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增加農民收入減輕農民負擔情況報告

時間:2022-02-20 02:58:00

導語:關于增加農民收入減輕農民負擔情況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關于增加農民收入減輕農民負擔情況報告

主任、副主任、秘書長、各位委員: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本次會議作關于我市增加農民收入減輕農民負擔情況報告,請予審議。并真誠歡迎大家對我市增加農民收入減輕農民負擔工作提出寶貴意見和建議。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村、農業、農民問題是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的關鍵所在。而增加農民收入,減輕農民負擔又是“三農”問題的核心。黨中央、國務院歷來高度重視“三農”工作,提出了“多予、少取、放活”的農業工作方針,從政策、資金等各個環節加大對農業、農村、農民的支持和保護,促進了增收減負工作的有效開展。為了認真貫徹落實黨在農村的各項方針政策,切實把增收減負工作作為推進我市農業大市建設,推進農村小康建設的重點來抓,按照市委、市政府“一產調優、二產調強、三產調大”的總體思路,從“八五”時期的“穩糧棉、興林果、深加工”調整農業種植結構,到“九五”時期的“三個轉變”(由數量擴張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由原產品出售型向加工增值型轉變;由單一種植型為主向種養加一體化方向轉變),再到“十五”提出把運城建設成為全國綠色農產品生產基地、農副產品加工基地、農業科技綜合示范基地,建成全省乃至中西部地區的農業大市的目標,不斷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著力培育糧、果、菜、畜、棉五大主導產業,發展壯大龍頭企業,建立健全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進一步減輕農民負擔,確保了全市農民收入的持續增長和農民負擔的逐年減輕。

到2004年,全市農民人均收入達到2587元,比2000年凈增526元,年均遞增7.1%。農民負擔由1997年的人均40.12元下降到稅改前2002年的34.14元。2000年以來,全市共減輕農民直接和隱性負擔10.13億元。今年,全市十三個縣(市、區)都實現了農業稅全免。這些成績的取得是在市委、市人大的領導支持下才取得的。其主要做法是:

一、調整農業內部結構,加快農民增收步伐

農民增收的基礎是農產品優質高效,潛力在加工增值,根本出路在于產業化。近年來,我們圍繞糧、果、菜、畜、棉五大主導產業,在農民增收上主要做了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推進“三五”戰略,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

“三五”戰略是近年來我市農業發展、農民增收的一項重要舉措。所謂“三五”戰略就是三大調產工程和五大體系建設。三大調產工程是傳統農業向設施農業轉變;產量型農業向質量標準農業轉變;單一糧棉型向區域特色農業轉變。五大體系建設就是狠抓農產品營銷、農產品質量監測、農業信息、農民科技培訓和農業綜合執法。到2004年,全市優質小麥發展到120萬畝,棉花發展到近150萬畝,蘆筍發展到15萬畝,設施農業達到59.5萬畝,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證面積88.5萬畝,有11家企業的26個產品獲得國家綠色食品認證。肉、奶、蛋產量都有了較大幅度增長。全市初步形成了糧、果、畜、菜、棉五大主導產業。

在五大體系建設上,以龍頭企業、專業大戶和農民經紀人、專業合作組織、農技服務組織這四大市場主體的培育和扶持為重點,并創新和完善農業組織制度。目前,已有市級和永濟、臨猗、夏縣等縣(市)成立了農民經紀人協會,市農產品會展中心也正在加緊建設。全市產地批發市場達到31個,其中農業部定點市場4個。僅2005年上半年全市農產品交易總量就達到165.4萬噸,交易額18.36億元。在農產品質量監測體系建設上,按照市建中心、縣建站、鄉鎮(企業、市場、基地)建點的總體規劃要求,市級農產品檢測中心主體已完工,預計2005年春可投入運行;新絳、永濟等縣(市)已初步建立起了農產品檢測站。在農業市場信息體系建設上,全市高標準建設了市級農業信息服務中心和十三個縣級信息服務平臺。今年上半年按照農業部“六個一”的標準,又新增鄉級信息服務站14個,培訓、認定農村信息員124名,目前全市鄉級信息服務站總數累計達到79個,農村信息員734名,農業部“一站通”農村信息員注冊量2500余人。市、縣、鄉、村四級農業信息網絡逐步完善并運行良好。在農民技術培訓體系建設上,全市以繼續實施“綠色證書”、“跨世紀青年農民科技培訓工程”等為重點的科技培訓成效明顯,全年共發放科技培訓光盤6000碟,受訓農民6萬人(次)。跨世紀青年農民培訓達到1.3萬人,有2390人取得綠色證書。在農業執法體系建設上,市級和13個縣(市、區)全部組建了農業綜合執法大隊,并廣泛開展了農資市場整頓行動。

