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公路建設工作情況匯報
時間:2022-03-02 09:25:00
導語:農村公路建設工作情況匯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堅持科學發展觀,把農村路建設作為黨委、政府為公眾服務和新農村建設的突破口來抓,成為全縣干部群眾共同的奮斗目標。
2003年,全國交通工作會議提出了“修好農村路,服務城鎮化,讓農民兄弟走上瀝青路和水泥路”的重大戰略舉措。西安市政府于2004年出臺了關于加快農村公路建設的決定,市交通局隨即開始實施“農村油路建設工程”規劃,計劃從2005年開始利用5年時間建設和改造轄區內所有縣鄉和通村公路。2006年全國農村公路建設規劃出臺,省交通廳出臺了關于加快通村油路(水泥路)的決定,市交通局又爭取到交通部連續3年支持農村公路建設的扶持政策。面對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召開專題會議研究部署,并形成共識。要求要把農村公路作為解決“三農”問題的突破口,作為新農村建設的主要任務和為群眾要辦的實事,做出了從2006年開始,舉全縣之力,奮斗三至五年,實現全縣平原地區縣鄉公路油路化、行政建制村通水泥路(油路)的決定。
為了全力組織好農村公路建設工作。一是成立了由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和縣級20個部門參加的農村公路建設領導小組,負責農村公路建設管理、協調指導和檢查考核。二是縣政府每年組織召開有縣、鄉、村三級人員參加的動員大會,安排部署農村公路建設工作,與縣交通部門和各鄉鎮簽訂了農村公路建設目標責任書,并明確規定了獎懲辦法。三是把農村公路建設作為為群眾辦理的實事大事之一,納入目標考核管理,定期檢查,常抓不懈。四是建立了農村公路建設督查制度,縣委、縣政府下發《關于縣級領導深入聯系鄉鎮督促督查指導農村公路建設工作的通知》,由縣級領導帶領相關部門,深入聯系鄉鎮,督促檢查指導農村公路建設工作,協調和促進鄉鎮加快農村公路建設進度。五是加強了指揮調度,縣委、縣人大、縣政府、縣政協的主要領導深入基層調研,了解工程進度,現場辦公解決實際問題,并及時召開公路建設調度會,確保了農村公路建設工作的強勢推進。
與此同時,縣委、縣政府先后出臺了《關于加快農村公路建設的決定》、《農村公路建設實施細則》、《農村公路建設工程實施方案》、《通村公路建設管理辦法》和《通村公路建設資金補助辦法》等政策性文件。注重加大了對農村公路建設資金投入的傾斜和支持力度,明確了具體的建設任務、工作措施、把握的原則和要求。從而加強了公路建設的管理力度,擴大了農村公路建設的透明度。這一系列政策有力地調動了各方面的積極性,產生了強大的政策效應。各鄉鎮政府也積極行動起來,組建專門的領導班子,研究制定本區域加快農村公路建設的具體政策,各村紛紛召開村委會、黨員會、村民代表大會和村小組會,啟動了村級“一事一議”政策,有效地推動了全縣農村公路建設的全面展開。
二、堅持創新發展思路,建立政府主導、部門推動、群眾參與、各方支持的新機制,形成加快農村公路建設的強大合力。
