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內監督條例試行對反腐敗具有里程碑意義
時間:2022-04-23 02:59:00
導語:黨內監督條例試行對反腐敗具有里程碑意義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試行》的出臺對現實的反腐敗斗爭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從某種意義上說,它是具有里程碑性的意義。
為什么因為這一《條例》從制度層面上解決了長期困擾中國反腐敗斗爭的最大難題即從實踐上解決了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在權力層面上的權力制約問題。
執政黨的監督問題——即能不能強化權力制約,的確是一個事關其政權興衰、存亡的重大問題。因而,當中國共產黨還沒有執政時就開始認真思考、認真探索執政黨的監督問題,1944年與郭沫若的關于《甲申三百年祭》的對話,以及1945年與黃炎培關于“政怠宦成”、“人亡政息”的“政權交替周期律”的討論,就是一個最好的例證。
《條例》的出臺,為治理當今社會突出的、難治的“一把手”腐敗提供了制度保障。中共中央關于印發《條例》的通知中指出“頒布實施《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是加強黨的建設的一個重要舉措,對于保證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國家法律、法規的貫徹執行,推動反腐倡廉工作的深入開展,具有重要的意義。”那么,對反腐敗斗爭而言,《條例》究竟提供了哪些制度保障呢
第一,提供了對“一把手”監督的合法性保障
《條例》明確提出“黨內監督的重點對象是黨的各級領導機關和領導干部,特別是各級領導班子主要負責人。”這就是說,它非常清楚地向社會發出了這樣一個信號在中國共產黨黨內沒有任何人可以不接受監督的,越是主要負責人,越要接受監督,在這個問題上,任何權力者都不存在不接受監督的特權。這就是說,從這個條例公布之日起,各級領導都要接受監督。過去,的確誰都沒有說過“一把手”不能被監督,但是在人們的潛意識中,尤其是在一些位高權重的“一把手”的潛意識中,存在相當嚴重的不能被監督的特權意識。例如,河北的程維高將試圖對自己監督的郭光允,羅列了一個所謂“反對省主要領導人”這一罪名。沈陽市原市長慕綏新自稱“黨內個體戶”,重大決策幾乎從來不經集體討論。云南省原省長李嘉廷以巨額受賄罪被判刑入獄后曾痛心疾首地說“要是當初有人敢于監督、自己又樂于接受監督,該有多好”
第二,提供了對“主要領導”權力監督的制度保障
《條例》第八條指出“黨的各級紀律檢查委員會是黨內監督的專門機關”,還作出這樣的規定“黨的地方各級紀委和基層紀委在同級黨委和上級紀委領導下”,在黨內監督方面履行職責。這就是說,就“紀委”和“同級黨委”的關系來說,不僅僅是簡單的上下級的領導和被領導的關系,而且還有“對黨員領導干部履行職責和行使權力情況進行監督”的權力;不僅如此,《條例》中還這樣規定“黨的地方和部門紀委、黨組紀檢組可以直接向上級紀委報告本地區、本系統、本單位發生的重大問題”,所以,紀委作為“黨內監督的專門機關”,在對黨員領導干部行使權力進行監督乃至查處違紀的案件上有相對的獨立性。應該說,《條例》對執政黨所作出的這樣的“同體監督”設計,對防止陷入腐敗泥坑中的“一把手”來說,應該是一種有效的制度制約。
第三,對廣大普通黨員群眾提供了對“一把手”進行監督的權益保障
廣大黨員是對領導干部進行監督的主要渠道,是反腐敗的生力軍,落實黨內監督機制就必須將監督權還給黨員,讓他們在反腐敗中免受打擊報復,保護他們反腐敗的積極性。所以,在《條例》中,一方面鼓勵他們“在黨的會議上有根據地批評黨的任何組織和任何黨員,勇于揭露和糾正工作中的缺點、錯誤”、“檢舉黨的任何組織和任何黨員違紀違法的事實,同消極腐敗現象作斗爭”;另一方面還對他們的檢舉揭發作了這樣的“保護性規定”即“凡向黨組織檢舉黨員或下級黨組織嚴重違紀違法問題的以及黨員控告侵害自己合法權益行為的,黨組織應當按照有關規定及時調查處理”、“黨員群眾有權申訴、控訴、檢舉、揭發有關部門和人員,有關部門和人員不能破壞、壓制、打擊、報復,否則將受到黨紀國法的處罰”。廣大黨員有了這樣的權益保障,就能更為放心大膽地參與反腐敗斗爭。
第四,對“一把手”的“權力限制”提供了制度規定
“一把手”是應該擁有“足夠的權力”的,但是這個“足夠的權力”決不意味“一把手”可以像“家長”那樣,可以隨心所欲,可以獨斷專行,可以無法無天,然而對權力支配的這個“主觀隨意性”,卻幾乎是所有“一把手”腐敗的最基本特征。怎樣克服具有幾千年“封建家長制”痕跡的這一“頑癥”在《條例》中采用了三種方法一是對“一把手”權力進行“限制”即“黨的各級委員會實行集體領導和個人分工負責相結合的制度。凡屬方針政策性的大事,凡屬全局性的問題,凡屬重要干部的推薦、任免和獎懲,都要按照集體領導、民主集中、個別醞釀、會議決定的原則,由黨的委員會集體討論作出決定”;二是大力發揚黨內民主“黨的各級領導班子主要負責人應當帶頭執行民主集中制”、“黨的各級領導班子應當制定、完善并嚴格執行議事規則,保證決策科學、民主”;三是實施責任追究“黨的各級領導班子成員不遵守、不執行集體的決定,或未能按照集體的決定和分工履行自己的職責,給工作造成損失的,應當追究責任。”
第五,以黨的法規形式,確立輿論監督的地位和作用
馬克思指出“輿論是一種普遍的、無形的強制力量。”的確,沒有人不承認輿論監督的重要性,更沒有人公開反對輿論監督。但是,多少年來,我們在輿論監督問題上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認識差異,輿論監督的作用一直得不到應有的發揮。應該說,這個問題在這次公布中得到了應有的、足夠的重視。《條例》不僅重視黨內監督,還非常重視黨外監督,重視群眾監督,《條例》中的“基層黨委、紀委,黨總支、黨支部負責人,每年在規定范圍述職述廉一次。述職述廉時可以邀請群眾代表參加會議”,就充分體現了黨內監督和黨外監督相結合的精神。而對輿論監督,《條例》更作出了這樣的規定“在黨的領導下,新聞媒體要按照有關規定和程序,通過內部反映或公開報道,發揮輿論監督的作用”,“黨的各級組織和黨員領導干部應當重視和支持輿論監督,聽取意見,推動和改進工作。”對此,一些專家這樣評價“在黨內法規這個層面上,專門就輿論監督問題作出規定,這在我們黨的歷史上還是第一次。”
總之,這次公布的《條例》是中國共產黨執政五十余年來執政者執政實踐不斷自我完善的說明,是執政黨執政理論重要發展的一個重要標志,在馬克思主義政黨發展史上是沒有先例可循的,是中國共產黨為解決自身問題的一項創舉,對現實的反腐敗斗爭而言,的確是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