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工作匯報
時間:2022-03-17 07:53:00
導語: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工作匯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尊敬的李市長:
您好!首先我代表全市勞動保障系統干部職工,對您前來調研視察勞動保障工作表示熱烈的歡迎!現將近年來全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工作情況匯報如下:
一、基本情況
近年來,我市勞動保障工作在市委、市政府和上級勞動保障部門的正確領導下,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按照構建和諧社會的總體要求,堅持“抓大、創新、務實”,圓滿完成了各項工作任務。
(一)勞動保障機構逐步健全。*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現有班子成員9人,局機關內設機構18個處(室),現有人員68人;局屬事業單位20個,其中正處級單位1個,副處級單位12個,正科級單位7個,局屬單位職工1*3人。
(二)勞動保障職能不斷加強。2002年1月,勞動保障部門職能進行重大改革,在原勞動局的基礎上組建勞動和社會保障局,賦予社會保障全新職能。目前,勞動和社會保障局的主要業務概括歸納為四個方面:統籌城鄉就業再就業;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養老(企業、機關事業)保險、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失業保險和生育保險五險六項經辦業務;構建和諧勞動關系(勞動信訪、仲裁、工資、監察);加強勞動保障能力建設(技能培訓、技能鑒定、職業介紹、就業指導、就業服務管理)。
為適應勞動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需要,近年來,局機關和局屬單位機構建設不斷調整。在全國率先成立了社會保險稽查大隊,為“五保合一”征繳、稽核打下堅實基礎;經市政府批準,將所轄的9所技校進行資源整合,整合為4所高級技工學校,已建成兩所,另外兩所正在加緊籌建;新成立了工傷保險處和信訪處兩個行政機關處(室);市失業職工管理處升格為副處級*市失業保險管理中心;為全面加強勞動保障干部能力建設,組建了*市勞動保障干部培訓學校;積極加強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經國家勞動保障部批準,與法國勞工協會聯合組建中法*社會保險培訓中心。去年,投資2億多元的8大工程建設進展迅速,今年年底有望全部竣工。
(三)基層組織建設扎實穩固。近年來,我市勞動保障事業之所以取得突飛猛進的發展,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基層建設比較扎實。全市70個街道辦事處的539個社區和99個鄉鎮的2249個行政村全部建立起勞動保障所(站)。除鄭東新區外,全市15個縣(市)、區共建基層勞動保障事務所723個,配備工作人員1943人,其中勞動保障協管員664人。
(四)“金保工程”建設步伐加快。經過近3年的努力,全市建立起了四級勞動保障信息網絡,通過勞動保障網絡和勞動保障管理應用系統建成的社區服務平臺,基本實現了勞動就業、農村勞動力轉移管理、離退休人員社會化服務、空崗統計及求職等多種服務功能。*市勞動保障信息異地數據容災備份中心籌建工程已經完成了選址和征地工作。社會保險各險種經辦機構計算機系統及數據整合工作正在加緊進行。
