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社會主義和諧民族關系面臨的新挑戰

時間:2022-12-11 02:40:00

導語:構建社會主義和諧民族關系面臨的新挑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民族關系面臨的新挑戰

民族問題作為普遍的、世界性的社會現象,歷來是人們關注的問題。民族關系歷來是社會政治關系的重要方面,直接影響黨和國家工作的全局。正確協調和處理漢族與少數民族以及各少數民族之間的關系,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形成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局面,實現各民族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內容。

云南是我國一個多民族的邊疆省份,是我國多民族大家庭中最具有典型性的一個省。11月7日到15日,調研組赴云南省傣族、納西族、白族、拉祜族、瓦族、撒尼族、傈僳等少數民族聚居的幾個地區,進行實地考察調研,先后召開有統戰部、民委、宗教、文化、安全、林業、黨校、社科院等部門參加的座談會,就當前我國和云南省民族關系的現狀進行調研。

目前,包括云南在內的我國各民族關系是和諧的,各族人民團結友愛、和睦相處。無論在當今世界上還是在中國歷史上,新中國的民族關系都是最好的。但是,國際國內形勢發生了深刻變化,表現出一些新的鮮明特征,對我國的民族關系產生了多方面的影響。

1.國際政治和世界民族問題對我國產生著重大影響,國際因素成為影響我國民族關系的重要方面。當前,民族問題是國際社會高度關注的熱點和難點問題。利用暴力恐怖手段實現民族利益訴求成為國際社會的公害,由泛民族主義引發的國際間矛盾與糾紛有所增多,直接影響著世界的和平、穩定與發展。國際政治和世界民族問題出現的新特點、新動向不可避免地對我國產生影響:

一是以美國為首的國際敵對勢力,一直把民族問題作為對我實施西化、分化戰略的突破口。長期以來,國際敵對勢力一直將民族、宗教、人權問題與國家外交緊密掛鉤,在國際人權領域,不斷打出“人權牌”、“西藏牌”、“宗教牌”等來牽制我國,挑撥我國的民族關系,引發民族沖突。他們利用所謂的“西藏問題”、“新疆問題”,以各種方式支持達賴集團和“東突”組織的活動。美國國會每年都有關于西藏問題和新疆問題的提案,一些美國的政界要員多次秘密接見赴美活動的民族分裂組織頭目,國務院還成立了“新疆維吾爾問題辦公室”,編撰了攻擊我新疆政策和民族政策的《新疆工程》一書。在云南頻頻開展分裂活動的王寶、扎諜、“世界文蚌民族同盟會”等民族分裂分子和境外組織背后都有美國政府以及宗教組織的支持,其活動經費由西方國家提供贊助,宣傳材料也在國外印刷。這些對我國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產生了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同時也對我國國家安全構成了隱患。

