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社會的社會保障建設

時間:2022-12-07 06:14:00

導語:和諧社會的社會保障建設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和諧社會的社會保障建設

內容提要

社會保障滿足著人的生活保障與發展需要,維系著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競爭的起點公平,維護著發展中的過程公平,致力于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和促進社會文明進步。社會保障制度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同時也應是建立健全社會保障制度的過程。現階段推進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與完善,應澄清思想認識誤區,高度重視對困難群體的綜合援助,擴大社會保險的覆蓋面,構建覆蓋全民的多元化的醫療保障體系,促進社會福利事業和慈善公益事業的發展。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全局出發提出的一項重大任務,指明了我國社會建設的方向。和諧社會的核心是人與人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前提是維護和實現社會公平與正義、促使經濟社會協調發展,讓全體人民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從而形成一個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社會。社會保障是國家依法建立并由政府主導的各種具有經濟福利性的社會化國民生活保障系統的統稱。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離不開健全、完備的社會保障制度。

社會保障的獨特功能決定了它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

在我國,社會保障不僅包括各種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等基本制度,而且包括教育福利、住房福利以及各種補充性保障措施。

作為超越家庭與單位的生活保障機制,社會保障與家庭成員之間的相互保障和單位提供的職業福利形成相互支持的關系。而且,社會愈是發展,人們的生產方式與生活方式愈是社會化,家庭保障的功能就會愈弱,人們就愈是依靠社會保障來化解生活風險,并使生活質量得到改善和提高。

作為國家干預收入分配和協調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工具與手段,社會保障具有縮小貧富差距、化解社會矛盾、創造并維護社會公平、實現共享發展成果等多方面的功能。例如,現代社會保障體系中的社會救助系統,以國家財政為經濟后盾,通過對低收入群體或者困難群體、災民等的援助,不僅可以幫助困難群體解除生存危機,而且還起到了維護人權和縮小貧富差距的作用;現代社會保障體系中的社會保險系統,以單位或雇主與勞動者個人繳費加政府補助形成的社會保險基金為經濟基礎,通過各項社會保險待遇的給付,不僅可以有效解除勞動者在養老、疾病醫療、職業傷害、失業、生育等方面的后顧之憂,而且起著平衡勞資關系、防止與減少貧困、增進勞動者福利的作用;現代社會保障體系中的社會福利系統,包括老年人福利、殘疾人福利、婦女福利、兒童福利以及教育福利、住房福利等,通過政府、社會的投入,提供豐富多樣的社會服務,使全體社會成員能夠分享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并在這種成果分享中獲得更多更好的發展機會;現代社會保障體系中的補充保障系統,包括企業年金、補充醫療保險、互助保障、慈善事業等,通過廣泛動員社會資源,從不同方面直接潤滑社會關系,促進社會和諧,增進國民福利。

可見,社會保障與社會和諧存在著一種正相關關系。就像市場機制天然地追求效率一樣,社會保障天然地追求社會公平。社會保障的出發點,就是為了化解人們現實生活中的風險與矛盾,它滿足著人的生活保障與發展需要,維系著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競爭的起點公平,維護著發展中的過程公平,致力于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和促進社會文明進步。社會保障對社會公平與正義的追求,以及通過相應的制度安排來實現國民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符合并體現了和諧社會的核心價值取向。因此,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離不開社會保障制度的保障與維系作用,社會保障制度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

健全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

社會保障與社會和諧的正相關關系,決定了我們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中必須高度重視社會保障制度建設,通過健全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來化解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和矛盾。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城鄉居民的收入水平與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然而,現實生活中也存在著一些值得重視的社會問題,如貧富差距偏大、勞動關系失衡、流動人口(主要是農民工)權益得不到有效維護,以及城鄉差距與地區發展差距拉大、不同社會群體存在一定利益矛盾等。這些問題均與社會保障制度的不健全、不完備直接相關。

