##市公文數據庫,##市年鑒庫,市長信箱和區縣長信箱等電子政務應用系統也公開了相當數量的政府信息。
2、通過政府公報、新聞會、報刊、廣播、電視等其他公開方式公開政府信息情況
本年度為條例實施的第一年,我市主要以全省政府信息公開統一網站平臺和市政務網為主要的信息公開平臺,其他的公開形式為輔助。現在初步準備在全市政府信息公開工作進入到一定深度和廣度后,建設電話查詢、短信等系統,方便更多的群眾用多種方式獲得政府信息。準備在工作逐步規范,信息梳理達到一定量后,定期編制紙質和多媒體的出版物。
本年度結合四項制度工作,我市召開新聞會,組織市級政府部門向社會主動服務承諾等政府信息。
3、配備相應設施、設備,利用圖書館、檔案館,設立信息公告欄、電子顯示屏等公開政府信息情況
我市行政中心于2008年5月才完成搬遷工作,市圖書館和樓案館等項目仍待開工建設,還沒有條件利用圖書館和檔案館向群眾提供查詢政府信息的場所。但結合推行四項制度的工作,全市各級政府和各單位,均利用公告欄,電子顯屏等工具公開了一部分單位的基本信息。在市政府也專門設立了信息公開辦公室,負責接待群眾來電來訪,提供網絡查詢、辦理依申請公開等服務。
四、主動公開政府信息情況
1、按照條例規定的范圍主動公開政府信息
利用全省統一平臺,##市本年度一共16036條信息,其中,市級6934條,市政府統一平臺網站本身量達939條。
在自己建設的##政務門戶網站上,已累計信息9280條信息。
在##市公文數據庫中,已累計從2003年以來的政府文件1152件。在##年鑒數據庫中,已累計從1997年至今的政府信息8004條。
以上幾項合計,我市政府信息在網上的量已達25192條。
通過召開新聞會,向社會主動服務承諾等政府信息近100條。
在所有已公開信息中,未出現和發現影響或者可能影響社會穩定、擾亂社會管理秩序的虛假或者不完整信息。
年度主動公開政府信息統計數據中政府網站的點擊數一項累計近200萬次,全省統一平臺##市政府信息公開門戶網站沒有提供權限查看網站欄目的點擊數。
五、依申請公開政府信息情況
本年度已按要求明確了市信息化辦為我市政府信息公開工作的主管單位,承擔市政府信息公開辦的職責,是市政府的依申請公開的受理單位。在接受企業和公民的公開申請后,依照工作制度的要求,必須要經過審核,按照信息的分類,指定由信息制作和保存單位負責答復,市政府信息公開辦負責監督和協調。
本年度我市沒有公民或企業向市政府申請公開與其相關和政府信息。目前,市政府未制定任何政府信息公開工作收費標準。
六、舉報、投訴、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的處理以及應對情況
本年度我市未發生因政府信息公開引發的舉報、投訴、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
七、存在的主要問題及改進措施
本年度的工作雖然進展較快,但仍存在以下困難和問題:
1、部分縣區和部門領導對此項工作重視不夠,對這項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認識不足,導至具體工作簡單應付,影響全市政府信息公開工作的整體推進。
2、仍然需要加大政府信息的梳理和公開工作力度,目前已公開的信息在廣度和深度上仍然需要提高,部分單位的信息量少,信息分類不科學,信息數據的規范性差。
3、我市由信息化辦公室承擔市政府信息公開主管單位的職責,目前市信息化辦工作人員數量有限,同時承擔信息公開和信息化與電子政務建設管理工作,工作量大面廣,人手明顯不足。各級政府和部門也普遍缺少專職的信息公開工作人員和網站平臺管理操作人員。
4、因受圖書館、檔案館建設工程進度、信息整理成熟度和工作經費等方面的制約,除主要依靠網站平臺外,還難以馬上著手進行其他公開手段的建設。
在下一年度的工作中,針對存在的問題,將進一步加大政府信息公開工作的宣傳教育和培訓工作,加大對信息資源的整理和工作,加大對信息公開工作的監督檢查工作,進一步規范工作規程,切實保障公民和企業依法獲取政府信息的權利。
- 上一篇:縣人民政府全體會議的講話
- 下一篇:經濟設計教育發展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