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居民生活改善報告
時間:2022-07-09 08:27:00
導語:城鄉居民生活改善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會提交*市2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20*年計劃草案的安排意見,請予審議,并請各位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會議人員提出意見。
一、2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
過去的一年,*市人民在市委的領導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監督支持下,以黨的*和*、**會精神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中央一系列宏觀調控政策,堅持科學發展觀和正確政績觀,充分發揮省城優勢,大力發展省會經濟,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加大固定資產投資力度,不斷深化各項改革,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經濟結構逐步優化,國民經濟保持了持續快速健康協調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取得了新成績。
(一)經濟保持快速增長,運行質量進一步提高。初步核算,*年完成生產總值1618.9億元,增長15.6%,增幅比上年提高1.1個百分點,是1997年以來的最好水平。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增長7.8%,第二產業增加值增長19.8%,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長13%。*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556.8億元,增長26.9%;實現銷售收入1630.2億元,增長33.3%;實現利稅171億元,增長28.1%。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達到194.4%,同比上升28.8個百分點;產品銷售率97.6%,提高0.8個百分點。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89.*億元,按可比口徑增長20.9%。
(二)貫徹中央宏觀調控政策成效顯著,經濟結構得到優化。認真落實國家宏觀調控政策,先后組織對鋼鐵、水泥、電解鋁等過熱行業以及土地市場秩序、開發區建設和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等進行清理,共撤消開發區40個,核減規劃面積3.5萬公頃;停建和取消立項項目13個,整改項目27個。通過專項治理整頓,及時化解經濟運行中的不健康、不穩定因素,經濟發展秩序進一步規范。抓住國家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的機遇,加快推進經濟結構調整。三次產業比例由上年的7.6:44.6:47.8調整為7.3:45.9:46.8。從三次產業結構內部看,農村二三產業發展步伐加快,特色農產品種植達到280萬畝;糧食總產量242.7萬噸,增長10.1%。工業“2133”工程加快推進,交通運輸設備制造、冶金、電子信息、石油化工等支柱行業對工業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進一步增強。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1510個,比上年增加191個。其中,銷售收入過億元的企業達到232個,增加63個。*市規模以上高新技術產業比重達到28%,比上年提高2個百分點。商貿服務、金融保險、郵電通訊業保持了較快增長,現代物流、會展旅游等新興服務業快速發展。成功舉辦了國際信博會、*國醫療器械展等各類展會45個。旅游業接待國內外游客1217.9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94.1億元,分別增長27.6%和30.7%。非公有制經濟占*市經濟總量的比重達到37.3%,提高1.9個百分點。
(三)固定資產投資強度加大,對經濟增長支撐作用增強。*年完成*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51.3億元,增長29%,投資率達到40.2%,比上年提高3.2個百分點。投資拉動經濟增長8.2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52.6%。其中第一產業完成投資37.2億元,增長27.6%,占*部投資的5.7%;第二產業267.2億元,增長56.8%,占41%;第三產業346.9億元,增長13.6%,占53.3%。工業投入進一步加大,*市工業投資260.5億元,增長61.7%,占*社會投資的40%,同比提高8個百分點。
(四)城市重點建設成效顯著,城市面貌明顯改觀。*年城市建設“十大工程”當年完成投資201億元,占*部投資的比重達到30.9%。新建市區道路43條,總長度260公里,鋪裝各類管線400公里,開工住宅面積320萬平方米。植物園周邊整治、燕山健身廣場、玉繡河綜合整治一期工程、舜耕路道路改造等竣工投入使用;經十路段店立交以東*線通車,濟王路管網、綠化工程*部竣工,經一路、濟濼路、工業南路綜合改造工程基本完工。旅游路西段三處隧道已貫通兩處,部分路基完成施工。圍繞實施名城保護工程,加大了節水保泉力度,實現了群泉*年噴涌。以整治環境為重點加強了城市管理,對占道經營、亂倒渣土、大氣揚塵等突出問題進行了集中整治。*年整治疏浚河道70公里、整治背街小巷985條、新增綠化面積478.4萬平方米。