(五)勞動保障工作成績突出。我市曾被評為全國就業再就業工作先進單位;“三級政府、四級管理、城鄉一體化”的企業離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服務體系被國家勞動保障部稱為“*模式”,并多次召開現場經驗交流會向全國推廣;醫療保險改革不斷創新,在全國率先為4.3萬名國有困難、破產企業退休人員辦理大病統籌,受到黃菊副總理的特別關注,《人民日報》等20多家媒體進行采訪,勞動保障部向全國推廣這一成功經驗。惠及全市253.8萬名城鎮居民的《*市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辦法》、《*市城鎮居民補充醫療保險辦法》經過充分調研,多方論證和廣泛征求意見后已經出臺,受到國家有關部門和全市各界的廣泛關注;由省人大通過的《*市失業保險條例》在全國省會城市處于領先地位;工傷保險與地方醫院聯合建立的工傷保險康復中心,為中西部欠發達地區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嘗試,被全國20多個城市學習借鑒;技校資源整合取得突破性進展,*市高級技工學校、*市交通高級技工學校、*市商業技工學校分別晉升為技師學院;勞動信訪和勞動仲裁工作連續四年捧回全國大獎,去年11月,在組織的“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全國先進典型報道中,我局信訪工作經驗受到人民日報、中央電臺、河南日報等16家中央和省主流媒體的采訪報道;勞動保障監察工作多次獲得全國殊榮;近年來,我市勞動保障各項目標任務完成情況在18個省轄市中處于“領軍”地位,去年,中國勞動保障報在頭版頭條先后4次大篇幅報道我市勞動保障工作的創新經驗和做法,全國先后有70多個大中城市的兄弟單位來鄭學習交流經驗。這是我市勞動保障歷史上前所未有的。
(六)高層領導關注*勞動保障工作。去年2月至10月,國家勞動保障部胡曉義、張小建、王東進、劉永富、華福周和農業部副部長范曉建六位部長,先后到我市調研勞動保障和農民工工作,對近年來我市勞動保障工作取得的成績給予充分肯定和表揚。短短8個月的時間內,先后有六位部長來鄭調研工作,這同樣是我市勞動保障工作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特別是六位部長通過調研得出一個共同結論:*勞動保障工作之所以取得顯著成績,主要得力于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是局領導班子務實創新的結果。去年12月15日,徐光春書記在視察我市勞動保障工作時,親切勉勵全市勞動保障工作者一定要不辱使命,為廣大職工群眾“提供保障線,筑牢安全網”,努力使人民群眾都能夠享受到改革發展帶來的福祉。
二、去年主要工作完成情況
2006年,我市勞動保障工作按照“十一五”規劃和跨越式發展的要求,堅持科學發展、堅持以人為本、堅持誠信務實、堅持形象推動,抓和諧,抓發展,抓創新,爭一流。為全面實現勞動保障事業跨越式發展,局黨委經過認真研究,結合工作實際,研究制定了20項重大目標,40項創新目標。經過全市勞動保障系統干部職工的共同努力,2006年目標任務全部提前超額完成。
統籌城鄉就業,“雙12萬”就業計劃超額完成。2006年全市實現城鎮人員就業再就業12.55萬人,占省定目標的105%,占市定目標的104.5%;小額擔保貸款完成7276萬元,超額完成2006年6000萬元的計劃目標。全市實現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13.9萬人,完成市定目標的115.8%;
社會保險工作在改革中穩步推進。截止去年底,全市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員66.4萬人,離退休職工20.6萬人;新增擴面參保人員7.9萬人,實際征收養老保險費20.4億元,分別占省、市定目標的143.7%和140.7%;計劃和實際發放企業離退休人員養老金19.9億元,按時足額發放率和社會化發放率保持100%;企業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率達到98.5%,社區管理率達到90%。全市機關事業單位社會保險參保人數16.5萬人,離退休人員4.87萬人。全市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為55萬人,超額完成了省、市定目標任務。生育保險參保人數16.62萬人,完成市定目標的100.73%。全市參加失業保險職工85.5萬人,完成省市目標的1*%,累計征繳失業保險費2.87億元,完成省市目標的179.4%。全市參加工傷保險職工累計達到43.85萬人,完成省市目標的101%;工傷保險費實際征收4300萬元,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187%。全市共稽核各險種繳費單位9533戶,涉及參保人數104.35萬人,查出少報繳費基數6.35億元,稽查補繳及清理各險種欠費7692萬元。
