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協調發展促社會和諧
時間:2022-12-07 05:13:00
導語:以協調發展促社會和諧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廣東省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
近年來,廣東省中山市從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出發,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針對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拓寬發展思路,豐富發展內涵,從戰略高度科學謀劃和實施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戰略,實現了經濟的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促進了社會的和諧與穩定。
中山市是以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名字命名的城市,是廣東省著名的“名人城市”、“文化之鄉”。近年來,中山市委、市政府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的一系列方針政策,拓寬發展思路,豐富發展內涵,從戰略高度科學謀劃和實施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戰略,實現了經濟社會的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實踐表明,只有結合實際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才能實現更快更好的發展,促進社會的和諧與穩定,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結合自身實際謀劃協調發展
中山市地處珠江三角洲地區。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山市在實現經濟社會較快發展、經濟實力顯著增強的同時,一些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也日益凸顯出來。為了實現經濟社會更快更好的發展,中山市委、市政府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在進行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針對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制定了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戰略的總體目標和實施步驟。其總體目標是:在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基礎上,不斷提高經濟社會發展的協調度,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綜合實力雄厚,經濟持續發展,環境不斷改善,人民生活富足,民主法制健全,社會全面進步。實現這一目標分兩步走:到2008年為第一階段,全市常住人口人均生產總值4000美元,戶籍人口人均生產總值8000美元,經濟社會協調發展達到較高水平;到2015年為第二階段,全市常住人口人均生產總值7600美元,戶籍人口人均生產總值17000美元,建立起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物質文明建設、政治文明建設、精神文明建設、和諧社會建設協調發展,經濟社會發展達到高度協調的水平。
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建立一套科學合理的評價指標體系。中山市采取對標分析方法,參考“世界發展指數”、“文明城市評測體系”、“小康社會健康素質評價指標”和《中山市基本實現現代化規劃》等,按照系統性、代表性、可行性、指導性、國際可比性等原則,構建起一套較為科學合理的評價指標體系。這套評價指標體系包括經濟評價、社會評價、環境評價和政府評價4個一級指標,以及人均生產總值、工業增加值、單位土地生產總值、居民人均消費、城鎮登記失業率、養老保險參保率、五等分人口收入份額的標準差、第二和第三產業就業人口比例、每百人擁有互聯網戶數、社會安全系數、千人醫生數、人均受教育年數、環境綜合指數、單位能源使用量產生的生產總值、人民群眾對黨政機關和窗口行業的滿意度等15個二級指標。同時,對經濟社會發展總協調度、經濟數量與質量、經濟與社會、經濟與環境、經濟發展與政府服務協調度進行計分和等級評價,分為不協調、基本協調、比較協調、高度協調4個等級。
要把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戰略落到實處,就必須切實轉變觀念,創新發展思路。為此,中山市委、市政府要求各級領導干部牢固樹立和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三個轉變”、“三個強化”:轉變把發展片面理解為只是經濟增長的觀念,強化速度與結構、質量和效益相統一,以及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的觀念;轉變重經濟發展、輕社會進步的觀念,強化以人為本、著眼長遠發展和增進社會福祉的觀念;轉變只重物質成果、輕精神文化和法治建設的觀念,強化物質文明建設、政治文明建設、精神文明建設與和諧社會建設協調發展的觀念。
圍繞協調發展優化發展環境
優化發展環境,是實施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中山市委、市政府圍繞實現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加大投入,完善政策,抓好落實,不斷優化發展的生態環境、人文環境和政策環境。中山市委、市政府提出,要積極參與創建首批全國文明城市的活動,把它作為對實施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戰略的一種檢驗,并強調:“創建全國文明城市不是為拿一塊牌子,而是要把創建過程作為推進經濟發展、優化城市環境、造福人民群眾和增強城市綜合競爭力的過程。”今年1月,中山市委、市政府又從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高度,提出了努力建設既適宜居住又適宜創業的和諧中山的要求。
不斷優化發展的生態環境。近兩年,中山市不斷加大對生態環境建設的投入力度,先后投入2.54億元,實施“一區三線”森林改造、農橋農路建設等“五項工程”建設,大大改善了生態環境和農業生產條件。目前,中山市城區的人均綠地面積已經達到10.78平方米。中山市分別獲得了聯合國人居獎、全國環境保護模范城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首批全國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全國園林城市等稱號。
不斷優化發展的人文環境。中山市委、市政府認真貫徹“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方針,緊緊抓住人才的培養、吸引、使用三個關鍵環節,大力推進“人才強市”戰略。堅持辦好各類人才進修班、培訓班、專題研究班,不斷提高各級干部的素質和能力;啟動“緊缺人才培養計劃”和“新世紀高級人才工程”,先后選送21批近1000名有培養前途的中青年干部和專業技術人才到國外學習培訓;出臺開放靈活的人才工作政策,積極引進海外人才和外地人才。同時,堅持不懈地抓好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和維護社會穩定的工作,保證人民群眾安居樂業。
不斷優化發展的政策環境。中山市大力倡導“誠信打動人,人人是環境”的理念,充分發揮“名人城市”、“文化之鄉”的傳統優勢,強化服務意識,改善政策環境,有力地促進了招商引資工作。招商項目采取公開招標、公平競爭的方式,并在征地拆遷、稅費收取等環節上為中標企業提供便利,使各類企業能夠在中山落地生根、不斷發展。近年來,中山市每年新辦的企業都超過1000家,全球500強企業中已有20多家在中山投資辦廠。目前,全市擁有高新技術產業、健康科技產業、五金制品行業、電子音響產業和中國燈飾之都等18個國家級產業基地,小欖五金、古鎮燈飾、沙溪休閑服裝等已經是全國聞名。
通過改革創新破解發展難題
在實施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戰略的過程中,中山市堅持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增強發展能力為核心,努力破解發展難題,提高發展成效,不斷實現好、維護好和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加快農業和農村發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薄弱環節是農村,實現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重點是解決好“三農”問題。中山市委、市政府提出,要還利于民、讓利于民、不與民爭利,按照“利益向下”的原則來調整市、鎮、村、農民各方面的利益關系。中山市逐年加大對農業的投入,促進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環境建設;以現代工業生產方式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努力壯大鎮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加快農業和農村發展。
認真解決群眾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中山市從解決人民群眾最現實、最關心、最直接的問題入手,完善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斷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建立健全職工下崗再就業和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制度,開展就業和再就業免費培訓工作,促進城鄉勞動者就業和創業;大力推進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構建“法定保險—商業保險—社會救濟”三級社會保障網絡,在廣東率先建立起相互配套、覆蓋全社會的比較規范的社會保障體系和社會救助體系。這一體系不僅覆蓋城市居民,而且覆蓋全市90多萬農民。
大力加強基層民主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在基層民主建設方面,中山市積極推行村務公開、鎮務公開、廠務公開,依法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保障人民群眾的各項民主權利。在精神文明建設方面,努力做到以創建文明城市為動力,增強城市綜合競爭力;以文化建設為基礎,不斷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以提高市民素質為根本,全面推進公民道德建設;以共建文明為紐帶,深入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目前,中山市是廣東省唯一一個鎮級文化站全部達到一級以上標準的地級市。今年5月,中山市還獲得了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優秀地市“長安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