**縣經濟不發達,財政困難,要在3-5年內實現確定的奮斗目標,平均每年要改造和新建農村公路300多公里,這無疑是個艱巨的任務。但我們堅信,“只要精神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九五、十五期間全民義務修路、捐資修路的實踐使我們深刻體會到,人民是創造歷史的真正英雄,是農村公路發展的根本動力。為此,在農村公路建設中,我們緊緊依靠各級黨委政府,廣泛發動人民群眾,把科學的決策付諸于人民群眾的偉大實踐之中,讓群眾真正參與到農村公路建設中,實現農村公路建設質的突破。我們把修路的決策權交給群眾,修不修,何時修,修多少,投工、投勞、投料、捐資都由群眾說了算,政府絕不勉強,也不大包大攬,從而極大地調動了群眾修路的積極性,變“要我修路”為“我要修路”。各村爭先恐后申請技術計劃,競相投勞捐資,迅速在全縣掀起了農村公路建設的熱潮。同時,我們也充分利用各種媒體大力宣傳農村公路建設的重大意義,宣傳農村公路建設的政策措施和實施方案,宣傳農村公路建設的好經驗、好觀點、好思路。通過廣泛宣傳,使廣大群眾認清了農村公路是農村連接城市的通道,是壯大農村經濟,加快小城鎮發展的基礎性、先導性產業,是為群眾辦好事,辦實事,從而自覺自愿地為農村公路建設出力,形成了發展農村公路的良好氛圍和巨大合力。
三、堅持規劃先行,合理制定標準,實現農村公路的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
我們針對**地理條件復雜,交通基礎底子簿的現狀,根據縣域經濟發展形勢的需要和農業產業發展“一帶五基地”布局,提出了“統籌規劃,確保質量,整體推進,提高功能”的發展思路,明確了圍繞農村公路“三橫十六縱”為主骨架的公路網絡,依托國、省公路建設,大路帶小路,實施二級公路改造工程,通鄉公路、縣鄉超齡油路、通村油路(水泥路)、通達工程、扶持農業產業發展的農村公路建設任務和階段性目標。在規劃指導下,我們堅持實事求是、量力而行、盡力而為、因地制宜、注重實效的原則,根據不同地域、不同地形和不同經濟條件,合理確定農村公路建設技術標準,爭取投資效益的最大發揮,降低建設成本,在不增加農民負擔的前提下,確保農村公路建設快速健康發展。我們堅持統一規劃,分清輕重緩急,突出“三個重點”、做到“三個結合”、做好“四個銜接”、堅持“五個統籌”。即重點抓好通往經濟中心、交通中心以及連接國省干線的“出口路”建設;抓好資源利用、貧困地區聯片開發的“經濟路”建設,抓好通往閉塞鄉鎮,行政村的“通達路”建設。做到農村路網建設與村鎮整體規劃相結合,與小城鎮建設相結合,與扶貧開發相結合。做好縣道與國省道的銜接;鄉村公路與縣道的銜接,縣城道路與縣鄉公路的銜接,公路規劃與土地利用的銜接。堅持統籌縣、鄉、村各層次路網建設協調發展,同步推進,促進公路網結構的整體優化和整體水平提高;統籌農村公路建設速度、質量和效益,在確保質量的前提下加快進度,避免盲目提高標準;統籌農村公路建、養、管協調發展,積極探索農村公路養管長效機制;統籌農村公路建設和客運網絡協調發展,提高通達深度,解決群眾出行難的問題;統籌農村公路建設與生態環保協調發展,重視沿線生態環境保護,做到建成一條路,繁榮一片經濟,美化一片鄉村環境。
同時,我們積極做好建設項目的立項爭取工作,使我縣農村公路建設項目由以前的省、市投資項目,發展到國家、省、市三級項目庫體系,農村公路建設資金構成也由以前單一的養路費補助,發展到中央國債資金、中央車購費專項資金、財政資金、市交通局補助資金等多元投資體系。
四、堅持嚴格標準,確保農村公路建設質量。
