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強區戰略匯報

時間:2022-10-24 09:40:00

導語:工業強區戰略匯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工業強區戰略匯報

一、近年來工業經濟發展取得的成績

近年來,面對資源要素瓶頸制約突出、國內外市場競爭激烈、企業生產成本不斷攀升和社會環境約束加大等不利因素影響,我區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工業經濟發展全局,緊緊圍繞“建設海洋經濟強區”總目標,統一發展思想、搶抓發展機遇、立足發展優勢,謀劃發展大局,堅定不移地貫徹落實國家宏觀調控政策,千方百計推進結構調整和增長方式轉變,工業經濟保持了快速健康發展的勢頭。

一是工業經濟總量跨越增長。20**年底,全區共有工業企業2**2家,其中規模以上161家,分別比20**年增加242家和53家。20**年產值上億企業達26家,比20**年增加22家。全區實現工業總產值150.40億元,比上年增長25.2%,比20**年增長152.2%,年均增長25.9%,其中規模以上企業實現產值90.**億元,比上年增長27.1%,比20**年增長178.3%,年均增長29.2%,占全部工業產值的59.9%。外貿經濟穩步發展,實現外貿出貨值27.**億元,比上年增長11.5%,比20**年增長93.3%,年均增長17.9%;實現自營進出口總額2.22億美元,比上年增長5.4%,比20**年增長286.2%,年均增長40.2%,其中自營出口總額1.88億美元,比上年增長6.4%,比20**年增長295.3%,年均增長41.0%。

二是工業經濟結構明顯優化。臨港工業迅猛發展,20**年實現臨港工業總產值53.85億元,比上年增長29.7%,比20**年增長2**.8%,年均增長32.4%,占全部工業產值的35.8%。其中船舶修造業產值18.25億元,比上年增長55.2%,比20**年增長750.42%,年均增長70.7%;海洋化工業產值9.37億元,比上年增長52.5%,比20**年增長169.9%,年均增長28.1%。傳統優勢工業進一步鞏固提升。實現水產品加工業產值26.22億元,比上年增長11.1%,比20**年增長120.8%,年均增長21.7%;塑機螺桿產業產值24.82億元,比上年增長28%,比20**年增長212.9%,年均增長33.0%。產業結構從20**年的塑機螺桿、水產品加工、紡織服裝和建材業為主導,調整到目前的船舶修造、海洋化工、水產品加工和塑機螺桿為主導,主導產業占全部工業產值的比重達52.3%,比20**年增長9.7個百分點,與海洋經濟發展更為密切,主導作用更加突出。

三是工業競爭實力穩步提高。全區實現工業增加值34.30億元,比上年增長23.7%;產品銷售收入98.16億元,比上年增長18.3%,比20**年增長117.9%,年均增長21.5%;實現利稅總額6.69億元,比上年增長18.4%,比20**年增長90.1%,年均增長17.4%。其中規模以上企業實現銷售收入66.96億元,比上年增長24.8%,比20**年增長178.7%,年均增長29.2%;實現利稅總額6.41億元,比上年增長16.2%,比20**年增長199.3%,年均增長23.2%。全區工業勞動力人數為3.29萬人,比上年增長7.2%,首次超過農業勞動力人數。全員勞動生產率達到81786元/人,比上年提高12446元/人,比20**年提高41358元/人,萬元產值綜合能耗降低率達到3.21%。技術改造步伐加快,四年來共實施技術改造項目327項,實現技改投入累計達12.4億元。

四是工業發展后勁大為增強。20**年,全區實現工業性投入17.11億元,比上年增長30.1%,比20**年增長294.5%,四年累計投入45.30億元。投資結構明顯優化,20**年,臨港工業投入10.81億元,比上年增長95.6%,四年累計投入20.93億元,其中船舶修造業投入4.4億元,比上年增長36.2%;海洋化工業實現工業性投入5.65億元,比上年增長177%;水產品加工業實現工業性投入0.97億元,比上年增長12.16%;重大項目不斷增多,20**年底,總投資億元以上的在建待建項目共18個,其中上10億元以上5個,和邦化工項目和太平洋海洋工程項目分別實際投資18億元和20億元。技改投入不斷加大,20**年實現技改投入6億元,占全部工業性投入的35.1%。