從2001年開始,我市又積極爭取國家生態家園富民工程項目,到2004年,全市沼氣用戶達到27814戶,其中:芮城等六個項目縣完成沼氣戶用工程23181戶。同時,在果樹發展上,以疏花疏果和果園套袋兩項技術的推廣為重點,著力提高果品品質;提高果業生產的整體效益。到2005年,全市年果園套袋66億個。預計今年全市果品綜合收入將達到53億元,比上年增加1.8億元。從2005年開始,我們又在臨猗縣示范、推廣農業科技入戶工程,采取技術培訓到位,科技人員到戶,良種良法到田,技術要領到人的措施,達到節本增效,增加農民收入的目的。

(二)嚴格直補政策,增加政策惠農收入。

落實好扶農惠農政策是增加農民收入的一個重要方面。近年來,在這方面我們一是認真執行取消農業稅的政策。保證了到2004年度的農業稅減免款全實到農民手中,2005年全市農業稅全免。二是認真落實糧食直補政策。糧食直補是中央、省重視糧食生產的重要舉措,也是一個全新的工作,2004年,全市小麥直補面積381.6萬畝,兌付資金3781.5萬元;玉米直補208.27萬畝,兌付資金1041.35萬元。2005年,全市小麥直補面積451.7萬畝,補貼資金4517萬元;玉米補貼面積182萬畝,補貼資金910萬元;谷子5萬畝,補貼資金25萬元。兩年合計補貼資金總額達到10274.85萬元。三是落實好農機購置補貼。2005年,農業部和省政府分批給我市農機購置專項補貼137萬元,已經按照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補貼到農民手中。惠農政策的有效落實,不僅直接增加了農民收入,而且對廣大農民群眾生產積極性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

(三)促進勞動力轉移,增加農民勞務收入。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農村是重點,農民增收是關鍵,轉移農村勞動力是我們這個農業大市解決農民增收難題的最直接、最有效、最穩定的辦法。我市近兩年農村勞動力轉移工作,在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取得了顯著成績。全市2004年共轉移農村勞動力18.3萬人,占總轉移人數46.67萬人的39.2%,農民工資性收入843.2元,占農民人均純收入2587.3元的32.6%,工資性收入年增長24.8%,較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率11.5%多13.3個百分點。今年前半年,我市新轉移農村勞動力9.6萬人,預計全年農民人均工資性收入將達到千元以上。2004年在全國啟動的農村勞動力轉移“陽光工程”培訓(技能培訓),全省每年技能培訓10萬人,我市2004年培訓任務1.3萬人。今年1.25萬人,截止7月底,正在培訓有1萬人,轉移5455人。2004年全市有9個縣(市、區)的11所學校實施了“陽光工程”,今年全市13個縣(市、區)33所學校實施了“陽光工程”,像聞喜五四一技校、萬榮技校、永濟皓翔技能培訓學校、垣曲中條技工學校、平陸世紀人才學校等,形成培訓、轉移、服務一條龍服務體系。因此轉移就業穩定率都在95%--100%,可以說,農村勞動力轉移已成為我市農民增收的一個新亮點。

