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行動綱領
時間:2022-12-10 05:12:00
導語: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行動綱領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這是重要的理論貢獻,標志我們黨對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實現了又一次新飛躍?!稕Q定》提出了一系列促進社會和諧的戰略部署、政策措施和工作重點,同時也對共產黨員提出了新的要求。
[關鍵詞]《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
社會和諧;新舉措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順應時展的進步潮流,適應我國改革發展進入關鍵時期的客觀要求,反映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從確保黨的事業興旺發達和國家長治久安的戰略高度,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放在深刻變化的國際國內大背景下來思考,放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歷史進程中來籌劃,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現實課題來部署,做出了《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這是全面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行動綱領。
一、對社會主義本質的新認識
《決定》最重要的理論貢獻是把社會和諧與社會主義本質聯系起來,提出“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這一重大判斷。它是貫穿整個文件的一條紅線,是文件的精髓,文件中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新舉措都是緊緊圍繞它來具體展開的。這一重大判斷是對國內外社會主義建設特別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歷史經驗的科學總結,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基礎,是新世紀新階段中國社會發展方向的深刻提示,是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的進一步豐富和完善,標志著我們黨對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實現了又一次新的飛躍。解讀文件精神,首先要對這一重大判斷有深入的理解。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對社會主義本質認識的深淺決定著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的順逆。新中國成立后,黨的三代領導集體對社會主義本質進行了積極探索。同志在領導我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實踐中,逐步認識到,社會主義應當是各方面積極性得到充分發揮的社會,提出調動國內外一切積極因素的基本方針,對正確處理我國社會的一系列重大關系做出了深刻論述;提出社會主義基本矛盾的理論,并創立了關于兩類不同性質矛盾的學說,強調用民主的方法解決人民內部矛盾;提出要把我國建設成為強大而又可親的社會主義國家,對社會主義本質獲得了初步認識。鄧小平同志深刻總結社會主義建設正反兩方面經驗,斷然拋棄“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方針,果斷地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提出發展是硬道理,是解決中國一切問題的關鍵;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是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根本動力;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要消滅貧窮,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兩個文明都搞好才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社會主義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使我們黨對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實現了質的飛躍。同志結合新的實踐和新的發展,強調社會主義社會是以經濟建設為重點的全面發展、全面進步的社會;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必須落實到發展先進生產力、發展先進文化、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來,把我們黨對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進一步引向深入。
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們黨根據國際國內形勢發生的新的深刻變化,全面分析我們面臨的機遇和挑戰,提出了以人為本、科學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創新型國家、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推動建設和諧世界、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等重大戰略思想和戰略任務。而所有這些思想和任務的實踐結果都不約而同地向著促進社會和諧這個總的方向邁進,都因為受到人民群眾的普遍歡迎和衷心擁護而不斷形成促進社會和諧的強大合力。這就使我們更加清晰地認識到,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這一本質屬性逐步實現的內在要求和現實形態,是通往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科學揭示的高度和諧的未來社會的必由之路,是中國共產黨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歷史進程中治國理政的核心理念。可以說,我們黨執政五十多年來所進行的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和發展都是緊緊圍繞社會主義本質這一核心問題展開的,反映了我們黨對社會主義本質逐步深入、逐漸清晰、不斷深化的認識過程。
那么,這一重大判斷的具體內涵是什么?我初步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中國共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根本性質和宗旨,決定了我國社會的基本矛盾是非對抗的,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相互適應占據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了人民是國家的主人、社會的主人和自己命運的主人,人民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決定了我們黨有責任、有信心、有能力主要通過和平的、漸進的方法,通過有領導、有步驟、有秩序的調整和改革,解決各種社會矛盾;決定了社會主義人際關系在總體上是和睦融洽的,社會和諧是我國社會矛盾存在和解決過程的基本形態,也就是說,我國社會在本質上是和諧的。但是,這種和諧并不會自然而然地實現,需要進行長期不懈的艱苦努力。任何社會都不可能沒有矛盾,人類社會總是在矛盾運動中不斷發展進步的,只有科學分析影響我國社會和諧的矛盾和問題及其產生的原因,更加積極主動地正視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諧因素,最大限度地減少不和諧因素,才能不斷促進社會和諧。實現高度的社會和諧,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進步的必然趨勢、中國共產黨自覺追求的價值目標和崇高理想,又是一個需要若干代人艱苦創業、持續推進、不斷實現的歷史過程。