全市社保基金運行管理情況良好。去年6、9月份,財政部和國家審計署分別對我市社會保險基金決算及運行管理情況進行了全面審計檢查,認為*市社會保險基金運行安全、完整。去年10月1日以前,已將調整增加的基本養老金全部發放到退休人員手中。此次調整待遇惠及企業退休、退職人員共182801人,月人均增加養老金178元;養老金計發辦法改革和做實養老保險個人賬戶工作在經過大量模擬測算后,前期準備工作全部完成,已按規定上報省勞動保障廳審定。
積極維護勞動關系和諧穩定。去年,全市勞動保障監察機構共檢查各類用人單位16254戶,涉及勞動者67.32萬人;追發工資6245.95萬元,促繳社會保險費金額3170.81萬元;勞動監察結案率100%;建立完善“四級網絡、三級責任”的信訪工作模式,全市共接待職工信訪來訪41150批66170人,占全市信訪量的53.8%;接受勞動爭議申訴1237件,受理案件870件,法定期限內結案率100%。依法監督各類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簽訂勞動合同。目前,我市各類企業共有職工91.*萬人,已簽訂勞動合同82.27萬人,簽訂率達90%。強力推進“平安計劃”,研究出臺了一系列旨在解決農民工問題的政策法規,進一步完善農民工維權長效機制,暢通舉報投訴渠道,廣泛開展農民工工資支付情況專項檢查活動,有效地維護了農民工合法權益。
勞動保障宣傳服務活動有聲有色。去年我市各級勞動保障部門大力開展了以“服務職工群眾、構建和諧社會”為主題的宣傳服務活動,取得顯著效果。12333電話咨詢服務進農村、進工廠、進學校、進社區、進機關系列活動,為廣大職工群眾送去就業崗位、致富信息和法規政策,使20多萬名群眾受益;局領導和機關各業務處(室)負責人多次做客省市媒體,接聽群眾熱線,接受群眾咨詢,解答群眾疑難,受到社會各界好評。
三、主要工作措施
(一)全面實施目標管理,促進各項工作落實
去年,局黨委將省市下達的各項目標任務連同年初確定的重大目標、創新目標和八項重點工程、413項業務目標全部編印成冊,嚴格實行目標責任制,并層層簽訂目標責任書,做到任務明確,責任到人。同時,還成立了重大目標、創新目標工作領導小組和重點工程建設總指揮部,對各項目標任務、工程建設進行統一部署,統一管理,統一督查,統一考核,有效地促進了各項工作落實。
(二)努力營造良好的就業環境,推動城鄉一體進程
采取領導、典型、能人、創業、培訓、政策“六帶動”措施,全面促進城鎮就業再就業工作開展。充分發揮社區勞動保障服務平臺促進就業功能,加大社區服務平臺建設力度,使勞動保障工作向社區延伸;積極開展再就業援助,落實再就業優惠政策,大力開發公益性崗位,促進困難群體再就業;以項目帶動創業、以創業促進就業。去年11月,我局成功承辦了2006年河南省創業成果展示暨項目推介會,吸引7萬多人到會尋找創業“金鑰匙”,成交意向金額達1.12億元;創新工作手段,積極開辦人力資源“超市”,開通網絡視頻求職,拓展了供求渠道,提高了就業率;采取以專業培訓機構為依托、以社會力量辦學為補充等靈活多樣的培訓形式,提高了失業人員就業能力。
建立組織,強化培訓,提供服務,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成績顯著。充分發揮農民工聯席會議制度作用,大力實施農民工“平安計劃”,近兩年,在全國建立了35個農村勞動力輸出工作站,建立了全國一流的河南*農村人力資源中心市場,免費向農民工提供一站式、一條龍的政策咨詢、就業信息、就業指導和職業介紹等服務;廣泛開展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工作,成功轉移農村勞動力46.5萬人,增加農民工資性收入約33億元;通過建立長效機制,實行了“培訓-就業-維權”一體化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管理服務,制訂了切合農民工實際的參加養老、工傷、醫保政策,創新開展了“1+3”培訓模式(即力爭人使每個有求職愿望且具有一定勞動能力的農村富余勞動力都能獲得一項職業補貼培訓,至少掌握一門專業技能并獲得一項技能證書,免費提供一次就業崗位),兩年來,共對農村勞動力進行專業技能培訓30余萬人。
