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稅局制度
時間:2022-01-23 06:43:00
導語:國稅局制度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第一條為加強企業所得稅科學化、精細化管理,進一步提高所得稅管理的質量和效率,根據《浙江省企業所得稅分類管理辦法》第十六條的規定,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企業所得稅分類管理的目標,是針對不同類別納稅人的管理特性和服務需求,實施差別管理,建立管理目標細分、管理內容全面、管理方法有效、管理手段先進的企業所得稅征管機制,增強稅源監控能力,優化納稅服務,有效降低稅收管理成本,全面提高企業所得稅管理的質量與效率。
第三條根據企業規模、納稅信譽、財務會計核算等情況,對我區的企業所得稅納稅人分為A、B、C三類。
(一)A類納稅人為重點稅源企業。是指納稅貢獻大、財務核算健全、依法誠信度高的企業。
(二)B類納稅人為一般企業。是指重點稅源企業、核定征收企業以外的其他企業。
(三)C類納稅人為核定征收企業。是指符合《稅收征收管理法》和《核定征收企業所得稅暫行辦法》(國稅發〔2000〕38號)中規定應采取核定征收的企業。
第四條分類認定標準
(一)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納稅人實行A類納稅人管理:
1.已取得A級(含)以上納稅信譽等級的企業;
2.匯總(合并)納稅成員企業;
3.年企業所得稅實際入庫額100萬元(含)以上并已列入省局重點稅源管理的企業。
(二)除A、C類納稅人,均為B類納稅人,即一般企業。
(三)經營規模小且符合以下情形之一的納稅人為C類納稅人:
1.依照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可以不設置賬簿的;
2.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應當設置但未設置賬簿的;
3.只能準確核算收入總額,或收入總額能夠查實,但其成本費用支出不能準確核算的;
4.只能準確核算成本費用支出,或成本費用支出能夠查實,但其收入總額不能準確核算的;
5.收入總額及成本費用支出均不能準確核算,不能向主管稅務機關提供真實、準確、完整納稅資料,難以查實的;
6.未按規定保存有關賬簿、憑證及有關納稅資料,擅自銷毀賬簿或者拒不提供納稅資料的;
7.發生納稅義務,未按照規定的期限辦理納稅申報,經稅務機關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仍不申報的;
8.納稅人申報的計稅依據明顯偏低,又無正當理由的;
第五條增值稅一般納稅人一般不列入C類納稅人管理;對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銷售收入在50萬元以下的非增值稅納稅人,稅務機關應嚴格審核,凡符合C類納稅人管理條件的,均應作為C類納稅人管理。
第六條認定時限
(一)當年度企業所得稅管理分類認定工作應于當年3月底之前完成,特殊情況的,報區局局長批準后,可延長兩個月;2006年的認定工作可于2006年6月15日前完成。
(二)新辦企業在辦理稅務登記證后3個月內完成類別的認定工作。
第七條認定程序
(一)新辦企業由稅收管理員對本企業該年度能夠實現的營業收入、利潤總額進行預測,結合建賬建制、財務核算情況作出綜合評價,填列《企業所得稅分類管理申請審批表》(簡稱《申請審批表》,下同)。認定表項目中1-7項均合格的,可認定為B類納稅人;有一項不合格的,可實行C類納稅人管理。
(二)非當年新辦企業由稅收管理部門根據企業以前年度的匯算清繳、日常管理情況中掌握的情況填制《申請審批表》,對照類別認定條件確定其具體管理類別,同時附列稅務處理決定書或調查證明等相關資料。
(三)對實行C類納稅人管理的,需經區局審核批準。
(四)納稅人對其企業所得稅管理類別的認定、應稅所得率的核定等事項有爭議的,由主管稅務機關核實后確定是否調整或重新核定。
第八條升降級管理
