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教育社會事業進展報告
時間:2022-07-09 08:34:00
導語:科技教育社會事業進展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各位代表:
*受市政府委托,向大會報告2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20*年計劃草案的安排意見,請審議,并請各位政協委員和列席會議的同志提出意見。
一、2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
過去的一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和市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監督支持下,全市上下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和*全會精神,圍繞實現“五年大變樣,三年三大步”的奮斗目標,大力實施“四個創新”,加快結構調整,深化各項改革,國民經濟保持了較快發展,較好地完成了*人大*會議審議批準的主要計劃指標。
全市國內生產總值完成952.2億元,比上年增長12.1%,高出計劃增幅0.1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產業增長6.1%,第二產業增長10.5%,第三產業增長14.9%。
地域財政收入完成169.8億元,增長11.8%。新口徑地方財政收入完成49.05億元,增長10.5%。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306億元,增長13.2%,高出計劃增幅0.2個百分點。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354.7億元,增長11.7%,高出計劃1.7個百分點。
外貿進出口總額完成14.39億美元,增長49.7%。其中出口5.71億美元,增長59%;按省考核口徑完成5.*億美元,增長65.4%。實際利用外資3.2億美元,增長6.9%;按省考核口徑完成2.2億美元,增長131.7%。
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保持了良好的發展態勢。主要表現是:
(一)經濟運行質量有所提高。限額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219.2億元,增長10.2%;實現利稅64.6億元,增長10.4%。地方財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由上年的5.04%提高到5.15%。農業生產保持穩定,第三產業快速發展,三次產業比例由上年的10.5∶45.4∶44.1調整為10∶43.9∶46.1。
(二)重點建設進一步加強。圍繞實現“五年大變樣”目標,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繼續保持較快步伐。引黃供水工程已實現部分供水,城市天然氣新增用戶2萬戶,累計達到7.2萬戶,興濟河污水處理廠、高速繞城路南線等項目正按計劃順利進行。重點工業項目建設得到加強,小鴨集團新增30萬臺滾筒洗衣機、*松下映像公司彩電生產線二期等項目建成投產,機床二廠環保設備、氣動元件廠高性能氣動元件等項目進展順利。
(三)各項改革進一步深化。國企改革“三年兩個目標”基本實現,全市189戶市屬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完成改制156戶,其中58戶重點國有大中型企業已完成公司制改造。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虧損額下降9.1%。社會保障制度改革步伐加快,醫療制度改革正逐步推開。全市已建立起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失業保險、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三條保障線相銜接的保障體系,基本實現了養老金的社會化發放。
(四)財政金融形勢保持穩定。地方財政繼續保持收支平衡。全市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達1275億元,各項貸款余額1069億元,分別比年初增加213.7億元和233.9億元。金融機構新增貸款中,中長期貸款比重增加。新增貸款主要集中在電力、電信、交通等行業,其新增貸款額占全部新增貸款的60%以上。
(五)外向型經濟取得新進展。外貿出口在連續兩年增幅大幅下降后,出現恢復性增長。出口產品結構得到優化,機電產品出口比上年增長79%,占全市出口比重達到30%。新興出口市場開拓取得成效,對美洲出口增長87%,對歐洲出口增長27%。境外辦企業步伐加快,全年有7個境外投資項目獲得國家批準。
(六)科技、教育等各項社會事業有新的進展。全年共安排實施各類科技項目380項,以電子信息、生物制藥和新材料為重點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加快。全市普通高考專科以上錄取率達到76%,初中升入高中階段比例達到70%以上。文化、衛生、體育、廣播電視、新聞出版等社會事業有新的發展。社會事業項目建設得到加強,科技活動中心、法制仲裁樓、*大學綜合實驗樓等相繼竣工,海關大廈主體工程通過驗收,中心醫院病房樓主體基本完工,市體委射擊訓練館、市南中學擴建等項目建設正順利進行。