(二)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努力適應城鄉發展需要
穩步推進養老保險改革。社保基金支撐能力進一步增強。通過對欠費企業實行社會保險資產抵押,有效清理了企業欠費。近年來,我市每年清理企業往年欠費都在億元以上;養老保險擴面征繳力度進一步加大,目前,養老保險參保范圍已涵蓋了國有、集體、外資、私營企業,以及個體工商戶、靈活就業人員、農村進城務工人員和城鎮被征地農民;企業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離退休人員養老金實現社會化發放;養老保險市級統籌進一步推進,基金管理能力明顯提高。
著力建立醫療保險新機制。積極探索,建立了國有破產困難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醫療保障長效機制和財政支持機制;認真研究,出臺了靈活就業人員參保辦法;充分論證,開辟了城鎮居民參加醫療保險新途徑;加強管理,全市定點醫療機構和定點藥店服務水平進一步提高。通過近年來的努力,目前,我市醫療保險制度已初步形成了以醫療保險為主體,以商業補充保險、公務員醫療補助、企業補充醫療保險、靈活就業人員、城鎮居民補充醫療保險為輔助的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
失業保障能力進一步提高。切實加強失業調控,確保了破產改制企業職工的安置工作;進一步加強工作調研,解決了“農協工”參保、經濟補償金等職工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加快失業人員再就業實習基地建設,提高失業人員再就業能力。
機關社保在探索中發展。建立機關事業單位職工養老保險工作新機制,一舉扭轉了基金收支倒掛的局面;妥善解決長期遺留的離退休人員的待遇發放問題,維護了社會的穩定;完善數據,加強信息化建設,為實行全國統一的機關事業單位社會保險制度創造了條件。
工傷保險工作強力推進。大力實施以農民工參加工傷保險為主要內容的“平安計劃”,結合我市實際,制定實施了全市煤礦和非煤礦山企業工傷保險工作措施;積極擴大工傷保險覆蓋面,進一步完善和簡化工作程序,制定了一系列方便農民工參保的具體方法,促進了工作開展。
(三)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勞動關系和諧穩定
建立健全勞動關系三方協商機制,完善基層組織建設,將業務逐步向街道、社區延伸;不斷加大勞動監察執法力度,采取市、縣(區)聯動工作機制,切實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加強對企業工資分配的宏觀調控,認真落實最低工資保障制度,不斷擴大勞動合同、集體合同覆蓋面,有效地促進和諧勞動關系的建立;健全和完善勞動保障信訪制度,狠抓了《信訪條例》的貫徹落實,做到信訪工作事事有著落,件件有回音;加強勞動爭議處理效能建設,積極籌建勞動爭議仲裁院,會同各級工會組織設立了*市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派出機構,拓寬勞動爭議案件辦理渠道,提高了案件處理效率。
(四)貫徹人才強市方略,切實加強職業技能培訓
出臺了《*市突出貢獻高技能人才評選獎勵辦法》和《關于開展首批*市突出貢獻高技能人才評選獎勵工作通知》等配套文件;加強機構建設,認定了45家農民工定點培訓機構,有效促進了農民工轉移就業的培訓工作。創新管理手段,加強政策指導,引導各類職業培訓機構不斷推進社會化、市場化改革,有效地促進了職業培訓機構健康、快速發展;積極推進市屬技工學校資源整合,*商業技師學院和*交通技師學院新校區建設進展迅速;擴大職業技能鑒定覆蓋面,規范民辦職業培訓機構辦學行為和職業技能鑒定運作程序,有效地提升了職業資格證書的權威性。