(四)加大中小企業發展力度,增加農民務工收入。

近年來,全市鄉鎮企業暨民營經濟以農民增收為主題,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屆三中、四中全會和中央一號文件精神,克服煤電運油生產要素異常緊缺、原輔材料價格上漲等不利因素影響,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扎實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績。2004年,全市鄉鎮企業暨民營經濟共發展到70674個,比上年增加1922個;從業人員623245人,比上年增加91908人;實現增加值156.3億元,同比增長38.3%;完成總產值601.0億元,同比增長37.87%;實現營業收入567.1億元,同比增長37.08%;實現出口產品交貨值25.5億元,同比增長58.18%;上交稅金21.2億元,同比增長47.65%,占全市財政收入43.5億元的48.7%;為全市農民提供人均純收入947元,比2003年純增115元,占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2587元的36.6%。目前,全市農副產品加工企業已發展到304個,其中:規模以上企業101個,涌現出了象永濟蘆筍加工、絳州綠蔬菜集團、粟海集團、農之龍、臨猗湖濱果汁、稷山胃樂、永濟忠民等一大批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目前,全市農產品加工企業從業人員42283人,帶動農戶23.1萬戶,年為農民增收10億元以上。今年上半年,全市鄉鎮企業暨民營經濟共完成現價總產值348億元,同比增長26.78%;完成增加值90.1億元,同比增長26.07%;實現營業收入326.3億元,同比增長29.68%;完成出口產品交貨值18.1億元,同比增長117.5%;實現稅金10.6億元,同比增長36.28%。各項主要經濟指標增速均保持在23%以上。上半年,鄉鎮企業和民營企業為農民提供人均純收入587元,同比增長24%,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來源。

二、強化農民減負力度,切實減輕農民負擔

減輕農民負擔是一項涉及面廣、政策性強、責任重大、事關大局的民心工程。切實做好減輕農民負擔工作,對于農業發展、農村進步、農民致富有著十分重大意義。近年來,市政府從“群眾利益無小事”的高度,認真貫徹黨在農村各項方針政策,始終把“多予、少取、放活”作為減負出發點,在全市范圍內不斷引深農民減負工作,創造性地走出了一條農民減負新路。

(一)全面推行農村稅費改革,從源頭上減輕農民負擔。

為了切實減輕農民負擔,落實中央減負政策,市政府拿出了四大舉措。第一是落實費改稅。我市從1999年就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積極為農村稅費改革進行了前期準備,于2001年在臨猗縣進行了稅費改革試點,并取得了圓滿成功。實行稅費改革后的臨猗縣農民負擔比改革前的2000年減少了4891.45萬元,減負55.8%,農民人均減負101.16元。在取得稅費改革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市政府根據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農村稅費改革試點工作的意見》和《關于2003年減輕農民負擔工作的意見》精神,決定在全市范圍內全面推行農村稅費改革工作。在農村稅費改革工作中,我們采取了“逐戶登記、認可簽字、張榜公布、四級把關、匯總上報”的二十字工作程序,實行逐級把關匯總;堅持“重操作、重實際、重群眾”的方針,規范完善了二輪土地承包合同;堅持做到“雙認可”,把“土地面積核實表”、“單產核實確認表”和“農民負擔監督卡”全部填發入戶。據統計,農村稅費改革后,全市農業稅及附加比改革前的2002年農民稅費直接負擔31240萬元減少了15104萬元,減幅48.3%,人均減少37.14元。第二是裁冗員。作為農村稅費改革的配套措施,市委、市政府根據中央及省政府關于機構改革的政策精神,分別于1998年、2000年和2002年先后三次在全市范圍內開展了精簡機構、整頓編制、撤鄉并鎮和并村并校工作。通過撤并機構和清理檢查,全市縣、鄉兩級共精簡機構1000多個,分流人員11730人,年可減少開支3500多萬元,共精減村組干部8404人,年可減少開支1000多萬元,共精減教職工人員868人,可減少開支251.25萬元。第三是砍“項目”。不少不合理收費項目,使農民不堪重負。從1997年以來,市政府按照中央、省關于“四個一律取消”的要求先后對56個收費項目予以廢止和取消,全市平均每年為農民減負達到1.3億元,人均達32元。第四是壓支出。有效壓縮鄉、村兩級不必要的支出是減負工作的重要內容,市委、市政府動真碰硬,對一些胡支亂花進行清查整頓。2003年市縣鄉三級通過治理整頓,制止了63部新購車輛,拍賣了17部車輛,對286輛違規車進行了嚴肅處理,將428.9萬元清理資金入了國庫。在清理整頓中鄉村兩級通過推行財務公開,對鄉、村招待費進行了改革,推行“零招待費”制度,每年共可節省開支1680多萬元。

