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局十四五工作安排情況報告

時間:2022-02-06 10:35:11

導語:民政局十四五工作安排情況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民政局十四五工作安排情況報告

“十三五”以來,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和省、市上級民政部門的有力指導下,民政工作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秉持“民政愛民、民政為民”的工作理念,勇于擔當作為,求真務實創新,全面做好了民生保障、社會治理、養老服務、基本民生服務、民政基礎設施建設等工作。各項任務和既定目標、主要任務順利推進,民政事業實現跨越式創新發展,為我縣經濟發展、社會和諧、民生改善作出了積極貢獻。現結合工作實際,將“十三五”工作情況和“十四五工作安排報告如下:

一、“十三五”工作情況

對照《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市第七次黨代會、市委七屆歷次全會和《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以及五屆縣委歷次黨代會、全會精神,我局認真梳理、全面系統總結五年來我局各項重點工作完成情況。

(一)堅持民生為本,民生保障得到大幅提升

“十三五”期間,城鄉低保保障標準分別由420元/人·月、260元/人·月提高到2020年的600元/人·月、400元/人·月,增幅達42.86%、53.85%;特困供養標準分別由集中供養4800元/人·年、分散供養3000元/人·年,統一提高到目前的6240元/人·年,增幅達30%、108%;孤兒保障水平由1300元/人·月提高至每人1400元/人·月,散居孤兒由810元/人·月提高至900元/人·月。城鄉低保累計保障851111人次,累計支出資金18469.41萬元;特困供養對象累計保障117071人次,累計支出資金5573.91萬元;臨時救助累計救助27997人次,累計支出資金1490.45萬元。

(二)堅持改革創新,社會治理能力全面加強

一是基層政權得到鞏固。“十三五”期間,全面開展村建制和村民小組調整優化改革工作,全縣由299個行政村調減至168個行政村,社區由32個調減至28個,村民小組由2854個調減至1115個。行政村和村民小組布局更加合理,村干部隊伍結構更加優化,基層治理體系更加完善,黨執政的基層基礎更加牢固。二是基層自治全面推進。全面推進了民主選舉,指導全縣村(居)“兩委”換屆民主選舉產生村“兩委”班子成員、村監督委員會成員和村民小組長;探索民主協商,推動建立“兩代表一委員”聯系村(社區)制度。完善了民主決策,強化了民主管理,規范了村(居)務公開,推行了村紀檢委員、監委會主任、監察工作信息員“三合一”改革工作,完善了村(社區)27項小微權力清單。三是社區治理逐步優化。建立鎮(街道)黨(工)委為核心,駐地政府機關、“兩新”組織等組建區域共治聯盟,推進社區、社會組織、社會工作“三社聯動”。梳理社區《依法依規履行職責事項清單》《依法協助政府工作事項清單》等5項清單,依法厘清了街道辦事處(鎮政府)和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權責邊界。四是強化社區項目建設。實施社區綜合服務設施“補短板”達標工程和親民化改造,制定全縣28個社區親民化改造三年行動方案。五是推動社會組織健康發展。大力孵化培育社會組織,始終堅持“縱橫發力、全程同步、評星授旗、揚先策后”的總體思路,推動社會組織黨組織和工作對社會組織的高質量覆蓋。截止目前,全縣現有社會組織258家,共有社會組織黨組織96個,黨員736名,黨組織覆蓋率達90.27%。經過大力引導和培育,我縣現有專業社工人才29人,其中中級社工人才5人,為進一步夯實我縣社會工作奠定了堅實基礎。六是積極倡導志愿服務。登記注冊志愿者60866人,注冊志愿者隊伍97支,建立志愿服務站點97個。

(三)堅持先行先試,養老服務體系進一步改善

一是加快養老服務網絡建設。建成縣城區綜合養老服務中心2個,對建成的69個城鄉日間照料中心和60個農村幸福院(含農村老年人活動中心)進行提檔升級工作。二是扎實推進居家養老服務。通過政府購買社會組織服務方式,積極為全縣家庭困難的失能半失能老人和80歲以上的高齡老人開展“助餐、助潔、助醫、助急、助娛”居家養老服務3.8萬余人次。三是高效落實養老改革試點任務。建立《縣居家和社區養老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對全縣8.7萬余名居家老年人進行信息采集,建立動態管理數據庫,實現“為老量服”服務。四是充分發揮老年協會作用。建立老年協會運營補貼機制,撥付資金66.2萬元支持老年協會運營。五是大力發展社會養老服務機構。積極鼓勵和培育發展本地養老服務組織13家,登記備案老年協會300余個。六是養老服務機構得到進一步優化。成功創建城東殷家溝社區和朝陽社區為省級養老服務示范社區。