四、存在的突出問題
隨著我市改革發展的不斷深入,人民群眾對勞動保障工作的要求越來越高,勞動保障事業發展中的一些深層次矛盾逐漸凸顯出來,工作難度越來越大。一是就業形勢依然嚴峻,就業工作難度加大。勞動力供大于求的問題很難在短期內緩解,崗位少,就業需求高;再就業優惠政策在具體操作和落實上仍需進一步完善,下崗失業人員小額擔保貸款管理體制不順,影響了貸款的發放與回收;基層街道(鄉鎮)、社區勞動保障所、站基礎建設較差,難以滿足社會需求和形勢發展的需要。二是社會保障任務依然艱巨。社會保障覆蓋范圍比較窄,擴面征繳難度逐年加大;農民工、被征地農民的社會保障問題日漸突出,不少困難群眾缺乏基本的社會保障;社保基金總體支撐能力比較脆弱,部分企業經營困難無力繳費,嚴重影響養老保險基金的正常運轉;落實企業職工基本養老金計發辦法改革工作涉及面廣,情況復雜,潛在不穩定因素增多;一批原國有企業早期退休老職工要求解決待遇偏低等問題十分突出;機關社保工作由于缺乏足夠的政策依據,推進困難,部分縣(市)事業單位2%的失業保險費未列入同級財政預算。三是職業技能培訓力量不足。勞動力技能水平普遍偏低,高級工以上的技能人才總量短缺,局屬技工學校資源整合工作困難較大。四是勞動用工管理亟待加強。勞動關系日趨多元化、復雜化,我市收入分配關系尚未完全理順,勞動關系協調機制還不健全,勞動合同制度基礎比較薄弱。五是維權工作任重道遠。勞動監察和信訪仲裁工作還缺乏有效的執法手段和必要的政策、資金支持,今后仍將面臨十分繁重的任務。六是金保工程建設需政府給予大力支持。
五、需要解決的幾個問題
(一)為進一步加強社會保險稽核力度,確保我市社保基金安全完整,建議將*市社會保險稽查大隊更名并調整規格。
(二)加大財政對就業再就業工作的支持力度,加大基層勞動保障機構建設的投入,勞動保障數據中心和信息中心辦公用房購置改造所需1160萬元資金建議由再就業資金支付。
(三)建議進一步理順小額擔保貸款管理體制,彌補小額擔保貸款辦公經費缺口。
(四)目前,我市勞動爭議仲裁機構辦案力量嚴重不足、仲裁行為與行政行為不分、仲裁體制與審判體制不能有效銜接,根據上級要求,建議盡快設立*市勞動爭議仲裁院。
(五)按照省、市關于社會保險市級統籌“五統一”的有關要求,目前我市已完成四個統一,但在統一“經辦機構和人員的垂直管理”上存在問題和困難。建議市政府研究解決。
(六)為切實加強農民工工作,根據省勞動保障廳要求,需要在市勞動保障局增設農村就業處。
(七)全市離休干部醫療保障問題需要設立相應的管理機構,建議設立*市離休干部醫療保障管理辦公室。
(八)*市第二商業技校、*市城建技校、*市化工醫藥技校、*市機電工業技校4所技工學校整合已迫在眉睫,由于機構設置沒有明確,致使很多工作不能開展,建議市政府幫助解決。
(九)按照上級要求,目前,我市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社保稽核、信息中心沒有辦公場所,缺少辦事大廳,嚴重影響了業務工作開展,建議將棉紡路人民銀行辦公大樓轉為勞動保障經辦機構辦公場所;目前的社保大廈辦公場所擁擠,存在諸多安全隱患,嚴重影響服務效率和質量,群眾意見較大,建議市政府協調將緊鄰社保大廈的市金屬回收公司家屬樓用地劃歸我局使用。
(十)勞動??建議市政府盡快配備。
六、20*年主要工作安排
為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和省八次、市九次黨代會精神,今年,我們研究確定了“堅持創新發展,堅持和諧穩定,堅持誠信為民,堅持一流推進”的指導思想,確定了大就業、大保障、大培訓、大維權、大服務、大項目工作新格局,全面推進我市勞動保障事業跨越式發展。
(一)多策并舉,統籌兼顧,切實做好就業再就業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工作