近年來,為加快工業經濟發展,我們重點開展了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狠抓招商引資、項目推進和集聚區建設

廣泛深入開展招商引資。認真搞好規劃布局,加強招商引資載體建設和基礎設施建設,建立完善招商引資項目庫;積極拓展招商引資渠道,大力宣傳區域區位優勢;著力創新招商機制,加大招商引資考核和獎勵力度,努力提高服務質量和辦事效率,優化投資環境;以“山海協作工程”為平臺,加強與鎮海等周邊地區交流。四年來,全區共引進區外項目154個,實際完成區外投資22.3億元,實際到位境外注冊資金2855.3萬美元,其中通過“山海協作工程”平臺,引進項目16個,協作資金達14.76億元。

千方百計加快項目推進。積極開展“工業項目推進年”活動,圍繞項目論證、報批、政策處理和建設等重點環節,強化服務協調,強化跟蹤督查。積極實施重大工業性項目聯席會議制度和區四套班子領導聯系重點項目制度,建立完善重點工業項目推進三級責任聯系制度和優秀重點項目評選辦法,努力形成項目推進合力。20**年底,南洋船業一期船塢、成路公司船臺建設等項目順利投產;和邦化工項目已順利開工建設,并已累計完成投資7.77億元,太平洋海洋工程項目已順利落地,并開工建設;?產業重工項目正在開展報批、政策處理等各項前期工作;另外天祿化工、浙海油污水處理等重點項目也都進展順利。

集中精力推進集聚區建設。加強規劃引導,合理集聚區布局,加大對集聚區建設和入園企業的扶持力度,加大配套設施投入,著力提升集聚區檔次,增強集聚區引資能力和投資效益。四年來,全區共完成集聚區基礎設施入19.95億元,新開發面積3727.5畝,新入園企業165家。20**年,集聚區內企業實現工業產值68.**億元,比上年增長31.7%,占全部工業產值的45.25%。20**年4月,浙江定海工業園區正式通過國家發改委審批成為省級開發區,并經區委研究決定,將西北臨港區塊作為浙江定海工業園區的重要開發部分,拓展了“十一五”期間工業的發展空間。同時,金塘西堠工業集聚區已完成規劃編制并啟動了圍墾工程,岑港海洋化工集聚區和西碼頭水產品精深食加工集聚區建設也不斷推進;白泉工業園區標準廠房建設已通過竣工驗收。

(二)實施工業強鎮和工業企業“123”工程

積極爭創工業強鎮,鄉鎮經濟實力穩步提高。20**年底,全區年工業總產值5億元以上的鄉鎮(街道)達10個,其中10億元以上的有8個,分別比20**年增加5個和7個。積極開展“企業服務年”活動,實施區領導聯系重點企業制度,加強對企業服務和指導,著力解決企業在融資擔保、用工需求、市場拓展、生產經營等各方面問題。20**年,全區36家重點培育扶持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54.11億元,比上年增長15.2%,占全區工業總產值的35.98%。大力實施工業企業“123”工程,培育目標提前超額完成。

(三)開展自主創新和節能降耗活動,發展循環經濟

開展自主創新活動,增強企業實力。抓技術改造。強化財政對企業技術改造的支持,四年來,重點實施了華業公司年產6000套HPT系列全硬螺桿、金鷹公司黃麻全自動性劍桿織機、金星公司年產1000套線性隱形螺桿等一批重點技術改造項目。加強了信息化管理,華業公司實施的信息管理項目已建立了生產管理、進銷存管理、財務管理等系統。抓科技進步。實施“科技強區”戰略,加強與北京化工學院、浙大生命科學院、浙江海洋學院等院校的全面科技合作,積極組建**北化聚合物加工技術研究所等區域科技創新平臺。四年來,全區擁有省級企業技術中心的企業共6家,獲得國家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等稱號有37個產品,獲得省級新產品有4個,金鷹集團D301JY型自動繅絲機獲得國家級新產品,20**年,我區首次被國家科技部授予“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區)”稱號。抓品牌建設,實施“品牌戰略”。全區目前共獲得中國名牌1個,中國免檢產品1個;獲得省級名牌有11個,省級著名商標5個;通過ISO9000系列、ISO14000系列等管理體系認證的企業131家。著力創建區域品牌,20**年初,我區獲得了“浙江省塑機螺桿商標品牌基地”稱號,并于12月,獲得了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授予的“中國塑機螺桿之都”稱號,這種特色區域性經濟質量榮譽稱號在**市尚屬首家。抓人才培育。積極組織重點企業的經營管理人員進行經濟管理知識培訓,并與浙江國際海運職業技術學院合作,培養船舶修造專業技術人員。

