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廣播電視工作匯報材料
時間:2022-12-12 01:14:00
導語:***鄉廣播電視工作匯報材料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鄉位于**縣東南部,幅員面積32平方公里,轄14個村,45個村民小組,3656戶,總人口1.4萬人,屬典型的丘陵地區。為全面貫徹落實縣委精神,壯大農村有線電視網絡,帶動農村廣播事業發展,實現農村廣播村村通,有線電視戶戶通的思路,圍繞“建得起、用得好、管得住、長期通”的目標,鄉黨委、政府力爭用2-5年的時間使有線廣播電視光纖通村率達100%,同軸電纜通社率達100%,用戶入網率達80%。現將工作思路簡要匯報如下:
一、統一認識,加強領導,增強做好農村廣播電視工作的責任感、緊迫感
廣播電視是農村宣傳文化建設的主要陣地,是科技、法律、信息、政策服務“三農”的有效載體,是加強農村基層政權建設不可缺少的平臺。**鄉歷屆黨委、政府高度重視發展農村廣播電視事業,2002年實現縣鄉光纖聯網后,廣播電視骨干傳輸網有了較大發展。但是,一方面由于**地處丘陵地區,一些農戶居住分散,個別村社經濟基礎薄弱,仍有近30%的農民看不上電視,目前全鄉有線電視用戶僅80戶。另一方面,農村廣播雖在七、八十年代實現了“村村通”,但“建管用”體制不順,長效機制未建立,因而不斷出現建了壞、壞了建的不良循環,農村廣播無錢維護,全鄉仍有個別村的廣播不能正常使用,致使基層干部和農民群眾意見很大。為了充分發揮廣播電視在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鄉黨委、政府明確提出了“廣播村村通、光纖電視戶戶通”工程,力爭用2-5年時間使全鄉有線電視入戶率達到80%以上,以有線電視的大發展,推進農村廣播的大發展,使農村廣播實現村村通。
為順利完成目標任務,鄉黨委、政府決定把建立農村廣播電視長效機制納入重要議事日程,將農村廣播電視“村村通、戶戶通”工程建設作為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的重要內容進行部署,并納入黨委、政府目標考核。建立由書記、鄉長掛帥的領導小組,強化組織領導,層層分解目標任務。切實增強做好農村廣播電視發展工作的責任感、緊迫感,把各項工作落到實處,有效地推動工程建設進程。
二、因地制宜,落實措施,努力完成發展農村廣播電視工作任務
1、多管齊下,落實資金。農村有線電視發展與農村經濟發展息息相關,由于我鄉地處山區,部分貧困農戶想看電視而又無錢安裝的矛盾比較突出,已成為制約農村有線電視發展的瓶頸。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一是開源節流多方籌資,拓寬農村廣播電視工程建設資金來源渠道,確保工程建設順利進行;二是實施有線電視扶貧,由鄉廣播電視網絡公司擔保,與農村信用社建立合作關系,支持農戶貸款安裝有線電視,對分散居住的農戶和貧困黨員、特困戶安裝有線電視,給予費用補貼或減免;三是建立維護管理資金投入機制,解決農村廣播電視長期運行的資金來源,確保農村廣播電視長期服務三農。
2、明確任務,落實責任。黨委、政府與鄉廣播電視網絡子公司、村層層簽訂農村廣播電視工程建設責任書,從權責利上對網絡公司和鄉、村、用戶終端進行界定,層層明確任務和責任。責任到部門,責任到單位,責任到項目,責任到人,責任到崗,哪一級完不成任務,就追究哪一級的責任;哪一個人完不成任務,就追究哪一個人的責任。同時健全廣播電視發展工作專門機構,配備相應工作人員,并對工作人員進行必要的政治和業務培訓,真正使各項工作能夠開展起來,落到實處。
3、注重實效,落實措施。一是建立農村廣播電視由縣廣電局所屬網絡公司統一建設、統一管理、統一維護的新體制,形成建設、管理、維護一體化;二是建立農村廣播電視工程設施設備保護和服務責任制,著力提高傳輸覆蓋的質量和水平,使廣播電視真正“入戶”。并確定檢驗標準:看“入戶”率,看收音機、電視機聲音和圖像的清晰度,看收聽收看到的節目套數,看農民群眾聽廣播、看電視的實際效果。
三、齊心協力,穩步推進,切實促進農村廣播電視的載體作用
一是促使廣播電視真正成為了加強農村基層政權建設的重要載體。通過實施有線電視戶戶通和廣播村村通工程建設,利用廣播電視進行農業技術培訓,開廣播電視會進行村務、社務公開,使廣播電視真正成為鄉尤其是村級組織,有效進行農村社會管理的極其重要的工具。通過廣播電視及時把國家的法律、法規,中央、省、市、縣對農政策,直接向農民朋友宣傳,使廣播電視真正成為農村基層政權建設的重要載體。
二是促使廣播電視真正成為了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必要載體。通過縣、鄉廣播電視豐富多彩的自辦節目和轉播上級臺節目,把黨委、政府加強對農業和農業生產的指導,引導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意見等各種農業科技、致富信息迅速直接宣傳到千家萬戶,引導農村經濟社會和諧發展。
三是促使廣播電視真正成為了豐富農村精神文化生活的有效載體。通過廣播電視及時迅速把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和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節目傳送給群眾,豐富農村文化生活,占領農村文化市場,使“”等邪教組織、封建迷信、賭博行為等各種反動的、落后的東西失去生存的土壤,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在廣大農村不斷形成,讓人民群眾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