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建設社會主義價值體系

時間:2022-12-12 11:37:00

導語: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建設社會主義價值體系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建設社會主義價值體系

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題中應有之義

價值觀是人們生活目標和行為方式的導向,任何人的言行都自覺不自覺地受某種價值觀的引導。由于人們所處的社會不同,在一定社會關系中的地位不同,利益關系不同,接受的教育和社會影響不同,生活經歷不同,以及其他主客觀因素的不同,人們的價值觀有極大的個體差異性。但是,任何社會都必定有核心價值體系作為共同的導向,否則社會不能存在和發展。不同的社會形態有不同的核心價值體系,這種價值體系的形成歸根到底取決于各社會形態存在和發展的客觀要求。社會主義社會必須有自己的核心價值體系。如果沒有,社會成員的行為就沒有共同的價值取向,就會各行其是,步調零亂,互相掣肘,甚至離心離德,構建和諧社會就無法實現。社會主義制度為這種核心價值體系的形成提供了客觀可能,但這種價值體系不能自發地形成,需要精心建設。以什么思想和理論來建設,就成為必須明確回答的問題。

回答這個問題,需要搞清楚“和諧”概念的哲學涵義。和諧不是無矛盾,而是矛盾雙方相互關系的特殊狀態。這個概念的內涵不能泛化。首先,不能把矛盾雙方共處于統一體中的狀態都說成和諧。矛盾雙方只要還沒有破裂,就共處在統一體中,即使是斗爭非常激烈的對抗性矛盾也可以處在這種狀態。這當然不能叫做和諧。其次,矛盾雙方斗爭比較緩和,統一體相對平衡的狀態可以叫做穩定,但也還不能叫和諧。只有矛盾雙方不僅相對穩定地處在統一體中,而且一方的發展對另一方的發展有利,即“相輔相成”、“共生共榮”、“互利雙贏”的狀態,才是哲學意義上的和諧。在階級社會里,只要階級對立的根源沒有消除,這種和諧現象就不可能是社會的總體特征和本質屬性,也不可能長久地保持?!疤绞⑹馈币埠?,“福利社會”也好,都不能叫做和諧社會。

和諧社會的最高典型是共產主義社會,那時“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剛剛從舊社會脫胎而來的社會主義社會還遠遠不能達到這種水平。但社會主義社會與階級對立的社會卻有根本區別。社會主義社會當然也有種種不和諧的現象,在初級階段尤其難免。正因為這樣才必須以極大的努力去消除不和諧的現象,構建和諧社會。但是社會主義社會的特征就在于它能夠逐步消除人際利益根本沖突的根源,形成社會成員根本利益一致的客觀基礎。正是這一點使整個社會的和諧不僅成為必要,而且成為可能。在社會主義社會中,不和諧違背絕大多數社會成員共同利益,是應當消除也可能消除的現象,而和諧則是社會主義社會的本質要求,是必須實現也可以實現的目標。構建和諧社會是離不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導向的,建設這種價值體系不是可有可無的附加的任務,而是構建和諧社會的不可或缺的題中應有之義。

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必須以馬克思主義指導

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指導思想只能是科學地反映社會發展規律、代表工人階級和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馬克思主義,而不能是別的思想。以別的思想為指導去建設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體系,必然似是而非,南轅北轍。有的同志認為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既然要以人為本,那么西方人道主義思想或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也可以作為指導思想。這種觀點需要辨析。

應當肯定,產生于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西方人道主義反對以神權壓制人性,主張以人為中心,后來發展到鼓吹天賦人權和自由平等博愛,對摧毀腐朽的封建制度和建立先進的資本主義制度起過非常革命的作用。即使在馬克思主義產生以后,這種人道主義的倫理原則仍有進步作用。在社會主義社會里,這種人道主義作為倫理原則在實踐上也有益于社會的和諧和人際關系的友善,有益于社會進步。但是,這種人道主義有兩個根本弱點。第一,它所依據的理論基礎不是科學的歷史觀,而是抽象的人性論。抽象人性論的根本缺陷就是離開人的社會性和歷史發展來談論普遍人性,把人性描繪成與生俱來而且一成不變的東西,不是用歷史來解釋人性,而是用人性來解釋歷史,把歷史的發展解釋成人性的異化和復歸。這種所謂普遍人性實際上又是以資產者的現實要求為“模特兒”描繪出來的。說到底,所謂人權,就是資產階級的權利;自由,就是商品交換和貿易自由,也就是資產者占有無產者創造的剩余價值的自由和無產者向資產者出賣勞動力的自由;平等,就是商品的等價交換原則,包括資產者購買無產者勞動力的等價交換原則;博愛,就是要求被剝削者與剝削者互愛合作。在這種人道主義看來,最符合人性的社會就是資本主義社會。這種人道主義是以普遍性形式掩蓋著的資產階級意識形態。某些資產階級人道主義者對資本主義也有激烈的批評,甚至很像是顛覆性的批評,但實際上還是以維護和改善資本主義為前提的批評,并不能科學地解釋歷史和現實,也不能提供人的解放的現實途徑。第二,正因為這種人道主義以不觸動資本主義的根本制度為前提,不提供消除階級利益對立的途徑,反而以普遍性的形式掩蓋了階級對立的實際,它也就無法在實際上徹底實行。至于現在某些資本主義國家的統治者一方面鼓吹自由、民主、人權,一方面又為了壟斷資本集團的利益干涉別國的內政,侵犯別國的主權,更是資產階級人道主義虛偽性的露骨表現了??障肷鐣髁x也主張人道主義,這種人道主義與資產階級人道主義的階級基礎不同,它不是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而是無產階級在初期對未來社會的本能渴望的反映。但是這種人道主義的理論基礎也是抽象人性論,只不過它認為合乎人性的不是資本主義社會而是社會主義社會而已。它也同樣不能科學地解釋人的問題,指明人的解放的現實途徑。

