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農村就業試點工作的匯報

時間:2022-07-23 10:29:00

導語:關于農村就業試點工作的匯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關于農村就業試點工作的匯報

我縣坐落在燕山腳下,臨近京、津,總面積1439平方公里,總人口35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1萬人,耕地面積只有28萬畝,人均不足一畝,有剩余農村勞動力4萬余人,俗有“七山一水分半田,半分道路和莊園”之稱。原創:幾年來,我們在省、市勞動部門的精心指導下,始終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指導農村勞動力就業工作的開展,走出了一條適合我縣實際的勞務開發之路,創出了誠信遷西的勞務輸出品牌,農村勞務輸出試點工作取得明顯成效,為促進農民增收、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發揮了很大作用。

一、組織機構健全,服務體系日趨完善

縣委、縣政府牢固樹立就業是民生之本的意識,堅持高起點、高站位、高標準,把促進農村勞動力就業,作為推動縣域經濟發展增長點的高度來認識。從2000年開始從宏觀上著手研究謀劃全縣的農村就業工作。及時成立縣勞動就業工作領導小組,由縣委副書記任組長,常務副縣長任副組長,縣人事勞動和社會保障局、農經、財政、計劃、人行、林業、水利、經貿等部門的主要負責人為成員,負責全縣就業工作的統籌規劃和組織協調。及時總結經驗,發現問題,針對存在問題提出辦法認真加以解決。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人勞社保局,負責督促檢查各成員單位的工作,實施各項就業政策,為農村勞動力就業提供具體指導。

按照省、市政府的要求,我縣于2003年組建了就業服務局。隨之在全縣十八個鄉鎮、街道辦事處分別建立了勞動保障事務站,配備了46名專職工作人員,每個鄉鎮在所轄各村明確一名勞務信息聯絡員。從而形成了縣鄉村三級就業服務網絡,為農村勞動力就業提供求職登記、職業介紹、就業指導、技術培訓、勞動保障事務、就業政策和勞動保障法律知識咨詢等方面的服務,以此不斷提高我縣農村勞動力的就業競爭能力。健全的組織機構和完善的服務體系,為農村勞動力就業提供了一個載體,搭建了一個平臺,奠定了堅實的工作基礎。

二、工作方針明確,相關政策完備

為深入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做好勞務輸出工作的要求,結合我縣實際,在開拓市場工作中,制定了“盯準開灤、開辟京、津,鞏固老關系,廣交新朋友,打品牌創信譽,完善服務,全力推進”的指導方針,千方百計擴大輸出規模,提高農民生活水平,積極促進農村勞動力有序合理流動。制訂了我縣勞動輸出五年發展規劃,提出了到2007年底輸出25000人,年創勞務收入3億元的目標,制定了完善信息網絡、加強崗前培訓、完善相關政策和工作運行機制、全面提升信譽度、注重協作關系等六條保證措施。由2003年開始,我縣將其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之中,把農村勞動力就業和勞務輸出作為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生活水平的一個黃金產業來經營。將農村剩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推動農村勞動力充分就業,列入縣直有關單位和鄉鎮年終工作的考核,作為評定工作業績的重要指標,為搞好勞務輸出提供了保障