二是境內外民族分裂勢力相互勾結,利用各種手段對我國進行分裂滲透等破壞活動。在國際敵對勢力的支持下,境內外民族分裂勢力不斷挑起矛盾、制造事端,對我社會穩定危害極大。當前,對我國影響和威脅最大的主要是達賴集團和“東突”組織。達賴集團出逃40多年來,形成了嚴密的組織體系,在一些少數民族地區特別是藏區有較大的欺騙性和煽動性。近年來,在我堅決打擊和斗爭下,達賴集團不再提“”,而是提出要實現西藏的“高度自治”,并采取暴力和“非暴力”兩手并用、與我接觸商談和推動“西藏問題國際化”兩手并用的斗爭方法。達賴集團的“高度自治”與我們實行的民族區域自治有著本質區別,只不過是圍繞“”兜圈子,與我爭奪少數民族群眾,其根本目的是要否定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推翻社會主義制度。“東突”是一個從事民族分裂和暴力恐怖活動的組織。在境外,目前盤踞著50多個“東突”分裂組織,他們雖然組織系統不同,但政治目標一致,即分裂新疆,建立“東突厥斯坦共和國”。在云南省,由于特殊的地理環境和鄰國政局動蕩,使邊境民族地區成為反分裂、反滲透斗爭的最前沿。“王寶集團”在美國的策劃下,宣稱要“聯合全世界1200萬苗族同胞建立苗族王國”,不斷派人到馬關、麻栗坡等縣的苗族村寨,通過策反誘騙等方式招募“苗族兵”。“世界文蚌民族同盟會”等組織經常入境活動,鼓動我邊民外遷;采用包食宿、包學費、包往返路費、包零用錢等方式,大肆培植滲透骨干,實施“松土工程”,推行“占領一座寺廟,爭取一片群眾”的戰略。國際敵對勢力還利用文化、宗教、進行滲透活動。云南省跨境民族在國外有文字的12種民族中,大部分在國外有書刊讀物。境外勢力唆使景頗、傈僳、佤、拉祜、苗等民族的群眾到國外“學習本民族文字”,目前已有900多人員非法出境。同時還派人到我境內進行“民族語文教學”活動,如“斯莫萊苗文”在文山、紅河等地的苗族聚居區已有一定的影響。近年來,有美國背景的泰、緬基督教組織,對我云南邊境地區的宗教滲透活動頻繁。緬甸北部基督教的10多所神學院校,以各種手段引誘我教會負責人、部分少數民族基督徒等,非法出境就讀和參加各類宗教活動。德宏州已有121人由緬北教會學校畢業回國,還有112人非法在外就讀。美國和臺灣當局加強與緬甸克欽民族軍、佤邦軍、果敢同盟軍、東部果敢同盟軍等武裝割據勢力的聯系,對我邊境地區進行滲透。佤邦在實施南部開發計劃中接納我國邊境一線的佤族和拉祜族群眾,這些政策對云南省邊民產生一定的影響,加之受境外種植罌粟產生高額利潤的誘惑,使云南省邊疆少數民族群眾外流或長期在境外幫助佤邦種植、收割罌粟。

三是周邊國家的各種泛民族主義思潮對我國的民族團結和構建和諧社會構成了新的挑戰。目前,我周邊國家出現的泛突厥主義、泛伊斯蘭主義和“三蒙合一”、“大哈薩克主義”等思潮,直接或間接地影響我民族團結,對我國的國家安全和領土完整構成了新的挑戰。同時,高句麗與渤海國問題也表現得較為突出,成為影響我與韓國之間關系的一大隱憂。高句麗與渤海國都是我國古代少數民族建立的地方政權。但朝鮮、韓國的一些學者堅持認為,高句麗是他們的古代民族和國家,渤海國也是高句麗人建立的政權,凡他們曾占據過的地方,都是朝鮮歷史上的領土。近年來,朝鮮、韓國等一些組織和學者掀起了研究、炒作高句麗問題的熱潮,以學術研究高句麗及渤海國為名,不斷挑起爭論,隱含對我國的領土要求。此外,越南等國家在邊境采取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對我西南邊境地區的穩定影響日益增大。居住在我國西南邊境的壯族、瑤族、苗族、傣族和京族等多個少數民族都是跨界民族,歷史上這些民族與在越南的同一民族相互通婚很多,彼此之間的聯系也十分緊密。云南在這方面受到的影響非常明顯。在緬甸果敢地區,我國的移民和跨境流動人口有5萬人左右,其中一部分是出外謀生的少數民族,也有不少是負案外逃人員,為數不少的人在外從事“黃、賭、毒”的非法行業。瀾滄、西盟、孟連3縣,由于原緬共分裂、蛻變而成的緬甸佤邦在與緬甸政府達成協議后,制定了遷移10萬人到泰緬邊境勐阮、巖城等地定居的“南遷計劃”,受其發放糧食和安置費、解決住房、小孩免費入學、提供必要的生產生活用具等一系列優惠政策的吸引,邊民外遷情況比較嚴重。據不完全統計,這3個縣共有799戶、2832人遷移到緬甸佤邦轄區定居,邊境18個縣(市)外遷7000多人。

