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深化改革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匯報演講

時間:2022-07-24 10:56:00

導語:以深化改革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匯報演講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以深化改革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匯報演講

深化改革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匯報演講

現在新農村建設是一個大的熱門,和財富有密切的關系,我就把我們自己的體會跟大家探討一下。去年提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到今年的3月份兩會都提出來,新農村建設作為全黨重大歷史任務,大家的壓力一定很大,我們回答,恰恰相反我們的壓力小多了,為什么呢?因為新農村建設成為全黨全國的共識,在兩會期間幾千名代表委員從不同的角度和專業、不同的領域談新農村建設,從報上、電視上、文章很多,幾千名中國的高層專家都在談新農村建設和不同的角度,而且談得非常具體和深入翔實,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搞農村研究壓力就小多了,有這么多同志在提。

新農村建設在很多情況下,似乎社會主義新農村好像在一個晚上一個早晨就會出現似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長期的、艱苦的、偉大的歷史任務,它需要幾十年甚至更長時間的艱苦努力。對社會主義建設長期性、艱巨性和復雜性應該有一個清醒的認識,保持一個清醒的頭腦,農村工作一號文件經常在談,農村工作“三農”問題已經取得很大的成績,但是深層次的制約農業農村發展的深層次的矛盾并沒有解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還是處在艱難的爬坡階段,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還是處在艱難的爬坡階段,而且有一些制約農業農村發展深層次的矛盾或沒有得到解決。我今天演講的題目是怎樣通過深化改革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應該提到2005年是中國的改革年,有的同志說可以說中國改革回顧年或者中國改革反思年。在2005年我們有一個重大的改革措施,在農村領域取消了農業稅。總理在兩會上講,2006年開始在全國徹底取消農業稅,標志著在我國實行長達2600年的古老稅種從此退出歷史舞臺,這是具有劃時代重大意義的改革,這個改革確確實實是一個重大的改革。但是我們也要看到,原創:取消農業稅只是稅費改革邁出的第一步,取消農業稅之后面臨的任務更重,挑戰更嚴峻,取消農業稅之后,以農村稅費改革委中心的農村綜合配套改革,否則的話,取消農業稅的成果很可能付之東流。

取消農業稅確實惠農利農的巨大籌措,由此引發和凸現一些問題和矛盾,有些新的問題新的矛盾引發,原來不明顯的問題矛盾凸現出來。農業稅一共三四百億,占整個稅收里邊占很小的收入,但是農業稅本身的取消標志著什么呢?關鍵的問題不是農業稅,而是和農業稅聯系在一起的搭車收費村提留、鄉統籌加在農民上的負擔,這部分負擔到底有多少呢?一是國家稅務總局曾經做了一個估算,財政部門有關一個估算,最保守的估算,連農業稅加上村提留鄉統籌加起來最保守1500到1700億,取消農業稅本關鍵和農業稅捆綁在一起村提留鄉統籌搭車收費是大頭。把這個都取消了,就取消了我們現在所說的搭車收費的平臺,有些矛盾就凸現出來了。溫總理在今年兩會講,2006年中央取消農業稅之后,中央對地方的財稅支付780億,地方配套的轉移支付250億,加起來1030億,需小農業稅本身如果說農業稅加上搭車收費遠遠超過1500億甚至到1700,這樣的話1030億的轉移支付和最保守估計1500億還有一個缺口,這部分錢怎么辦?如果說這個缺口不通過深化改革,不通過其他措施彌補的話,存在很多的問題。

另外,取消農業稅之前,鄉鎮和村這幾級有很沉重的債務負擔,退養這個數字也沒有一個準確的數字,農民的負擔是多少,究竟有多少,誰也說不清楚,農民負擔是一個無底洞。農民負擔現在沒有一個準確的數。農村到鄉鎮到村的債務也同樣沒有一個非常準確的數字,有的說三千多億,有的說現在已經六千多億甚至七千多億等等,這部分債務怎么來的呢?都是多少年積累下來的。包括九十年代之后我們搞的鄉鎮企業,村村點火、鄉鄉冒煙,不換思想就換人,當時盲目決策的情況下,有很多的鄉鎮企業搞起來,搞完經營部善,負債累累。消滅土牌子,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很多地方借錢搞農村的校舍,校舍搞起來有的學校合并,很多是欠的債。前幾年在農村清理整頓又欠下一筆債,包括地方干部,基層干部為了完成上層的稅收和攤派的任務,借錢完成稅收和債務,這些債務也是非常沉重的負擔。取消農業稅之后,債務擺在這兒,怎么辦?