(五)縣域經濟增長加快,城鄉經濟協調發展。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進一步優化調整*市區域經濟布局,加快城鎮化進程,縣域經濟呈現加快發展勢頭。十個縣(市)區生產總值、地方財政收入、固定資產投資等主要經濟指標增速普遍高于*市平均水平。農村生產、生活條件進一步改善。*年新建改建農村瀝青(水泥)路2*6公里,連通750個村莊,受益人口50萬,村村通客車率達到99.1%。新增蓄水能力240萬立方米,解決了28.9萬人飲水問題。
(六)經濟體制改革穩步推進,市場經濟體系進一步完善。以轉變職能為核心,政府機構改革成效明顯。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持續深化,國有企業產權制度改革取得新的突破。山水、小鴨等一批企業的產權多元化改革順利完成,上市公司資產重組取得重大進展,濟鋼股票成功上市。農村改革不斷深化,章丘、歷下、市中、槐蔭以及高新區取消了農業稅,其他縣區減按3%征收,農民負擔進一步降低。財稅體制改革進一步深化,財政體制得到理順。認真貫徹實施《行政許可法》,“陽光政府”建設取得新成效。
(七)對外開放邁出新的步伐,外向型經濟取得新進展。*年完成進出口總值30.5億美元,增長51.2%,其中出口13.7億美元,增長64.3%。出口總值占*市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7.1%,提高2個百分點。先后舉辦了信博會、世界500強(*)峰會、*中美經濟合作論壇等一系列大型涉外活動;*市新批外資項目152項,合同外資額7億美元,增長46.5%。實際利用外資(新口徑)3.17億美元,增長21.5%。
(八)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城鄉居民生活繼續改善。*年實施市級科技計劃項目212項,投入資金4273萬元。普通高中招生3.68萬人,普通高考錄取率達到83%。成功舉辦了亞洲杯足球賽和世界摩托艇錦標賽等國際體育賽事。文化、衛生、廣播電視、新聞出版等社會事業都有新的發展。*年安置就業再就業11.88萬人,其中安置困難群體1.12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89%。*市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到93.5萬人、53.1萬人和62.5萬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數6.56萬人。城鄉居民收入水平進一步提高,*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798元,增長10.2%;農民人均純收入4116元,增長13.7%,8年來首次實現兩位數增長。
過去的一年,在國家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的大環境下,市委、市政府認真做好中央調控政策與*實際相結合的文章,堅持加快發展不動搖,在堅定不移地貫徹落實中央各項宏觀調控政策的同時,著力加強和改善經濟社會發展的薄弱環節,解決制約發展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努力克服前進中的各種困難,化解不利因素,帶領*市人民創造性地開展工作,保持了*市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協調發展。這些成績的取得,來之不易。同時,*們也要清醒地看到,經濟運行中還存在一些矛盾和問題。主要是:長期積累的經濟結構性矛盾仍然比較突出,工業經濟、外向型經濟、民營經濟、縣域經濟、高新技術產業占經濟總量的比重偏低,產業內部結構也不盡合理;部分指標增長速度低于*國、*省平均水平;支撐投資持續增長的大項目特別是產業項目較少,經濟發展后勁有待進一步增強;農民增收的基礎還不夠穩固,農村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的速度緩慢;制約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體制、機制性障礙仍然存在,經濟增長方式轉變不快,勞動就業壓力持續增大,深化改革、加快發展、保持穩定的任務十分艱巨。
二、20*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
今年是實施“十五”計劃的最后一年,也是貫徹落實國家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各項政策措施,加快*市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一年。*市上下要堅持以*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面貫徹黨的*、*、**會和中央、省、市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牢牢抓住戰略機遇期,*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充分發揮省城優勢,大力發展省會經濟,加快經濟結構調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努力擴大對外開放,不斷改善城鄉居民生活,*面實現“十五”計劃目標,促進*市經濟社會更快更好發展。