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創新型城市試點工作情況報告
時間:2022-03-17 11:38:00
導語:推進創新型城市試點工作情況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年4月,市被國家科技部批復為國家創新型試點城市以來,市委、市政府按照科技部關于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試點工作的總體部署和要求,在省科技廳的具體指導和大力支持下,著力在加強組織領導,科學謀劃布局,營造政策人文環境,建立健全考核評價機制,大力推動創新發展等五個方面下功夫,全面推進國家創新型城市各項試點工作,并取得了初步成效,現將情況報告如下:
一、試點工作穩步扎實推進
1、健全組織機構,統籌協調工作。一是成立領導小組。為進一步加強創新型城市建設工作的領導,全面推動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各項工作成立了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為組長,市政府常務副市長、市政府分管副市長、省科技廳分管副廳長為副組長,市委宣傳部、市人保局、市發改委、市國資委、市環保局、市財政局、市科技局等市直有關部門及經開區、高新區、桑海開發區等25個部門主要領導為成員的市建設創新型城市工作領導小組。同時,設立了領導小組辦公室,辦公室設在市科技局,負責日常工作協調。二是主要領導親自抓。為了扎實有效推進創新型城市試點工作,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多次聽取市政府分管領導和領導小組辦公室的專題工作匯報,就編制試點工作實施方案,制定出臺配套政策措施和召開全市創新型城市推進大會等重大工作進行專題協調。三是召開會議專題議。市委、市政府先后召開常委會和常務會,專題討論研究《市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試點工作方案》和《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關于建設創新型城市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意見》。四是召開大會抓推進。為了進一步動員全市智慧,凝聚全市力量,進一步推進國家創新型試點城市工作,8月30日,召開了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推進大會,對創新型城市工作進行了再動員、再部署、再落實。五是要求各縣(區)參照做。明確要求各縣(區)成立創新型城市領導小組,加強對本地區創新型城市建設工作的領導,明確一把手不光要親自掛帥還要親自抓。
2、精心謀劃,科學布局。一是搞好調研,找準試點工作突破口。為了深刻理解領會國家科技部開展試點工作的意圖和方略,學習借鑒兄弟城市開展試點的做法經驗,全面了解掌握全市科技創新能力建設的基本情況,我市從有關部門抽調人員,聘請專家學者,組成學習調研組,先后赴長春、大連、濟南、深圳、合肥、寧波等城市進行學習考察。深入本市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各類園(區)和企業進行調研。進一步深化了開展試點工作的認識,全面摸清了我市科技創新能力的底數和特色優勢,為做好“國家創新型城市試點工作方案”、編制“國家創新型城市規劃”和全面推動國家創新型城市試點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二是制定方案,確立試點工作著力點。在學習領會上級精神和兄弟城市做法經驗,全面掌握全市創新能力建設基本情況的基礎上,我們組織人員編制了“國家創新型城市試點工作實施方案”。經科技部組織專家咨詢,我們根據專家咨詢意見反復修改后已報科技部備案。三是編制規劃,科學布局。組織了規劃撰寫課題組,做好了前期調研工作。編制了《建設國家創新型試點城市發展規劃(討論稿)》,目前正在進一步完善當中。《規劃》主要介紹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的背景,科學分析經濟社會和科技發展的現狀與發展機遇,明確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2011年—2015年的發展目標、發展思路、發展內容、重點任務與保障措施。
3、搭建監測平臺,建立考評機制。一是搭建監測平臺,完善數據采集手段。根據國家科技部《創新型城市建設監測評價指標》(試行),在市統計局、發改委、環保局、科技局等相關部門分別建立了創新型城市數據監測平臺。二是建立考評機制。初步建立了創新型城市建設考核評價指標體系。