開展節能降耗活動,發展循環經濟。全面貫徹落實省、市節能降耗工作會議精神,切實加強節能降耗工作。鼓勵和支持企業采取措施,節約能源,提高能效;積極實行有序用電,進一步發揮重點用能企業在創建節約型社會中的能動性和創造性;實施責任目標管理,與浙江愛迪亞營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10家重點耗能企業簽訂了節能降耗目標責任書,明確了責任和要求。大力發展工業循環經濟,鼓勵企業實施清潔生產方案,積極推廣綠色企業創建活動,提高主要廢棄物產生行業的廢渣、廢水、廢氣的綜合利用率,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通過全區上下的共同努力,節能降耗和循環經濟工作取得顯著成績,浙江大洋水產有限公司、東方印染有限公司和浙江愛迪亞營養科技開發有限公司3家企業順利通過省清潔生產審核,大洋水產還被評為省綠色企業。

二、下階段主要預期目標和發展思路

20**年是加快推動全區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并轉入科學發展軌道的關鍵之年。今年總的工作要求是: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工業經濟各項工作,深入貫徹落實市、區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按照區委、區政府的總體部署,適應和順從當前宏觀調控和市場、資源、環境約束的新形勢,大力實施“工業強區”戰略,圍繞加快推進三大百億項目和四大集聚區建設,著力優化結構,創新發展模式,積極實施結構調整、培大育強、園區建設、強鄉強鎮、選商引資、要素保障、節能降耗七項重大舉措,努力實現工業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預期目標是:實現工業總產值185億元,比上年增長23.0%,力爭達到190億元,比上年增長26.3%;實現工業性投入20.53億元,比上年增長20.0%,力爭達到25億元,比上年增長46.1%。實際利用外資不少于1000萬美元,力爭引進區外投資總量不少于8億元;萬元生產總值綜合能耗降低4%。爭取到2011年,工業總產值突破450億元,年均增長確保25%以上;工業性投入達到100億元,年均增長9%;外貿進出口總額達到3.7億美元,年均增長14%。

在當前及今后一段時期內,我們將進一步強化機遇意識,不斷鞏固和發展當前的大好形勢,充分利用大港口優勢發展臨港工業;充分利用重大工業項目建設時機,拉長產業鏈和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充分利用海洋資源開發水產品精深加工和海洋藥物;充分利用現有產業的良好基礎和連島工程即將架通的機遇,承接內陸型相關產業的轉移;充分利用重點工業集聚區作為投資發展的重要平臺,將宏觀經濟的新動向轉化為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新機遇,更好地把握難得的戰略機遇期。

三、下階段工業經濟的重點工作

圍繞上述工作目標和工作要求,結合定海實際發展工業經濟,下階段我區將重點抓好以下五個方面:

(一)著力推進投資的合理增長和結構優化

狠抓重大工業項目。充分認識項目的經濟帶動效應,嚴格貫徹執行國家產業政策,創新工作方式,狠抓措施落實。緊緊抓住項目論證、報批、建設等各個環節,研究項目規劃布局,測算項目投資強度和經濟效益,統籌安排項目進度,全力做好政策處理、基礎配套工作。要加強對項目的服務、跟蹤和督查,完善重大工業性項目聯席會議等制度,及時發現并解決項目推進中的各種困難和問題。集中力量推進三大百億項目,重點確保和邦化學項目投產,太平洋海洋工程項目基礎工程基本建成,?產業重工項目開工建設。大力實施“百項工業項目工程”(即50項重點在建待建工業項目和50項重點技術改造項目),加快推進金鷹船配、和邦熱能、奔騰建材等投資億元以上的項目,加快實施華業公司年產1500套紡機機筒螺桿、金星公司SKD高速混煉螺桿、金達公司模具精密加工設備、自動化微電機制造設備等技術改造項目。