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生產總值增長14%,其中三次產業分別增長5%、16%和14%;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25%,規模以上工業銷售收入增長27%,規模以上工業利稅增長25%;*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30%;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增長1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5%;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上升3%;外貿進出口增長20%,其中出口增長16%;實際利用外資增長80%;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8%,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8%;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2%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5.9‰以內。
三、20*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任務和措施
今年的經濟和社會發展,要按照*市經濟工作會議關于把握“三個關鍵”、落實“三個注重”、實現“三增目標”、實施“六個突破”的部署要求,在促進經濟持續快速健康協調發展和社會*面進步的基礎上,突出抓好以下幾項工作。
(一)堅持新型工業強市戰略,增強工業經濟實力。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進一步突出工業在經濟發展中的主導地位,深化實施“2133”工程,增加投入,優化結構,努力實現工業經濟的跨越式發展。
加快工業結構調整。按照“有限目標、重點突破”的原則,整合優勢產業、優勢企業和優勢產品,集中精力抓好鋼鐵、汽車、電子、石化等重點產業鏈的發展,加快形成帶動力強的產業集群。力爭*年四大產業鏈實現銷售收入750億元,占*市規模以上工業的37%。支持將軍、力諾、山水等一批重點企業集團膨脹發展,力爭新增規模以上企業500個,其中億元以上企業40個。同時,加快建立完善中小企業服務體系和支持政策,引導中小企業圍繞重點產業鏈和骨干企業搞好配套生產。加快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力爭實現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30%以上,提高2個百分點。引導企業加強管理,努力提高工業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
加大工業投入,增強工業經濟發展后勁。計劃安排工業投資350億元,占*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達到41.2%,提高1.2個百分點。其中,投資1000萬元以上的工業項目458個,總投資809.7億元,20*年計劃投資264.2億元,占*部工業投資的75.4%。在抓好重點項目建設的同時,從工業項目籌劃上努力探索新路子,按照整合園區資源新上一批,依托骨干企業膨脹一批,深化企業改革搞活一批,拉長產業鏈配套一批,借助企業搬遷擴建一批,打造孵化器孵化一批的思路,規劃一批重點工業項目。
突出重點園區、優勢產業和骨干企業“三大帶動”,加快工業經濟載體建設。結合“*”規劃編制和城市總體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合理規劃產業布局,加強園區載體建設,提高工業園區承載大項目、大企業、大產業的能力。同時,明確園區功能定位,充分發揮優勢產業和骨干企業的帶動作用,引導生產要素聚集,提高投資強度,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產業集聚區。
(二)進一步強化農業基礎,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村經濟*面發展。按照統籌城鄉發展要求,認真貫徹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援農村的方針,*面落實扶持農業發展的各項政策,以農民增收為中心,加快農村經濟結構調整,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努力保持農業和農村經濟穩定增長。
加快農業結構調整。高度重視糧食安*,擴大優質糧食種植面積,努力提高單產,穩定總產。*市糧食總產量保持在210萬噸左右。圍繞提高農業綜合效益,按照發展都市型農業要求加快農業內部結構調整,搞好農業科技推廣應用,擴大畜牧、蔬菜、林果和漁業生產。加快農業產業化、標準化進程,落實好龍頭企業扶持政策,推進生產、加工、銷售、科研一體化,提高農產品加工增值率。爭取規模以上農業龍頭企業達到170個,同比增加19個。規劃建設一批農產品交易市場,進一步搞活農產品流通。