取消農業稅之后,很多地方原來落后地區和中部地區包括農業主產區或者農業稅比較大的產區,取消之后財政很多完全是要靠上級的轉移支付,有的地方講,原來是吃飯財政,到現在到要飯財政,在整個的財政收入當中,從上級轉移支付80%甚至90%完全從上面下來的。

取消農業稅之后,可能有些搞企業的同志不知道,在底下的工作很多都是圍繞中心工作轉,什么呢?是什么就是什么工作,原來講叫催糧催款,要錢要糧要命都是底下敢不敢的活,但是活里邊有一個重要的活兒就是稅收和各種負擔,各種負擔不是靠鄉鎮財政所來收,靠鄉村兩級干部收,如果原來把鄉村兩級干部上去的話,中國油世界上最龐大的一支收費隊伍,幾百萬,甚至更大的隊伍。取消農業稅之后,搭車收費的平臺也拆了,任務也就沒有了,鄉鎮和村轉換職能為老百姓服務就提供了依據。原來我們也這么寫文章的,現在也不能過于樂觀。

如果在底下真正吃飯揭不開飯的話,即使把農業稅取消,會出現新的辦法,有各種其他的收費,包括超生子女社會事業費的收入,包括原來應該火葬土葬的罰沒收入,現在把學生的義務教育免交學雜費但是有一些自愿性的交費收入,建房的注冊費、耕地費等等,在收入當中顯示出來,并沒有真正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但是這里邊我們講,免稅興費,稅免了,也可能有新的費,為什么講總理一再講,中國共產黨人應該有能力走出怪圈,歷朝歷代每次減免稅隔一段時間反彈,變本加厲惡性循環,把所有稅免了,過一段時候又加碼了,我們應該有能力走出這個怪圈。

取消農業稅之后,很多地方最后飯都揭不開鍋,擠占挪用專項資金,應該有嚴格的用處和監督的,有的鎮長講,我們實在經濟運轉不開,最后沒有辦法,只好斗膽擠占挪用專項資金,不用斗膽,這個事情在很多地方都是這樣做的,這已經成為公開的秘密,這本身是犯錯誤的。

在這個前提下,取消農業稅之后,實際上給鄉鎮包括縣各方面帶來一些新的問題,我們的治理結構怎么改革?縣鄉財政體制怎么改革?如果不改革的話,取消農業稅支付的成果很可能付之東流,取消農業稅之后鄉鎮這一級基本上沒有財政,一級政府沒有財政收入,政府存在的依據在哪里?有財才有政,沒有財怎么回有政呢?老百姓講,取消農業稅,拿收費收費卡我們,現在不用交費交稅,我們現在不怕你了,干部就講,原來拿收費收費作為籌碼,取消之后老百姓不怕我們,我們也沒事干了,老百姓講,如果在這個前提下,該你做的事不做,水庫漏了不修,該做的事不做,我要你政府干什么?這樣的話,如果說我們取消農業稅之后,鄉鎮或者村,包括縣各級政府的轉換職能,為農民提供公共服務,這個功能的話,不能履行的話,顯然取消農業稅的初衷也是相違背的。凸現和引發的問題,我認為它是現實深層次矛盾的反映,為什么這么呢?這幾點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否能夠順利進行,偉大的歷史任務是否能夠順利完成有明確的關系。到目前為止,國民收入格局沒有根本的改觀。兩個趨向,工業范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更加自覺地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到目前為止國民收入分配格局有序的格局沒有根本的改觀。現在的條條和塊塊的關系實際上是嚴重失衡的,條條是各級部門,塊塊是地方的,條條和塊塊的矛盾是永遠存在的,一對矛盾本身有一個相對均衡的狀況,我個人感到,現在條條和塊塊的關系本身是一種失衡的狀況。1994年的時候,當時搞分稅制,分稅制的目的想集中財力,中央財力太弱,但是從1994年分稅之后中央的財力得到了加強,但是分稅制之后,當時造成很大的情況就是說,財權上手,事權下放,在基層財權和事權嚴重不對稱,包括到鄉鎮和縣都可以講,我們的責任是無限的,但是鄉系的財力是有限的,有限的財力,無限的責任,為什么攤派問題那么嚴重,因為很多的從上面布置的任務和工作都是往下布置作為政策布置下來的,但是光給政策不

