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新西蘭保險市場運營情況考察報告
時間:2022-07-23 03:49:00
導語:澳大利亞、新西蘭保險市場運營情況考察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2008年2月,中國人民保險集團公司代表團赴澳大利亞、新西蘭考察當地的保險市場情況。考察團分別訪問了澳大利亞和新西蘭保險與金融學會的悉尼辦公室、奧克蘭辦公室,聽取當地保險業專家關于兩國保險市場情況的報告,對兩國保險業政策法規、監管體系、發展概況等方面的情況作了詳細的調查。
一、澳大利亞保險業情況
(一)基本情況
截至2007年底,澳大利亞共有34家壽險公司,其中28家為直接保險商,6家為再保險商,管理的資產達2566億澳元。2007年,澳大利亞壽險業總保費收入達415億澳元,其中銀行控股的保險商占據37%的保費收入,外資保險商占29%。截至2007年底,澳大利亞共有131家私人非壽險公司,其中110家為直接保險商,保費收入280億澳元;21家為再保險商,保費收入14億澳元。此外,澳大利亞還有14家公眾非壽險公司。
(二)主要特點
1、市場集中度較高。澳洲市場的前四大保險集團(IAG、Suncorp-Promina、QBE、Allianz集團)所占市場份額則高達69.5%。2007年,前三大保險集團控制了約68%的壽險保費收入。
2.沒有專門的保險監管機構。澳大利亞三家金融服務監管機構從不同方面對保險業實行監管。審慎監督委員會負責監管銀行、一般保險和再保險公司、人壽保險、互助會和養老基金等,在制定規則和政策時,謀求安全、效率、競爭、競爭中立等各個目標的平衡。證券和投資委員會負責監管市場交易。競爭和消費者委員會負責監管對消費者的保護。
3.澳大利亞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全民醫療保險國家之一。澳大利亞的全民醫療保險制度主要由兩部分組成:一是以政府為主導,覆蓋全體國民的醫療照顧制度和藥品照顧制度。二是政府直接給予部分補助,個人自愿參加的私人醫療保險制度。
4.重視發揮保險市場的自我調節功能。僅對強制性險種的手續費率做出規定,如雇員賠償保險的手續費率為5%,汽車意外傷害保險的手續費率為10%,對其他險種的手續費率沒有限制,完全由市場調節。市場競爭使各家保險公司的手續費率大體相當,如車險手續費率總體水平為15%左右。保險消費者有權了解手續費的高低,保險交易保持了較高的透明度。
5.保險中介在保險市場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目前,澳大利亞有保險經紀公司500多家。保險經紀公司不僅提供保險銷售服務,而且具有開發保險產品、提供保費融資的功能。澳大利亞法律不禁止保險人投資保險經紀公司,但保險人向保險經紀公司的投資超過14.9%時,應向監管機關報告。不過目前在澳大利亞由保險人全資擁有的保險經紀公司很少,因為此類保險經紀人的身份很難得到其他保險公司認同。
6.行業組織代表保險業與政府機構協調政策。澳大利亞主要有四家保險行業組織:澳大利亞和新西蘭保險與金融學會、澳大利亞保險理事會、投資和金融服務協會、全國保險中介人協會。其中,澳大利亞保險理事會是澳大利亞最大的非壽險保險行業協會,共有58家會員,會員業務占整個行業業務總額90%以上。該理事會在維護會員利益和為政府分憂解難方面發揮了較大作用。在過去費率統一時,主要協調各家保險公司之間的利益。費率放開后,主要代表行業與政府部門協調有關政策。
二、新西蘭保險業情況
(一)基本情況