自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我國開始社會保障制度改革以來,社會保障制度已由計劃經濟條件下的國家負責、單位包辦、封閉運行的制度安排,轉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責任共擔、社會化的保障體制。然而,我國社會保障制度尚處于轉型過程之中,由于體系的不完善、制度的不健全,尚未全面地發揮出其縮小差距、化解矛盾、促進社會公平和實現共享發展成果的功能作用。這種狀況顯然不適應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需要。在縮小貧富差距方面,主要是困難群體得不到有效援助,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因保障功能僅限于食物保障而無法緩解貧困家庭的其他生活困難,鄉村貧困人口缺乏制度化的生活保障機制,從而難以使貧富差距偏大的局面得到扭轉。在協調勞動關系方面,主要是對勞動者的權益保護不夠,如一些企業或雇主不僅不為勞動者提供必要的勞動保護與職業福利,甚至也不參加法定的社會保險。據統計,截至2004年底,在7.5億多就業勞動者中,只有1.2億多人參加了基本養老保險;在1.4億老年人中,只有4100多萬人享有退休養老金;在5.4億多城鎮人口中,只有1.2億多人參加了基本醫療保險;參加工傷保險的勞動者還不到7000萬人。這些數據表明,我國社會保險制度的覆蓋面仍然很窄。這種狀況不僅不利于按照公平的原則來調節勞動關系,而且還可能加劇勞資矛盾。此外,城鄉之間差距的持續擴大,與國家教育福利、衛生福利及其他社會保障資源長期向城鎮居民傾斜直接相關。現階段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協調,與老年人、殘疾人和婦女兒童福利事業以及公共衛生事業等的發展滯后直接相關。

因此,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同時也應是健全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的過程。健全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是促進社會和諧、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

通過加快改革步伐來建立健全社會保障制度

基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對社會保障制度的客觀要求,針對我國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備、保障不足和發展滯后的現實,現階段特別需要加快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的步伐。除了加快社會保障立法、努力提高現行制度的有效性,還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推進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與完善。

澄清思想認識誤區。一是既不能把建立健全社會保障制度看成是劫富濟貧,也不能將它視為新的平均主義與大鍋飯。社會保障制度的目標是維護社會公平與正義和實現全體社會成員共享發展成果,進而促進社會和諧發展與社會文明進步,以更好地實現經濟社會的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二是不能把市場經濟領域的效率原則簡單地搬入社會保障領域。社會保障制度固有的功能是追求社會公平與社會和諧,并在公平與和諧中實現持續發展,因此,應當防止社會保障領域不合理的市場化取向損害這一制度正常功能的發揮。三是既不能將社會保障視為城鎮居民的專利而排斥農民工與農村居民,也不能不顧我國的具體國情而在短期內追求大一統的社會保障,而是應當根據公平、共享的原則,通過多元化、多層次的制度安排,逐步向統一的社會保障體系邁進。

彌補社會保障制度的缺漏,高度重視對困難群體的綜合援助。和諧社會要求的是沒有漏洞的社會保障制度,因為任何漏洞都意味著沒有保障的社會成員可能遭遇生活危機。社會保障制度在現階段可以是低水平的,但應當是沒有漏洞的,即任何社會成員都應當可以避免因生活困難而陷入絕望的境地。同時,對困難群體的保障應當得到優先考慮,推動困難救助從現行分割的各種貧困救助政策向綜合型的城鄉一體化的社會救助機制轉變,并通過相應的扶助機制來幫助困難群體從貧困中走出來。促使貧困人口脫貧,應成為現階段社會保障制度追求的重要目標。

擴大社會保險的覆蓋面,真正解除全體勞動者在年老、疾病、工傷、失業等方面的后顧之憂。在這方面,我國目前還無法建立全國高度統一的社會保險制度。可以通過多元化的制度安排,逐步向一元化的制度邁進。當務之急是實現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全國統一,同時完善其他社會保險制度。

構建覆蓋全民的多元化的醫療保障體系,解決城鄉居民醫療保障問題。其中尤其需要高度重視鄉村與社區為主體的基層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在開放醫療服務的同時,應推進各種醫療保障制度的快速發展,包括完善面向城鎮職工的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快速推進農村新型合作醫療,重新構建面向城鎮職工家屬及其他社會群體的醫療保障機制。

逐步推進社會福利事業的發展。在國家財力持續增強的條件下,通過加大財政投入、調動社會資源,促進包括老年人福利、殘疾人福利、婦女兒童福利以及教育福利事業的快速發展。如推進政府辦的福利設施社會化、支持單位福利社會化、扶持民辦福利事業發展等,均可以滿足不同社會群體的福利增長需求,進而更好地維護社會公平與正義,實現共享發展成果。

積極促進慈善公益事業的發展。慈善公益事業在許多國家不僅彌補著各種正式社會保障制度安排的缺漏,同時還具備軟性的調和社會矛盾和社會沖突、進而提升公眾社會責任與社會公德的功能,扮演著積極促進互助友愛、提升文明道德的角色。因此,無論是從完善我國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的角度,還是從構建和諧社會的角度,都需要大力發展慈善公益事業,并通過慈善公益事業來促使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有機結合,進而塑造與和諧社會相適應的積極向上的道德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