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法制構建匯報
時間:2022-07-30 09:17:54
導語:農村法制構建匯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農村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
和諧,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為之奮斗的長期目標,隨著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的不斷深化、發展,構建和諧社會已成為振興中華的緊迫任務。人類社會是在矛盾運動中不斷發展的,而矛盾的發展轉化將極大的影響社會的和諧。因此,構建和諧社會要不斷的正確、及時地化解社會矛盾。可以認為,化解社會矛盾的過程,也就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過程。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了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社會的要求,體現了全黨全民的共同愿望,更是發展社會主義和深化改革的一項重要的戰略決策。中央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指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重心在基層”,因此,作為地域遼闊、人口眾多的農村,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也正因為農村地廣人多的特點,農村社會中的矛盾不斷出現,加之農村的經濟基礎薄弱,農民的文化素質相對不高,法制觀念不強,化解矛盾的能力薄弱,容易使矛盾激化,因而,構建和諧社會的難度較大。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于積極發展現代農業札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若干意見”中強調:“農業豐則基礎強,農民富則國家盛,農村穩則社會安”。總書記在2006年1月25日中央政治局學習會上強調:“全國建設小康,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由此可見,農村工作在全國工作和構建和諧社會中的基礎地位及重要性。要根據中央要求,全力做好農村工作,落實各項“三農”政策,化大力氣,教育農民,努力提高農民素質,為構建和諧的農村社會奠定基礎。
二、農村中的不和諧音符
由于歷史的原因,長期以來,農村生活條件,生活方式與城市比較均有差距,農民生活水平、法律知識相對較差,改革開放以后,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雖有極大的提高,但因目前農民增收能力還不強,村級建設規劃滯后,特別是法制建設水平不高,制約著農村各項事業的發展,引發了一些不和諧的音符,主要表現在:
1、在村級政權組織建設上,農民參政、議政能力不強,缺乏權利意識,民主選舉制度還不能正常推行。少數地區仍以宗族、大姓所主宰,在一些地區的村民心目中,可以“不給縣長磕頭,不能不給村干部燒香”。廣大農民還不能充分行使當家作主的權利,制約了農民積極性的發揮;個別地方出現村干部變“村霸”,成為推進農村民主建設的障礙,曾流行“村官不是官,法律無法管”的流言。
2、農村在一些敏感性的、難度大的工作上,缺乏執法力度,在執法中仍存在著隨意性。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治理力度與整個經濟發展不相適應,農村的小偷、小摸、聚眾賭博、吸毒,和因生活瑣事鬧糾紛,聚眾斗毆,造成人身傷害的,時有發生,甚至釀成重殘、人命的大案,影響了農村社會的穩定。
3、由于農民的法律知識貧乏,在農民之間,農民與市場之間的經濟交往中,不重視各種合同的簽訂,即使有合同,在合同的條款上也缺少法律的規范性,在借貸關系中,忽視借貸手續的完善,農民外出務工,沒有維權意識,因而,容易受騙上當,造成經濟損失。由于農民自制力不強,遇有農村常見的鄰里、水利、界地、宅基等糾紛,往往不是尋求法律途徑解決,而是形成糾紛以后,以非法律手段或以人多勢眾,宗族勢力等“武力”解決,從而引發違法犯罪,不僅造成了生命、財產的損失,而且破壞了社會秩序,影響了社會穩定。還有的農民由于法律意識不強,明知是違法犯罪的事,不顧法律約束,違法、抗法、造成犯罪。
4、行政部門、政府領導干預執法事件時有發生,個別領導仍習慣于人治,對依法治國的方針理解不深,在某些行政執法部門執法中,存在隨意性,在對農民執法時態度粗暴,如對待農民進城銷售農民自產農副產品的市場管理中;在農用拖拉機的使用中,在農民參與的所有市場的經營等環節中,行政執法人員,以歧視的心態,認為農民可欺,在執行處罰時行為粗暴,態度生硬,執法不公,造成了惡劣的社會影響,導致農民的極端反感。
上述種種表現都是激發社會矛盾的隱患,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不協調的音符。
