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某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的報告
時間:2022-08-09 10:09:00
導語:關于某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的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各位代表: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市五屆人大一次會議報告某市200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及200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請予審查。
一、200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
2005年,在市委、市政府領導下,全市人民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進一步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努力解決經濟運行和宏觀調控中出現的新矛盾和新問題,全市經濟保持了持續快速發展的良好勢頭,實現了速度、結構、質量和效益的協調發展。主要指標完成情況是:
國內生產總值265.77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4.5%(下同),超計劃目標3.5個百分點,完成計劃的1106%。提前一年完成“十五”計劃目標。
固定資產投資101.56億元,同比增長28.5%,完成計劃104.6%;
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0.77億元,同口徑增長27.6%,完成預算117.91%;
旅游綜合收入46.6億元,同比增長30.94%,完成計劃106.5%;
外貿出口總值2.79億美元,同比增長13.3%,完成計劃96.9%;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3億元,同比增長17.26%,完成計劃104%;
農民人均純收入2927元,比上年增加381元,完成計劃108.6%;
人口自然增長率1.92‰,低于2‰的控制目標。
城鎮登記失業率4.1%,低于4.5%的控制目標。
(一)農業結構調整取得進展,農民收入大幅增加
去年,全市認真貫徹中央一號文件精神,積極落實扶持農業發展的各項政策,農村經濟出現近幾年少有的好形勢。原創:全年農業增加值達到55.12億元,同比增長7%。畜牧業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56.6%,比上年提高1.1個百分點。種養殖全面發展。糧食總產量達104.7萬噸,比上年增加6.53萬噸,油菜籽、茶葉、蔬菜、水果等大宗農產品產量大幅提高;生豬出欄360.9萬頭,增長7.9%,水產品產量增長18.6%。某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初具規模,農業產業化經營取得新進展。新增年銷售收入1000萬元以上龍頭企業4家,各類產業化龍頭企業總數達188家,比上年增加5家。狠抓農民工培訓和勞務輸出。全年轉移和輸出勞務63.5萬人次,實現勞務總收入22.9億元,人均勞務收入達到3600元。
農業種植結構繼續向高效優質的方向調整。優質稻面積達到85萬畝,同比提高30個百分點。狠抓標準化建設,省級以上認定無公害農產品種植面積達到14.23萬畝。全年完成成片造林49.71萬畝,其中退耕還林9.03萬畝,天保公益林人工造林16.22萬畝。治理水土流失117平方公里。
(二)工業經濟繼續保持快速健康發展
大力實施工業強市戰略,加快新型工業化步伐,發揮工業對經濟發展主力軍作用,促進了工業經濟的提速增效。全部工業增加值達到114億元,增長19.1%,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101.7億元,增長32.35%。三大支柱產業、重點優勢企業、民營經濟支撐作用不斷增強。分別實現工業增加值33.47億元、31.25億元、78.82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6.68%、20.69%、33.43%。加快結構調整,在培育壯大電子、醫藥、建材三大支柱產業的基礎上,加快發展鹽磷化工、林竹加工、食品飲料、水電及高載能工業四大優勢資源產業。加大技術改造力度,全年完成技改投入34.76億元,比上年增長41.58%。工業經濟效益顯著提高,規模以上企業盈虧品迭后,實現利潤18.42億元,同比增長35.75%,全年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148.7,同比提高28.89個百分點。某高新技術開發區建設步伐加快,正逐步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三)投資繼續保持對經濟增長的強有力拉動
