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和諧社會要辯證看待和妥善化解社會矛盾
時間:2022-12-10 05:49:00
導語:構建和諧社會要辯證看待和妥善化解社會矛盾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正如《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所言:我國已進入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空前的社會變革,“必然帶來這樣那樣的矛盾和問題”;“目前,我國社會總體上是和諧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影響社會和諧的矛盾和問題”。我們要注意正視和研究各種社會矛盾,特別要注意辯證地看待和努力化解各種社會矛盾。
正確理解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不斷化解社會矛盾的持續過程
曾經指出: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發展過程中;每一事物的發展過程中存在著自始至終的矛盾運動。通俗地說,矛盾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矛盾是事物存在的深刻基礎,也是事物發展的內在根據。從一定意義上說,事物就是矛盾,世界就是矛盾的集合體;沒有矛盾就沒有事物或世界,沒有矛盾就沒有事物或世界的發展。
人類社會的存在和發展也是如此,同樣是以矛盾的存在為前提和根據的。如果沒有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的矛盾,沒有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矛盾,沒有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矛盾,就不會有人類社會的存在和發展。《決定》說得好:“任何社會都不可能沒有矛盾,人類社會總是在矛盾運動中發展進步的。”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如所言,就是要建設“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在這里,正是從諸多矛盾的對立統一中,來揭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征的。例如,民主法治就是講民主與法治的對立統一,是充分發揚民主和堅持社會主義法制的對立統一,是對人民民主和對敵人專政的對立統一。其根本任務,如所說,就是要實現“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結合和辯證統一”。又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就是以承認人與自然的矛盾作為前提的,就是要在人與自然的既對立又統一中來實現“和諧相處的”。所以,我們不能把“和諧”和“矛盾”絕對對立起來,以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是要建立、建設一種無矛盾的社會,就是要消除一切社會矛盾。其實,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同一切事物的發展一樣,是一個充滿矛盾的過程,是一個不斷化解矛盾、不斷迎接新的矛盾、繼而不斷化解新的矛盾的過程。即如《決定》所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不斷化解社會矛盾的持續過程。”社會主義社會正是通過產生矛盾和化解矛盾的交替運動,越來越和諧,越來越進步。
既然“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不斷化解社會矛盾的持續過程”,我們就應該確立相應的三個基本觀點:第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不能回避或諱言矛盾,而應該“更加積極主動地正視矛盾、化解矛盾”;第二,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我們雖然能夠不斷化解矛盾,但又難免不斷遇到新的矛盾,所以既要努力提高化解矛盾的能力,又要增強化解矛盾的堅定信念和頑強意志;第三,化解矛盾是一個過程,而且是一個持續的發展過程,所以不能謀求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畢其功于一役”或一勞永逸,而且要允許其實現經歷一個過程,甚至要給化解矛盾以一定的時間條件。
充分認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矛盾的復雜多樣性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矛盾涉及多領域、多方面、多層次、多向度,是復雜多樣的。且不說它要受到建設“和諧世界”這個外部環境的影響,僅就從《決定》對我國到2020年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所規定的目標和主要任務來說,我國的現狀還有比較大的差距,還需要化解一系列的矛盾和問題。
其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求“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實,人民的權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這就需要正確處理民主與法制、自由與紀律的矛盾,特別是解決黨的領導與人民當家作主以及依法治國的關系。其核心的問題在于,如何使堅持黨的領導和發揚人民民主真正都能引導到依法治國的軌道上來,這需要付出新的努力。
其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求“城鄉、區域發展差距擴大的趨勢逐步扭轉,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這就需要認真解決生產與分配、勞動差異性與共享普遍性、全面推進的矛盾,特別是正確處理效率與公平、優先發展與幫扶后進的關系。發展仍然是硬道理,不講效率就談不上有發展,但提高效率不能以犧牲公平為代價;構建和諧社會將更加強調公平,但突出公平又不能影響效率。同時,如何把少數人的先富轉為共同富裕,優先發展地區幫扶相對落后地區,又引領后進者自立自強。這些都是需要正確解決的矛盾和問題。