(四)堅持務實擔當,基本社會服務進一步規范

一是殯葬事業得到加強。推動出臺《縣惠民殯葬實施辦法》,加大惠民殯葬補助資金政府投入,實行普惠制惠民殯葬政策。切實減輕了全縣逝者家庭負擔。進一步推進摒棄土葬等陋俗的殯葬改革,提高了全縣火化率,進一步保護了自然生態環境,節約了耕地。二是婚姻登記管理服務水平大幅提升。成功創建國家4A級婚姻登記機關,全面提高服務質量和服務水平。三是區劃地名工作成效顯著。十三五期間,完成鄉鎮行政區劃調整改革工作,全縣由18個鄉鎮(含7個實際未運行鄉鎮)調整至10個(含9個鎮、1個街道);穩步推進撤縣設區工作。

(五)堅持黨政推動,社會慈善事業不斷規范

十三五期間,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慈善事業發展,慈善事業從小到大,由弱到強,得到穩步發展。慈善網絡體系基本形成,慈善宣傳逐步深入,慈善募集全面開展,慈善救助力度不斷加大,慈善工作社會影響力日益擴大。據統計,縣慈善會在“十三五”期間共募集款物累計1160萬余元,支出救助款物累計407.85萬元,廣泛開展扶老、助孤、濟困、救殘、助學、賑災等慈善救助活動,全縣有2286人次困難群眾得到不同程度的援助。慈善事業的發展,為推進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維護正義公平,建設平安、和諧作出了積極有益的貢獻。

(六)堅持服務先行,民政基礎設施服務日趨完善

一是大力推進社會福利事業基礎設施建設。目前我縣轄9鎮1街道,我縣共有公辦鄉鎮敬老院12所,縣城區綜合敬老院1所,民辦養老機構4所,公建民營1所,共有養老機構床位2748張鄉鎮敬老院達到全覆蓋。二是完善了縣福利中心適老化改造提升項目。引入社會資本投資750萬元,建成縣頤養醫院在福利中心開展醫養結合建設試點工作。三是對全縣8所敬老院進行適老化改造提升項目。向上爭取875萬元“對全縣所鄉鎮敬老院進行適老化改造項目,敬老院適老化改造床位900張。四是擬投資800余萬元用于新建我縣未成年人救助和保護中心,目前該中心建設正在選址階段,預計2021年建成投入使用。

二、2020年目標任務完成情況

對照市委七屆九次、十次全會精神和《2020年市政府工作報告》《20220年縣政府工作報告》等重大決策部署,全面完成了目標任務。

(一)撤縣設區工作縣級層面全面完成

一是及時啟動工作。2020年1月14日,縣委五屆102次常委會專題研究撤縣設區工作,審議通過《縣撤縣設區工作責任清單》,列出“時間表”“任務圖”,正式啟動撤縣設區工作。二是全面進行調研。2020年1月以來,由縣人大、縣政協主要領導牽頭,分別組建調研組,多方征求“兩代表一委員”、離退休干部、工商企業代表、機關干部代表、村(社區)干部等各方建議意見,召開座談會16場,座談313人,開展問卷調查1032人,充分聽取社會各界意見,深入分析我縣撤縣設區的利弊,各自形成了高質量調研報告,為撤縣設區設區工作開展奠定了群眾基礎。三是審議設區方案。縣政府五屆59次常務會議、縣委五屆116次常委會審議通過《縣撤縣設區總體實施方案》。四是征求公眾意見。5月28日至6月1日,以座談會、問卷調查等形式廣泛征求全縣社會各界意見,共召開座談會300余場次,參與問卷調查人數共1.5萬余人,99.59%贊成撤銷縣設立市區。五是組織專家論證。6月1日,縣人民政府組織北京市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陸小成等5名專家,就撤縣設區相關事項進行了分析論證。專家組一致認為,撤銷縣設立市區區劃調整方案較為科學合理,風險可控,具有可操作性。目前,我縣撤縣設區工作已全面完成市縣兩級層面申報工作。