2.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差距持續拉大,成為影響和諧民族關系、危害民族團結的突出因素。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顯著成績,少數民族群眾的生活水平明顯提高。但是,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整體發展水平與東部發達地區有較大距離,發展不均衡、不協調的問題日益突出。這種差距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區域差距繼續拉大。據統計,我國592個國家級貧困縣有538個在少數民族地區和西部地區,民族8省區(5個自治區和黔、滇、青)的GDP占全國的比重已由1990年的10.43%下降到2004年的10.20%。二是城鄉差距比較突出。據統計,2004年,民族8省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7906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116元,城鄉收入之比為3.8:1。2005年,云南全省民族自治地方GDP為1299.98億元,自治地方人均GDP為全省的89.25%、全國的42%;農民人均純收入為全省的89.25%、全國的56%;25個邊境縣人均GDP為全省的61.23%、全國的34.23%,農民人均純收入為全省的75%、全國的47%。全省7個人口較少民族聚居的175個行政村,農民人均純收入為全省平均水平的41.42%,貧困人口17.5萬人。三是貧困狀況比較嚴重。一些少數民族仍處于整體貧困狀態,布朗族、拉祜族、佤族、傈僳族貧困面都在70%以上,獨龍族貧困面高達90%以上。云南35個邊境縣(市)中,分別被國家和省確定為貧困縣的有25個,占71.4%,其中有22個屬于國家級特困縣,還有165個鄉鎮被列為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的重點扶貧攻堅的特困鄉鎮,占35個享受邊境政策縣(市)鄉鎮總數的41.3%。許多邊遠山區農村仍處于“交通靠走、治安靠狗、通訊靠吼、娛樂靠酒”的狀態。四是社會事業發展嚴重滯后。民族教育的整體發展水平不高,特別是基礎教育投入不足,辦學條件差。據調查,藏族、東鄉族、門巴族、拉祜族等13個少數民族人均受教育年限不到5年,其中東鄉族人均受教育年限僅為2.6年,文盲率高達57.9%。云南省少數民族人均受教育年限比全省低6.2個百分點,文盲率比全省高3.55個百分點,15個特有民族文盲率高達22.5%,高出全省10多個百分點。昆明市每10萬人中擁有大學專科以上的近7000人,而文山州僅擁有700人,差距達10倍。昭通市苗族共17萬人,每年能讀完中學的不到100人,有10多個苗族村寨至今沒有出過一名大學生。如果發展差距持續擴大,貧富分化日益突出,必然導致心理不平衡加劇,直接影響到各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直接影響社會主義民族關系。

3.涉及民族因素的各種矛盾和糾紛有所增多,突發事件時有發生。隨著改革的深化和社會利益關系的不斷調整,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推進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東西部之間,各民族之間的交流交往頻繁,各民族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前提下,因利益分配、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因素引發的各種摩擦和糾紛有所增加,影響民族關系的矛盾、沖突也呈上升趨勢,比較突出的問題有兩個:一是因經濟利益產生的矛盾糾紛明顯增加。自治地方與非自治地方,民族地區之間,在土地、草原、森林、礦山、水源等方面的矛盾漸漸增多。一些地方還時常發生涉及少數民族的經濟糾紛和經濟詐騙等違法犯罪行為,引發少數民族群眾集體上訪、靜坐或與相關部門發生摩擦。云南省近年來因水源、土地、山林等資源權屬和利益問題引發的糾紛不斷增多。據統計,1998年以來涉及少數民族群眾參與的52起較大規模群體性事件中,因資源權屬和利益矛盾引發的就占52%。二是因民族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引起的矛盾糾紛增加。綜觀歷史,民族語言、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是最容易引發民族沖突、社會動蕩的導火索。我國制定了尊重、保護和發展民族文化的政策。但在現實生活中往往存在忽視民族特點、民族差異的問題:民族文化優劣論在一些人的觀念中仍然根深蒂固,把少數民族文化置于邊緣地帶,突出表現在語言文字的使用推廣上;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保護與開發工作力度不夠,作為民族傳統文化載體的民族古籍文物流失嚴重;由于缺乏對民族政策、民族知識、風俗習慣和文化傳統的了解,以獵奇的方式宣傳和開發民族傳統文化的情況大量存在,部分出版物、新聞媒體登載傷害少數民族感情的文章的事件屢禁不止,如“腦筋急轉彎”事件、“奇異的性風俗”事件、甘肅《讀者》事件等;因侵犯少數民族風俗習慣和教派內部紛爭而引發的群體性突發事件數量較為頻繁,如寧夏西吉事件、山東陽信事件、河南中牟事件等,嚴重影響了民族關系和社會穩定。