中國傳統民本思想與西方資產階級人道主義產生的歷史背景和階級基礎都不同。它在中國幾千年的宗法社會中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思想遺產。從《尚書》的“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到《管子》的“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從孔子的“仁者愛人”、“泛愛眾”、“修己以安百姓”到孟子的“民為貴,君為輕,社稷次之”,都大力宣揚了“民為邦本,本固邦寧”的基本思想。許多先進思想家關心人民疾苦,譴責剝削壓迫,揭露貧富懸殊,留下了撼人心魄的不朽篇章,他們的愛人之心也是真誠的。這種民本思想對抑制過度的剝削和壓迫、保護生產力的發展有重要作用。作為倫理原則,是中華民族的思想瑰寶,其中無疑包含著我們今天仍然必須繼承、借鑒以至弘揚的積極內容。但是,這種民本思想所依據的哲學理論也是以離開人的社會性和歷史發展的另一種形式的抽象人性論。

馬克思主義的創立是從批判對人的本質的抽象議論開始的。以往的一切張揚人、推崇人的理論,其共同的根本缺陷就在于脫離人的社會關系和歷史發展來理解人。在這些理論中被渲染得極為神圣的“人”,只是從具體的歷史發展階段和社會關系中抽象出來的概念。這樣的“人”,正因為被說成屬于一切時代和一切社會,所以也就不屬于任何時代和任何社會;只是思想家虛構的幻影,而不是現實的存在。馬克思主義劃時代的意義,就在于發現了打開這個“黑箱”的鑰匙,第一次指出全部社會生活本質上是實踐的,生產實踐是社會生成和發展的最終原因,人的本質應當從人的實踐活動造成的社會關系的總和中探求,人在改變世界的過程中不斷地改變著自己。實際存在的人不是脫離物質的精神實體,也不僅僅是生物學意義上的物質實體,而是處在社會關系中的具體的歷史的人。這一科學歷史觀的創立是石破天驚的發現,使籠罩在思想史上的千年迷霧為之一掃。此后,社會歷史不再是無規律可尋的神秘王國,而是可以用科學的方法認識它。人的解放也不再是悲天憫人的善良愿望,而是可以通過改變世界的實踐活動逐步實現的目標。這是思想史上最具全局意義和長遠意義的成果。在今天無論從哪一個方面研究人的問題,都不應該離開這個最根本的觀點和方法。離開了這個觀點和方法,就有些類似在有了電燈之后還秉燭夜游了。當前我們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當然要堅持以人為本,但我們說的不是抽象的“人”,而是處在現階段的具體社會關系中的具體的現實的人,也就是生活在我們這個社會里的最廣大的人民群眾;我們要解決的關于人的問題也不是抽象的問題,而是關系最廣大人民群眾和子孫后代的切身利益的一個一個具體的現實的問題。離開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以人為本就會流于空洞的口號,解決不了任何問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將無從實現。

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必須吸納和借鑒世界文明的一切優秀成果

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決不是排斥人類文明發展大道上產生的各種價值體系中的積極合理的成分,恰恰相反,我們必須繼承、吸納和借鑒這些寶貴的精神財富。第一,以往的價值體系中不僅有反映剝削階級狹隘利益的內容,還有反映人類共同要求內容。如果沒有這樣的內容,社會成員就不可能生活在同一社會之中,任何社會都將不可能存在和發展,這將對所有的社會成員都不利。第二,即使是反映剝削階級利益的內容,也包含著可以為我們重新詮釋和改造的積極成分,可以賦予新的涵義,為我所用。西方人道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以及“和合”思想,仍然是我們今天應當繼承和借鑒的寶貴思想資源。比如我們今天要建設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的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都既與人道主義和民本思想以及“和合”思想有原則區別,又與兩者有非常明顯的繼承關系。不能因為資產階級人道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民本思想的理論基礎不是科學的歷史觀,就認為由此引申出來的價值體系在今天也一無是處。我們過去曾經一度混淆了這兩個不同的問題,以為凡是從不科學的歷史觀引申出來的價值體系在社會主義社會里就必定都是有害無益的糟粕,因而對它們全盤否定,這在理論上是不正確,在實踐上也是不明智的。這種做法造成了兩種貌似相反而又實際相通的結果:有人借此攻擊馬克思主義“反人道”,也有人借此把馬克思主義等同于或歸結為抽象的人道主義。這個教訓非常深刻。當然,對這些寶貴的精神財富決不能連同它們的理論基礎和階級局限性、歷史局限性一起原封不動地照抄照搬。正確的做法應當是以馬克思主義觀點和社會主義的要求對這些精神財富加以改造,使之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有機成分。

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并不是要求全體社會成員都成為馬克思主義者。但是,我們必須加強馬克思主義的宣傳教育,特別是用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教育青年一代,保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主導地位。同時,要堅持雙百方針,堅持主旋律前提下的思想多樣性。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應當既具有先進性,又具有廣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