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和諧社會的宏偉戰略

時間:2022-12-10 05:07:00

導語:構建和諧社會的宏偉戰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構建和諧社會的宏偉戰略

以先進的思想上下求索,為遠大的理想矢志追求,中國共產黨人一直把社會和諧作為自己的不懈奮斗目標。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和原則,把構建和諧社會放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中來謀劃,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現實課題來部署,對構建和諧社會的總體思路進行了戰略布局,對和諧社會建設的方向、道路進行了科學規劃,對和諧社會的價值取向進行了明確規定,形成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宏偉戰略。

《決定》關于構建和諧社會的指導思想是和諧社會建設的根本指針。這一指導思想,開宗明義指明構建和諧社會必須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指明了我國建設和諧社會的根本理論指南。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指出,我們要構建的和諧社會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上,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和諧社會,言簡意賅地指明了和諧社會建設的領導力量、發展道路、實踐主體和根本目的。同時,它還闡明了構建和諧社會的總要求,這就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這個總要求,是社會是否和諧的基本價值目標和主要衡量標準,也是推進和諧社會建設的目標參照系。它還指明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切入點,突出強調要“以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重點”,著力發展社會事業,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建設和諧文化、完善社會管理、增強社會創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動社會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協調發展,這進一步明確了構建和諧社會的價值取向和工作重點。構建和諧社會的指導思想從總體上指明了和諧社會的性質和定位,解決了和諧社會建設的首要問題。它告訴我們,全國人民致力于建設的和諧社會不是歷史上一些思想家所憧憬的大同世界,也不是空想社會主義者所描繪的“烏托邦”,而是馬克思主義和諧社會的理想同當代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產物。落實這一指導思想,最關鍵的是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堅持以人為本的本質和核心,堅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推進和諧社會建設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

《決定》關于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任務為我們建設和諧社會提出了清晰的目標導向。這些目標任務主要包括六個方面:一是根據民主法治的要求,提出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實,人民的權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二是根據公平正義的要求,提出城鄉、區域發展差距擴大的趨勢逐步扭轉,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財產普遍增加,人民過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會就業比較充分,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完備,政府管理和服務水平有較大提高。三是根據誠信友愛的要求,提出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明顯提高,良好道德風尚、和諧人際關系進一步形成。四是根據充滿活力的要求,提出全社會創造活力顯著增強,創新型國家基本建成。五是根據安定有序的要求,提出社會管理體系更加完善,社會秩序良好。六是根據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要求,提出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生態環境明顯好轉。最后強調,要實現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的目標,努力形成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局面。對于這一目標任務的設計,我們黨既把它作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長期歷史任務來謀劃,又作為重大現實課題來部署,從而使它既充分體現我國發展和改革的階段性特征,又準確反映當前我國社會發展的新趨勢;對于目標任務的規定,既與關于和諧社會“六句話”的總目標相一致,又與黨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六個更加”的具體目標相銜接,同時還與建設創新型國家“五個方面”的戰略目標相匹配。這六大目標任務的提出,既代表了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又正確反映和兼顧了不同地區、不同方面群眾的特殊利益;既不回避當前影響我國社會和諧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又對解決這些矛盾和問題給出了明確的政策和切實可行的舉措,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和可操作性;既高度重視人民群眾的利益關切,也不吊高群眾的胃口,都是根據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征,針對發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提出的,同現階段我國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緊緊聯系在一起的。毫無疑問,實現了這些目標和任務,我們黨就一定能夠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諧因素,最大限度地減少不和諧因素,不斷促進社會和諧。

《決定》關于構建和諧社會的原則深刻體現了和諧社會建設的根本要求?!稕Q定》提出了“六個必須堅持”的原則: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必須堅持科學發展,必須堅持改革開放,必須堅持民主法治,必須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必須在黨的領導下全社會共同建設。這六條原則都是從宏觀戰略指導層面提出的,既高屋建瓴,又求真務實,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側面,回答了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為誰建、靠誰建、怎樣建的問題,指明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工作方針、工作動力、工作保證、工作條件、領導核心和依靠力量,要求我們在構建和諧社會整個進程中,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為核心,依循科學發展的方法,激發改革開放的動力,運用民主法治的方式,營造改革發展穩定相協調的有利條件以及抓住黨的領導這個關鍵環節。這些原則既各自具有豐富的科學內涵,又構成相互聯系的有機整體,具有戰略性、根本性、前瞻性、導向性,形成了比較系統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方法論原則。

我們黨明確提出并積極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是具備許多有利條件的。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了最根本的保證;我國綜合國力顯著增強,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了更充分的物質保證;在我國,各階層、各黨派、各民族、各團體政治上享有平等地位,根本利益是一致的;馬克思主義在黨和國家工作中的指導地位已經確立并不斷得到鞏固,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深入人心,教育科技文化事業不斷發展,全體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不斷提高,民族凝聚力顯著增強。這些都是我們構建和諧社會最基本的前提條件。方向已經指明,航路已經開通。放眼神州大地,在黨的領導下,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一幅全體人民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和諧社會的生動畫卷正在全方位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