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環境綜合整治考核報告
時間:2022-03-31 09:31:00
導語:城市環境綜合整治考核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工作依據
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我國城市環境保護進入了環境綜合整治階段。《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明確規定:"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對本轄區的環境質量負責,采取措施改善環境質量。"
1984年10月,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中明確指出:"城市政府應當集中力量做好城市的規劃、建設和管理,加強各種公用設施的建設,進行環境的綜合整治",從而明確了城市環境綜合整治是城市政府的一項主要職責。
1985年國務院在河南省洛陽市召開第一次全國城市環境保護工作會議,明確在全國開展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工作。
1988年7月13日,國務院環境保護委員會《關于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定量考核的決定》,指出:"環境綜合整治是城市政府的一項重要職責,市長對城市的環境質量負責,把這項工作列入市長的任期目標,并作為考核政績的重要內容。"并規定城考工作自1989年1月1日起實施。
1990年12月5日,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環境保護工作的決定》,明確規定: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環境保護部門對本轄區的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工作進行定量考核,每年公布結果。直轄市、省會城市和重點風景游覽城市的環境綜合整治定量考核結果由國家環保局核定后公布。各城市要逐步建立起"在城市政府的領導下,各部門分工負責,廣大群眾積極參與,環保部門統一監督管理"的管理體制和"制定規劃,分解落實,監督檢查,考核評比"的運行機制。
至此,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定量考核作為我國城市環境管理的一項制度確立下來,并在全國廣泛實施,有力地推動了城市環境保護工作。
二、考核范圍
自1989年開始,國家環保局對直轄市、和26個省會城市以及大連、蘇州、桂林共計32個城市實施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定量考核。1992年又增加了大連、青島、廈門、深圳、寧波等5個計劃單列市,考核城市增加到37個。同時,各省、自治區也組織開展了對轄區城市的定量考核,被考核城市數達到520個。1996年,國家考核城市中又增加了沿海開放和經濟特區城市,考核城市數達到46個,2002年,拉薩市在國家環保總局的指導下首次開展城考工作。目前,國家對47個重點城市進行考核,各省、自治區考核城市總數已超過600個,定量考核工作在全國范圍內全面展開。
三、考核方式
定量考核實行分級管理。國家環保總局考核直轄市、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重點旅游城市、沿海開放和經濟特區城市共計4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政府考核所轄地、縣級城市。
考核實行初審、會審和專家審核。對國家考核城市的考核,首先由城市自審,經省、自治區環保局審核后報國家環保總局。國家環保總局在前述初審的基礎上組織各省、自治區和國家考核城市環保局有關人員進行會審,然后組織有關專家進行集中審核和現場抽查,最后經局務會審定后進行公布。
四、考核主要內容和指標設置
1989年開展定量考核工作以來,考核指標基本包括環境質量、污染控制、環境建設及環境管理四方面內容。隨著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工作的不斷深入,考核指標先后作過三次較大的調整,指標設置和調整的原則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代表性各項指標分別反映城市環境質量、污染控制、環境建設、環境管理,從而使整個指標體系能夠概括反映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工作的成效。
·可比性指標設置盡可能照顧到不同性質、不同地域、不同規模和不同發展水平城市間的差異,使之具有可比性,作到縱向可比,橫向也相對可比。
·可行性考核指標要具備實施的基本條件,特別是經濟、技術可行,而且經過努力可以達到或逐步提高;
·可靠性所設指標與相關部門的工作指標盡可能保持一致,指標的統計、測算可以通過正常的管理渠道認證,從理論和實踐上保障指標值的可靠性。
·可分解性考核指標的內容能按實施操作的需要進行分解,便于實現各級管理部門的落實。
五、"十五"期間城考制度的改革
為體現與時俱進的時代精神,最大限度地發揮城考制度的效能,更好地為城市環境保護工作服務,國家環保總局在十五期間,開展了城考制度改革工作。
城考制度改革內容主要有:進一步改革城考指標體系,為此在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制定并下發了"十五"期間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定量考核指標體系及實施細則,并將增加城市生態類考核指標;改革考核方式,簡化操作,淡化排名,直接公布各考核城市各項考核指標情況;突出反映城市人民政府環境綜合整治工作成效,匯總年度城考工作公報;將國家環境保護重點城市范圍擴大到113個,新增加的重點城市在十五期間由各省、自治區按照國家考核要求進行考核,并將考核結果報送國家環保總局;至十五末期參加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定量考核城市的范圍將擴大到全國所有城市。
六、取得的成效
1、促進了城市政府對環境保護工作的高度重視由于定量考核的對象是城市政府,通過開展城考工作,提高了城市政府領導開展城市環境綜合整治的自覺性,把環境保護擺上了重要議事日程。許多城市市長認為改善環境是關系到城市發展后勁和競爭力的大事。例如,杭州市委、市政府提出環境立市的發展戰略。
2、調動了城市政府各部門和廣大市民群眾的積極性通過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定量考核工作,建立了:"在城市政府領導下,各部門分工負責,廣大群眾積極參與,環保部門統一監督管理"的城市環境管理體制和"制定規劃,分解落實,監督檢查,考核評比"的運行機制。將城市環境保護工作與政府各部門的工作緊密結合,并通過公布考核結果引導廣大市民群眾積極參與城市環境保護工作。
3、重點城市環境質量得到改善全國城市環境質量從整體上趨于好轉,部分城市的環境質量有明顯改善。2002年,47個環保重點城市中,有17個城市空氣質量達到國家二級標準,比1998年增加5個,劣于三級的城市有11個,比1998年減少9個。具體而言,全國46個環保重點城市的總懸浮顆粒物(TSP)、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濃度年日均值逐年下降,已由1995年的287微克/立方米、76微克/立方米和51微克/立方米,分別降至2001年的243微克/立方米、51微克/立方米和38微克/立方米,城市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算術平均值,從1996年的95.43%持續上升到2001年的98.26%,地表水水質達標率算術平均值,從1996年77.06%持續上升到2001年的93.45%,區域環境噪聲和交通噪聲平均值與1996年相比均有不同程度好轉。
4、環保投入加大,城市防治污染能力顯著提高"九五"期間,全國環境保護累計投資達到3600億元,環境保護投入占GDP的比重逐年上升。1998年,城市污水處理率、燃氣普及率、集中供熱面積和垃圾糞便無害化處理率都已經實現"九五"計劃規定的指標。十五期間,環境保護重點城市的環保投資指數由1996年的1.47%上升到2001年的2.28%。重點城市污水處理率由1996年的13.58%提高到2001年的34.5%。在這些投資的拉動下,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獲得了長足發展,城市防治污染的能力顯著提高。2000年重點城市污水處理廠共161座,污水處理能力達1,214.2億噸/日,污水處理量達32.4億噸/日,平均污水處理率達29.07%,比1997年提高了14.31個百分點;2000年重點城市集中供熱率、城市氣化率分別達到51.22%和94.28%,比1997年分別提高了8.83和5.84個百分點。
5、加強了統一監督管理,提高了環保基礎工作水平由于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定量考核是由城市環保部門牽頭的一項綜合性工作,考核對象是城市政府,從而進一步確立了城市環保部門對城市環境保護工作統一監督管理的地位。同時由于定量考核將各項管理工作量化,并進行考核,城市的環境管理工作由過去的定性管理轉變為定量管理,對各項相關業務工作要求更加嚴格并具有時效,使得城市環保部門的基礎工作和隊伍的業務素質有了明顯的提高。
- 上一篇:污染物總量減排工作方案(縣)
- 下一篇:城市環境質量改善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