給錢,人民的學校人民建,人民的道路人民建,人民的廁所人民建,光有任務沒有錢,怎么辦?只好從老百姓這兒攤派,造成老百姓負擔的加重。

另外作為公共產品并不是老百姓所需要的,比如到鄉鎮、村,攤派各種報紙報刊,完全就是垂直體系布置下來的,有的時候到下班根本沒人看,擱在那兒,就成為農民和干部的各級政府的負擔。這樣財權事權農區的局面在94年分稅制凸現出來。到02年幾個主體稅種省市縣共享,進一步降低縣一級的稅比例,縣級政府從國稅得到的比例從25%降到20%,從地稅得到的分成比例營業稅從百分之百降到50%,個人所得稅從50%降到15%,企業所得稅從50%降到15%,給一個人的感覺,凡是有些潛力的,有發展的稅種或者上劃或者比例往上更高,留給地方沒有什么潛力沒有什么油水的稅種,從基層到縣到鄉鎮財政方面稅收基礎更加薄弱。

從基層反映,現在的垂直管理是越來越厲害,很多的部門被條條框到上面,國土、工商、供電等等,凡是有些權力的部門,省對縣的垂直管理,部門垂直上去了,但是這些部門的工資從縣里來發,部門都上去了,工資還是我這兒發,作為地方的自助行,從垂直部門來講有它的考慮,我為了防止地方保護主義,我為了執行最嚴格的土地管理制度等等,用垂直體系和垂直管理把東西都框上去了,對整個經濟的發展來講,到底利大還是弊大,這個問題我現在還沒有考慮清楚,我只提出來跟大家一塊商討。

現在很多地方縣里頭講我們是吃飯財政和要飯財政是討飯財政的情況。未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應該說縣域經濟的發展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一各主戰場和平臺,縣域經濟的發展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城鄉統籌發展樞紐和連接點。

新農村建設也好,五個統籌也好,縣這一塊是一個關鍵點。我們講兩個反哺,城市支持農村,工業支持農業,這一塊主要在縣這一塊體現出來,一個縣一兩千平方公里,幾百萬人,相當于歐洲的小國,盧森堡2500多平方公里,44多萬人,這跟我們一個縣的規模差不多,盧森堡2000年gdp是189億美元,相當于1600多人民幣,最好的縣,2003年gdp500多人民幣,相當于盧森堡的三分之一,中國有10%的縣達到盧森堡的水平,中國的新農村建設包括中國經濟的發展有非常穩固的基礎和底蘊,現在看來縣域經濟本身還存在很多的問題。

第二個問題,行政管理體制的改革滯后,不能既得利益劃分更進一步加強。從底下把錢收上去,錢都到那兒去了呢,新農村建設基本建設重點向農村傾斜,新農村建設是兩頭熱,中央熱、老百姓熱,我們這頭夾在中間,老百姓講,中央也說了,我們也看報紙了,看了電視了,有3000多億用于三農,你們不見動靜,要到這個錢,這個錢來了之后都貪污挪用了,縣委書記說,五中全會開完一個月帶著我們縣的新農村建設的規劃到發改委去了,我們是第一個跑到那兒去的,到那兒就說沒有什么具體的步驟,兩會期間又去了,3月1號到15號,呆了15天,把我們的規劃報到發改委,這個問題還沒有統一,老百姓一說中央給了那么多錢到哪兒去了,三個高于,2006年國家財政增量高于上年,國債和預算內資金用于農村建設比重要高于上年,直接用于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的資金要高于上年,逐步形成新農村建設穩定的資金來源。這三個高于本身是有很大的余地,這種政策語言本身設計得是非常好的,本身就有很大的空間,為什么呢?用于三農的2005年2975億,2006年是3397億,比重從04年到05面逐步降低的,04年用于三農支出的資金占整個財政支出比重是9.2%,到05年是降到8.8%,用于三農資金確實增加了,財政支出增長幅度比三農資金增長幅度更快,比重是下降的。政策語言有一定的彈性。