加快小城鎮建設和農村二三產業發展,引導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進一步加強農村小城鎮建設,加快調整完善小城鎮建設和村莊改造規劃,搞好小城鎮道路、供水、供電、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大經濟綜合開發,提高小城鎮的產業聚集能力,壯大小城鎮經濟。結合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加快發展農村二、三產業,拓展農民就業空間。加強勞動技能培訓和就業信息服務,增強農民就業能力。計劃培訓農村剩余勞動力10萬人,轉移14萬人。
進一步加大農業投入,改善農村生產和生活條件。加大各級財政支農力度,加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業生態環境治理,搞好病險水庫的除險加固及灌區配套、小流域綜合治理、農村人畜飲水解困和農業灌溉設施建設。重點建設一批農業基礎設施,抓好田山、邢家渡灌區配套和臥虎山、崮頭水庫除險加固續建工程,開工建設杜張水庫除險加固、沙河故道平原水庫四期、平陰匯河平原水庫和30個小型病險水庫治理,抓好玉符河、十六里河等15條小流域治理,進一步加大造林綠化力度,新增造林面積12萬畝。加強農村生產和生活設施建設,改善農村地區教育、衛生、交通條件,推進村村通公路、戶戶通自來水工程建設。繼續落實好扶持農業發展的各項政策,減輕農民負擔。加大扶貧開發力度,以“一縣十三鄉”為重點,認真做好農村扶貧工作,扶持貧困地區加快發展。
(三)加快發展服務業,促進消費需求穩定增長。把服務業擺在“發揮省城優勢,發展省會經濟”的重要位置,按照優化結構、提升檔次、強化功能、促進繁榮的思路,以國家擴大服務領域開放和事業單位改革為契機,*面提升服務業的市場化、產業化、社會化、國際化水平,增強產業競爭力。
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一是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在搞好物流園區規劃的基礎上,抓好一批重點物流園區建設。計劃在東部規劃建設郭店物流園區、遙墻空港物流中心和邢村物流中心;啟動西部物流園區建設,依托重汽和潤華集團,重點發展汽車和機械裝備業的生產、營銷物流。改造提升蓋家溝物流園區。二是加快發展旅游會展業。以泉水旅游為重點,整合現有旅游資源,打造一批特色旅游品牌,積極籌辦泉水節,努力形成泉城特色旅游產業。力爭*年接待旅游者突破1400萬人次,旅游收入突破110億元。以規?;?、產業化為方向,發展特色會展、專業會展,辦好國際茶博會、旅交會等展會。三是加快發展中介服務組織體系,形成一批信譽好、有特色的中介服務機構。四是大力發展樓宇經濟,集中發展管理型和智能化高科技企業以及現代服務企業。
加快傳統服務業發展。中心城區,按照城市總體規劃,借鑒山大路科技街、中華名優小吃城的經驗,結合各區實際,打造一批水平較高、特色鮮明的精品商業街。按照高水平規劃、高標準建設的原則,推進西市場和洪樓兩大商業區建設。遠郊縣(市)區要結合自身實際,著力抓好凸顯當地特色、檔次水平較高、吸納輻射能力較強的商業區建設。
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努力擴大消費需求。*面落實國家和省的增收政策,特別要落實好提高職工最低工資標準、免征農業稅、種糧直補等政策,保持城鄉居民收入穩定增長。不斷加快消費結構升級,針對居民消費的個性化特征,分層次引導居民消費。切實改善農村消費環境,大力開拓農村市場。進一步完善消費政策,拓寬消費領域。
(四)加大固定資產投資力度,增強經濟發展后勁。計劃安排*社會固定資產投資850億元,增長30%,投資率為45.7%。計劃安排投資中,第一產業48億元,占5.7%;第二產業360億元,占42.3%;第三產業442億元,占52%。
強化大項目支撐。計劃安排續建和新開工千萬元以上建設項目977個,投資總規模2061.2億元,當年投資646.2億元,占計劃投資總規模的76%。其中,城市基礎設施項目113個,總投資475.5億元,當年投資147.6億元;工業項目458個,總投資809.7億元,當年投資264.2億元;農業項目40個,總投資50億元,當年投資12.4億元;房地產項目218個,總投資502億元,當年投資129億元;服務業項目148個,總投資224億元,當年投資93億元。對千萬元以上的大項目,采取計劃目標制定、日常檢查調度、定期考核三位一體的工作機制,確保重點項目建設進度,力爭段店立交、濟鋼部分高爐改造擴建、崮頭水庫除險加固和明珠國際商務港等一批重點項目年內竣工。
認真貫徹國家土地政策,積極探索破解土地難題的途徑和方法。重點是做好向“閑置”要土地、向“空間”要土地、向“集體非農建設用地流轉”要土地、向“用足用好政策”要土地、向“投入產出”要土地、向“爭取機動用地指標”要土地、向“村莊整合”要土地、向開發復墾整理要土地的文章,整合土地資源,盡力滿足建設項目的用地需求。同時,繼續搞好土地資產經營,精心研究建設用地市場供求關系和動態趨勢,加大土地收儲數量,推進經營性用地招拍掛,增加土地收益。
多渠道籌措建設資金。一是大力開展招商引資,計劃招商引資額達到340億元,占固定資產投資的比例達到40%。二是大力推進市場化融資。加快公用事業改革步伐,降低門檻,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城市公用事業和基礎設施建設,努力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三是積極推進直接融資。繼續做好上市公司的整合重組,優化資產結構,努力爭取上市公司再融資。切實做好企業上市的培育和推介,為企業在國內外資本市場上市融資創造條件。爭取符合條件的企業發行企業債券,實現債券融資。四是努力擴大信貸融資,力爭信貸資金投放突破300億元。五是搞好城市資產經營,通過城市經營融通資金。六是做好項目前期工作,搞好重大項目的包裝策劃,積極爭取國家和省的資金支持。七是努力增加地方財政建設投入。