(二)強化困難群眾兜底保障工作

一是完善動態監測預警機制,對監測的異常數據,跟蹤核查,及時將符合條件的困難群眾納入兜底保障范圍。現有脫貧監測戶293人,其中享受低保待遇143人;貧困邊緣戶130人中享受低保待遇75人,享受特困供養2人。截止2020年11月,全縣有農村低保7031戶10928人,其中低保貧困戶4963戶7782人。二是做好臨時救助工作1-10月,臨時救助累計救助4452人次,發放資金211萬元,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828人次,資金42.4萬元。

(三)大力發展幸福養老事業

一是規劃完成卓筒井鎮秀才村,河邊鎮花牌坊村、波思村、石龍村,鹽井街道雙池村等5個日間照料中心建設工作。二是全面完成蓬萊鎮、卓筒井鎮2個敬老院適老化床位改造工作改造床位214張(因省民政廳在審批我縣適老化改造項目時,只批準了兩個鄉鎮的敬老院進行適老化改造,故計劃中的1個適老化改造項目預計在2021年進行改造)。

(四)深入開展婦女兒童“兩綱”達標攻堅行動

一是向上爭取800余萬元,用于新建縣未成年人救助保護中心。目前,項目資金已到位,正在積極協調項目選址工作。二是整合相關陣地資源,發揮“兒童之家”陣地優勢,全年累計開展兒童關愛類志愿服務活動65余次。三是截止11月,農村低保女性保障率達4895人,城鎮低保女性保障520人。現有孤兒29人、事實無人撫養兒童101人、納入低保兒童1094人。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兒童關愛保障方面。兒童關愛保障工作基層力量薄弱,工作機制不健全,不能有效應對家庭教育缺失、生活質量低下、人身安全難以保障、身心健康受影響等方面問題。

(二)項目建設方面。縣未成年人救助保護中心和農村公益性公墓因項目的特殊性,項目用地落實困難,項目工作推進較為緩慢。

(三)社會治理方面。社會治理工作面大量寬,我局在推動該項工作時存在難度。

四、“十四五”工作計劃

(一)持續完善社會救助體系建設

一是堅持“托底線、救急難、可持續”的保障原則,提高社會救助服務水平、創新社會救助體制,推動社會救助事業發展,力促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員救助供養、臨時救助等各項工作取得新突破、新進展,健全“居民家庭經濟狀況核對”機制,加強與相關部門的信息共享,提升社會救助服務的便捷性。二是健全未成年人保護工作機制,落實孤兒、事實無人撫養兒童保障等政策,完成未成年人救助保護機構建設。健全完善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體系,建立完善留守兒童發現、報告、干預、跟蹤、關愛等機制,全方位保障留守兒童權益。

(二)進一步健全養老服務體系建設

一是出臺我縣養老服務業發展的配套政策、民辦養老服務機構資助辦法,啟動養老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加快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健全以特困供養、居家養老、互助養老、抱團式養老為主的農村養老服務網絡,推進福利院、民辦養老機構、農村幸福院和養老服務信息平臺建設。二是加快構建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強化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設施支撐功能,積極開展智慧養老服務和互助養老服務,重視和發展農村養老服務,提高養老服務能力。三是加快多層次養老服務機構建設,發揮公辦養老機構托底作用,鼓勵民間資本通過公建民營、委托管理等方式運營公有產權的養老服務設施,鼓勵公辦養老機構實行服務外包。鼓勵社會力量舉辦養老機構優惠政策,鼓勵民間資本整合和改造企業廠房、商業設施及其他社會資源用于養老服務。力爭到2025年底,基本建立全縣統一的養老服務質量標準和評價體系,養老服務質量體系、醫養結合體系日趨完善,深入推進“醫”與“養”的融合發展,加快養老服務設施設備建設,繁榮養老服務消費市場。

(三)全面完善基層治理體系建設

一是做實鄉鎮行政區劃、村建制和村民小組調整優化改革“后半篇”文章,理順基層管理體制,促進鄉村經濟社會發展。二是全面加強基層自治。探索新形勢下基層民主建設,促進基層全面規范自治,村(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良好局面進一步鞏固。三是深化城鄉社區治理。全面實施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基礎設施建設達標工作和“親民化”改造工作。全縣所有社區綜合服務設施面積達到400平方米以上。四是進一步鞏固完善鎮(街道)黨(工)委為核心,駐地政府機關、“兩新”組織等組建區域共治聯盟,扎實推進社區、社會組織、社會工作“三社聯動”。確保志愿服務廣泛開展,社區減負得到落實,社區服務水平和服務質量得到進一步提高。