一是出臺《**縣農村公路建設管理辦法實施細則》和《**縣農村公路建設施工市場準入管理規定》,從管理與職責、農村公路建設技術標準、建設資金管理、建設程序管理、計劃管理、設計審批管理、建設質量監督管理、工程交竣工驗收管理、農村公路養護管理9個方面對農村公路建設管理工作做了明確的規定。完善了“政府監督、建設單位負責、工程監理、企業自檢”工程質量保證體系,規范了建設、施工、設計、監理等參建各方主體的質量行為。二是縣交通局成立了農村公路質量監督組織,履行政府監督工程建設質量的職能,加大了對施工現場重點工藝、重點部位、重點環節的監督檢查力度,對工程實行全過程監督。投資50萬元,組建了中心實驗室,配備檢測設備,加公路質量檢測頻率,確保工程質量。三是在縣鄉公路施工招標中嚴格推行強制性最低標準,明確路基、路面要求的施工機械,使我縣率先在全市實現了縣鄉公路建設全過程機械化施工,工程質量得到有效保證,經市公路局中心實驗室檢測,質量合格率達到100%,工程進度也名列全市第一。四是嚴把工程建設六道關口,規范過程管理,即:把好項目設計審批關、施工中間交驗關、原材料進場關、質量監督關、施工隊伍準入關和驗收關,提高工程質量。五是開展質量巡查,強化質量考核,縣交通局抽調技術骨干堅持每半月對全縣在建路段進行一次質量巡查,發現問題及時處理,并對建設質量進行通報。六是建立質量信譽檔案,實行動態化管理和“黑名單”制度,對那些不能保證質量、履約情況差、造成質量事故的施工單位堅決予以清退,嚴禁非專業隊伍或自行組織施工。七是制定下發了農村公路建設《管理手冊》、《施工程序》、《質量標準》和《施工規范》,保證了農村公路建設工程科學施工、規范管理。八是堅持每年春季舉辦鄉村兩級農村公路建設施工管理人員培訓班,為加強施工過程管理提供人才保證,從而確保了農村公路建設質量。
五、堅持資金籌集多元化,加大農村公路籌資力度。
資金不足是制約農村公路建設的普遍難題。面對的任務十分艱巨。在資金籌措方面,除了用好中央、省、市的補助資金外,我們還千方百計多渠道籌資,加快農村公路建設步伐。一是采取捆綁式建設的方法,把農村公路建設同小城鎮建設、農業綜合開發、植樹造林、重點村建設、村容村貌整治結合起來,綜合利用有限的建設資金,發揮投資的最大效益。二是充分利用“一事一議”政策,發動村民自愿捐資,籌集農村公路建設資金。青化鄉何家莊自然村人口不足300人,建設1公里通村水泥路,人均捐資200元。竹峪鄉解家溝村結合村內街道建設,個人自愿捐資從5元到5萬元不等,籌集建設資金。三是充分發揮在外工作人員的社會關系,爭取項目支援家鄉建設。駱峪鄉向陽村地處秦嶺山區,交通不便,在外企業家丁偉光先生投資300多萬元,建設通村油路6公里。四是利用縣域內河流眾多、砂石料豐富的資源優勢,最大限度的降低工程成本,節約建設資金。五是在農村公路建設中推行公開招標制度,創造公平競爭的環境。按照公開、公正、公平的原則,合理低價中標,降低工程造價。六是按照標準適度,實用為先的原則,合理確定建設標準,盡量利用舊路,隨坡就彎,就地取材,減少消耗,降低造價,減輕配套資金的壓力。
同時,我縣出臺加快農村公路扶持政策,對納入通村水泥路建設計劃的項目,由縣交通局與水泥廠統一簽定混凝土路面所需水泥采購協議,由項目建設單位按照用量申請領取,以減輕建設單位和施工單位的資金周轉壓力,加快建設進度。
六、堅持建、養、管、運一體化發展提升農村公路建設內涵。
建設是基礎,養護是保障,運輸是目的。在農村公路規劃、建設、管理的全過程,我縣堅持體現一體化發展的思路和發展的方向,在搞好建設的同時,切實加強農村公路管理和養護,鞏固來之不易的建設成果。發展農村運輸,方便農民群眾安全便捷出行,實現路站運協調發展,同步推進。
