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稈養畜自查工作匯報
時間:2022-03-21 10:12:00
導語:秸稈養畜自查工作匯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項目自查的組織領導
2011年4月7日,市畜牧局下發了東牧函【2011】24號《關于開展2011年農業綜合開發農業部專項項目省級驗收工作的通知》,針對集團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實施的“縣國家級秸稈養畜項目”進行自查,縣畜牧局和財政局高度重視,迅速成立項目自查領導小組,認真做好了項目自查自驗工作。
二、項目的實施情況
(一)項目背景與立項依據
縣秸稈養畜具有獨特資源潛力。縣是全國糧食生產基地縣,多次受到國務院表彰。通過大力實施農業綜合開發,被譽為“全省農業開發效益最好的縣”,并被列為黃河三角洲跨世紀農業綜合開發重點,也是全國著名的糧棉生產基地,農作物秸稈資源非常豐富。2004年糧食總產量4億多公斤,可提供1.5億公斤飼料糧和6億公斤的作物秸稈;全縣還有11.2萬畝草場和1萬畝的飼料作物,具有發展秸稈養畜業的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結合農業部2006年農業綜合開發專項項目申報指南提出的發展節糧型草食畜牧業、實施目標、建設內容和布局,提出了在縣建設秸稈養畜項目,對于黃河三角洲及周邊地區的種植、養殖業及利用黃河三角洲地區豐富的秸稈資源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二)項目內容及指標
項目示范區計劃在的五個鄉鎮建設,利用作物秸稈進行青貯氨化,重點發展奶牛、肉牛、肉羊。發展牛羊小區45處,其中奶牛小區25處,肉牛小區15處,肉羊小區5處。新增改良站點40處,奶牛、肉牛小區飼養量占全縣總量的70%以上。三年內年青貯、氨化秸稈40萬噸,發展飼料作物基地3萬畝。奶牛存欄達2.5萬頭,肉牛出欄12萬頭,肉羊出欄30萬只。
建設期限:2006年1月—2008年12月。
(三)項目完成情況
在縣政府領導的重視和支持下,在省、市畜牧局的幫助下,縣秸稈養畜項目進展順利,全面完成了合同規定的內容和任務。2006年重點進行了青貯氨化基礎設施建設和示范帶動;2007年在全縣大面積搞好青貯氨化的基礎上,重點搞好牛羊規模小區建設,發展食草家畜的規模飼養及技術集成和推廣;2008年開始進行產業延伸,逐步完善從飼草加工貯存、良種、規模飼養、技術推廣、生產基地、產品加工等配套技術和基礎設施建設,初步建立了牛羊肉、鮮奶兩大系列產業化生產體系。具體進展和完成情況如下:
1、項目完成概況
三年來共新建青貯、氨化示范窖5.5萬立方;共購買鍘草機215臺,其中項目扶持購買150臺;發展牛羊飼養小區、規模場共50個,帶動培育326個利用青貯氨化飼養牛羊大戶,73個飼草料加工、飼料作物種植示范戶,示范帶動1095戶進行秸稈青貯、氨化開始分散飼養牛羊。項目實施期間共青貯玉米秸115萬噸,氨化秸稈13.3萬噸,其中2008年青貯玉米秸稈42.5萬噸,氨化秸稈5.2萬噸,秸稈養畜利用率達38.6﹪,發展飼料作物基地2.6萬畝;建設肉羊和奶牛良種繁育場各一個,利用胚胎移植等快速技術繁育高產奶牛650頭,良種肉羊3400只。發展奶牛小區30處,肉牛15處、肉羊小區5處;建設肉羊改良點21處,聯片發展肥羔生產基地;208年出欄肉羊32萬只,奶牛存欄達3.5萬頭,肉牛出欄3萬頭;年增加農民收入1.5億元,乳業公司、肉業公司有了穩定原料基地,展現了企業強勢發展后勁,取得了顯著的經濟、社會、生態效益。
項目共投入資金514.12萬元,其中項目資金150萬元,縣財政配套150萬元,其余214.12萬元為集團自籌。
2、單項工程任務完成情況
2.1建設秸稈加工利用生產體系
在全縣新建磚混結構地上和地下式兩種青貯、氨化示范窖5.5萬立方,小區內規模飼養示范戶采用統一招標、統一標準、統一建設,資金實行全額補助,其他示范戶采用統一標準、分散建設、半價定額補助方式。扶持發展6個青貯氨化專業隊,培養技術骨干35人,配備大小運輸車輛287輛;共購買鍘草機215臺,其中項目扶持購買150臺,培育226個牛羊場(戶)青貯氨化示范戶,73個飼草料加工、飼料作物種植示范戶,示范帶動5795戶搞好秸稈青貯、氨化。項目實施期間共青貯玉米秸115萬噸,氨化秸稈13.3萬噸,其中2008年青貯玉米秸稈48.5萬噸,氨化秸稈6.2萬噸;發展飼料作物基地,以種植專用青貯玉米為主,簽訂合同,定時收購,2008年種植3.6萬畝。2007年省青貯現場會在縣召開,重點推廣縣組織青貯氨化專業隊,大批量利用作物秸稈發展規模飼養的經驗。