我們講三農支出,本身口徑是非常含混的,到底什么真正用于農業、農村、農民的支出,包括一部分事業費、人頭費等其它的費用,有的專家說,真正直接用于三農的不到40%。老百姓說幾千億,第三個問題,實際上中央提出在新農資金存量適度調整,增量重點傾斜,從現在的分析來看,存量調整是調不動的,增量重點傾斜,到目前來看也沒有重點傾斜,因為增長幅度并沒有財政支出的增長幅度快,3000多億,實際上從中央十幾個部門,每一個部門一道一道把的,現在涉及到支農一共有16、7個部門,財政部到農業部、科技部、文化部、民政部等都涉及到一塊資金,16各部門把著三千多億,從中央到省市到縣到到鎮到村到農戶,這樣的資金下來之后,真正的農戶能得到多少,很大程度靠專項資金解決農業農村的問題。

專項資金有挪用的問題,專項資金實際轉移支付中,專項資金2004年只占57%,一般性的財力性轉移支付占43%,在財力性轉移支付中,完全是制度性的轉移支付不到750億,只占財力性轉移支付29%,占實際轉移支付的12%,六千多億的轉移支付,專項轉移支付占了50%。專項轉移支付里邊又分16、7個部門,通過這么多渠道往下走。另外一點,在以前很大程度上由一些專項轉移支付本身存在一些問題,不透明性、隨意性、不確定性。給哪個地區也很大程度上,決策并不是很確定的。所以,我們為什么說,底下的同志深有感觸講,現在干部從下往上調,項目從上往下跑,一到年底北京外地車牌特別多,交通特別擠,很多外地進京跑部公關要項目,專項轉移支付很大程度上成為尋租的根源,造成很多地方和中央尋租,在某種程度上成為腐敗的原因。有的地方縣委書記講話是很沉重的,跑項目學問太大了,但是不跑又不行。我們去跑項目,我們是個貧困縣,跑項目的力度不夠,力度是什么呢?我們也很清楚,貧困地區就這么點力度,都使也不行。有時候跟我們的同志講,我們只有把眼睛盯著項目我們才能活,沒有項目就得死,跑不過來項目我們連犯錯誤的資格都沒有。如果新農村建設都去跑項目專項資金,出現這樣情況的話,顯然我們的錢最后能不能真正用在老百姓身上,是不是真給老百姓帶來實惠,這又是一個問題。

新農村建設如果說幾千億傾斜,最后出現國家出錢,部門分肥,老百姓得不到實惠或者很少得到實惠,出現這樣的局面顯然是和新農村建設的初衷相違背,解決這個問題不在于農村,這是深化改革的問題,為什么存量調整,為什么增量重點傾斜不了,因為我們想調整收入分配格局背后調整現有既得利益格局,從各個部門也好各個集團也好,誰都愿意自己兜里錢越多越好,所以這種調整很難,新農村建設資金捆綁使用,各司其職,各盡其工,共同使用,這個錢歸你,我們用,但是大家共同整合資源,最后功勞是你的,在目前解決問題的權宜之計,因為更深層次的矛盾還需要通過深化改革才能解決。