(七)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8471元,比上年增長18.3%;農民人均純收入3047元,增長3.5%。全市在崗職工平均工資10475元,增長15.3%。其中,市屬單位9168元,增長15.9%;縣及縣以下單位8272元,增長18.7%。相繼實施了“容貌工程”、“暢通工程”、“藍天工程”、“一環九射”造綠工程等一系列環境綜合整治,城市面貌明顯改觀。舊城改造進展加快,全年建成住宅331萬平方米,居民的居住條件得到了進一步改善。
“九五”期間,全市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4.7%,比“九五”計劃增幅高出2.7個百分點;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1129億元,比“*”時期增長2倍;地方財政收入年均增長23.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13.5%,出口創匯年均增長9.2%;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八五”末增長79.4%,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68.1%。“九五”計劃的勝利完成,為今年的經濟社會發展和“*”計劃的實施打下了堅實基礎。
經濟運行中還存在一些矛盾和問題:一是工業投入不足,結構調整進展不快,企業改革和扭虧脫困仍面臨不少困難,部分企業虧損和潛虧嚴重,企業運行質量和經濟效益有待進一步提高。二是農民收入增長緩慢,農業產業化水平較低,農產品價格持續低迷,農民收入增幅連續下降。三是出口規模和實際利用外資總量偏低,大項目儲備不足,招商引資環境也有待進一步優化。四是社會保障資金支出壓力加大,特別是隨著基本生活保障線的提高,落實中央關于確保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費、企業離退休人員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的要求,資金收支矛盾更加突出。
二、20*年的主要計劃指標
今年是新世紀的第一年,也是“*”計劃的開局年。安排和實施好20*年計劃,對于加快*經濟建設和各項社會事業發展,為“*”計劃開好頭、起好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計劃調控的基本思路是:以*理論和*同志“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黨的*和*全會精神,全力推進“四個創新”,圍繞“*”計劃的實施,調整優化經濟結構,大力開拓國內外市場,加快兩個根本性轉變,提高經濟的整體素質和綜合競爭力,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實現“*”計劃的良好開端。
本著與“*”計劃相銜接的原則,經過綜合平衡,初步安排今年全市經濟和社會發展主要調控目標是:國內生產總值增長12%,其中第一產業增長5%,第二產業增長12%,第三產業增長13%;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2%;地方財政收入增長13.3%;外貿出口增長40%,實際利用外資增長3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1%;居民消費價格上漲1%左右;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8%;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5%;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5‰以內。
三、20*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任務
(一)扎扎實實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堅持以結構調整為主線,圍繞增強產業競爭能力,按照“四個創新”的要求,集中力量加快產業結構調整,促進三次產業協調發展,為經濟加快發展奠定基礎。
1.鞏固強化農業基礎。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中心,加快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高度重視糧食安全,穩定糧食生產能力,防止糧田面積減少過快,全市糧食播種面積保持在650萬畝,總產量達到250萬噸以上。引導農民擴大優質糧食生產,提高糧食種植效益。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城郊型農業和創匯、觀光農業,加大農業龍頭企業扶持力度,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提高農業綜合效益。繼續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搞好小流域綜合治理和病險水庫的除險加固,推廣農業節水灌溉技術,提高農灌用水的利用效率,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加快鄉鎮企業二次創業步伐,引進消化吸收先進生產技術和管理經驗,培育壯大縣鄉重點企業集團和骨干產品,促進縣域經濟上規模、上水平。積極推進農村稅費改革,切實減輕農民負擔。
