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前比現在和諧”嗎 ?

時間:2022-12-11 05:21:00

導語:“四十年前比現在和諧”嗎 ?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四十年前比現在和諧”嗎 ?

關于“和諧”這個概念的理解,在學術界還存在著很大的差別。例如,一種相對普遍的說法是,我們社會“四十年前現在和諧”。還有一種觀點,則把“和諧”與中國傳統封建文化中的“和”相提并論,認為,強調“和諧”就是回歸中國傳統文化。這些都說明,對“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一個科學把握的問題。我想就這個問題談點自己的思考。

和諧存在于事物的相互聯系中。因此,總是要有兩個以上的要素相互發生關系,才有和諧不和諧的問題。例如,講社會和諧,社會上大大小小的階層就是構成社會的要素。只有各階層的存在為社會所認可,它們的利益得到承認,才談得上如何緩和、解決它們之間的矛盾,使它們和諧相處。因此,各個要素自身必須是健全的,相互對等,這是和諧的前提。相反,如果各要素之間是不對等的,它們的關系是一個消滅其他,或一個被另一個所壓制,以扭曲的形態迎合另一個的要求,那么很顯然,它們之間就談不上和諧,即使它們的矛盾一時得到緩解,也不是真正的和諧。從這個角度來理解,才能給“和諧社會”以科學的解讀。

為什么計劃經濟時代人們的服從不叫和諧?就是因為計劃經濟壓抑了人對利益的正當追求。計劃經濟事實上把人們對利益的追求排除在道德之外,當作自私、落后的行為加以批判,結果是,人們不敢談論自己的利益,更不敢理直氣壯地維護自己的利益。缺乏利益意識,也就沒有自主意識和民主意識,主人翁意識、公民意識也不健全。當今時代,如果在一個社會中,人們普遍缺乏主人翁意識,我們就很難把它叫做正常的社會,“和諧”二字,更無從談起。

為什么蘇聯模式造成的鐵板一塊、社會只有一種聲音的狀態不叫和諧?就是因為在這樣的社會里,“人民”這個要素不健全。過度集中,缺乏民主,是蘇聯模式的典型特點。在這種模式中,人民理論上是社會的主人,但事實上,人民既缺乏對權力進行監督的渠道,也缺乏把自己的利益、愿望、要求傳達給執政黨的途徑,自由是普遍缺乏的。因此,雖然這種模式表面上保持了高度的一體化,執政黨和人民之間卻存在嚴重的隔閡,不但很難叫做和諧,相反深深地埋藏著社會沖突的種子。

為什么即使是處于“盛世”的封建社會也不能等同于我們今天所說的“和諧社會”?就是因為封建社會的基礎是“君貴民賤”的制度體系,它們的“太平”寄托于統治者的開明,并且很大程度上要靠壓抑人性來維持。所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要人們遵守既定的封建等級制度和秩序,統治者做好“父母官”,被統治者安于被統治的現狀,因而完全不能和我們今天的目標同日而語。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講的和諧不是這樣的和諧,而是要素健全的和諧,是社會各要素都有著自己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的和諧。這樣的和諧,才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前提。這樣的和諧,才能和人的全面發展的取向相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