三、基礎工作扎實,勞動力市場建設不斷加強

幾年來,我縣一直把強化各項基礎工作作為促進農村勞動力就業的關鍵環節狠抓不放。一是建立了勞動力資源信息庫。集中時間,集中人力,對全縣農村勞動力就業情況進行了調查摸底,并按年齡、專業特長和求職意向進行分類。在縣就業局建立勞動力求職信息庫,在各鄉鎮建立了勞動力資源臺帳,并實行動態管理。經過詳細的調查摸底,我縣共有農村剩余勞動力13586人。對有外出意向的勞動力出去打工者,為其免費發放《就業失業登記證》。二是完善用工單位檔案。對每一個用工單位都登記建檔,包括招工簡章、招工委托書、勞務協議書、花名冊等,做到“求職有去處,用工有資源,成功有合同”。三是大力加強勞動力市場硬件建設。我們多方籌資16余萬元,對原來的勞動力交流大廳進行了裝修改造,安裝了專門用于供求信息的電子大屏幕。四是健全信息搜集網絡。我們在工作實踐中認識到,要為用工單位和求職者提供及時、準確的職業中介服務,必須依賴于市場供需信息的廣泛收集和迅速傳遞。因此,我們以信息網絡為重點,多渠道、多方式搜集并及時用工信息。在周邊各縣區及各大中城市,建立勞務輸出信息收集點,配備兼職信息員。對多方采集來的用工信息進行篩選整理后,在利用電視廣告、下鄉、廣播、發放宣傳品等形式進行廣泛宣傳的基礎上,于每月十日的勞動力交流市場及時予以。形成了以我縣為中心,輻射周邊各縣的信息網絡,做到了信息準確、可靠,供需對接方便、迅速。特別是今年春季勞動力市場裝修、改造后,我們在4月10日舉辦了大型勞動力交流活動,供求信息60條,京、津、唐等地40家用工單位與510名農村勞動力進行了洽談,供求雙方直接見面,有110名農民與用人單位簽訂了用工合同。五是實行勞務派遣,突出遷西特色。今年年初,為了適應靈活就業,多渠道就業的需要,不斷完善運行機制,走勞務派遣之路成立“弘泰勞動就業服務中心”,改變以往用工單位與農民工簽合同的方式,推行勞務派遣制度,凡經我局輸出人員,一律與中心簽合同,中心再與用工單位簽勞務合同,此舉既維護了農民工的合法權益,又便于對農民工加強管理,同時還出臺了一系列具體的政策措施,如對外出勞務工者工資收入,免征個人所得稅,取消對農民工進城務工的不合理限制,務工者在辦理證件時免收一切手續費。六是強化培訓。在就業服務局專門設立了就業培訓科,年初抽調得力干部對各鄉鎮(街道)勞動保障事務站人員進行了為期兩天的政策業務培訓。建立了外出務工人員崗前培訓基地,截止今年4月底,累計培訓210次計9865人。七是為外出務工人員提供社會保障,消除他們的后顧之憂。今年以來,我們在與勞務輸出大戶——開灤礦務局反復協商爭取的基礎上,為我縣在開灤務工的近3000名農民協議工代辦養老、醫療保險,解決了務工人員老有所養,病有所醫的問題,徹底解除了務工人員的后顧之憂。此舉受到了用工單位以及我縣農民的一致好評。八是加強聯誼,增進感情。每年都派出100多人次,定期到用工單位進行走訪,2003年8月份成功舉辦誠信遷西——勞務輸出協作聯誼會,邀請用工單位負責人來遷西洽談業務,共謀發展大計,尤其在春節期間,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和局領導,都要到用工單位進行節日慰問,進一步聯絡感情,密切關系,征求意見,共謀發展。

四、打造誠信品牌,工作成績顯著

為打造我縣勞務輸出品牌,我們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勞務輸出嚴把關。在幾年來的就業工作中,我們始終堅持雙向把關,既為農民工負責,也為用工單位負責。把好用人單位關。做到“五個不輸出”,即對用工單位的勞動條件、工資支付、工作生活環境等方面進行嚴格考察,對沒有正式營業執照的不輸出;對從事不健康和違法活動的場所不輸出;對有嚴重安全隱患的企業不輸出;對不簽訂勞動合同的不輸出;對可能拖欠工資的不輸出。得到了遷西縣父老鄉親的一致信賴。把好務工人員質量關。為用工單位負責。為保證輸出人員質量,根據用工單位要求,堅持“三個不送”,即體檢不合格、身體素質差的不送;證件不全、有劣跡行為、政審不合格的不送;未經培訓,文化知識和相關知識考試不合格人員不送。深受用工單位好評,打出了遷西勞務輸出誠信品牌。二是跟蹤管理搞服務。我們制定了跟蹤服務和管理制度。每年都努力協助用工單位解決最難、最敏感的傷亡事故問題。不管是星期天、節假日,還是白天、夜間都及時趕赴現場,予以調處。多年來,我們共協助用工單位處理了傷、病、亡等事故百余起,僅今年以來妥善處理傷工33起,沒有引發任何不良事端,贏得了農民工家屬和用工單位雙方的信任。三是齊心協力抗非典。2003年春夏之交,我國突發非典疫情,開灤各礦工人情緒波動很大,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勢必嚴重影響正常生產,對此,我局高度重視,對輸出和返鄉人員制定了嚴格的措施,制定了兩項制度,1、督察值班制度:在非典時期不分節假日,24小時不間斷有人值班,隨時向非典指揮部報告督察情況。2、體檢制度:堅持對外出和返鄉人員進行統一體檢,登記、詳細記錄、人員流動的地址及體檢結果,決不放過一個疑點。同時,我局及時與用工單位聯系,并給外出務工的家屬發去慰問信,共同做好農民工的思想工作,從而使他們顧全大局,安心工作,保證了用工單位的生產。