在貫徹落實中央宏觀調控方針政策的過程中,我市從某產業結構的特點和經濟發展水平出發,把握好調控力度,分類實施,不搞一刀切,在清理固定資產投資的同時,加大了對“第一山”、交通、能源、農業、水利、生態環保等基礎設施的投入。積極爭取國債資金支持。去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國債項目建設,全市上下齊心協力,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充分利用各種渠道,加強向國家、省發改委等部門的匯報,全年共爭取國債資金和中央、省財政預算內專項等資金236億元(發改委系統下達),有力地推動了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快速增長,保持了投資對經濟增長的強勁拉動。
重大建設項目取得新進展。和邦20萬噸聯堿工程、巨星10萬噸pvc、某污水處理廠、聯通g網、鐵通通訊工程、農業科技園區茶葉科技園等計劃竣工投產的重大建設項目,完成全年投資計劃的116.7%。某至夾江旅游通道已基本完成路基工程,某至峨眉、井研快速通道改造動工建設,舟壩水電站、巴溪水電站、退耕還林工程等一批項目進展順利。樂宜高速可研報告已上報國家發改委,沙灣水電站項目獲國家發改委核準,并動工建設。
(四)加大了以旅游為支柱產業的第三產業培植力度
建設“中國第一山”各項工作強力推進,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加大。“3802”工程中,金頂氣象站遷建工程全部完工,華藏寺土建工程完成60%;某大佛博物館已完成前期工作,肖壩旅游碼頭、客運中心建成投運,大佛景區整治進展順利;峨眉山景區旅游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得到省發改委的批準并給予了國債資金支持。在加大旅游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強化了旅游精品線路整治和旅游市場管理,加大旅游宣傳促銷力度,擴大了“中國第一山”景區在國內外的影響,來樂旅游人數增多,全年共接待游客1087.42萬人次,同比增長76.85%。繼續堅持擴大內需的方針,促進了消費市場持續升溫,推動餐飲、房地產、零售業等服務業快速發展。全年第三產業增加值達到78.37億元,同比增長12.8%。
(五)對外開放成效顯著
圍繞國際市場調整出口產品結構,扶持重點出口創匯企業加快發展,全年外貿出口比上年增長13.3%。積極參加西博會、四川—澳門合作周、四川—北京合作周等招商活動,招商引資工作取得新進展。全年到位外資1.66億美元,新批“三資”企業7家,到位內資50億元,海外勞務輸出1225人次。
(六)財政收入穩定增長,金融運行平穩
地方財政收入與經濟增長同步。全年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同口徑增長27.6%。一般預算支出31.16億元,比上年增加6.42億元;金融對地方經濟發展的支持力度加大,各項存款余額282.28億元,比年初增加41.89億元,各項貸款余額213.84億元,比年初增加13.3億元。
(七)社會事業取得新進展
高度重視社會事業,努力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抓住國家加強公共衛生事業建設的機遇,向國家和省爭取到市中區、沙灣區、夾江縣鄉鎮衛生院改造項目53個,實現了3個區(縣)鄉鎮衛生院建設全覆蓋;市、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全部建成;某市傳染病醫院和某市緊急救援中心建設按計劃推進,市人民醫院門診大樓建成投運,10個縣級傳染病病區建設進展順利,部份項目主體工程完工。積極發展教育事業,完成了全市中小學危房改造年度計劃,沐川中學高中擴招項目建成投運,民族地區教育發展十年行動計劃順利實施,馬邊縣完成“普九”驗收,“兩基”攻堅規劃編制完成并得到國家大力支持。勞動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進一步加強。全年新增城鎮就業272萬人。養老、失業、醫療保險覆蓋面不斷擴大。環境保護工作力度加大,三江流域污染治理加緊開展,環境質量有所提高。計劃生育、文化、廣播電視、體育、婦女兒童、檔案、人民防空、地方志等各項社會事業持續協調發展。
2005年,全市經濟總體運行情況良好,社會事業協調發展,但也應該看到我市經濟發展還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主要是:經濟基礎脆弱,城鄉二元結構制約明顯,結構性矛盾和體制障礙尚未消除,農民增收依然困難,就業矛盾突出,城鎮化進程滯后,第三產業尤其是旅游業的發展潛力還未充分挖掘。當前,特別是土地、資金、能源、運輸問題困擾經濟快速發展等。這些困難和問題,有待于在今后的工作中以創新的思路和改革的辦法努力加以解決。