新西蘭共有98家人壽險公司、84家健康險公司、350家一般保險公司和1020家養老金管理機構;7730人全職服務于保險行業,138.7萬人(約占其總人口的1/3)參加了醫療健康保險。2006年,財產保險毛保費收入達30.11億美元,凈保費收入25.64億美元。財產險市場以車險為主,占比達1/3。近年來,地震險和責任險所占份額也逐年提高。盡管政府通過讓稅的辦法鼓勵居民儲蓄,但新西蘭優越的社會福利制度使國民儲蓄率一直低于國際水準,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也擠壓了壽險保費的增長空間。2006年,壽險業務增長從2005年的4.5%減緩到3.6%。
(二)主要特點
1.保險監管相對松散。新西蘭保險業主要依靠行業自律和競爭機制進行調節。1990年開始采用行業自律機制,1995年進行了改革——取消了原有的申訴和審查程序,改由保險儲蓄監督機構獨立受理相關爭議,同時還要求根據保險人的償付能力對其進行分級,并向保險客戶公開。承保火險和一般風險的保險公司必須登記并向客戶公開其償付能力的等級,并向公共托管機構交存50萬新元以上的擔保金或經過核準的、具有同等價值的證券,作為保險客戶獲得賠償的保證。此外,保險公司還必須遵守包括1986年《公平交易法》和1993年《消費者保證法》在內的一系列保護消費者權益的法律規定。當前,新西蘭正在醞釀一系列改革,擬通過立法形式,進一步加強對保險公司及其高管人員、保險經紀人的審慎監管,擴大保險覆蓋面。
2.新西蘭是世界上第一個對意外事故產生的人身傷害按照全面的無過失原則履行保險賠償義務的國家。政府早在1974年就實施了“人身意外事故賠償”計劃,并于1998年和1999年對其進行了改革。政府指定意外事故賠償局作為專門機構向傷者提供全面的賠償和幫助。此種賠償和幫助是不以追究當事人或任何第三方的責任為原則的。賠償范圍包括救助傷者離開事故現場的費用、傷者在醫院獲得治療及身體恢復的費用、傷者由于受傷而影響工作以至于損失的部分工資、為幫助傷者重返工作崗位或恢復工作能力而進行訓練的費用等。
3.新西蘭政府對農村地區因災害天氣造成的損失所給予的經濟救助越來越少。農林部負責應對惡劣天氣等自然災害,保險公司如新西蘭保險公司則提前提醒農民是否投保還是自保。只要個人有能力投保就必須投保,否則,發生重大災害時,政府只救助保險責任范圍不覆蓋的那些重大損失,既防止了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又能有效避免政府預算外支出的不經濟和盲目性。這一政策源于對2004年Manawatu洪澇災害的應對經驗。
4.防范地震和其他地質災害的體系比較完善。地震是新西蘭最主要的自然災害,新西蘭政府建立了由三部分構成的應對體系,即地震委員會、保險公司以及保險協會。地震委員會負責法定保險,范圍包括地震、滑坡、火山噴發、水熱活動和海嘯,其保費來源于被保險人在向各保險公司購買火災保險時繳入的巨災準備金,當巨災損失金額超過其支付能力時,政府負擔剩余理賠支付。保險公司則負責超出法定保險責任部分的損失賠償;保險協會負責災后應急方案的制定及組織實施。上述三類機構分工明確,在救援、查勘、定損、理賠、重建等各個環節上團結協作,被譽為目前全球運作最成功的巨災保險制度。
(一)巨災保險
從澳、新兩國應對洪水、地震等巨災風險的經驗來看,建立巨災保險制度,一是要解決巨災風險的可保性問題,這需要對巨災風險的歷史數據和統計數據精準把握,盡早開發出至少能估算巨災風險造成損失的嚴重程度的模型。二是要研究巨災保險的免賠額比例或損失限額比例,為巨災保險標的設定合理的保費結構。三是要借助政府的適度參與,廣泛地獲取保險業務,分散風險;但政府也可能裁定一些巨大的、意想不到的懲罰性損失賠償,極端情況下會給保險公司帶來巨大壓力,甚至破產,這一點要高度關注。四是巨災風險的證券化是國際保險市場的發展趨勢,也是保險公司開發保險衍生產品,利用資本市場更充分的流動性轉移分散巨災風險的有效機制,這對于保險公司開展綜合經營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但目前,我國的資本市場不夠完善,通過資本市場化解保險風險的成本比較高,巨災風險證券的流動性難以保證,這一點亦不可忽視。
