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和諧社會需關注和解決的幾個問題

時間:2022-12-11 02:46:00

導語:構建和諧社會需關注和解決的幾個問題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構建和諧社會需關注和解決的幾個問題

一、社會發展總支出占GDP總量的比例偏低

社會發展總支出直接影響人口素質和居民生活質量的提高,也是增強居民生活安全感和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基礎。2005年,我國社會發展總支出共計22380億元,占GDP的12.2%,人均1717元,其中社會保障、福利支出為13427億元,占GDP的7.3%,人均1030元,社會文教科衛支出8953億元,占GDP的4.9%,人均687元。與世界各國相比,我國社會發展總支出明顯偏低。教育、衛生、社會保障三項支出合計占GDP的比例,我國約為10%,低于美國、法國的16%和30%,也低于波蘭、俄羅斯、伊朗、巴西等國20%左右的比例。

二、居民消費率下降到歷史最低點

居民消費需求不足,消費率過低。按可比價格計算,居民消費額從1990年至2005年年均遞增7%,低于同期GDP年均增長9.6%的速度。居民消費率從1990年的48.8%降為2005年的38.0%,已降到改革開放以來的歷史最低點。從世界消費率看,各國消費率大致在60%~80%之間,高于我國20個~40個百分點。

居民消費率下降的主要原因,一是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過快。固定資產投資率從1990年的23.3%上升至2005年的47.5%,2006年預測將上升至54.5%;而每一單位投資的新增GDP,即投資效果系數,由1990年的45.1%降為29.8%,降低了34%。二是中低收入者收入水平低,增長慢,尤其是廣大農民和農民工收入偏低。據調查,約有80%的中低收入者對消費有較大需求而無購買力,消費能力最低的貧困人口居高不下,消費能力較強的中等收入者占總人口的20%左右,比例偏低。當前中低收入者承受教育、醫療、住房三項支出的巨大壓力。2005年,三項支出約占城鎮居民消費支出的25%,約占農民消費支出的1/3。消費率較低和下降趨勢,是長期投資與消費比例失調形成的。

三、社會公平和公正沒有得到改善,各種收入差距仍呈擴大趨勢

1.貧富差距呈擴大趨勢。它是各種收入差距的綜合反映。據2005年城鄉住戶調查,20%的高收入與20%低收入的比較,城鎮居民收入差距為5.7倍,比上年擴大了0.2倍;農民收入差距為7.3倍,比上年擴大了1.4倍;城鄉居民平均收入差距,由上年的6.3倍擴大為6.6倍。據有關部門調查,2004年,我國的基尼系數約為0.53,比1984年的0.26擴大了1倍,不僅超過了0.4的警戒線,而且也超過了美、法、日、英、德、韓等國0.3~0.4的水平。

2.城鄉收入差距逐年擴大。近年來,由于農民收入增幅低于城鎮居民,城鄉收入差距繼續擴大。1978年城鄉收入差距為2.57倍,1985年曾縮小為1.86倍,以后逐年擴大,2005年擴大為3.22倍,2006年估計將擴大至3.36倍。由于農民基本上不享受社會保障,而城鎮單位職工和離退休人員享受社會保障、各種福利和補貼,因此,城鄉收入實際差距應為6倍左右。

3.行業收入差距繼續擴大。由于缺乏有效控制,壟斷行業及一些高收入行業的收入水平增速過快。其中,2005年金融證券業職工年平均工資為最高,達5.64萬元,比上年增長11.7%;最低的是林業職工,約為7250元。最高與最低的行業收入差距由上年的7.5倍擴大為2005年的7.8倍,如果包括高收入行業的獎金和工資外收入,則行業差距更大。

4.地區差距擴大。近幾年,國家雖對開發西部加大了力度,但東西部的差距仍呈擴大趨勢。2005年,全國人均GDP已達14040元,東部為22076元,為西部8822元的2.5倍,比1991年的1.86倍擴大了0.64倍。東部以上海人均GDP最高,為51474元,省區以浙江最高,為27703元,貴州最低,為5052元,兩省比較,由1991年的2.7倍擴大為5.7倍。