二、關于200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安排建議
今年是“十五”計劃的最后一年,也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第一步目標的關鍵一年,根據市第五次黨代會精神,2006年全市經濟工作的總體要求是: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六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認真貫徹中央宏觀調控政策,深入實施“三個轉變”,奮力推進跨越式發展,加快經濟結構調整,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擴大對內對外開放,努力實現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為此,2006年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主要預期目標建議為:
1、國內生產總值增長11%。
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5%。
3、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同口徑增長12%。
4、旅游綜合收入增長20%。
5、外貿出口總值增長10%。
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5%。
7、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150元。
8、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3‰以內。
9、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7%以內,城鎮新增就業2.4萬人。
要完成今年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預期目標,必須切實做好以下工作:
(一)進一步加強農業和農村工作,促進農民增產增收
一是全面貫徹落實黨在農村的各項政策,以保護和穩定糧食生產能力和農民增收為重點,提高種糧質量和效益。認真落實基本農田保護制度,推進糧食生產目標責任制,穩定糧食播種面積,力爭糧食產量增長1%。
二是以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為重點,全力打造龍頭企業群體。整合資源,著力打造畜牧、林竹、茶葉三大產業艦隊,依托某國家農業科技園區這一科技平臺,加快實施綠色生豬、竹漿紙、無公害茶葉的產業發展規劃,擴大國家級、省級、市級、縣級龍頭企業規模,帶動產業化經營上新臺階。積極培育和發展退耕還林后續產業。
三是以實施農業標準化建設為重點,加快無公害農產品市場準入步伐。要以實現農產品市場準入制為目標,全面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擴大無公害農產品基地規模。
四是以提高農村經濟的市場化為目標,農民的組織化程度為重點,進一步抓好農村“中介”組織發展,推進市場化。突出抓好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
五是以加速農村城鎮化進程為重點,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大力發展以鄉鎮企業、小城鎮建設、勞務開發為主要內容的“勞務經濟”,擴大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規模。進一步強化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
六是加快大佛水庫、觀音巖水庫、躍進渠病險整治工程建設,抓好農村人口飲水、農村沼氣、江河堤防、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工程等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改善農村的生產生活條件。
(二)加快推進結構調整,提高工業經濟競爭力
一是全力推進新型工業化。大力推進技術進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加快高新區建設步伐,依托1000噸多晶硅項目和菲尼克斯四期工程項目,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積極推進高新技術產業化,努力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把對現有企業的技術改造放在突出位置。