4、制定出臺政策,營造人文環境。為了進一步優化有利于科技創新的環境,激勵和調動全民創新創業的積極性,扶持戰略性新興產業快速發展,推進我市創新人才隊伍的建設,市委、市政府出臺了《關于建設創新型城市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意見》、《全力支持工業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和《市建設“人才管理改革試驗區”的十項舉措》等政策措施。
二、創新發展態勢良好
1、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穩步提升。一是產業規模明顯放大。經過“十一五”時期的持續培育,特別是近年來的大力推動,我市以“汽車及零部件、光伏光電、大飛機及零配件、軟件和服務外包、生物和新醫藥”為主體的新興產業呈現出加速發展的態勢,在規模化、鏈式化、高端化、集聚化發展方面取得了明顯突破,促進了工業的快速發展。年,汽車及零部件、光伏光電、大飛機及零配件、生物和新醫藥四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741.5億元,占全市工業比重達26.9%。二是產業布局更趨合理。我市以產業結構調整為統領,以發展“低碳、綠色、清潔、生態”戰略性新興產業為主線,以技術升級為支撐,形成“規劃科學、布局合理、推動有力、成效顯著、持續走強”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新格局。積極構建以高新區及金沙江LED特色產業園為核心區的光伏和半導體照明產業集群,以小藍工業園為核心區的汽車及零部件產業集群,以桑海開發區為主要載體的生物與新醫藥產業集群,以航空工業城(25平方公里)為核心區的航空制造產業集群,以高新技術開發區和紅谷灘新區為核心的服務外包(含文化創意)產業集群。三是產業技術支撐能力逐步增強。擁有國際領先、具有自主創新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研發團隊。在LED產業上游襯底和外延片生產工藝上,硅襯底藍光LED關鍵技術的突破,打破了日美兩國對上游核心技術的壟斷,形成了國際半導體照明上游技術三足鼎立的局面,對中國在國際LED產業中占據十分有利的優勢地位。截止年底,半導體照明產業基地擁有省級以上研發機構76家,其中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家、企業技術中心4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4家、企業技術中心19家、重點實驗室18家。四是產業帶動示范作用明顯。積極推進“十城千輛”、“十城萬盞”示范工程,截止年底,在全市各有關部門、示范應用單位、相關企業緊密配合下,“十城千輛”工作完成了年度300輛示范推廣工作任務。首座充電站、100個充電樁、3個新能源汽車維修服務站已完成建設,基本保障了首批新能源汽車的正常運行。“十城萬盞”工作先后完成陽明路、紫陽大道、贛江中大道、撫生路、大橋和八一大橋等17條道路半導體照明路燈應用、100棟臨江建筑亮化、1000處景觀帶美化改造、10000盞LED應用示范等工作任務。年2月2日,我市與國內其他19個城市被國務院確定為“服務外包示范城市”。今年,我市又有9家服務外包企業被認定為技術先進型服務企業,對帶動全市服務外包企業和產業的進一步發展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帶動作用。在生物和新醫藥產業方面,一次性醫療器械制造規模居全國最大,醫療檢測儀器制造規模居全國第三,中成藥生產規模居全國第三。五是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更加凸顯。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R&D投入占企業銷售收入比重為0.9%,消化吸收費用支出占技術引進經費支出的比重為0.1%,大中型企業中擁有研發機構的企業所占比重為32.7%,高新技術企業總數為97家,占規模以上企業的比例為8.4%。六是產業發展質量明顯改善。新世紀以來,工業增加值翻了四番,但能源消耗逐年下降。年統計數據表明,萬元GDP能耗由年的1.05噸標煤/萬元下降到年的0.76噸標煤/萬元,下降了27.62%;空氣質量優良率由年的92.9%提高到年的94.2%。七是產業支撐政策更加完善。出臺了工業發展“50”條、“23”條,去年又對工業發展“50”條和“23”條進行了優化,出臺了新的工業發展“23”條。及時兌現了工業發展政策。