(二)農業保險
從新西蘭的發展經驗來看,一是發展農業保險宜采取強制保險與自愿保險相結合的原則,關系國計民生的種植業(水稻、玉米、小麥等)和養殖業要采取強制性保險,其他糧食作物、經濟作物、大田蔬菜、果樹和其他養殖業宜采取自愿保險的原則。二是強制農業保險無論選擇為政府代辦、與地方政府聯辦還是公司自營模式,都要在產品設計、風險評估、費率厘定等方面進行深入研究。新西蘭保險公司覆蓋廣泛的農村保險產品體系,涵蓋種養業、農村商業和家財等上百個險種,而且保險條款簡單易懂、操作方便,值得我們學習借鑒。三是自愿選擇類農業保險,可借鑒新西蘭銀行等綜合金融機構的做法,其保單設計責任范圍覆蓋甚廣,如農用車輛保險自動涵蓋拖拉機輪胎損壞賠償責任等,且所有保單同一費率,由農民根據需求選擇某一種或幾種保險組合,但都設有賠付上限,如農村商用電腦設備、農田地上水利設施、電線電桿和干草等賠付上限為1000新元,農村役狗上限為675新元或更高一些。四是盡快研究農業保險虧損單獨核算問題,爭取政府更多的政策支持和稅收優惠,比如免征種、養兩業保險的營業稅、印花稅和所得稅,爭取農業保險單獨設賬、單獨核算等。
(三)醫療保險
從澳、新兩國的經驗來看,解決醫療保險領域的道德風險問題,一是要嚴格篩選并量化影響保險疾病的因素,綜合考慮疾病分布數據和道德風險分布數據,有針對性地開發醫療保險險種,形成自己獨特的醫療保險模式。二是要建立科學的醫療保險費用支出、審查和評估體系,防止醫療服務機構提供過度服務和誘導需求;要設定合理的起付線、費用分擔比例和封頂線,增加投保者費用意識,增強病人自我約束機制。三是要建立有效防范醫療道德風險的激勵措施,比如對某一時期內未就診參保者給予一定的經濟獎勵或特定時間內免費提供預防保健措施,但要防止過量的承諾無法按時兌現,影響參保者的滿意度,從而引發退保行為。
(四)風險管理
澳、新兩國保險機構在應對巨災風險時,重視發揮保險在防災防損方面的專業優勢。例如,在每年汛期之前,澳洲大型保險公司都會對重點防汛地區的客戶進行專項風險查勘,提供有針對性的防災管理資料,組織防災訓練,提供各種防災器材,協助建立風險預警制度。在我國自然災害頻發的情況下,一是要注重研究風險,識別風險,防范和化解風險,盡可能降低災害發生的機率和成本。二是積極建議政府將保險納入國家應急管理體系,不斷提高社會公眾對保險參與應急管理工作的認識,促進整個社會風險管理水平的提升。三是積極創新保險產品設計,將保險和資本市場有效對接,適時推出巨災風險證券等創新產品,最大程度地減小巨災對社會經濟帶來的連鎖沖擊。
(五)政府作用
澳、新兩國政府在巨災保險、農業保險和醫療保險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介入,一定程度上彌補了保險市場機制自身的缺陷和不足,對我們有著十分重要的啟發意義。一是政府要鼓勵商業保險成為應對大災風險的主力,避免角色定位不準而影響財政支出的平衡與穩健。二是在災害易發多發地區,政府應結合當地經濟發展水平給予投保人適度補貼,強制投保。三是巨災損失超過再保險公司承保能力以上部分,應由政府承擔最后保險人角色給予財政擔保或者再保。四是政府應深入研究和商業保險市場的優化組合問題,避免過度參與對商業保險產生“擠出效應”,阻礙商業保險公司的創新動力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