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社會必須樹立法制權威

時間:2022-12-10 05:03:00

導語:和諧社會必須樹立法制權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和諧社會必須樹立法制權威

筆者已有二十年基層法官的工作經歷,見證了我國改革開放以來人民法院審判事業的發展歷程,在深感作為法官的高尚與榮耀的同時,也曾有情與法、理想與現實碰撞的困惑,但從未像現在這樣感到尬尷與無奈。法院日益受到來自社會各方的壓力,各種社會矛盾焦點和不同的利益訴求,都需要法院來平衡裁決。在社會轉型期,法制國家漸行推進,尚沒有形成法制的權威。

我國司法活動中法院及法官工作的不和諧,司法活動缺乏權威,這是與我國構建和諧社會的奮斗目標不相符合的。究其原因,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普遍穩定的社會公信尚未形成,沖擊破壞了司法公信力。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國家,是一個不斷探索實踐的進程,在這個過程中,舊的體制不斷淘汰,而新的體制尚不能及時建立健全,尚未形成持續有效的社會公信體系。時而會出現空檔和失序,普遍穩定的社會公信力都受到了影響,作為社會活動調節器的法院及法官的公信力自然也受到了沖擊和質疑,司法權威受到了破壞。

二、社會轉型期各種社會矛盾的集中反映。當前正處于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期和矛盾凸現期,法院成為各種利益矛盾糾紛的集散地,在承載了更多重負的同時也必然產生了更多的矛盾。利益訴求的多樣性和司法裁判的終局性使法院處于社會矛盾的風口浪尖上,而法院不能拒絕裁判的司法特性決定了其必然處于既要努力工作而又飽受指責的無奈境地。

三、信訪制度被不正當利用。我國的信訪制度本是黨和政府用來加強與人民群眾溝通并化解人民矛盾的途徑,但現在該制度已處于兩難境地。一方面,出于發展和穩定的需要,信訪機構必須充分發揮作用,另一方面,它越有所作為,群眾對它的期望值就越高,進而引發更多更大的信訪。信訪工作的強化在無形中損害了正常的司法程序,削弱了司法權威。于是出現了群眾“信訪不信法”的怪現象。

四、司法體制的地方化和行政化,違背了司法規律。其結果是用行政手段管理法院和法官,法院在人事、財政上均依賴于地方,在國家司法中參與了行政因素和地方因素,法院及法官不得不對上級負責而不能完全對法律負責,不能真正地依法獨立辦案。這破壞了法院的中立、公正形象,造成群眾寧愿相信通過黨和政府機關的信訪活動,也不愿通過法院進行訴訟活動,降低并削弱了司法公信力。司法的行政化也造成了法官待遇的純公務員化,將法官的政治、經濟待遇等同于普通的黨、政機關工作人員。這在以前法官來源多樣、素質參差不齊的時期尚能認可,但在法官專業化、職業化的今天則屬變相貶低了法官價值。法院及法官社會地位和價值的低廉,必然影響到其所從事的司法活動的權威,衍生出腐敗現象,同時也必然地造成法官流失、法院人才斷層。

五、個別法院管理不嚴、個別法官的素質不高影響了公正權威形象。法院及法官的主流是好的,但也存在個別法院執法不嚴、管理混亂,個別法官執法不公、辦案不公、辦人情案等問題,甚至出現腐敗現象。這雖屬極少數,但其影響不容低估,直接影響了法院及法官的公正形象,損害了法院及法官的權威及社會公信力。這也說明在加強審判體制改革、制度建設的同時,加強人民法院的隊伍建設刻不容緩。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明確提出了“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和尊嚴,樹立社會主義法制權威”,“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司法制度”的要求。我們相信,隨著我國法制建設進程的不斷深入,通過各級法院和廣大法官的共同努力,一定會重塑法院及法官權威,構建和諧的司法審判活動,充分發揮人民法院及法官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職能作用。如此則是法院及法官之期盼,人民之福祉,國家之大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