第三個問題,新農村建設廣泛農村群眾需求導向型的重大戰略舉措。最后給人民群眾帶來實惠,滿足人民迅速最緊迫的需求,現在新農村建設本身,包括這些年取消農業稅之后,轉換政府職能,政府更多從直接干預經濟活動退出來,尊重農民的住體地位,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政府應該從原來通知型管理型的政府轉項服務型的政府,從全能的政府轉向有限責任的政府,現在很多事布置下來還是自上而下的傳統的管理模式,我們把任務布置下來,分解、定指標、下任務,指標層層分解,一票否決,把這些作為指標的權重,還是從上到下的管理模式,這種管理模式一有新農村建設,把所有的任務分解了,達標評比,滿分140分,120以上是優,80以下是差,當年能夠見成效,能夠極早見成效的村,新農村試點首先在公路邊,沿著公路沿線比較方便的,為什么呢?這是以往搞下來,任何地方有一個樣板,重點傾斜,交通比較便捷的地方,領導和所謂專家到那兒一看,馬上很方便地看到,欣欣向榮,歡欣鼓舞,看完以后警車一開道又回去了,新農村建成幾個樣板是好辦的,全國65萬多個行政村,使廣大的農村地區都能夠實現中央提出來20個字是幾十年的努力,現在要出成效,報樣板,和中央原來的意圖和新農村建設也是相違背的。縣里同志跟我談,如果我們沒有一個指標體系,不考核,不布置任務,這樣的話,我們怎么監督和檢查呢?但是你只要有一些指標,必然圍著指標轉。縣委書記跟我講,一個月不開會,原創:下面沒事情干,思想就反掉了。“五要五不要”,講得非常好,本身系良好的愿望,但是背后取決于體制,傳統的管理模式、政績觀和干部考核機制不改變的話,我們所說的“五要五不要”很難落實的,五要五不要最后是五不要的東西最后就成了五要,這個事情也是涉及到整個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干部考核機制的改革。

我剛才講的這幾個方面的問題,深化改革本身光靠深化農村改革是解決不了的問題,我談的問題都不是的問題,光靠農村解決不了,要靠深化整個宏觀體制改革才能解決的,要跳出三農看三農,農業靠發展非工產業發展,農村靠工業化城鎮化解決,農民靠轉移剩余勞動力解決,真正所說跳出三農看三農,三農深層次的矛盾,農業農村農民問題重中之重的問題,最終靠深化整個宏觀體制的改革才能最終解決,只有深化宏觀體制改革,深化農村改革才有一個堅實的基礎。

第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對農業和農村農民,多予少取放活。新農村建設五句話20個字,改善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基礎設施,光搞村不行,必須要和整個縣的整體規劃結合,而且現在目前為止,經濟發展快,社會事業發展落后,我們的農村社會事業發展,經濟事業發展又落后于城市,但是縣域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也落后于其它的大城市、中城市,為什么這么說呢?有的村一看挺好,村里說村里垃圾遍地都是垃圾,現在我們搞垃圾集中,鄉鎮處理,現在我們村比較大,弄了三個保潔員,垃圾到底哪兒,到鄉鎮,我問鎮長,垃圾怎么辦呢?垃圾就地掩埋,我們沒有別的辦法,問縣里,縣里也只能填埋,不能干別的嗎?上一套現代化的垃圾處理設施幾千萬,上幾千萬的設施每年搞垃圾發電幾百噸垃圾,一個縣沒有那么大的量,要把周圍弄上的話涉及到運輸成本、管理協調的問題,縣本身沒有這個力量,老百姓就說,垃圾收完之后,最后填埋,鬧不好要二次污染。改廁所,搞污水處理,有的地方,離鄉鎮比較近的村,搞抽水馬桶,化糞池、樓房,搞樓房怎么樣,化糞池有兩三層過濾,過濾完之后,水還是不行,旁邊只要蓋了樓之后,水晶的水不好吃,有怪味。縣的管道透到鄉鎮、通到村怎么弄,好像新農村建設改廁也好、垃圾處理也好,沒有整個的系統,沒有整個的規劃,沒有整個的投入,最后搞出來很難持續,調整收入分配收入格局,重點傾斜,很重要發展縣域自身的經濟活力,把蛋糕做它,使它自己成為實現兩個反哺,真正為新農村建設作為一個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