其三,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求“社會就業比較充分,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立”,“實現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的目標”。這就需要認真解決改革與穩定的矛盾,特別是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社會保障的關系。毫無疑問,經濟要繼續發展,改革仍須深化進行。可是,保持社會穩定和完善社會保障的要求,也隨之更加緊迫。《決定》指出:“就業、社會保障、收入分配、教育、醫療、住房、安全生產、社會治安等方面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比較突出”,需要我們付出更大的努力加以解決。
其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求“社會管理體系更加完善,社會秩序良好”,“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完備,政府管理和服務水平有較大提高”。這就需要認真解決政府管理和非政府組織調節、管理與服務的矛盾,特別是正確處理用權和為民的關系。現在,各級各類公務員都在履行相應的管理職責,但真正在管理中體現服務,把管理首先看成是一種服務,仍是一個存在明顯不足的問題。尤其是各級公務員,他們手中都握有一定的公共權力,如何防止這種權力“私有化”,真正做到授之于民而用之于民,同樣是一個有待進一步探討和解決的問題。
其五,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求“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明顯提高,良好道德風尚、和諧人際關系進一步形成”。這就需要認真解決德育和智育、建設精神文明與發展市場經濟的矛盾,特別是正確處理競爭與和諧的關系。在發展市場經濟的過程中,思想道德教育乃至整個精神文明建設都存在著被一定程度削弱的情況,尤其是不適當地渲染競爭的殘酷性,給營造和諧的社會環境帶來消極影響。這是今后要認真加以解決的重要問題之一。
其六,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求“全社會創造活力顯著增強,創新型國家基本建成”。這就需要認真解決積累經驗與改革創新的矛盾,特別是正確處理引進技術與自主創新的關系。積累成功的經驗固然十分重要,但推動社會進步主要靠改革創新。今天仍須引進先進的技術以彌補已有的不足,可是提高自主創新的能力更為重要。這是我們至今尚未真正解決的問題。
其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求“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生態環境明顯好轉”。這就需要認真解決人與自然、資源開發與資源管理的矛盾,特別是正確處理充分利用資源與合理利用資源的關系。盡管我們越來越注意保持生態平衡,越來越注意根據自然的承載力來設計開發和利用的規劃,但由于某些眼前利益的驅動,往往更重視充分利用資源,而不夠注意合理利用資源,那種違背自然發展規律的開發和利用資源的情況仍時有發生。
在構建和諧社會過程中,矛盾是客觀存在的,既不能回避,也不能諱言。正確的態度是既要正視,又要積極化解。
一要把握特點,認清性質,著重在化解人民內部矛盾上下工夫。
社會矛盾的存在,具有兩種不同的性質:一是敵我矛盾,二是人民內部矛盾。正如所說:不同性質的矛盾要用不同的方法來解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符合絕大多數人們的利益,而且堅持以人為本,充分尊重并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此基礎上所發生的矛盾,固然也可能轉化為敵我矛盾,但從總體上說屬于人民內部矛盾。根據這個特點,我們應該如同志所說,要善于用民主、說服和教育的方法來解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矛盾,并盡可能防止或遏制人民內部矛盾向敵我矛盾轉化。
二要分清主次,突出主要,加強利益調節,并促使其他矛盾迎刃而解。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面臨著一系列的矛盾和問題,我們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應該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并促進其他矛盾迎刃而解。構建和諧社會所面對的矛盾固然很復雜,但貫穿其中的主要矛盾就是各種不同利益的矛盾。所有其他的矛盾,都是因此而產生,并隨之化解而迎刃而解。我們應該按照《決定》的要求,“統籌協調各方面利益關系,妥善處理社會矛盾”。
當前,特別要注意適應我國社會結構和利益格局的發展變化,形成科學有效的利益協調機制、訴求表達機制、矛盾調處機制和權益保障機制;要尊重并保護各種不同主體的正當權益,賦予其同等的利益訴求機會和利益實現條件,特別要正確處理領導和群眾的利益關系;要健全社會輿情匯集和分析機制,完善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制度,實現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有機結合,更多采用調解方法,綜合運用法律、政策、經濟、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協商、疏導等辦法,把矛盾化解在基層,解決在萌芽狀態。
三要區別緩急,先急后緩,特別要關注各類突發性事件的發生和解決。化解矛盾應該先后有序、有條不紊地進行。對于急需解決的問題,絕不能拖延,即使有困難,也要想方設法盡快化解。當前,特別要注意及時解決突發性的矛盾或沖突,尤其是群體性事件。處理這類事件,要把準政策界限,進行耐心輸導,謹防壞人插手,盡快妥善解決。
四要完善制度,規范用權,遏制各種有礙和諧的因素滋生或蔓延。公共權力的扭曲運作,往往是滋生不和諧、不穩定因素乃至腐敗的最主要根源。權力授之于民而不能用之于民,這是最大的一種矛盾或問題。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在于完善民主制度,規范權力運作,特別是要增加權力運作的透明度;加強群眾監督,要造成群眾可以監督的環境和條件;嚴懲以權謀私,反對握權而不作為,真正使公共權力授之于民而用之于民,而且要用盡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