進一步建立完善目標責任制,實施嚴格的工作獎懲機制;加大力度,廣開思路,多渠道、多方式增加就業崗位;認真落實各項再就業優惠政策,積極實施充分就業社區、再就業援助和創業推介會等活動,繼續推進人力資源超市和網絡化招聘,建成*人力資源東市場。大力開發公益性崗位,努力幫助零就業家庭和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就業;落實責任,完善職能,充分發揮農民工工作聯席會議作用,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大力實施職業技能培訓工程,強化培訓促進就業,積極開展失業人員創業培訓、農村富余勞動力補貼性培訓和各項技能培訓,大力開發培訓資源,繼續加快*勞動保障綜合培訓基地建設和市屬技校資源整合,強力推進“1+3”培訓模式和“培訓-就業-維權”三位一體的一條龍和一站式服務,研究完善技能培訓和技能鑒定的網絡化管理;提高素質,強化管理,全面加強基層街道、社區勞動保障機構建設,高標準完成河南*農村人力資源中心市場擴建任務,完善縣(市)、區農村勞動力分市場服務功能,指導縣(市)逐步建立農民工培訓基地,為統籌城鄉就業提供更加完善的服務。
(二)積極探索,狠抓落實,穩步推進社會保障體系建設
繼續加大社會保險擴面征繳工作力度,完善社會化管理服務功能,探索社會化管理新模式,同時,確保養老保險金按時足額發放;按照省廳統一部署,認真落實好企業職工養老金計發辦法改革,做好20*年企業退休職工養老金待遇調整和企業養老保險省級統籌前的各項準備工作。圍繞完善社會保險體系建設目標,完善我市企業年金制度,探索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工作新機制。按照市政府要求,20*年6月底前完成被征地農民參加我市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具體方案的制定;進一步做好《*市失業保險條例》及失業保險法規貫徹落實,加強失業調控,制訂出臺我市失業保險市級統籌方案,探索擴大失業保險基金支出范圍促進就業的新思路,研究失業保險征繳新機制;完善工傷保險體系,做好工傷救治和工傷補償,推進工傷預防和工傷康復工作。繼續實施農民工“平安計劃”,切實抓好《工傷保險條例》的貫徹落實,按照“統一范圍、統一認定、統一鑒定、統一待遇”的原則,研究建立我市事業單位工傷保險制度和辦法。探索建立市、縣(市)、區、社區勞動能力鑒定的三級管理體系,籌建*市勞動能力鑒定體檢中心;集中精力,搶抓時間,在出臺的《*市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辦法》基礎上,認真做好金水區城鎮居民參加基本醫療保險試點和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網絡建設,力爭年底在全市推行城鎮居民醫保工作。進一步加大全市社會保險經辦能力建設,整合經辦資源,完善管理手段,規范業務規程,加強內部監督,確保基金安全。大力實施全市勞動保障系統三年培訓計劃,爭取20*年完成50%的培訓任務。
(三)著眼大局,完善機制,努力構建和諧的勞動關系
全面推進勞動合同制度實施三年行動計劃,開發勞動用工管理信息網絡,不斷擴大勞動合同和集體合同覆蓋面,重點提高農民工勞動合同簽訂率。探索建立工資增長和調控機制,完善企業工資支付和最低工資保障制度,研究建立技能等級工資制度;進一步鞏固和完善勞動關系三方協商機制,健全以勞動保障、總工會、經委為主體的聯席會議制度。不斷加強勞動保障監察執法,完善落實農民工維權長效機制和農民工工資保障金制度,強化農村企業三級管理責任制和農民工維權公示牌、勞動保障主辦監察員制度,切實保障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建立健全信訪快速反應機制和信息網絡,加大勞動仲裁機構效能建設,積極探索勞動爭議仲裁機構實體化,建成*市勞動爭議仲裁院。
(四)構筑平臺,強化管理,全面加強金保工程建設
按照金保工程的總體要求,繼續做好我市勞動保障信息化建設的規劃、設計與指導工作;加大信息化網絡平臺建設力度,加強網絡及數據安全維護管理,加快*市勞動保障數據備份中心建設,籌建信息中心辦公場所;進一步做好12333電話咨詢服務,加快中心數據庫建設和局信息數據整合。
- 上一篇:市春季農民工專場招聘會講話
- 下一篇:提高環境執法水平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