為規范企業建賬建制,促進企業加強財務核算,對A、B、C、類納稅人實行升降級管理:
(一)企業所得稅征收管理類別一經確定,如無特殊情況,在一個年度內一般不得變更。
(二)企業因生產經營、財務核算等情況發生變化,經稅務機關審核確實符合升級條件的,稅務機關可在年度所得稅匯算清繳結束之前,經審批按升級后的類別實施管理。
(三)對主管稅務機關認為不符合原認定類別條件需降級的企業,經審批按降級后的類別實施管理。
(四)A、B類納稅人若不符合原認定類別條件的,一經查實,可隨時降級。年度中間改變管理類別的納稅人,其新類別的實施應追溯調整到所屬年度的1月份開始。
第九條A類納稅人的稅收管理措施
A類納稅人以管戶為主,積極倡導優化服務,加強稅企之間的信息互通,積極探索個性化服務。
(一)建立稅企聯系制度,每季下戶不少于1次,了解納稅人的生產經營情況,宣傳新的稅收政策,及時幫助解決納稅人涉稅疑難問題。
(二)通過調查了解采集納稅人的生產經營、產品結構、財務管理信息,及其能耗、物耗變動區間的管理信息,及時做好相關臺賬的建立與維護,及時掌握了解企業發生的與稅收相關的重大經濟事項,特別對企業發生投資、合并、分立、關聯交易等涉稅事項,要分析判斷其實質與適用稅收政策的準確性。
(三)按季(年)開展稅源分析和預測,加強經濟稅收的聯動分析。
(四)在審核審批環節,要嚴格按照規定的標準、程序、權限、時限,加強財產損失、管理費、投資抵免、減免稅等審批審核事項管理。
(五)對年企業所得稅實際入庫100萬元(含)以上的重點企業,由各分局(科)按季填報《企業所得稅100萬元以上重點稅源情況調查表》,對增減變動率在30%以上的企業進行逐戶分析并于季末上報區局。
第十條B類納稅人的稅收管理措施
B類納稅人以管事為主,以行業管理為重點,以納稅評估為手段,強化稅源監控:
(一)加強申報資料的審核分析。在納稅申報環節,督促新辦企業、虧損企業的企業所得稅申報工作;加強企業財務報表與納稅申報表等有關憑證關聯度的審核,特別是零負申報企業應作為審核的重點,對長年微利或連續兩年零負申報的企業進行重點納稅評估或納入日常檢查范圍。
(二)分類管理基礎上,探索建立分行業的征管模型。要積極探索,完善行業所得稅管理制度,對帶有普遍性、社會廣泛關注而又不便征管的行業,制定企業所得稅分行業管理辦法。
(三)強化后續管理。對各類稅收優惠事項、稅前扣除項目要求逐戶建立臺賬,同時加強后續跟蹤管理。對各類備案事項應做好事后審核,對應備案而未備案或雖已備案但經審核不符合條件的,以及企業稅務處理與稅務機關審批不一致的涉稅項目,應及時責令納稅人糾正。
第十一條C類納稅人的稅收管理措施
C類納稅人主要圍繞督促納稅人正常納稅申報,調查了解生產經營范圍,加強計稅依據的管理,分析查看納稅人申報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完整性,防止納稅申報的隨意性,逐步引導企業向查賬征收方式轉變:
(一)C類納稅人實行核定征收方式,堅持一戶一核,一年一核。核定征收的應稅所得率不能低于國家稅務總局國稅發〔2000〕38號文件規定的不同行業應稅所得率的下限。
(二)對C類納稅人應加強日常巡查,分析實行核定征收企業所得稅納稅人的生產經營、財務管理等情況,為鑒定其所得稅的征收方式提供依據。要綜合考慮納稅人的生產經營行業特點、納稅情況、財務管理、會計核算、利潤水平等因素,按照公平、公正、公開原則,分類逐戶核定應納稅所得額和應稅所得率。對納稅人生產經營、主營業務發生重大變化的情況及時調整其應稅所得率。
(三)在申報管理環節,實行應稅所得率征收的,做好按季預繳,年終匯算清繳。對實行按銷售收入確定應納稅所得額的納稅人,要強化對營業收入的監控。
(四)針對納稅人生產經營、會計核算、財務管理、履行納稅義務等情況以及存在的問題,稅務機關應幫助、督促企業建賬建制,改善經營管理,并積極引導其向自行正確申報納稅、稅務機關查賬征收方式過渡。
第十二條實行C類管理的納稅人,不得享受企業所得稅各項優惠政策。納稅人按規定在享受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期間或優惠政策到期后3年內,符合C類管理并被認定C類納稅人的,應追回因享受而減免的稅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