2.2建設良種繁育體系
在高產奶牛示范場、魯良羊場選擇20頭高產奶牛、200只良種肉羊作供體,在示范基地利用低產奶牛、黃牛和當地洼地綿羊、小尾寒羊做受體,進行胚胎移植,快速繁育良種,生產高產奶牛650頭,良種肉羊3400只。
在5個示范鄉鎮以鄉鎮獸醫站為基礎,建立奶牛人工授精配種點,落實鼓勵政策,選擇農業部定點良種公牛凍精細管,良種配種率達90%以上上;建設了45個肉羊改良示范點,每點配備5—10只良種公羊和全套人工授精器械,每個點配種3000—5000只,2008年生產雜交肥羔25萬只。
2.3發展規模化飼養
規范建設45處奶牛、肉牛、肉羊小區,小區內均采用先進飼養技術,推行規范化管理,標準化生產。項目完成后,小區內奶牛達3.5萬頭,肉牛7萬頭,肉羊1萬只,為乳業、清真肉業提供穩定的綠色貨源。
2.4推廣青貯、氨化、牛羊科學飼養等實用技術
與縣、鄉、村三級畜牧科技服務隊伍充分結合,利用三級服務網絡和信息中心推廣肉牛肉羊各項配套技術。幾年來先后培訓選拔各類專業人才79人,其中直接參與項目研究的34人,依靠該專業人才隊伍,建立起良種繁育、雜交改良、配套技術服務和羊肉產品加工體系。利用“五統一”形式開展為養殖戶技術服務,幾年來通過舉辦各類培訓班、現場會等形式,培養農民技術員572人,這些人才成為秸稈綜合加工利用的骨干力量。同時培育示范場戶280個,示范帶動5600科技養殖戶,使示范戶先進實用技術入戶率達90%以上,示范戶經濟效益比上年增長15%以上。
(四)項目開發的配套措施
1、加強組織領導
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項目的實施,把發展秸稈畜牧業作為全縣發展農村經濟,促進農民增收和建設黃河三角洲高效畜牧生態經濟區的主導產業來抓,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大力扶持發展,為本項目的實施創造了良好的環境。
2、成立科技攻關小組,強化科技推廣服務
項目由省畜牧獸醫總站和農業大學、市、縣和集團有關專家為成員組成科技攻關小組,立足當前,著眼長遠,重點研究秸稈養畜項目的延伸開發,負責制定技術規程,組建專業技術隊伍,組織技術攻關、開展技術培訓、技術指導及試驗示范、組織總結交流等各項具體工作。加強縣、鄉、村三級畜牧科技服務隊伍建設,充分利用三級服務網絡和信息中心推廣應用各項核心與配套技術。幾年來先后培訓選拔各類專業人才79人,其中直接參與項目研究的54人,依靠該專業人才隊伍,建立起良種繁育、雜交改良、配套技術服務和羊肉產品加工體系。利用“五統一”形式開展為養殖戶技術服務,幾年來通過舉辦各類培訓班、現場會等形式,培養農民技術員572人,這些人才成為發展節約型秸稈畜牧業的骨干力量。
3、實行項目延伸,完善產業鏈,協調關系,整體推進
秸稈養畜項目包括奶牛、肉羊、肉牛產業產加銷的整個產業鏈,涉及及周邊地市11個縣市8000多戶,從秸稈加工、良種的引進、利用、小區規模飼養的發展,配套技術的研討與服務、產品的收購,終端產品的研發與加工,同時涉及收購、運輸、市場開發、牧草種植及所需飼草料、添加劑、獸藥等生產資料的相關加工業。因此在狠抓企業自身建設的同時,主動與相關產業銜接與協調。努力爭取政府的支持、政策的扶持、專家的幫助。形成政府組織協調、龍頭企業帶動、科技服務支撐、優勢突出、效益提高的具有強勢發展后勁的秸稈畜牧業。
4、政府支持,政策優惠
在秸稈養畜項目實施期間,先后爭取“優質肉羊良種產業化開發”“高檔肥羔肉產業化開發暨優質肉用綿羊雜交組合篩選”“規模化胚胎移植及切割技術研究”“種羊場擴建”“肉牛健康養殖關鍵技術研究”等4個國家、省、市科研及農業開發等項目,農業部、省、市、縣畜牧主管部門和有關專家給予了大力的支持和幫助。市出臺了《奶牛及肉羊產業化發展獎勵辦法》,其中在肉羊生產中和肥羔基地建設中凡飼養繁殖母羊300只以上,并開展青貯氨化的;交售肥羔羊50只以上的;飼養種養建起良種配種站的;分別獎勵3萬元、3000元和4000元。各縣、區政府也出臺了相應的配套獎勵政策。
(五)經費使用情況
(六)效益評價