4.民族工作還存在一定差距,與形勢和任務的要求不相適應。長期以來,各級黨委、政府重視民族工作,民族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但也存在著一些問題,主要表現為:一是思想認識不到位,工作開展不平衡。一些地方民族工作仍存在“說起來重要,干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現象。二是法律法規體系建設滯后,貫徹落實力度不夠。據了解,我國5個自治區的自治條例,部分自治州、自治縣的自治條例至今沒有出臺。一些涉及民族方面的配套法律法規、實施細則的建立、修改和完善不夠及時。部分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急需的法律法規尚未出臺。三是對關系少數民族群眾直接利益的突出問題,研究解決得不夠,一些政策沒有落到實處,一些制約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四是少數民族干部素質有待進一步提高。目前,我國少數民族干部隊伍的狀況與新形勢發展、特別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還有一些不適應的地方,受歷史原因和地理環境的影響,一些干部思想不夠解放、觀念比較落后,缺乏開拓創新意識;少數民族干部大專以上學歷所占比例仍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學農、學文的多,懂經濟、金融、管理的少,少數民族干部整體素質有待進一步提高。云南省省級機關少數民族干部比例僅占省級機關干部總數的17.4%,而且大部分集中在民族系統。

正確分析國內外形勢,準確把握民族問題的時代特征,始終保持清醒頭腦,才能找準立足點,構建社會主義和諧民族關系。通過與云南省各族干部群眾的廣泛接觸和深入交流,我們綜合有關方面的意見建議,就如何深入貫徹中央民族工作會議和中發[2005]10號文件精神、構建社會主義和諧民族關系,進行了初步的思考,現提出幾點對策建議。

1.構建和諧民族關系,必須努力實現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發展是解決中國一切問題的關鍵,也是構建和諧民族關系的根本。由于歷史、自然、基礎等諸多原因,少數民族地區仍然是基礎設施脆弱、經濟社會發展滯后、貧困面最大、貧困程度最深的地區,面臨著解決溫飽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雙重任務。當前實現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要抓好以下幾項工作。一是大力推進少數民族地區新農村建設。二是大力推進民族地區改革開放步伐。三是大力推進民族地區走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之路。四是把邊境地區發展問題作為國家發展戰略的特殊區域進行研究,制定區域政策和扶持力度。

2.構建和諧民族關系,必須進一步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3.構建和諧民族關系,必須努力促進各民族文化繁榮發展。文化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發展的內在動力,是一個民族的重要特征。少數民族文化是中華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構建和諧民族關系必須保護和弘揚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一是必須推進優秀的民族文化的繼承和創新。二是努力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三是不斷滿足少數民族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

4.構建和諧民族關系,必須大力加強和維護民族團結。鞏固和加強民族團結,是解決民族問題的重要前提,也是保持全國安定和諧的重要條件,必須作為構建和諧民族關系的重要著力點。一是要加強民族團結的宣傳教育。二是加強散雜居和城市民族工作。三是必須高度重視和認真做好少數民族宗教工作。

5.構建和諧民族關系,必須大力推進民族地區人力資源開發和人才隊伍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