幾年來,勞務輸出人員逐年遞增,2001年輸出1000人,2002年輸出1530人,2003年輸出2016人。截止今年4月底,累計向京、津、唐、石等大中城市的煤炭、保安、餐飲、及家政服務等行業,輸送人員達19608人,年可直接為農民增收1.8億元,老百姓從勞務輸出中得到了實惠,據統計有1586戶蓋上了新房,有1150人娶上了媳婦,成了家。85%以上的輸出人員過上了幸福美滿的小康生活。勞務輸出不僅為農民增加了致富門路,而且有效的緩解了我縣農村人多地少的矛盾,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失地農民就業這個大問題,促進了縣域經濟的發展和農村穩定。辛勤的汗水,換來的是豐碩的果實,2001年被省政府生產要素市場辦公室授予95期間勞動力市場建設先進單位;被市勞動局評為勞動力就業暨勞動力市場建設先進單位;2002年被省政府授予再就業先進集體;被市委市政府記振興唐山立功競賽集體二等功和三等功各一次;被市勞動局授予職業介紹先進單位、勞動力職業訓練先進單位;原創:被縣委縣政府評為農民增收先進單位。2003年被市委市政府記振興唐山集體三等功一次;被市委授予振興唐山先進單位;被市勞動局授予勞動和社會保障工作優勝獎;被縣委縣政府授予抗擊非典斗爭先進單位、農民增收先進單位。

幾年來,我們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也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一是農村勞動力擇業觀念陳舊。不愿到鄉鎮企業個體企業就業;部分人戀家思想嚴重,安于現狀,不愿到外地就業;部分人思想不切實際,小錢不愿掙,想一口吃個胖子。二是職業介紹、職業培訓等就業服務網絡建設有待于進一步完善。三是培訓方式不夠靈活、內容還不夠全面,對如何鼓勵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勞務輸出如何更好地促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缺乏深層次的研究,這些問題我們將在今后的工作中認真對待,采取有效措施。盡快加以解決。

為了進一步擴大勞務輸出工作,下一步我們將做好以下工作。1、按照“思想再解放,路子再拓寬”的要求,繼續加大輸出力度,廣辟輸出渠道,廣交新朋友,走出去與大中城市聯姻。力爭成為“京、津、唐”環渤海灣這個金三角地區的勞務輸出基地,爭取輸出更多的勞動力,達到促進農民增收的目的。2、以省實施陽光工程扶貧技能培訓為契機,進一步加強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廣泛宣傳參加技能培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樹立這方面的典型,以教育農民,自覺投入到培訓中來,變“要我參加培訓為我要參加培訓”。千方百計解決培訓場地,師資資金等問題。使培訓達到提高農民素質,增強就業競爭力的目的。3、鼓勵一批返鄉創業帶頭人,培養返鄉創業典型,予以表彰獎勵。吸納更多的農村勞動力就地轉移。通過制定優惠政策,為他們創造良好的創業環境,在稅費減免、在資金利用、場地技術等方面給予支持提供方便。要為有創業能力的人,開展各種創業培訓,使其發展自己的事業,帶動周圍剩余勞動力,扎根家鄉、建功立業發揮他們的帶頭作用,最終實現富余勞動力全部就業的目的。4、按照就業服務專業化、制度化和社會化的要求,加強就業服務體系建設。樹立與市場相適應的觀念和意識為用工單位解憂,為求職者解難。

總之,我縣幾年來農村就業試點工作,在各級領導的支持、關懷和同志們的努力下,得了較好的效果。我們今后會更加努力把農村勞動力的就業工作做得更好,確保完成各項規劃目標,為早日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做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