2.努力促進工業結構優化升級。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正確處理發展高新技術產業與改造提高傳統產業、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與勞動密集型產業的關系,多渠道增加工業投入,加快培育重點企業和優勢產品,增強全市工業發展后勁。按照改造一批、培植一批、壯大一批和轉移淘汰一批的思路,在紡織、化工、冶金、醫藥、建材、輕工等傳統行業中,選擇一批具有優勢的企業和產品,采用先進適用技術,加快改造步伐,提高產品的檔次和技術含量。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努力提高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在工業總產值中的比重。按照發揮比較優勢的原則,圍繞電子信息、交通設備、家用電器、機械制造和生物醫藥五大主導產業的發展,選擇一批對全市經濟發展具有較強帶動作用的重點企業,給予資金、政策等方面的傾斜扶持,促使其做大做優做強,增強主導產業的整體競爭力。
3.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按照完善提高傳統三產,高標準發展新興三產的思路,調整優化第三產業內部結構,增強第三產業對經濟增長的帶動力。繼續實施“一一五六”工程。加快完善中心商業區功能,保護整治好芙蓉街和曲水亭街及周圍地區,努力使之成為體現泉城風貌的標志性區域;按照高標準規劃、高質量建設、科學界定分區功能的原則,啟動中央商務區建設,以魏家莊地區為核心,開工建設一批高層建筑,集中發展現代商貿、金融、國際商務等高層次第三產業。提高清河、西市場、英雄山、洪樓和段店等商業中心檔次水平,擴大茶葉市場、洛口服裝城等專業市場規模,增強集散和輻射功能。繼續實施“退路進廳”工程,美化城市環境。積極培育發展證券、保險、期貨等金融市場,加快區域性金融中心建設步伐。深化城鎮住房制度改革,規范發展商品房交易市場,促進住宅商品化。抓好古城、黃河、龍洞、龍山、四門塔及長清等六大旅游區景點設施建設,強化風景名勝區的整治力度,搞好旅游景點和旅游產品的開發宣傳,努力擴大旅游業規模。合理布局服務網點,開拓服務領域,逐步形成便民利民的網絡化社區服務格局。
4.加快推進國民經濟信息化。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大力推動信息技術在全社會各領域的應用,提高經濟社會發展的信息化水平。加強寬帶多媒體數字傳輸網絡以及專用局域網和城域網等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完善*信息市場功能,逐步形成全市高速綜合信息網絡平臺。發展電子政務,進一步完善政府上網,提高行政機關的辦公自動化水平。加快發展電子商務,建立功能配套的安全認證系統、網上支付體系和物流配送體系,提高商品流通的現代化水平。
(二)集中力量加快重點建設初步安排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43億元,比上年增長12%。繼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圍繞提高城市承載能力和服務功能,完成繞城高速路南線、工業北路拓寬、引黃玉清湖調蓄水庫及配套管網、興濟河污水處理廠等工程。加快緯六路道橋、城市應急供水、污水管網和垃圾無害化處理廠等工程的建設進度,開工建設順河高架路北延長線、濟菏公路濟南段和武莊至藥鄉、柳埠等旅游公路。圍繞“藍天工程”的實施,努力完成“一環九射”等造綠工程,加快天然氣在企業生產、居民生活和公共交通等領域的應用。按規劃要求大力推進舊城改造,重點抓好陽光花園、東方紅居住小區等成片住宅建設。初步安排舊城改造和房地產開發投資70億元,改造建設各類住宅350萬平方米。小區建設中,按要求配套公用設施,留足公共綠化用地。切實抓好重點工業項目建設,爭取小鴨集團干洗機、機床二廠環保設備等10項重點工程當年竣工投產,加快高新技術開發區大學園、經濟開發區電子工業園等項目建設進度,爭取開工建設輕騎集團技術開發中心等項目。進一步加強建設項目管理,特別要高度重視國債項目的建設和管理,按要求落實好地方配套資金,確保按期竣工。強化重點項目的監督檢查,保證建設質量。做好城市軌道交通、泉水先觀后用、東湖水庫、黃河大橋和*黃河堰等“*”計劃重點項目的前期工作,積極落實建設條件,力爭年內立項或開工建設。
(三)全方位開拓國內外市場
1.積極開拓國內市場。抓住國家擴大投資、啟動內需以及西部大開發的有利機遇,把產業轉移、技術擴散與產品銷售結合起來,大力開拓西部市場。加大農村市場開拓力度,擴大工業品市場空間。進一步拓寬消費領域,整頓市場秩序,嚴厲打擊制售假冒偽劣產品的行為,努力改善消費環境。
2.加快出口產品和市場結構調整。結合主導產業的培育,促進高新技術產品、機電產品和成套設備出口。調整優化市場結構,鞏固穩定傳統市場,積極開拓新興市場。轉變貿易方式,大力發展加工貿易、投資貿易、出口、轉口貿易等形式的出口,抓住加入WTO后*國降低進口關稅、擴大市場準入的機遇,著力培植新的出口增長點,提高外貿出口的規模和水平。鼓勵競爭力強的大集團、大企業走出國門,進行多種形式的跨國經營。
3.努力擴大利用外資規模。引進一批對推動技術升級和傳統產業改造有重大帶動作用的關鍵性技術,促進工業產品的更新換代。抓好一批利用外資大項目,加快停車系統、沃爾沃重型汽車等項目進度。積極探索新的融資手段和方式,擴大農業、商業、金融、保險、旅游等領域的利用外資。加強招商引資軟環境建設,強化服務意識,提高辦事效率,依法保障外商的合法權益,實現利用外資的良性發展。
(四)繼續深化各項改革
1.加快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結構,明確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經理層的職責,盡快建立起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現代企業制度,努力形成有利于企業發展的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加快國有資本從一般競爭性領域的退出步伐,集中力量扶持優勢產業和骨干產品。搞好國有資產市場化經營,采取更加靈活的措施,進一步放開搞活中小企業。