加強招商引資工作。突出“選商引資”,繼續引進產業規模大、技術含量高、帶動能力強、社會效益明顯的臨港型項目,尤其是船舶修造及配件、港口機械制造等重裝備項目。重點做好工業集聚區的招商引資工作,加大配套設施投入力度,做好浙江定海工業園區臨港西北區塊、金塘西堠工業集聚區的包裝和宣傳工作,主動向寧波等地開展招商活動。正確把握招商引資(智)導向,在引進項目和資金的同時,注重引進先進技術、優秀人才、知名品牌和現代管理經驗,并在發揮政府招商引資積極作用的同時,注重發揮企業招商引資的主體作用。積極適應工業用地供應方式的重大調整,執行好工業用地招標拍賣掛牌出讓(租賃)的實施意見,以及工業用地出讓最低價標準。

加快建設工業集聚區。強化對項目的產業布局、投資強度、容積率、環境影響等多方面的評估把關,加快項目建設進度,減少土地、岸線等資源的閑置浪費。鼓勵園內企業更加注重挖潛節地,建造多層廠房,提高容積率和產出效率,努力保障技術改造和招商引資重點項目的用地需求。加快完善基礎配套設施,確保供水、供電、道路建設和管網鋪設等工程進度滿足項目建設需要,逐步完善集聚區內污水處理設施、消防設施等建設。重點推進四大工業集聚區的建設,浙江定海工業園區要加快政策處理、基礎設施建設等前期工作,全力以赴幫助?產業重工項目順利建設。金塘西堠工業集聚區要加快圍墾和配套工程建設,盡快為塑機螺桿產業的拓展發展空間。西碼頭水產品精深加工集聚區和岑港海洋化工集聚區要明確規劃、布局和定位,加強要素整合,擴大集聚區規模,提升集聚區檔次。

(二)著力推進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

鼓勵企業技術創新。逐步確立企業自主創新的主體地位,引導企業敢于和善于在技術設備上引進和投入,鼓勵企業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研制開發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新設備,鼓勵發展高新技術產品,并積極向上申報技術改造項目。強化政策引導,用足用好企業技術改造財政稅收鼓勵政策。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建立自己的技術研發中心,或加強與大院大所的聯系合作,共建研發中心,提高科技成果的引進、消化、吸收和再創新能力,并發展面向行業或區域的技術服務平臺。進一步加大產品的研發力度,不斷開發出具有競爭能力和高附加值的產品。繼續鼓勵企業加強信息化建設,引進國內外先進的管理方式和管理經驗,提高管理水平。

引導創建區域平臺。繼續推進與浙大生命科學院、浙江海洋學院等院校的全面科技合作,重點推進塑機領域的高新技術產品研發和成果轉化。充分發揮**北化聚合物加工技術研究所等科研平臺作用,為企業提供技術開發、技術擴散、技術咨詢和技術成果轉讓、專利利用等有效服務。啟動化工與海洋工程研究所建設,努力將其打造成為立足定海、服務全市的公共服務平臺。充分利用科技孵化器良好的平臺,鼓勵科技型中小企業入駐科技孵化器創業發展。充分發揮網絡平臺的作用,幫助企業尋求科研單位解決技術攻關,組織企業在網上技術市場技術難題。

深入實施品牌戰略。充分發揮品牌對于提高產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的重要作用,推動企業由無牌、貼牌向有牌、名牌轉變。鼓起企業加強內部管理,提高產品質量,制定具有國際競爭力、高于現行國家標準的企業內控標準。鼓勵生產型進出口企業進行境外注冊,不斷提高企業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的比例。進一步創建與打響區域品牌,靈活運用“中國塑機螺桿之都”和浙江塑機螺桿(定海)商標品牌基地等重要區域品牌效應,加大宣傳力度,全面提升定海的產品形象。

(三)著力推進產業優化和扶優扶強

加快調整工業結構。更好地利用市場約束和資源約束增強的“倒逼機制”,以項目推進、產業扶持和技術創新為重點,推進工業結構調整。鼓勵低質量船舶企業改造更新,提高生產水平,增強生產能力,加快船舶修造、船用配件及分段制造業發展。組織實施海洋化工產業素質提升工程,綜合運用經濟、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督促其認真執行環保、安全、技術和資源綜合利用等市場準則,跨入市場準入門檻。鼓勵水產品加工業改變大進大出的傳統現象,提高加工技術水平,增加產品附加值,鼓勵發展海洋生物制藥產業。盡快拓展塑機螺桿產業發展空間,通過品牌建設、技術研發、設備投入、企業整合等途徑,提高檔次,增強實力。