四、社會秩序和社會穩定指數為負增長,影響社會和諧發展

社會秩序指數由警力、刑事、治安、貪污、生產安全等五項指標組成。按逆指標計算,2005年比1978年,社會秩序指數下降了32%,年均遞減1.4%;社會穩定指數增減相抵后年均遞減0.5%。此兩項指數互相影響,均呈現負增長,直接影響了經濟社會綜合指數的增長。1979年~2005年,經濟社會的綜合指數年均遞增5.3%,若包括社會秩序和社會穩定的有關指標綜合計算,則年均遞增只有4.2%??梢?,社會秩序和社會穩定指數影響經濟社會綜合指數1.1個百分點,影響度為21%,其中1991年~2005年影響度上升為28%。這表明,社會的不穩定、不和諧因素直接影響著整個社會經濟的和諧發展。

幾點對策建議:

(一)提高社會發展總支出在國民經濟中的比例

社會保障是社會穩定和社會和諧的重要手段。從當前我國國情和經濟實力看,已具備了建立較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的條件,社會保障支出應隨著GDP的增長而增長。國家應重視發展科教文衛和社會福利事業,并將其作為硬指標納入社會發展規劃。建議到2020年,社會發展總支出占GDP的比例應從目前的12%提高到20%左右,預算內教育經費占GDP的比例應從目前2.5%提高到5%左右,社會保障覆蓋面從目前的32%提高到60%。實踐證明,增加社會發展投入不僅不會犧牲經濟增長的目標,反而會促進經濟長期穩定發展。

(二)調整消費與投資的關系,著力提高消費率

通過宏觀調控,解決投資與消費的矛盾,從投資拉動轉向以消費拉動為主導。提高居民收入,是拉動消費增長的根本措施。尤其應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擴大中等收入者水平。要加快教育、醫療、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解除居民消費的后顧之憂,從制度和政策上保障居民的消費動能。要發揮財政政策促進消費的作用,通過轉移支付,支持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消費環境,減輕農民消費負擔。力爭在近期內扭轉居民消費增長慢于GDP增長的趨勢,到2020年將消費率提高到50%以上。

(三)更加注重社會公平,加大調節收入分配的力度

制度建設是社會公平正義的基本保證。一是要大幅度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調整工資和福利政策,在城鄉有條件的地區普遍實施低保和社會救助制度,保證低收入者的基本生存條件和享有醫療、基礎教育等權利。二是要從戰略上調整城鄉關系。在財稅政策上,要繼續向農村傾斜,并加快農村公共基礎設施的建設和文化、醫療、社會保障等公共事業的發展。要改善農民工的生存條件,保障其享有最基本的社會保險和福利,使他們融入城鎮。只有減少農業和農民的比重,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城鄉差距才有望逐步縮小。三是有效調節過高收入,堅決取締非法收入。建立較完善的、以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強化激勵和約束機制,利用稅收、價格政策調控壟斷行業的過高收入。

(四)促進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

加大環境保護力度,提高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的比例,從目前的1.3%提高至2%以上,至少使環保投入能補償因環境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強化從源頭防治污染和保護生態,全面推行清潔生產,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節約型增長方式。切實保護好自然生態,堅持保護優先、開發有序,強化對自然資源的生態保護。為避免短期行為對環境造成破壞,對禁止開發的生態區,允許一些地區GDP零增長或負增長。

(五)建議計劃統計部門盡快制定一套切合實際的考核指標

為了徹底改變單純追求經濟增長速度的考核指標,建議計劃統計部門設計一套突出以人為本,體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的綜合指標體系。指標體系應反映生活質量、人口素質、社會發展、經濟效益、投資效果、環境質量、社會穩定、社會安全生產等可持續發展的質量指標,全面考核各地政績,并加強對考核目標的定期督促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