抓好項目儲備。圍繞園區資源整合、骨干企業膨脹和重點產業鏈延伸以及服務業發展,謀劃一批投資數額大、關聯帶動能力強、支撐作用明顯的重點產業建設項目,搞好規劃論證,爭取盡快開工建設。按照城市發展的總體要求,搞好交通、供水、供電等重點城市基礎設施項目的規劃、論證和儲備,為盡快開工建設創造條件。
(五)進一步強化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加快城市建設步伐。按照“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效能管理”的原則,抓好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加快推進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和土地總體利用規劃的修編,爭取盡快通過省和國家的審查批復。切實放開規劃設計市場,創新規劃編制的方式方法,加快詳細規劃編制,提高詳規覆蓋率。加快推進城市建設“十大工程”項目建設。初步安排城市建設“十大工程”投資260億元,占*社會投資的30.6%。城區要以道路改造和市容整治為重點,加快主次干道的拓寬改造,進一步緩解城市交通擁擠狀況。按照“統一規劃、連片開發、配套建設、綜合整治”的思路,精心搞好經十路、經一路等主要道路兩側以及城市重點片區開發項目的整體策劃和實施。按照統一規劃,加快新區道路、供水、供電、供氣等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搞好城建項目的經營策劃,推出一批有吸引力的項目,吸引國內外客商投資基礎設施和片區開發建設。加快房地產業發展,安排建設一批普通商品房和經濟適用房,新增開發房地產總面積230萬平方米以上。繼續搞好背街小巷整治,完成街巷整治578條。深入開展市容環境綜合整治,推進市區河道整治和重點景區建設,進一步改善城市環境。抓住固定資產投資規模繼續擴大的機遇,規范活躍建筑市場,擴大建筑業產出規模。
(六)加快縣域經濟發展,努力培植新的經濟增長點。按照省、市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的部署,切實編制好縣域經濟發展規劃,結合各縣(市)區資源優勢和經濟發展特點規劃好發展重點,明確主攻方向,促進縣域經濟跨越式發展。圍繞產業布局規劃,認真策劃篩選和組織實施一批重大建設項目,搞好基礎設施配套,積極承接市區產業轉移,逐步形成具有區域經濟特色的優勢產業。整合縣域園區資源,聚合發展優勢,大力發展園區經濟。加快小城鎮建設,推進農村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面繁榮縣域經濟。力爭縣域生產總值占*市的比重達到50%。
(七)加大招商引資工作力度,加快發展外向型經濟。以“擴大對外開放、提高經濟外向度”為目標,面向國內外有影響的大企業、大集團,積極開展靈活多樣的招商引資活動,爭取在拉長產業鏈、國企改制、市政公用、基礎設施建設、園區建設、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以及現代農業等領域實現引進外資的新突破。進一步完善招商引資服務機制和監督檢查制度,搞好重大項目的跟蹤服務,著力解決項目落地中的有關問題,確保重點項目引得來、留得住。抓好載體建設,提高辦事效率和行政效能,優化發展環境,以優勢產業和強勢企業為依托,做好發展規劃,讓出部分市場,吸引戰略投資者參與結構調整和主業發展。引導支持現有外商投資企業發展,進一步做好“以外引外”。
努力保持外貿出口穩定增長。把握國際產業結構調整和市場變化趨勢,推進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盡快在技術水平、管理機制、資本運作等方面與國際接軌,為擴大產品出口奠定基礎。加快出口產品結構調整,努力提高*市產品的質量、檔次和水平,增強國際市場競爭力。繼續抓好鋼鐵、紡織等大宗傳統產品出口,擴大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積極消化出口退稅等政策調整因素,保護企業出口積極性。實施“走出去”戰略。搞好工程、資源開發、勞務輸出等境外項目的承包經營合作,積極鼓勵有比較優勢、有條件的企業到境外投資辦廠,承包工程,帶動產品和技術出口。
(八)加強財源建設,優化金融服務。要努力提高地方財政收入占經濟總量和稅收占地方財政收入兩個比重。繼續加強財源建設,在強化稅收征管的同時,研究探索財政支持經濟發展、涵養財源的新思路、新措施,增強企業自*發展能力,為擴大財源營造環境和基礎。著力抓好稅源大戶的培植,提高財源支撐能力。進一步優化金融服務。充分發揮金融對經濟的推動作用,強化金融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有市場、有效益的企業以及需要加強的薄弱環節的支持,集中資金用于工業強市、骨干企業培植以及重點項目的建設。積極搞好項目對接,密切銀企聯系,大力發展資本市場,為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更多的資金支持。努力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確保金融安*運行。
(九)不斷深化各項改革,進一步營造體制機制新優勢。加快推進國有(集體)企業改革改制,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力爭企業國有產權比重由現在的51.7%下降到30%左右。繼續堅持“一企一策、一事一議”和自費改革的原則,推進企業產權制度改革,通過改制重組、產權轉讓等多種形式盤活企業資產,實現國有資本有序退出。突出抓好大企業改革,重點優勢企業實施國有資本的出讓、減持,完成股本結構多元化改造。同時,健*和完善國有資產監督管理體系,健*國有資產經營預算制度和經營業績考核制度,落實企業負責人的國有資產經營責任與激勵機制,形成企業發展的長效機制,確保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穩步推進事業單位改革,逐步實現事業與產業相分離,加快產業的市場化進程。