著力培育“三個一批”。即一批特色優勢產業集群,一批大企業大集團和一批成長型企業。積極引導塊狀經濟向產業集群提升,推動產業升級,努力形成差異型競爭新優勢;以集聚區建設為載體,切實將發展特色優勢產業與集聚區建設結合起來,做強做大規模經濟。以做強做大和企業嫁接合作為重要途徑,以引進和建設大項目為重要依托,努力培育大企業大集團。全面落實《浙江省促進中小企業發展條例》,著力為中小企業發展創造更好的發展環境。

(四)著力推進節能降耗和發展循環經濟

大力抓好節能降耗。鼓勵金鷹公司、東方印染、華業塑機等重點行業龍頭企業的節能降耗設備更新和技術研究,結合本區實際,研究、歸納和推廣節能降耗好的經驗和做法;加強跟蹤、服務和督查,建立起監測、分析體系和制度,進一步完善節能降耗的目標責任管理機制,嚴格落實節能目標責任書的各項內容。進一步完善重點領域推進機制,激勵紡織行業、機械制造業和水產品加工業更加注重應用先進的技術和工藝,更新機器設備,逐步淘汰落后的生產工藝和設備;促進建材和石油化工等行業積極采用余熱余壓利用技術實施余熱回收發電,推動船舶修造行業使用清潔、高效等氣體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努力發展循環經濟。推進資源消耗減量化。突出抓好工業節水、節材和節地,重點推動石油化工、造紙印染、食品加工等高耗水行業和年取水量30萬立方米以上用水企業的節水工作。以實施《浙江省發展新型墻體材料條例》為契機,加大新型墻體材料開發應用力度,整頓和規范粘土磚瓦窯企業。推進資源利用循環化。著力培育高標準、規范化的清潔生產試點企業和綠色企業,推行清潔生產標準和措施。三是認真搞好循環工業經濟試點工作。以工業集聚區為依托,培育資源循環利用產業鏈,實行“三廢”集中治理和循環使用,爭取干覽海洋食品工業集聚區試點明顯見效,并向全區推廣。抓好浙海油污水等資源綜合利用重點示范項目,爭取并落實資源綜合利用優惠政策。

(五)著力推進企業家素質提升和職工技能培訓工程

更加注重企業家的素質提升。更加關注企業家隊伍、經營管理者隊伍和專業技術人員隊伍建設情況,全面提升企業家的綜合素質。引導企業家增強戰略意識,培養戰略規劃能力,提升戰略運籌能力;引導企業家學習現代企業經營理念,完善治理結構,增強管理意識,提升管理能力;引導企業家增強人才培養意識,進一步關心職工生活和身心健康,提升員工隊伍建設能力;引導企業家更加重視環境保護、安全生產和節能降耗,注重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引導企業家更加注重企業文化建設,樹立開放與合作意識,積極促進企業之間的文化融合;引導企業家切實增強社會責任意識,積極幫扶和救助社會弱勢群體,積極支持定海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

多形式地開展職工技能培訓。積極實施職工技能素質工程,重視培養技術工人。一是主動適應大項目對技術工人需求,充分利用當地農村的勞動力資源,以提高就業、再就業能力為目的,有針對性地開展技能培訓,特別是加快培養化工類、船舶修造類等專業技術工人。二是以增強職工隊伍的職業技術水平為目的,加強各種技能人才的培訓和培養,抓好技能型人才隊伍的建設,從而提高企業的勞動效率和競爭實力。三是進一步抓好培訓基地建設,有效整合、充分利用現有教育資源,拓寬培訓的載體和平臺,開展多形式、分層次、多途徑的教育培訓。四是加強宣傳和引導,鼓勵農村居民進企業工作,切實提高自身技能本領和素質。五是全面提高全民的創業意識,抓住臨港大項目建設和即將臨近的半島經濟有利時機,積極開展全民創業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