2、創新服務體系建設日趨完善。一是創新科技投入計劃管理。為進一步規范市級科技計劃項目的管理,先后制定并印發了《市科技計劃項目驗收管理辦法(試行)》、《市技術研究與開發資金管理暫行辦法》、《市科技償還性資助項目回收資金管理使用實施細則(試行)》等文件,加強了對科技計劃項目管理,規范了對科技計劃項目資金的使用管理。進一步完善了科技計劃項目指南,規范科技計劃項目申報的條件和程序。二是創新科技投入方式。年,地方財政科技撥款占地方財政支出的比重1.53%,全社會R&D投入占GDP比重的1.94%。年,進一步優化科技資源配置,創新財政科技投入方式。財政性科技投入多樣化格局初步形成。我市綜合運用無償資助、償還性資助、風險補償、貸款貼息以及后補助等方式引導金融資本和民間資本參與實施科技重大產業化專項、高新技術產業貸款貼息、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科技保險、科技擔保等取得了明顯成效。進一步調動了地方金融機構、保險機構、風險投資機構和社會民間資本支持科技創新創業的積極性,為高新技術企業、科技中小型企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壯大提供了多層次多元化的資金保障。三是強化科技服務平臺建設。依托大學的國家硅基半導體照明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依托省農科院的國家紅壤改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獲科技部批準組建。至此,我市擁有的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重點實驗室增至4家,充分表明我省科技創新研發平臺建設工作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科技信息服務平臺不斷完善,有效助推企業創新。整合各類資源,建立了創新創業企業基本信息庫、項目庫等數據庫;進一步完善了創新服務體系網絡化建設;積極推進科技服務平臺入縣(區)、科技園區的應用推廣,探索“科技入園”工作新模式,為入園企業提供各類創新服務。推進低碳與生態經濟科技創新創業園建設。通過安排專項經費,扶持低碳與生態經濟科技創新創業園區建設;精心選擇創新創業園區建設地址,結合“低碳園區”建設性質,選擇高新區創業服務中心建設低碳與生態經濟技術產業園,利用創業服務中心現有的服務樓,幫助科技型企業創新創業;園區制定了低碳科技園建設項目規劃方案,并已有相應的創業園服務制度、入駐創業企業優惠政策扶持進入園區的企業。進一步拓展了科技入園工作范圍,加強了科技入園組織領導。引導和鼓勵各縣區、園區建立多種形式的生產力促進中心。組建了21個生產力促進中心,其中國家級生產力促進中心2家、省級生產力促進中心7家,已日益成為園區科技創新的主力軍和排頭兵;創新了科技入園模式,建立科技入園常駐機構,使科技項目申報、成果轉化、知識產權、科技金融等科技服務全面入園,實行“一站式”服務;開展了形式多樣的科技入園活動,在積極征求園區企業的需求的基礎上,多次聯合開展科技入園活動,提高了服務的效率,滿足了企業多方面的服務需求,形成了各部門聯合科技入園的常態化工作機制。
3、科技創新產出效益明顯改善。一是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勢頭強勁。年,我市高新技術產業共實現工業總產值757.99億元,占全省工業總產值的24.23%,與2007年的全市高新技術產業總產值423.53億元相比,實現年均增長26%;全市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174.05億元,占全省工業增加值的23.59%,與2007年全市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132.57億元相比,增長了31.29%;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為7.89%,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26.74%。二是創新型企業發展態勢良好。年,我市11家國家級和省級創新型企業累計完成工業增加值51.27億元,完成產品銷售收入134.22億元,實現利稅5.69億元,其中利潤3.55億元。11家創新型企業累計投入科技經費4.54億元,其中研發(R&D)投入3.69億元,完成新產品銷售收入3.7億元,實現新產品銷售利潤1.89億元。科技活動經費支出占企業銷售收入的比重為3.39%。三是創新成果成效凸顯。年,全市專利申請總量2517件,較去年同期增長25.47%,其中專利授權量1636件,較去年同期增長41.52%,發明專利授權數222件,每百萬人44.2件。技術市場交易穩步增長。全市技術合同認定登記2057項,成交額10.1億元,技術合同成交額較去年同期增長15%。百萬人擁有商標注冊量為54.56件。技術市場交易總量繼續穩步上升,實現技術交易額10.3億,技術合同成交總額2.54億元,其中技術交易額2.51億元。另外,做好了大學技術轉移中心的組建和跟蹤服務工作。通過牽線搭橋下促成了19項校企業合作項目,總經費達1077.3萬元,到款經費35.57萬元。