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情況的匯報
時間:2022-07-10 03:45:00
導語:關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情況的匯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按照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我們街道辦事處經過前期的深入調研,進一步摸清了全處農村的發展狀況,理順了新農村建設的目標措施。
一、新農村建設的總體思路
全處總面積56平方公里,轄37個村(居),農村住戶8972戶,28903人,耕地面積16702畝,人均占地0.58畝,海岸線長15.5華里,淺海灘涂面積42000畝,2005年完成農村經濟總收入19.66億元,集體經濟總收入11277萬元,集體經濟純收入88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512萬元,經濟社會保持了健康有序的發展態勢。
確定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總體思路是:抓住北部工業區開發建設的大好機遇,充分發揮區位優勢、資源優勢和交通優勢,以實現集體增收和農民富裕為重點,因村制宜,立足當前,著眼長遠,著力在“五個新”上下功夫,即發展新產業、建設新社區、培育新農民、樹立新風尚、建立新體制,力爭經過3-5年的努力,全處37個村(居)全部達到“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目標,農村面貌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二、主要工作措施
(一)發展壯大新產業,實現“三個增收”
發展壯大新產業的基本思路是,以財政增收、集體增收、農民增收為目標,大力發展農村非農產業,推動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促進工業向園區集中,農業向優勢品種集中,土地向規模經營集中,逐步形成以農村工業為主導、高效農業為基礎、服務業為紐帶的產業發展新格局。到2010年,農村二、三產業比重達到95%以上,農村勞動力在域內非農產業就業和域外從事勞務輸出達到80%以上,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萬元以上,村級集體經濟純收入水平、供養能力達到自給自足,70%的村(居)留有足夠的擴大生產資金。
1、培植財源,提高辦事處公共財政能力。一是突出招商引資謀發展,著力引進符合“四大板塊,六大產業集群”規劃、技術含量高、行業前景好、無污染能耗低的“大高強”和對財稅貢獻率高的項目,重點發展倉儲物流、精細化工、家電電子和機械制造產業,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和以服務業為主的第三產業,爭取盡快膨脹辦事處的經濟規模,提高經濟總量。二是搞好對企業的服務,挖掘潛力,鞏固和擴大現有稅源。三是積極引進快速見效特別是一些納稅額大的貿易項目,三年內財政收入至少以每年50%的速度增長,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逐年增加地方財政用于新農村建設的投入。
2、因村制宜,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實力。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策”的發展思路,對農村集體經濟發展進行分類指導,培植新產業,實現集體增收。一是膨脹強村經濟規模。對管家大村、大殷村、邵家村等集體經濟純收入在50萬元以上的村(居),以招商引資、發展工業經濟、擴大現有企業規模為主,做大做強集體經濟,建立集體經濟增長的長期穩定渠道。同時,引導有勢力的村(居)聯合到膠南、膠州等周遍鄉鎮征地,興辦工業項目,建立“域外增收基地”。二是培植經濟發展村。對逄家、王家、郝家、山王東、河洛埠等黃張公路及昆侖山路、團結路兩側的村以及河北、河東、河西等北部工業區范圍內的村,發揮路域優勢進行資源整合,通過招商引資搞好土地開發、通用廠房建設、現代商貿服務業發展,建立與落戶大項目配套的機械設備、交通運輸、住宿餐飲、信息傳輸等配套經營企業,加快集體經濟增長。三是加快山區綜合開發促增收。對東郭、西郭、山曹、山宋、牛齊前等山區村莊,抓好宜林地開發,積極進行退耕還林,完善水利和道路配套,高標準建設6000畝百果園;抓住北部工業區、海灣大橋、青萊高速等重點工程建設的機遇,合理進行砂石資源開發,實現農村增收致富。四是爭取幫扶實現脫貧。對集體經濟純收入在5萬元以下的13個村莊,積極爭取財政支農資金和區內結對幫扶單位的支持,興辦一些起步早、見效快、循環發展的經濟扶持項目,爭取在政府投資集中、社會資源整合、就業門路擴大中,促進盡快脫貧致富。
3、因勢利導,增加農民收入。引入新觀念、新思路,因地制宜,加快建設富民經濟小區和現代農業園區,采取政府指導、企業運作、多元投入、農民參與的方式,形成“南部村上山采果,西部村進田種菜,北部村下海牧漁,沿路村經商興企”的農民致富新格局,加速推進農民增收。一是積極引導農民發展路域經濟,興辦個體私營企業和商貿服務業,加快實施舊村改造,在提高農民生活質量和居住水平的前提下,解決農民就業和增收問題。二是加快高效農業發展,重點建設市郊型農業“精品園”,積極發展反季節大棚蔬菜、草莓、花卉、果品等栽培基地,使全處的“精品園”面積達到2000畝。發揮海岸線長和淺海灘涂水面廣的優勢,抓好萬畝海珍品增殖、養殖,積極培植海水育苗和水產品加工企業,全面搞活農產品流通。依托百果園建設,積極發展觀光果品采摘、農家宴等生態旅游農業,擴大收入來源。三是引導農民組建并規范發展“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提高市場競爭能力,抓住統籌城鄉發展的機遇,引導農民以土地使用權入股的形式,增加投資收益。在對35個村實施“村改居”后穩步進行集體經濟股份化改制,通過持股分紅實現農民增收致富。