三、構建和諧的農村社會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重心在基層,而基層的重點,又是農村,有九億農民的農村基礎工作做到位了,將極大地影響構建全國的和諧社會。黨中央提出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這是構建和諧農村社會的有利時機,必須利用這一時機,以加強基層基礎建設為主導,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為核心,推進農村法制建設,完善村級民主政權建設進程,有效地解決農村中的不安定因素,努力營造和諧的農村社會環境。
1、必須加強村級政權建設,認真推行村民自治,做好村民組織的選舉工作。村民組織即村民委員會的人選,是關系到新農村建設的關鍵,村黨支部書記、村民委員會主任是一個村的脫貧致富的帶頭人,要積極提高廣大農民、農村黨員的民主意識,維權意識,選舉意識,將本村的優秀村民選拔到村民組織中來,堅決反對利用宗族勢力,拉幫結派,使不良分子掌握村民大權。要用法律知識,引導農民行使當家作主的民主權利,用法律、道德標準,衡量被選舉人的品行、能力,能否擔當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任。當前,有些地區從省市縣的在職干部中,選派優秀者下派農村,擔任村政權、黨支部的負責人,不失是一種好的措施。下派干部在工作中,除積極帶領農民致富奔小康外,還要認真的培育農民的法制意識,成為推動村民自治和接班人。
2、深入開展農村法制宣傳和法治理念教育,要充分運用全國開展普法教育的大氣候,積極做好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法律知識普及工作,大力推進依法治理,堅持法制教育與法治實踐相結合、與道德教育相結合的方式。根據農村的特點,采取多種形式,積極向農民灌輸法律知識,使法律知識滲透到農業、農民和農村工作的各個領域。使農民自覺地用法律武器捍衛自己的合法權益,和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在努力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的同時,提高農民的法律素質,培育一代新型農民,以適應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需要。在普及法律知識中,一是要以新的理念和創新的手段,將法律知識教育與農民的日常生活結合起來,使廣大農民認識到法律與他們的日常生活是密不可分的,體會到法律既是維護自己權利的手段,也是懲治犯罪的武器,提高農民的學法興趣,使向農民普法變為農民自覺學法、用法。二是要解決領導思想問題,改變當前農村普法中呈現著“兩頭熱,中間冷”的狀態,即上級重視普法,農民群眾期望普法,但是處于中間狀態的鄉鎮一級領導對普法卻不熱心,形成了中間梗阻狀況。三是要解決方法問題,普法必須有針對性,要用當地和身邊發生的案例,現身說法、“以案釋法”,采取“寓教于樂”易于為農民接受的多樣化形式,向農民宣傳法律知識,摒棄干巴巴的說教方式。四是普法要講究實效,不能以單純的考試、考核或走過場的方式來衡量普法效果,要以一個地區的和諧、穩定程度來測試普法效果。
3、認真貫徹打防結合、預防為主、專群結合的方針,完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開展平安創建活動,打擊嚴重刑事犯罪。做好對刑滿釋放分子的幫教工作和矛盾轉化工作,增強農民的安全感。為構建農村社會掃清障礙。
4、進一步做好人民調解工作,使調解工作有效地為穩定農村社會服務。歷史的經驗證明:和諧社會是在不斷地化解矛盾中構成的,調解工作是化解矛盾沖突的社會機制,可有效地促進矛盾的轉化,化解農民之間因各種問題而引發的紛爭,增進人民之間的團結,各基層政權要有機的整合資源,普遍成立鄉(鎮)村的調解組織,及時調解發生在當地的各種糾紛,并對農村社會中的各種潛在矛盾,主動進行排查,及時予以調處,將大量的社會矛盾調處在萌芽之中。使工作重點從事后處理轉移到事前排查調處。在開展人民調解工作中,要選拔為人正直、作風正派、辦事公道,有一定的法律知識水平,有較豐富的辦事能力,并在群眾中有一定聲望的人來主持調解工作。鄉、村、組各級調解組織,分層次的進行調解,堅持“誰調解誰落實”的原則,明確責任。調解工作要依法進行,調解結果要符合法定要求。應以社會主義榮辱觀,作為教育公民、提高公民文明素質及道德修養的基礎,并以此作為調解工作主線,通過對具體糾紛的調解,達到提高公民法制和道德水平。從糾紛調解中接受社會主義榮辱觀的教育,從而達到提高農民的道德修養的目的,為構建和諧社會奠定基礎。
4、各級政府要重視農民的上訪和人民來信的處理工作,對發生在當地的引發農民矛盾的上訪案件,要認真弄清是非,及時溝通疏導,適當處理,不要互相推諉。對于群訪案件,也要弄清情況,及時處理,切忌久拖不決,使矛盾轉化,造成不良影響和社會的穩定。信訪工作,歷來是黨和政府十分重視的工作,它是聯系群眾的橋梁,從事信訪工作的干部要從體貼群眾,關心群眾,了解群眾疾苦為出發點,認真對待每一件上訪案件,通過對人民來信、來訪案件的及時處理,樹立政府為民服務的形象。在接待群眾上訪時,提倡有律師或法律工作者參與,便于向上訪者剖析各種法律關系,由于律師的特殊身份,可以超脫于當事人和有利害關系方面的影響,所提意見易于被上訪者接受,將處理人民來信,接待人民來訪的過程,成為法制教育的過程,既達到為人民群眾排難解憂,伸張正義,又能使來訪來接受法制教育,提高他們的法律知識水平。
- 上一篇:社會和企業納稅工作匯報
- 下一篇:法學會宣傳信息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