(二)建立健全社會監督網絡體系,從形式上保障減負政策的落實。

一是建立公示制度,接受農民監督。為了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切實做好農民負擔公示制度,市政府把2002年確定為農民負擔公示年,并在《運城日報》強檔推出“減負在線”欄目,以“政策篇”、“經驗篇”和“監督篇”,連續刊登了減輕農民負擔政策、典型經驗,曝光了一批加重農民負擔案件;如《運城日報》將1990年以來國家、省取消的涉及40個單位482個收費項目向社會陸續進行了公布;同時經過市、縣、鄉三級農民負擔監督管理部門的嚴格審核,陸續在《運城日報》上向全市公布了2002年各鄉、村農民人均承擔的村提留、鄉統籌費數額及涉農收費、價格的項目、標準、依據、范圍;在全市縣鄉村及349個涉農收費部門,全部設立了公示牌(欄),對涉農價格和收費進行了公示。永濟市的52個收費單位還在市區建立了“公示一條街”,在農民群眾中引起強烈震憾。二是健全社會監督網絡體系。為了充分發揮廣大農民群眾的監督作用,市政府在全市每個村都選聘了一名農民負擔監督員,每個鄉選聘了一名農民負擔監督檢查員,并經過培訓由市政府頒發了聘任證書,進行上崗,對農民負擔進行監督、督查,有效地防止了農民負擔反彈和一些不合理的收費現象發生。

(三)加強專項治理力度,落實部門責任制。

部門利益驅動是加重農民負擔的源頭。一個時期以來,不少部門打著為了農民群眾的招牌加重農民負擔的事時常發生,四面八方向農民伸手。對此,市政府要求各行各業、各個部門從自身查起,斬斷伸向農民腰包的“黑手”。按照“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促使電力、教育、土地、民政、交通、計生、地稅等涉農部門大力開展治理整頓。教育部門通過全面推行中小學收費管理責任追究制度,形成了校校規范收費、家長個個監督的氛圍,加大了查處亂收費行為的力度,促使了貧困地區農村中小學收費“一費制”的全面落實;市紀委、宣傳部、監委和糾風辦聯合下發了《關于認真落實村級訂閱報刊費用“限額制”的通知》、《關于整頓農村報刊征訂秩序,切實減輕農民負擔的通知》,對村級報刊征訂費用實行了限額控制,規范了報刊征訂秩序;電力部門積極推進“兩改一同價”,強化了“三公開”、“四到位”和“五統一”的規范管理,確保了電價政策執行到位,使農村分類綜合電價到戶率和電腦開票到戶率雙達100%;地稅部門采取了“以票計征,開票到戶”的措施,有效地杜絕了農業特產稅按人頭、地畝平攤的現象。市勞動部門僅2002年就受理解決了農民工申訴爭議案件23起,嚴肅處理了農民工舉報案件30起,全力為農民外出務工保駕護航。