(二)實施親民樂民工程,建設富足文明的和諧社會
一是抓好農民保障工作,切實解決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廣泛宣傳,積極推進農村社會基本養老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做好個別退保群眾的工作,確保參保率逐年上升,解決農民的后顧之憂;認真抓好城鄉低保救助、農村貧困人口救助、殘疾人安居工程、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和敬老院建設等工作,創造人人有保障的和諧社會環境;大力開展農村勞動力培訓,每年培訓600人以上,協調落戶企業優先安置農村剩余勞動力,解決農民就業問題,促進農民增收。
二是抓住統籌城鄉發展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機遇,落實好上級各項支農措施,落實“三減免、三補貼”、退耕還林補貼、基礎設施建設、計劃生育獎勵扶助、扶貧開發、醫療衛生、信息服務等方面的利農惠農政策,保證廣大農民共享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
三是規劃建設新城區,不斷提升基礎設施水平。在積極配合上級部門搞好北部新城區詳細性規劃的基礎上,圍繞整體規劃體系要求,按照“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分類指導,逐步到位”的思路,加快推進新城區建設步伐。對因黃張路拆遷已批未建戶和現住房困難戶,今年開始實施農民安置房工程,在嚴格總體規劃的前提下,充分考慮群眾居住習俗,適地建設占地85畝,總面積61880平方米的安置房,解決728戶住房困難。以駐地社區為示范點,積極推進舊村改造,今年力爭破題。同時加大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力度,推進“村村通油(水泥)路”工作,抓好進出村道路、村主街道和背街小巷整修硬化,徹底解決柴草亂垛、土石亂堆、垃圾亂倒、污水亂潑、禽畜亂跑“五亂”現象,全面治理環境衛生臟、亂、差,提升新區形象,努力營造良好的生產和生活環境,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三是不斷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營造穩定的社會環境。把教育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工作,爭取區內大企業、大項目扶持,抓好農村校舍修建,完善教育設施,提高農村中小學教育教學水平。加強農村文體活動場所建設,充分利用農村文化大院和現代化遠程教育網絡開展農民思想道德、法律知識教育和各種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不斷豐富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引導農民樹立新風,破除陋習,遠離迷信,自覺養成科學、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促進農村向城市轉變,農民向市民轉變。
(三)加大公益事業投入,提高農村生活質量和水平
為推動新農村建設步伐,我們將緊縮財力,每年力所能及地安排一部分公益事業項目,建立年度“實事工程”,加強街村公共設施和公益設施的建設投入,使農民盡可能多地享受到新農村建設的成果,與城市居民共享現代文明。2006年已經確定重點要為群眾辦好以下“10件實事”:新上垃圾運輸車等環衛設備,改善全處環境面貌;對辦事處駐地道路兩側進行綠化并安裝人行道板;開展水利工程除險加固活動;啟動農民安置房工程;繼續實施“村村通油(水泥)路”工程;抓好農村殘疾人安居工程;村村建起老年人活動場所和文化大院;新開通7個村有線電視,使村級有線電視實現全覆蓋;新建敬老院一處;培訓農村勞動力600人,安置300人,加快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步伐。
三、加強組織領導
一是在工作中突出抓好干部在一線工作,問題在一線解決,經驗在一線創造,成效在一線體現,測評在一線進行“五個一線”,組織辦事處領導班子成員帶頭,“趕”機關干部到農村一線問民情、訪民意、解民難,把全處36個村按地域和經濟發展特點劃分為5個管區,每個管區安排2名班子成員,每個村安排1名機關干部常年包村,實行業務工作和中心工作“雙掛雙考”責任制,將所掛管區和所包村的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列入年度考核。
二是抓好機關干部和農村干部管理,實現街村干部在社會管理職能中變“管理”為“服務”,積極推行“心連心服務、手牽手致富”為內容的“零距離”服務活動,廣泛收集社情民意,切實解決群眾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建立起“為民、便民、富民、安民、利民”的服務體系。
三是發揮黨員和村民代表兩支隊伍的作用,堅持和完善農村黨員和村民代表議事、重大事項民主決策、村務管理、財務公開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規章制度,把群眾關注的涉農政策法規、財務收支情況等全部向群眾公開,開創各盡所能、暢所欲言、人人獻計、個個出力的農村民主政治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