通過項目的實施,在項目區內推廣應用先進的生產技術取得了顯著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提高秸稈和飼草綜合利用率以及實施秸稈過腹還田,一方面可降低甚至消除大田焚燒秸稈的現象,減少空氣污染降低交通事故率,另一方面秸稈過腹還田為種植業提供了大量有機肥料,增加了土壤中的有機質含量,減少力化肥使用量,降低了農作物生產成本,提高了糧食產量增加了農民收入,建立起良性循環的生態農業,促進了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另外可節約精飼料,有效緩解人畜爭糧的矛盾,促進國民經濟發展。
在項目區全面推廣規程和標準加快了省無規定疫病區的建設,實現了生產的規范化、標準化,為生產有機食品和無公害食品打下了扎實基礎。
通過項目實施培養了一大批中高級專業人才,提高了農民養殖技術水平,使科學生產的觀念深入廣大農民思想中。
項目實施帶動了與相關的等勞動密集型行業發展,保持社會穩定。
通過項目實施為牛羊產業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形成的技術規程、質量標準和生產技術體系,將規范生產的各個環節,完善生產的產業化鏈條,使生產走向標準化、規范化,提高產品競爭力,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具有十分廣闊的產業化前景。
三、經驗與做法
項目開發幾年來我們主要的經驗與做法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完善產業鏈,強化龍頭和典型示范帶動作用,增加農民收入是項目順利實施的基礎。在加強青貯、氨化基礎設施建設的基礎上,建好青貯氨化示范點,大面積開展雜交改良是產業開發的關鍵。該工作面廣、量大、群眾工作多,集團本著欲取先予的原則,從2002年開始投入大量人、財、物力設立了多處雜交改良示范站,示范推廣各類先進技術,取得了顯著成效,群眾認可后向周圍輻射帶動設立站點。清真肉業公司在大力進行產品研發和國內外市場開發的同時,時刻把服務于基地建設,讓利于民做為大事來抓,把保證農民增收作為簽訂保護價回收合同的前提,不論批量大小,保證及時兌現合同,取信于民,讓農民長期保持發展肥羔生產的積極性。及時總結發展快、效益高的典型,利用各種形式宣傳推廣,特別注意引導培養和發揮養牛羊合作組織的作用,開展橫向聯合,充實配套服務,提倡合作組織內部自我服務,自我管理,自我約束,自我發展,不斷健全市場化運行機制,保持產業的強大發展后勁,使生產基地建設穩定健康發展。
(二)加大科技創新和實用技術推廣力度是項目取得突破性進展的關鍵。像其他產業一樣,科技是牛羊產業升級發展的基礎和原動力,只有努力提高牛羊養殖的科技含量,產業才能持續穩定的發展,更何況牛羊產業化開發面臨著向傳統習慣勢力挑戰,產品質量檔次、市場價格、經營效益差別很大,更需要強有力的科技支撐,重點要搞好三個結合:
(三)與相關大專院校、科研機構密切結合,培養一支高效為農民服務的專業化隊伍。借助他們所擁有的人才、信息、技術、成果等優勢,采用請進來、派出去的方式培訓專業人才,隨時掌握最新信息、最新技術成果,以這支技術隊伍作為核心師資力量,指導、培訓各級良種場、繁育場、育肥場、基地飼養專業戶,不斷提高其飼養管理水平。
(四)與各級畜牧服務部門結合,形成牛羊開發技術服務網絡體系。縣、鄉、村畜牧部門服務組織已基本形成網絡,把我們的開發方案、關鍵技術與他們的服務密切結合起來,更好的為牛羊戶服務,既增加他們的服務內容,又方便養殖戶,在各類協會、合作社等合作組織的運行中,他們均發揮了重要作用。
(五)常規技術推廣與自主創新密切結合。因高檔肉產業化開發是一新型畜牧產業,即要有科學飼養管理、疫病防治、配種繁殖、飼草料加工等常規技術的推廣和應用,更要有關鍵技術的研究和探索,能否創新性的開發出一整套生產配套技術,是產業能否成功的關鍵。幾年來在有關專家的支持幫助下,已取得多項技術成果,其中“肉用綿羊良種胚胎切割暨移植技術研究及產業化開發”、,已通過省科技廳組織的專家鑒定。特別是最佳雜交組合篩選,羔羊育肥配套技術,當地農業再生資源開發利用技術,肥羔肉質量控制技術,羊肉加工設備及技術工藝等創新技術,對產業的發展都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四、工作建議
通過近幾年項目的實施,目前秸稈還田技術的推廣應用嚴重影響了秸稈青貯的利用,兩者之間的矛盾越來越突出,建議政府制定相應的政策和措施,妥善處理兩者之間的關系。
- 上一篇:工商局推進時代先鋒工程方案
- 下一篇:完善公共資源交易市場體系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