引進了天津科技大學技術轉移中心落戶。促成了江中集團和天津科技大學簽訂100萬元的科技合作項目協議,加速了科技成果和先進技術在我市的轉化、轉移、擴散。年,獲得省級科技進步獎7項。其中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三等獎3項。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1項。由我市“十一五”十大科技明星之一、西林科新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長教授為第一完成人的《高效汽油抗爆劑MMT的開發及應用》項目,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4、科技惠及民生工程成效顯著。一是重點推進科技特派員農村科技創業服務行動。認真貫徹落實國家科技特派員工作精神,我市印發了《關于深入開展科技特派員農村科技創業行的實施意見》。組織市本級及縣(區)從駐昌高校、科研院所、或者其它事業單位中選聘具有專業技術特長的科技人才129名科技特派員深入到科技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村專業合作組織、種養專業大戶服務。二是實施好“國家糧食豐產工程”和“科技富民強縣專項計劃”。年,我市縣、進賢縣繼續承擔實施“國家糧食豐產科技工程”項目,建立“核心試驗區、示范區、輻射區”三級示范體系,實現了糧食生產連續豐收。三是實施一批社會發展領域科技項目,提升醫療水平。圍繞人口健康、生物醫藥、環境保護、節能減排等領域共性關鍵難題開展聯合攻關,同時結合市的“名院、名科、名醫”工作,開展的疾病防治新技術、新方法科技研究與開發工作。四是創新產業發展模式,打造現代低碳農業。大力開展“愛我美好家園千場萬戶畜禽清潔生產行動”,積極推行清潔生產、循環利用,實現糞污減量化、無害化和資源化,建立畜牧業、水產業、種植業相統一的農業生態體系;大力推廣糧食高產創建、良種良法推廣、水稻免耕直播、農業機械化、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綜合防治等技術,不斷提高農民種養水平。五是科技提升生態文明,建設英雄花園。以科技創新發展為支撐,加強科技與環保的融合,全面提升生態文明水平。改善城區能源結構,改善城市和城鎮環境質量,大力促進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推進“森林城鄉、花園”建設。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編制出臺規劃,科學有序推動。盡快編制《建設國家創新型試點城市發展規劃》,將建設任務進行分解到各單位落實責任,形成各司其職,各負其責,齊抓共管,相互配合,協調推進的局面。
(二)建立日常工作調度協調機制。建立創新型城市建設主要成員單位聯席會議制度,聯席會議在市創新型城市建設領導小組的領導下,每個季度召開一次領導小組成員單位調度會。具體承擔全市創新型城市建設工作的組織協調,負責督促各職能單位小組會議議定事項的具體落實,保證創新型城市建設工作有序地開展。
(三)加強輿論宣傳,營造環境。召開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工作推進大會,充分利用網絡、電視、報刊等新聞媒體,加大建設國家創新型試點城市規劃、實施方案和具體政策措施的宣傳力度,采取多種形式,加大對我市創新能力建設的情況和創新成果等進行系列報道。進一步激發全社會參與國家創新型試點城市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形成創建國家創新型城市的社會氛圍。
(四)建立創新績效考評機制。以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工作為契機,把創新型城市建設工作納入各級政府和部門的任期目標考核,將創新績效作為各縣(區)工作考核成績重要內容,強化考核監督,形成良好的創新型城市建設工作管理機制。各級各部門要明確在建設創新型城市過程中的工作目標和責任,扎實有效地做好各項工作,確保創新型城市建設工作有計劃、有步驟地全面推進。
(五)籌建科技創新服務中心。積極籌劃好科技創新服務中心的前期準備工作。籌備科技創新服務中心的前期工作經費,選擇中心所建地址,爭取拿到中心建設的有關批件。中心的功能布局包括科技成果轉移孵化平臺、技術資本市場交易平臺、科技信息交流平臺、高端人才工作平臺、科技能力建設展示平臺、科技創新合作平臺、科技創新培訓和教育基地、科學決策支持服務等8大系統。使之成為面向社會開放,為科技創新提供公共服務的載體。
- 上一篇:科技產業化現場考評事宜
- 下一篇:中小企業為何在天量放貸中沒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