(四)強化專項審計,嚴查涉農案件。

近年來,市政府一直把對農民負擔專項審計作為減輕農民負擔的重要措施常抓不懈,先后從2002年至2004年,責成市縣兩級農業局、減負辦、糾風辦、物價局聯手在全市范圍內實行縣縣交叉審計,從對1997年以來的鄉統籌、村提留的使用狀況審計延伸到對涉農收費部門的收費項目審計,涉及審計金額達9.94億元,查出違紀金額19597萬元,違紀超收3456萬元,巧立名目和搭車收費1241.52萬元,有禁不止仍在收取的已取消項目1504萬元,違反財經紀律的擠占挪用、胡支亂花金額17899.02萬元,財政轉移支付和農業稅附加的專項資金未撥付到位4796.26萬元,農業稅未減免到戶金額1410.75萬元。通過專審,廢止了44個自立項目,制止了仍在收取的26個已取消項目。

通過專項審計和群眾監督舉報,全市先后共嚴肅查處涉及加重農民負擔的案件82起,涉及金額243.4萬元,并對58名責任人給予了黨紀、政紀處分或移交司法機關處理。萬榮縣南張鄉政府在清收拖欠時采取過激行為引發了上訪案件,對負有責任的鄉黨委書記給以黨內警告處分,對鄉長處以行政記過處分;萬榮縣里望鄉喬薛村村委會主任借農網改造之名,超標準收費受到黨內嚴重警告處分;永濟市韓陽鎮盤底村村委主任等3人冒領農業稅減免款,分別受到黨內嚴重警告和黨內警告處分;臨猗縣東張鎮從2001年稅費改革以來,三年向農民多收農業稅101萬元,農民減負部門配合紀檢、監察部門進行了嚴肅處理,對鎮黨委書記、鎮長二人給予黨內嚴重警告處分,對鎮人大主席、地稅所長、經管站長三人給予黨內警告處分,并責令把多收取的101萬元全部退還給農民群眾。

三、當前增收減負工作面臨的困難和問題

我市是農業大市,農村人口412萬,占到全市總人口500萬的80%。農民增收減負不僅關系到我市農村社會的穩定,而且關系到全市社會經濟的協調快速發展。但由于我市的市情是農民基數大,農業資源十分有限,面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農民增收和減負工作再上新臺階十分困難。因此,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增加農民收入,減輕農民負擔對于我市農業工作來講任重道遠。

主要表現在:

一是農民收入增長幅度較低,城鄉差別逐步拉大。2000年以來,我市農民人均收入年均遞增率僅為7%左右,而且大大低于城鎮居民2000年—2004年人均增幅2799元的絕對額和年均遞增14.1%的增長速度。到2004年,我市農民人均收入2587元,僅為城鎮居民人均收入6808元的38%,收入比由2000年的1:2.04拉大為2004年的1:2.63。

二是以糧食為主的純農戶增收困難。據平陸縣今年調查,我市小麥畝均中間消耗為148.5元,其中物質消耗103.16元,畝純收益僅為197.98元,比2003年212.36元減少14.38元,減6.8%。加之農產品受氣候條件影響較大,種植周期長,農資產品價格上漲和農產品賣難等原因,單靠種植業增加農民收入的空間也十分有限。

三是鄉村兩級不良債務是農民不小的負擔。據統計,截止2004年底全市鄉村兩級不良債務總額為7.3億元。其中鄉級3.2億元,村級4.1億元,平均每個農民頭上負債177元。率先開展稅費改革試點工作的臨猗縣,村級債務5777.8萬元,平均每村15.4萬元。嚴重的鄉村兩級不良債權債務問題,不僅使大部分鄉村兩級集體經濟組織陷入沉重的三角債漩渦中,嚴重影響了農村經濟的發展,而且危及農村社會的穩定。