二是抓好重點企業發展。引領重點企業進一步做大做強,發展壯大某無線電、吉象木業、德勝公司、其亞集團、和邦公司、永豐公司、瑞鴿皮革公司、井研肉食品公司等一批重點企業,加快形成一批銷售上10億元的企業集團。通過實施企業戰略重組、產業鏈的延伸,調整企業組織結構,努力培育優勢產業集群。
三是加快信息化建設。抓住我市列入信息化試點城市的契機,切實抓好金頂、東風電機等10戶制造業信息化試點企業,抓好企業信息化人才隊伍的培訓,加快局域網建設步伐。
四是加快產業結構調整,鞏固壯大支柱產業。加快培育一批銷售收入上5億元的企業和名牌產品,培育壯大電子、醫藥、建材三大支柱產業,調整企業組織結構,做大做強西部瓷都,發展產業集群,力爭2006年三大支柱產業實現工業增加值占全市的比重不低于35%。
五是大力發展資源性產業。加快井研、五通、犍為、馬邊鹽鹵及磷礦資源開發,重點培育鹽磷化工產業,使其成為某工業新的支柱產業。加快能源開發,加大對林竹、食品等農業產業化區域特色產業的培育。
六是加快發展循環經濟。推進化工、造紙、冶金等行業的資源集約化利用。開展對發展循環經濟的專題研究,提出我市發展循環經濟的戰略目標及分階段推進計劃,制定和完善發展循環經濟的相關政策,建立發展循環經濟的激勵機制,引導企業自覺形成有利于低投入、高產出、少排放、可循環的發展機制。
七是繼續做好資金、電力、原材料、運輸等協調保障工作,確保重點企業和行業滿負荷生產。繼續做好安全生產,杜絕重特大事故的發生。
(三)加快發展旅游等服務業,推進第三產業發展
一是以建設“中國第一山”國際旅游區為契機,壯大旅游支柱產業。抓好“中國第一山”重點項目建設,大力實施精品戰略。“中國第一山”建設工作突出峨眉山、某大佛兩大精品景區、某中心城區、峨眉山市城市建設和旅游交通建設,重點抓好已開工建設的旅游基礎設施項目,并積極爭取上馬一批新項目。同時,做好黑竹溝、千佛巖、郭沫若舊居等景區的開發。
二是以旅游產業發展為龍頭,帶動第三產業的發展。加大旅游整體促銷力度。整合旅游資源和旅游產業要素,提升旅游服務質量,以“鞏固成渝市場,開拓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市場,開辟東南亞和歐美市場”為旅游宣傳促銷的市場定位,采取多種促銷手段,努力提高某旅游知名度。
三是提高第三產業的整體水平。積極創造有利于第三產業加快發展的環境,改造提升以商貿流通、交通運輸、郵政、農業服務為重點的傳統第三產業,大力發展以社區服務、房地產、科技教育培訓、文化衛生體育服務等為重點的新興第三產業,積極發展以金融保險、信息服務、現代物流、監理、咨詢、法律服務、科技服務等為重點的知識密集型現代第三產業。加強重點和特色專業市場的拓展完善和規范管理。
(四)加大投資力度,調整和優化投資結構
一是優化投資結構,加大項目建設力度。全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力爭達到120億元,主要由以下幾個方面構成:能源交通35億元,工業47億元,房地產15億元,旅游、社會事業5億元,城市基礎設施2億元,農業4億元,城鄉個人投資12億元。
二是抓好重大項目建設。全市今年要抓好36個重大建設項目,總投資193.47億元,今年計劃投資45億元,其中竣工投產項目有305線樂夾路、2×135萬千瓦岷江火力發電、和邦60萬噸真空制鹽、巨星6萬噸pvc、五通橋220kv輸變電工程等10項,加快建設項目有沙灣電站、舟壩電站、玉林橋電站、1000噸多晶硅、20萬噸不銹鋼、圣達10萬噸pvc、永豐10萬噸漿紙、213公路改造等17項。爭取開工項目有樂宜高速公路、千佛巖電站、官帽舟電站、20萬噸漿紙等6項。要落實目標責任制,在竣工投產和加快建設的兩批項目上下功夫。
三是要多渠道籌集建設資金。繼續做好爭取國債、中央、省預算內資金,中央、省各種專項資金以及國外政府貸款等工作。加強銀政、銀企合作,積極向金融機構推薦建設項目。充分發揮社會資本,尤其是民間資本的作用,更多更好地調動和利用民間資金,努力擴大項目的融資渠道。
四是加強項目全過程管理。大力推行項目法人、資本金、招投標和工程監理“四項制度”,強化項目管理,切實提高投資效益。堅持資源的市場化配置,對水能、礦產、經營性土地等資源的開發應遵循公開、公平、公正和誠實信用的原則,通過招標、拍賣等方式取得勘察設計權或開發建設權。
(五)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提高利用外資的質量和水平
一是千方百計招商引資。創新招商引資方式,突出抓好重大項目的招商引資。加強國內經濟技術合作,積極引導市外資金投向我市基礎設施、優勢資源開發等重點行業和領域。做好“川澳合作周”、“川京合作周”簽約項目的跟蹤、落實工作,增強引資實效。堅持利用外資和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相結合,推動投資項目向園區集中,盡快形成經濟增長極。