二、促進社會和諧的新舉措
《決定》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一切從實際出發,立足當前、著眼長遠,量力而行、盡力而為,針對當前影響社會和諧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提出了一系列促進社會和諧的戰略部署、政策措施和工作重點。其中,新的政策措施是在充分論證的基礎上,根據廣大人民群眾的普遍要求和已經具備的有利條件提出來的,尤其值得關注,需要我們結合具體實際創造性地加以執行。
社會要和諧,首先要發展,并且必須是協調發展,而堅持協調發展,就要更加注重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更加注重發展社會事業。對此,《決定》提出,各級政府要把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的重點轉向農村;國家財政新增教育、衛生、文化等事業經費和固定資產投資增量主要用于農村;逐步加大政府土地出讓金用于農村的比重;中央財政轉移支付資金重點用于中西部地區,盡快使中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和教育、衛生、文化等公共服務設施得到改善,逐步縮小地區間基本公共服務差距;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以及糧食主產區、礦產資源開發地區、生態保護任務較重地區的轉移支付;擴大發達地區對欠發達地區和民族地區的對口援助,形成以政府為主導、市場為紐帶、企業為主體、項目為載體的互惠互利機制;深化戶籍、勞動就業等制度改革,逐步形成城鄉統一的人才市場和勞動力市場;擴大再就業政策扶持范圍,健全再就業援助制度,著力幫助零就業家庭和就業困難人員就業;堅持公共教育資源向農村、中西部地區、貧困地區、邊疆地區、民族地區傾斜,逐步縮小城鄉、區域教育發展差距,推動公共教育協調發展;在農村并逐步在城市免除義務教育學雜費,全面落實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免費提供課本和補助寄宿生生活費政策,保障農民工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建設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衛生保健制度;建立城鄉醫院對口支援、大醫院和社區衛生機構雙向轉診、高中級衛生技術人員定期到基層服務制度;推進醫療機構屬地化和全行業管理,理順醫藥衛生行政管理體制;建立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優先安排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文化建設項目;以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帶動發展,推動集約化經營。
公平正義,是人類追求美好社會的一個永恒主題,是文明進步的顯著標志,也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特征。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制度建設是關鍵。對此,《決定》著重從制度安排角度提出了新的舉措,強調要從各個層次擴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加強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加強對行政機關、司法機關的監督;堅持司法為民、公正司法,推進司法體制和工作機制改革,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發揮司法維護公平正義的職能作用;加強司法民主建設,健全公開審判、人民陪審員、人民監督員等制度,發揮律師、公證、和解、調解、仲裁的積極作用;調整財政收支結構,把更多財政資金投向公共服務領域,加大財政在教育、衛生、文化、就業再就業服務、社會保障、生態環境、公共基礎設施、社會治安等方面的投入;完善中央和地方共享稅分成辦法,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促進轉移支付規范化、法制化;逐步增加國家財政投資規模,不斷增強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供給能力;規范地區津貼補貼標準;規范國有企業經營管理者收入,確定管理者與職工工資合理比例;加快壟斷行業改革,調整國家和企業分配關系,完善并嚴格實行工資總額控制制度;建立以大病統籌為主的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加快建立適應農民工特點的社會保障制度。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具有廣泛的社會共識、普遍的價值認同、堅強的精神紐帶和良好的社會風尚。建設和諧文化,是實現社會和諧的重要保證和精神支撐。對此,《決定》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形成全民族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團結和睦的精神紐帶;加強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建設,增強全社會誠實守信意識;加強對互聯網等的應用和管理,理順管理體制,倡導文明辦網、文明上網,使各類新興媒體成為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陣地;廣泛開展和諧創建活動,形成人人促進和諧的局面;加強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引導人們正確對待自己、他人和社會,正確對待困難、挫折和榮譽;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健全心理咨詢網絡,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促進人的心理和諧。
構建和諧社會,必須把完善社會管理、保持社會安定有序作為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來抓。對此,《決定》提出,強化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建設服務型政府;全面開展城市社區建設,積極推進農村社區建設,健全新型社區管理和服務體制,把社區建設成為管理有序、服務完善、文明祥和的社會生活共同體;堅持培育發展和管理監督并重,完善培育扶持和依法管理社會組織的政策,發揮各類社會組織提供服務、反映訴求、規范行為的作用;適應我國社會結構和利益格局的發展變化,形成科學有效的利益協調機制、訴求表達機制、矛盾調處機制、權益保障機制;建立黨和政府主導的維護群眾權益機制,實現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有機結合,更多采用調解方法,綜合運用法律、政策、經濟、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協商、疏導等辦法,把矛盾化解在基層、解決在萌芽狀態。