加快所有制改革,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堅持政策啟動、改革推動、骨干帶動、科技拉動“四動并舉”,健*融資擔保、信用評價、人才培訓、技術信息、法律服務和行業協會六大服務體系,鼓勵非公有制經濟參與國有、集體企業改組改造,投資基礎設施、公用事業及其他行業和領域,不斷提高非公有制經濟的產業層次和企業素質。優化發展環境,抓好政策落實,促進民營經濟大跨度發展。做好外來非公有制資本引進工作,吸引市外民營企業來*市合資合作、投資建廠,擴大非公有制經濟規模。力爭非公有制經濟比重達到40%以上。
積極穩妥地搞好專項改革。加快推進投資體制改革,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投資體制改革的決定》及相關配套措施,確立企業的投資主體地位。強化政府投資管理,提高政府投資效益,穩步推進政府投資項目代建制。推進城市供水、供熱、公交等公用事業的市場化改革進程。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建立和完善市級糧食儲備和管理體系,增強政府調控市場的能力。加強價格調控和改革,搞好重點產品價格的檢查和監督,建立規范完善的價格和收費公示制度。加快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努力打造“誠信*”。
(十)加強各項社會事業建設,促進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堅持實施“科教興市”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不斷加大社會事業建設投入,努力提高市民思想道德素質,改善人民生活質量,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大力發展科技教育和各項社會事業。扎實推進產學研結合,提高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鞏固和提高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成果,加快發展職業教育,優化教育布局。貫徹實施人才興市戰略,搞好人才的培養與引進。堅持先進文化發展方向,加快文化事業發展。*面推進醫療衛生三項改革,提高衛生服務水平和質量。抓好十一屆*運會基礎設施建設前期準備,繼續做好新聞出版、廣播電視等工作,推進各項社會事業健康發展。
進一步加強勞動就業和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強化勞動就業的宏觀指導,探索多種形式的就業途徑,多渠道安排勞動就業。*市力爭安置就業再就業12.6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2%以內。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加大社會保險擴面征繳工作力度,*面落實“兩個確?!?。進一步加強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完善社會救濟、社會福利和優撫安置政策,解決好社會弱勢群體的就業和生活問題。
堅持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抓好環保模范城創建工作,加快實施生態城市建設規劃。抓好水污染、大氣污染的綜合治理,搞好大環境綠化、美化,提高環境質量。合理開發和節約使用各種自然資源,搞好資源節約綜合利用,大力發展循環經濟。進一步做好防災減災工作,提高對自然災害的預防和反應能力。繼續抓好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5.9‰以內。
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設。推進民族宗教、慈善、殘疾人事業、婦女兒童以及老齡等各項社會事業的*面發展。積極開展文明城市創建活動,推動*市“三個文明”協調發展。深入開展“平安*”建設,*面落實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措施,加強安*生產專項整治,努力營造穩定的社會環境。
認真做好“*”規劃的編制工作。按照國家和省、市的統一部署,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加快規劃編制進度,努力將“*”規劃編制成為*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切實體現“五個統籌”的規劃,成為突出深化改革、推進體制機制創新的規劃,成為以人為本、促進經濟社會*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規劃。
各位代表,新的一年里,*市改革、發展、穩定面臨的任務更加繁重。讓*們在市委的領導下,以*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面貫徹黨的*和*、**會精神,解放思想,搶抓機遇,干事創業,加快發展,*面完成“十五”計劃,為省會城市的現代化建設做出新的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