(四)全面規范社會事務管理服務

一是大力推進殯葬事業。深入實施殯葬項目建設,力爭新建治喪服務中心1個,農村公益性公墓5個。大力實施惠民殯葬,積極引導火葬,摒除土葬陋習。二是強化婚姻登記服務管理。全面提升服務質量和服務效率,積極爭創國家5A級婚姻登記機關。三是規范區劃地名管理。積極跟進撤縣設區工作,力爭申報成功;全面清理整治“大、洋、怪、重”等不規范地名。

(五)加快推動社會福利事業發展

加快健全完善慈善網絡體系,全面加強慈善宣傳,有效提升慈善募集、慈善救助范圍。計劃募集慈善資金1000萬元,廣泛開展扶老、助殘、濟困、救孤、助學、賑災等慈善救助活動,為推進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維護正義公平,建設平安、和諧發揮積極作用。

(六)強化專項事務管理力度

一是全面推進區劃地名服務工作。建立健全科學的地名數據庫,構建地名社會服務平臺,提高區劃地名管理服務水平,為縣經濟建設、社會發展、人民生活提供地名服務產品。二是加強婚姻登記規范化建設。加強婚姻登記員隊伍建設,規范登記服務程序,爭創國家5A級婚姻登記機關。三是規范收養登記。確保收養登記100%符合法律規范,不出現法律漏洞。四是全面推進殯葬改革工作。進一步完善惠民殯葬政策,探索建立多元參與的殯葬綜合治理機制,遏制違規土葬、散埋亂葬、修建大墓豪華墓等行為。五是加強生活無著落流浪人員臨時救助工作的宣傳引導。做好生活無著落流浪人員救助管理,建成縣未成年人救助保護中心,完善未成年人社會保護機制和網絡。六是規劃建成農村公益性公墓10個,滿足群眾多元化的殯葬服務需求。

(七)優化民政基礎設施服務功能

按照“包裝一批項目、申報一批項目、儲備一批項目、實施一批項目”的項目工作思路,包裝和實施縣未成年人救助保護中心、兒童福利院、信息化社區、社區綜合服務體、農村公益性公墓、縣老年大學、城鄉社區日間照料中心、醫養結合建設、救助管理服務機構、老年愛心食堂、社會福利綜合體等10類項目,入庫“十四五”重大項目47個,以項目建設助推民政基礎設施不斷改善,加快民政事業發展。

五、2021年重點工作安排

(一)社會救助體系建設方面

一是開展社會救助改革創新試點工作。二是加強和提升社會救助信息化水平。三是抓好低保兜底保障工作。切實關注脫貧不穩和邊緣易致貧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進一步完善困難群眾致貧返貧預警機制,健全主動發現工作網絡,努力做到困難群眾及時發現、及時排查核實,及時救助幫扶。

(二)社會治理體系建設方面

一是牽頭做好鄉鎮行政區劃、村建制和村民小組調整優化改革“后半篇”文章。理順基層管理體制,促進鄉村經濟社會發展。二是深入推進基層自治。探索新形勢下“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協商、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基層民主建設,積極開展村級議事協商創新試點,促進基層全面規范自治。三是深化城鄉社區治理。做實社區建制調整“后半篇”文章,推進社區治理進一步優化;深入推進省級城鄉社區治理示范項目建設,將火車站社區創建為便民服務型社區,將田壩子社區創建為智慧科技型社區,將花園街社區創建為社會組織參與型社區。在鹽井街道開展“三社聯動”機制創新試點,全面推進社區基層治理上檔升級;全面實施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基礎設施建設達標工程和“親民化”改造工作,全年完成11個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改造任務;積極推進社區工作“全崗通”和社區專職工作者職業化體系建設,全面增強社區工作力量;扎實推進社區、社會組織、社會工作“三社聯動”,積極推進志愿服務。

(三)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方面

繼續加快完善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醫養相結合的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支持居家養老服務機構與所在地及周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診所等基層醫療機構深化合作,為老年人提供日常護理、健康體檢、保健咨詢、健康教育、慢性病管理等服務。我縣還將加快建設省、市、縣三級健康信息平臺,搭建公共衛生、計劃生育、醫療服務、醫療保障、藥品供應、綜合管理等六大業務互聯互通的健康信息服務基礎框架。

(四)民政重點項目建設方面

加快推進縣新建殯儀館、金元鎮農村公益性公墓建設和縣山公墓改擴建工程建設;深入實施綠色惠民殯葬民生工程;全面完成縣未成年人保護救助中心的選址和建成投入使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