2.積極推進所有制改革。放手發展個體私營經濟,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清理消除個體私營經濟發展的政策性障礙,形成各種經濟成分平等競爭的環境,提高個體私營經濟在全市經濟中的比重。放寬投資領域,鼓勵引導民間資本在進入競爭性領域的同時,投資基礎設施和公益性建設項目。努力改善政策環境、融資環境和服務環境,清理取消各種亂收費、亂攤派、亂集資和亂檢查,保護個體私營業戶的合法權益,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加快發展。
3.深化社會保障制度改革。逐步完善保障方式多層次、資金來源多渠道、資金管理社會化、獨立于企事業之外的社會保障體系。擴大養老、失業等社會保險覆蓋面,逐步把外商投資企業、私營企業、個體經濟組織等從業人員納入社會養老保險的范圍。按照“兩個確保”的要求,加大社會保障資金的收繳力度,擴大資金來源渠道,確保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費和離退休人員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
(五)加快推進城市化進程
堅持以發展大城市為主導,積極發展中小城市,大力發展小城鎮的總體思路,全面推進城市化進程。按照國務院批復的城市建設總體規劃,努力提高主城區的建設和管理水平,增強集聚輻射功能。抓緊進行長清、郭店和桑梓店三個輔城規劃的編制,啟動一批連接主、輔城的橋梁、道路、供水、供電等大項目,為城市規模擴大創造條件。嚴格按規劃要求,明確界定城市分區功能,規劃控制好生態敏感區和城市組團之間及主、輔城之間的綠化隔離地區,防止無序蔓延。樹立經營城市的觀念,探索市政建設和公用事業改革模式,加快實現市場化融資和產業化經營。有序推進衛星城和中心鎮建設,堅持工業立縣、工業強鄉的發展思路,加快縣鄉工業園區建設,搞好招商引資,努力形成比較優勢突出的主導產業,為農業剩余勞動力向城鎮集中創造條件。完善土地使用權有償出讓、土地流轉和置換制度,實行有利于城市化發展的戶籍、融資等政策,提高人口城鎮化水平。
(六)全面發展各項社會事業
1.加大對科技、教育及社會事業的支持力度。認真實施科教興市戰略,逐步增加科技投入,加快*高新技術開發區、經濟開發區、農業高新開發區、高科技民營產業園和山大路科技市場群體建設,培植一批高新技術增長點。調整優化教育結構,大力發展高中階段特別是普通高中教育,努力提高辦學質量。全面發展文化、衛生、體育、廣播電視、新聞出版等各項社會事業,促進社會事業全面繁榮。
2.堅持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強化飲用水源地和泉域補給區保護,嚴格控制地下水開采,加快實施關停地下水井、泉水先觀后用、污水回用、地表水攔蓄等保泉節水工程,搞好水資源的統一管理和宏觀調控,大力推行節約用水,努力使泉水恢復噴涌。加強環境保護,重點抓好水污染、大氣污染的綜合治理和生態敏感區的保護,搞好大環境綠化、美化,改善環境質量。抓好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繼續做好耕地、礦產資源保護和防災減災工作。強化農村和城市流動人口的計劃生育,確保把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計劃目標之內。
3.努力改善人民生活。在生產發展、效益提高的基礎上,努力增加職工工資。認真執行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確保低收入居民的實際生活水平不斷得到改善。繼續抓好再就業工作,加快發展第三產業和個體私營經濟,全方位拓寬再就業路子,多渠道、多形式安排失業、下崗職工。加大農村扶貧力度,解決好部分農村貧困人口的生活問題。按照有利于改善居民居住條件、調整優化城市分區功能的要求,在舊城改造中,集中連片建設一批經濟適用房,配套建設相應的公共設施和福利設施,改善城市的大環境。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維護社會穩定。
4.加大社會事業建設投入。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不斷增加政府對社會事業設施建設投入,使社會事業項目建設有一個穩定的資金來源。發揮好政府資金的引導作用,吸引信貸資金和其他社會資金用于社會事業項目建設,加快改善社會事業發展的基礎條件。堅持“量力而行、突出重點、統籌兼顧”,增加政府對社會事業項目建設的投入,集中力量保續建、保收尾,按照便民利民、適當集中的原則,規劃建設一批重點形象工程。重點是確保海關大廈、信息市場等收尾工程按期完工,加快中心醫院病房樓、藝術大廈、外國語學校擴建、市法院審判大樓等在建工程的建設進度,規劃建設*職業學院、市疾病預控中心、廣播電視中心、體育城、青少年宮擴建、計劃生育服務站、旅游服務中心、地方志館等工程。
各位代表,進入新的世紀,全市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任務更加繁重。在新的一年里,讓*們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監督支持下,團結一致,開拓進取,再接再厲,乘勢前進,努力完成20*年的各項奮斗目標,為新世紀的發展和“*”計劃的實施創造一個良好的開端。
- 上一篇:管理局科學發展觀工作會講話
- 下一篇:消防安全領導工作會議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