全社會的創造能量充分釋放、創新成果不斷涌現、創業活動蓬勃開展,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對此,《決定》提出,必須最大限度地激發社會活力,促進政黨關系、民族關系、宗教關系、階層關系、海內外同胞關系的和諧,鞏固全國各族人民的大團結,鞏固海內外中華兒女的大團結;堅持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的觀點,黨和政府的重大決策和工作部署都要從人民群眾的創造性實踐中汲取智慧、經受檢驗,都要依靠人民群眾付諸實踐、取得實效;堅持發揮生產力作為最活躍最革命因素的決定性作用,堅定不移地通過深化改革破除各種障礙,完善公平競爭機制,健全現代產權制度,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堅持把創新精神貫穿到治國理政的各個環節,使一切有利于社會進步的創造才能得到發揮,保護創新熱情,鼓勵創新實踐,寬容創新挫折,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等。
三、對共產黨員的新要求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關鍵在黨。對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一嶄新課題,我們還知之不多,需要熟悉和學習的東西還多得很。通過大力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在促進社會和諧中保持和發展黨的先進性,是擺在全黨同志面前的一項重大而緊迫的現實任務。關于如何加強黨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領導,《決定》已做出明確規定,每一位共產黨員都要按照《決定》要求認真履行職責,在促進社會和諧中作道德的表率、行動的表率、業績的表率。在此,僅就工作中應注意處理好的幾個關系談點粗淺的看法。
第一,“大社會”與“小社會”的關系?!稕Q定》基于對社會主義本質的新認識兼及了“大社會”和“小社會”兩個方面。就前者而言,我們所要構建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協調發展的社會,是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整體和諧的社會。它要求我們從“大社會”著眼,緊緊抓住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用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按照是否有利于促進和實現社會和諧來統籌考慮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戰略規劃、決策措施和工作部署,來檢驗我們各項工作的實際成效,不斷推動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就后者來說,主要是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四位一體總體布局中的社會建設,旨在加強社會建設和管理,積極化解影響社會和諧的突出矛盾,促進形成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局面。它要求我們從“小社會”著手,以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重點,著力發展社會事業、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建設和諧文化、完善社會管理、增強社會創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不斷促進社會和諧。
第二,長期目標與階段性目標的關系。構建和諧社會的長期目標是逐步走向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社會財富極大豐富,人們精神境界極大提高,實行各盡所能、按需分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和諧的社會。這是一個貫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過程的長期歷史任務,是具體的歷史的,是分階段、有層次的,而決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經過若干個歷史階段的持續奮斗。它要求我們必須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自覺按規律辦事,量力而行、盡力而為,根據已經具備的條件一步一個腳印地加以推進,不可急于求成,不能隨意提脫離實際的口號和做不負責任的承諾。至于現階段構建和諧社會所要達到的目標,《決定》在全面分析我們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環境和條件的基礎上做了具體規定,并相應地提出了各項政策措施和工作部署。這一規定與黨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六個更加”的目標、十六屆五中全會關于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一五”規劃所做的安排相銜接,是我們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要做的主要工作,只要嚴格按照《決定》要求扎實努力,這一目標是完全可以達到的。
第三,整體推進與突出重點的關系。構建和諧社會是一個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統工程,需要我們統籌兼顧,綜合協調。貫徹落實《決定》,要與全面貫徹黨的十六大精神、十六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結合起來,與制定和落實各地區各部門的中長期規劃結合起來;對于《決定》提出的發展社會事業、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建設和諧文化、完善社會管理、增強社會創造活力等方面的各項任務也要統一部署、共同推進;處于攻堅階段,推動任何一項改革,都要注意提高改革決策的科學性、改革措施的協調性。同時,每個地區和部門的具體情況不同,面臨的具體矛盾不同,迫切需要我們因地制宜,深刻分析產生矛盾的原因,弄清哪些是長期性矛盾,哪些是階段性突出矛盾,哪些是人民群眾最現實、最關心、最直接的利益問題,有針對性地研究制定切實有效的政策措施,一個一個加以解決。
第四,化解矛盾與激發社會創造活力的關系。任何社會都不可能沒有矛盾,人類社會是在矛盾運動中發展進步的。和諧不等于沒有矛盾,和諧本身就包含著差異、多樣性和對立統一,社會和諧是在矛盾運動中實現的。今天我們提出構建和諧社會的戰略任務,并不表明我國社會已經矛盾重重,危機四伏了,恰恰說明我們黨正視矛盾、解決矛盾的勇氣、決心和能力。分析和解決影響社會和諧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是中央做出《決定》的重要依據,也是現階段構建和諧社會的著重點。另一方面,社會和諧的保持、鞏固和發展還必須以全社會的創造活力為動力、為支撐。矛盾的減少并不等于創造活力的增強,一個缺乏創造活力的社會,看似安定平穩,實則死氣沉沉、無所作為、停滯不前,必然被時代所淘汰,甚至連表面的安定平穩也難以長久維持。這就要求我們堅持“兩手抓”,一手抓社會矛盾的化解,一手抓社會創造活力的激發,堅持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的觀點,堅持發揮生產力作為最活躍最革命因素的決定性作用,堅持把創新精神貫穿到治國理政的各個環節,使全社會充滿旺盛的創造活力,形成千帆競發、百舸爭流的生動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