四是村級轉移支付和農業稅附加的村級管理費資金管理不規范。全市在村級轉移支付管理費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層層截留、擠占挪用、亂扣亂攤等問題,據全市專項審計統計,2004年,全市共有4796.26萬元未撥付到鄉、村,占到應撥付總額的27.8%,其中縣財政未撥付2376.6萬元,占未撥付總額的49.6%,占到應撥付總額的13.8%;鄉鎮政府未撥付2419.66萬元,占未撥付總額的50.4%,占到應撥付總額的14%。全市共有2285.19萬元被擠占挪用和胡支亂花,占到實撥付到位總額8888.5萬元的25.7%。

五是亂收費現象仍然觸目驚心。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巧立名目亂收費。據專項審計統計,在2003年專項審計中,全市共查出巧立名目收費總額達1220.76萬元,平均每個單位亂收2萬多元。二是超標準超范圍收費。在2003減負專項審計中,全市共查出超標準超范圍收取金額1483.03萬元,占到實收總額13647.38萬元的10.8%。2004年審計中,共查出超收金額145.25萬元。三是對已明令取消項目,仍在收取。2003年審計中發現鄉鎮土地所和縣(市、區)國土局仍然對宅基有償使用費、宅基超占費、土地測量費、農田建設集資、用地許可證費等8個已取消項目收取費用,三年共收取354.81萬元。鄉鎮初中學校仍然收取的已取消項目有9個:電教設備管理費、衛生費、學籍建檔發卡費、補課費、電費、儀器費、桌凳費、義務教育押金、保險費,三年收取379.51萬元,平均每個學校亂收2.25萬元。目前,農民減負面臨的最大問題是許多強權部門的利益驅動,四面八方都伸手,造成亂收費現象十分嚴重,但在治理上由于農業部門沒有處罰權,全省乃至全國都沒有一套完整的程序及處理規定,因此部分加重農民負擔的案件得不到及時處理。

四、關于進一步抓好增收減負工作的重點

面對以上困難和問題,下一步,在農民增收方面我們要著力抓好以下六方面工作。一是繼續推進農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全面提高農業的素質和效益。依靠科技,面向市場,優化品質,突出特色,在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上下功夫。二是要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在強化基地建設,擴大生產規模,提高產品質量的基礎上,重點在龍頭企業和服務引導上突破。完善和建立龍頭企業+合作經濟組織+農戶的運作模式,實現三者共同發展。三是多渠道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千方百計減少農村人口,要繼續加大勞務輸出工作力度,提高勞力收入水平。并切實加強農民工勞動技能和基本法律意識的培訓,維護好農民的合法權益。四是要推進農業科技進步與創新。要圍繞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增加農民收入這一中心任務。以科技創新和體制創新為動力,在新品種引進、新技術試驗示范、實用新技術的推廣應用、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建設和農民科技培訓、農業科技入戶上實現突破。五是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提高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要以項目為載體,積極爭取國家資金,在農業、水利建設、林業、扶貧開發等方面實現創新,要進一步推進農村沼氣化工程建設,力爭用10年左右時間基本實現農村沼氣化。六是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以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為載體,把農民與市場有機的結合起來,促進農民增收。

在減負方面,我們要著力抓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在全市范圍內,開展一次清理鄉村兩級不良債務大活動。徹底清理鄉村兩級不良債務工作。二是進一步深化農村義務教育投入體制改革。要在中小學收費、完善分稅制財政體制、建立對農村義務教育專項轉移支付的投入和管理制度等方面實現突破。三是規范和完善農村財務管理機制,切實加強對村級轉移支付和農業稅附加集體資金的管理。

主任、副主任、秘書長、各位委員:

我市增加農民收入減輕農民負擔工作,近年來在市委的正確領導下,在市人大的有力監督下,在市政協的大力支持下,已經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具備了良好的發展態勢。下一步,我們要借這次人大會議的東風,借各位委員的聰明智慧,以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和各項惠農政策的貫徹和落實為契機,密切聯系我市實際,進一步發揚服務“三農”、開拓創新的精神,勇于改革,銳意進取,把我市增加農民收入減輕農民負擔工作進一步推向深入。為我市農村小康的早日實現做出我們應有的貢獻。

謝謝大家!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