二是抓住重點、擴大出口。適應國家出口退稅政策,實施“大通關”戰略;充分發揮某鐵路口岸作用,發展口岸經濟;鞏固和發展東南亞傳統市場,積極開拓歐美市場。著力抓好電子元器件、皮革制品、原創:建筑陶瓷等出口拳頭產品,大力扶持某—菲尼克斯、吉象木業、瑞鴿皮革、新中源陶瓷等出口導向性企業,提高出口質量和附加值,增強開拓市場,技術創新和培育自主品牌的能力。
(六)全面落實就業和再就業政策,努力增加就業崗位
把就業和再就業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一是建立就業和再就業工作責任制,把新增就業崗位、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就業困難對象再就業和城鎮登記失業率等目標作為政府工作的一項主要內容。二是切實貫徹落實扶持就業和再就業的政策措施。重點做好困難群眾的再就業。建立和完善公共就業服務制度和就業救助機制,加快建設街道社區勞動保障平臺。三是促進靈活就業,不斷拓展就業空間。大力開發公共衛生、城市環保、居民健康醫療和各類社區、家政服務等就業崗位。四是健全勞動力市場信息網絡。加大投入,建立覆蓋全市范圍、上下連通的勞動力市場信息網絡系統,為城鄉勞動者提供便捷高效的就業服務。五是鼓勵支持中小企業、勞動密集型產業和民營經濟發展,提高經濟增長的就業容量。六是加大城鄉統籌就業力度,改善農民進城務工的環境,促進農村勞動力跨區域流動就業。七是搞好就業、再就業和農村富余勞動力的職業技能培訓。根據市場需求,組織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職業技能培訓,增強培訓的實用性和有效性。整合各類培訓機構,重視發揮民辦培訓機構的作用,促進就業和再就業工作進一步取得實效。
(七)加快發展各項社會事業,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堅持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加大投入,加快改革,以加強農村社會事業設施建設為重點,促進社會事業發展。一是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完成以市、縣傳染病院(區)為重點的公共衛生基礎設施建設,確保項目建設質量。搞好農村新型合作醫療改革試點,抓好鄉鎮衛生院改擴建工作,逐步建立完善的農村醫療衛生體系。二是加快中小學危房改造,改善學校辦學條件,全面提高師資水平,逐步實現高水平、高質量的“普九”目標。大力發展民辦教育和職業教育。加大對基礎教育特別是農村基礎教育的投入。對義務教育階段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進一步完善和落實助學政策和措施。三是加強社會保障工作。進一步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重點做好民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的參保和繳費,擴大費源,增強保障能力。制定失地農民就業和參加社會保險的政策,逐步解決失地農民就業和參加社會保險問題。四是加強對計劃生育工作的領導,大力推行計劃生育自治工作,繼續抓好獎勵扶助和獨生子女父母獎勵金的兌現工作。
加強土地、礦產等各類資源的保護和開發利用。實行嚴格的環境保護政策,加大三江流域污染治理力度,搞好城市垃圾污水處理。大力推進文化、廣播電視、體育、地方志、人民防空、婦女兒童、地震等各項社會事業協調發展。
切實抓好扶貧和民族地區工作。繼續抓好扶貧工作,幫助貧困群體脫貧致富。繼續加強對民族地區的扶持和傾斜,抓好以交通和生態環境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加快水電、礦產資源開發,培育壯大“電冶結合、電礦結合”等優勢產業。加大對民族地區教育、衛生投入。
(八)謀劃長遠發展,科學制定“十一五”規劃
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正確分析時代背景和發展趨勢,把握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從我市實際出發,認真做好“十一五”規劃的編制工作,體現特色,突出重點,提高規劃的針對性、指導性和可操作性,使之成為我市全面貫徹科學發展觀、加快推進發展新跨越的中長期規劃。一是研究提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綱要草案。二是認真做好專項規劃的編制、協調和銜接工作。三是加強總體規劃與城市建設規劃、土地利用規劃之間的銜接配合,使之形成合力。
各位代表,今年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任務十分繁重。我們要在中共某市委的領導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監督下,動員和組織全市人民,以更加旺盛的斗志,更加頑強的作風,更加扎實的工作,為促進我市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