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資本參與水土工程建設匯報
時間:2022-05-14 09:07:18
導語:民間資本參與水土工程建設匯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九十年代,我縣依托山地資源優勢,提出了“希望在山,出路在電”,實施“興果富民”的發展戰略,鼓勵民間資本參與果業生產、造林綠化、小水電站、生態旅游等項目建設,開展“四荒”治理,逐步形成了以蜜桔、臍橙為主的特色支柱產業,對民間資金投入水土保持工程建設項目,在項目用地、稅費、用工、技術服務提供優質服務,出臺了《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積極參與水土保持工程建設實施辦法(試行)意見》(尋府辦發[2012]21號),印發了《關于成立縣“四荒”治理工作領導小組的通知》(尋府發[2011]92號),通過十多年的努力,一任接著一任干,通過租賃、承包、股份合作等形式,“荒山”已變成“花果山”,民間資本參與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成了不可缺少的主力軍,稀土尾沙再生利用,崩崗治理、紫色頁巖爆破種植三花梨等多種形式的治理,已初見成效。參與開發經營的有農民、干部職工、外商、企業老板等,主要采取分散治理,規模連片,投入形式主要有治理大戶、公司加農戶、果業專業合作社、獨立出資、股份合作等。據統計,自2000年以來民間資本參與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0.6萬畝,累計投入資金68250萬元,參投數達1.2萬多戶,其中100畝以上經營戶526個。開發模式有林果產業型400個,循環經濟型124個,生態經濟型2個。通過民間資本參與水土保持工程建設,增加林草面積3.2萬畝,年均每畝增收1500元,當地受益50000人,人均增收2000元,增加就業崗位40000人,促進脫貧3000人。
二、主要措施和做法
第一、政府重視,規范引導。多年來,按照“誰投資,誰所有,誰管護”的原則,實行拍賣、租賃、承包經營、股份合作,制定“四荒”治理優先政策,做到產權明晰,責權明確,民間資本投入帶來巨大經濟、社會、生態效益。涌現了一批“水保大戶”,如稀土廢棄礦山種果大戶鐘新傳,礦山復綠大戶綠華林業發展公司,“荒灘”開墾治理劉加田等。
第二、示范帶動,創新多元化的投入機制。近年來,隨著山地資源減少,民間資本越來越注重水土保持治理項目的投入。一是注重發揮政府補助資金“藥引子”的作用,不干不補,大干大補,采取一事一議。建立多元化投入機制,實施社會辦水保。在水土流失區發動群眾集中連片治理,如,在南橋鎮高排、延嶺、黃壩等崩崗區規模治理,取得了較好成效。二是發揮治理大戶示范作用。我們引進了綠華林業發展有限公司開展稀土尾沙綜合治理,帶動產業發展,“沙漠”也可變“綠洲”。電視臺、新華網報道了項目治理成果,激發了社會各界參與礦山治理水土流失的熱情。
第三、部門協作,整合資金扶助。我們按照統一規劃,統一實施的原則,形成“各負其責,各報其賬”,整合農發辦、國土、扶貧、林業、水保等部門資金,合力引進金皇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開展經果林種植柑橘1萬余畝。荒山造林大戶綠華林業發展有限公司,開展水土流失區造林5000畝。
第四、強化科技指導。在“四荒”治理開發中堅持戴帽樹、開挖水平溝、推廣節水灌溉、生草栽培、反坡梯田、配方施肥、黑燈管誘捕,加強技術指導。探索以果業為主導產業治理水土流失的治理模式,結合營造水保林,打造生態旅游。提升水土流失治理水平,引導專業戶向生態果業發展,打造生態果園治理模式。
三、困難和對策建議
我縣是水土流失嚴重的縣份,是國家扶貧的重點縣,財政薄弱,民間資本是我縣治理水土流失的主體,目前存在的困難和主要問題:
一是民間投入機制還不完善,配套政策落實難。二是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雖然整體有規劃,但各分散點規劃不全面,水保措施較簡陋,人為水土流失未得到有效控制。三是水土流失治理周期較長,見效慢,投資收益不穩定,在水土流失區從事林果投入,需增加成本1/3以上,每年效率減少約20%左右。
建議:一是加快出臺鼓勵民間資本投入的政策措施,特別是資金扶持獎勵措施,產權保護,市場化運作的配套政策措施。二是、我縣民間資本雖然起步早規模大,但標準低,按照生態建設要求,須進一步加大投入,完善水保工程,才能實現生態建設和經濟效益雙豐收。
- 上一篇:果業局駐村三送工作隊工作總結
- 下一篇:水保局長在干部學習培訓會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