農村公路管理養護體制改革后,一是按照“統一領導、縣管為主、分級負責、各方支持”的原則,進一步理順管理養護體制,落實縣政府、交通局、鄉鎮政府、農村公路管理站、鄉鎮農村公路管理所對農村公路管理養護責任。將1981公里的農村公路全部納入日常養護范疇,將原來三級管理養護模式轉變為二級模式,即:將400公里縣鄉公路統一納入縣級管理范圍,村道由鄉、村負責養護管理,有效的解決了失管失養的問題,確保了有路必管、有路必養。二是按照“精干、高效”的原則,規范農村公路養護機構,將原**縣公路管理站更名為**縣農村公路管理站,在全縣22個成立了鄉鎮農村公路管理所,完善了機構,落實了工作人員。三是按照“養管分離、事企分開”的原則,對縣農村公路管理站進行了改革,組建了養護公司和路橋工程公司,實行企業化管理,獨立核算、自主經營、自負盈虧,承擔縣鄉公路的養護和參與農村公路建設市場競爭,實現了管養分離、事企分開。四是落實各項政策性資金和經費,保障了農村養護的財政公共投入。
“路通車通”是農村公路建設最根本的目的,2005年以來,我縣堅持路、站、運一體化發展,把公路建設和農村客運站點建設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先后新建二級客運站1個、五級客運站5個和招呼站88個,開通17條農村客運班線上有客車104輛,全縣鄉鎮通班車率達到100%,行政村通班車率達到70%以上,形成了以縣城區域為中心、以鄉鎮為接點、輻射鄉村的農村客運網絡,實現了“物暢其流、人暢其行”的目標。
農村公路建設在激活縣域經濟和促進社會發展中顯示了強勁的帶動效應。一是農村公路的建設使我縣路網基礎水平得到較大提高,路網結構得到優化,有效解決了群眾晴通雨阻的實際困難,改善了群眾基本的生產生活條件,農村公路通達率和通暢率得到提高。農村公路的改善,促進了農村客運網絡的發展,較好解決了農民群眾出行難、乘車難的問題。二是便捷的交通、成倍增加的物流、人流和信息流,對群眾在思想上產生了很大觸動,帶來了思想上的解放和觀念上的轉變,極大地增強了加快發展的緊迫感,直接帶動了全縣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拓展了發展空間,使部分群眾實現了就地增收。三是農村公路建設有力的推進了全縣新農村建設,結合全縣的農村公路建設工作,對街道進行了硬化、綠化、安裝了路燈,實施了改灶、改水、改廁工程,村莊內四季有綠,三季有花,群眾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四是把廣大干部群眾的注意力凝聚到了發展上,密切了黨群關系、干群關系、村與村的關系,產生了積極而深遠影響。五是農村公路建設不僅為群眾修通了脫貧之路、致富之路,也為縣委、縣政府開啟了發展經濟的思路,縣上正以三橫十六縱農村主骨架公路為基線,引導沿線群眾發揮比較優勢,進行結構調整,興建綠色農業、苗木花卉、生態旅游等各具特色的經濟發展新片帶,推動經濟社會的全面進步。全縣獼猴桃種植面積已達30萬畝,沿渭苗木花卉種植面積達10萬畝,秦嶺北麓百里生態雜果帶、萬畝油桃基地和無公害蔬菜基地已形成,全縣觀光農業園區規模近5萬畝,成為群眾增收的主導產業。五是農村公路的建設,改善了我縣對外和縣內各鄉鎮之間的地緣位置,使區位優勢得到凸現,為群眾發展二、三產業帶來了商機,拉近了農村與市場中心的距離,有力地促進了全縣的城鎮化建設。
我縣農村公路建設工作雖然取的了一些成績,但與上級和人民群眾的要求還有一定距離,我們將在今后的工作中進一步堅定信心,再鼓干勁,扎實工作,把這項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民心工程做細做實,為我縣乃至全市農村公路建設再上新臺階而努力奮斗!
- 上一篇:五四表彰暨學生科研工作大會講話
- 下一篇:數字電視產業內涵與定位分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