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社會的四個維度
時間:2022-12-12 05:03:00
導語:和諧社會的四個維度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從哲學角度講,可以分為四個維度:
一是心理和諧。心理和諧是社會和諧的直接原因,因為人們的一切活動,首先來源于人們的思想,來源于人們的心理。當然健康的心理、正確的思想來源于社會實踐,這是辯證唯物主義的根本觀點,但和諧社會的第一來源是心理和諧,或者是和諧的心理。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決定》指出:“注重促進人的心理和諧,加強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引導人們正確對待自己、他人和社會,正確對待困難、挫折和榮譽。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健全心理咨詢網絡,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這就是注重人的心理和諧,強調人的心理和諧是和諧社會的一個高境界,是和諧社會的一個重要層次。和諧社會,是人們的物質生活比較豐富、寬裕的社會。但是,即使處在這樣一個社會里,如果人們的精神、思想不健康,那么,這樣的社會還不能算是完全的和諧社會。所以說,如果沒有人的心理和諧,和諧社會注定只是表面的或低層次的。在構建和諧社會中,強調人的心理和諧,實際上也是以人為本思想的體現。對每個個體的精神世界的關注,也是建設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
二是人與社會自然和諧。這是講一個人與他人、與社會、與自然的關系,或者說是人與人之外的關系,主體與客體的關系,這是我們構建和諧社會最主要的方面。其基本含義是:在我國社會領域,建立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關系,使全體人民都能和諧相處。其總要求就是構建一個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為特征的社會。
為什么我們要在當前強調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呢?是我們的社會不和諧嗎?不是,十六屆六中全會《決定》指出:目前我國總體上是和諧的。但也確實存在不少影響社會和諧的矛盾和問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了五大方面的措施,全面地進行了安排部署。這些措施的實施,將為我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開創一個良好的開端。
三是世界和諧。“和諧世界”是2004年4月25日總書記在東盟會議上首次提出的。兩個多月后的7月1日,出訪莫斯科,“和諧世界”被寫入《中俄關于21世紀國際秩序的聯合聲明》,標志著這一全新理念逐漸進入國際社會的視野。同年9月15日,在聯合國總部發表演講,全面闡述了“和諧世界”的深刻內涵,引起了與會者的熱烈反應。“和諧世界”的提出,是中國以往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等外交思想的深化,在世界上引起了廣泛的回應。
四是辯證和諧。和諧,是人與人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人的內心的和諧,但是我們講和諧,也要辯證地看問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不斷化解社會矛盾的持續過程。現在,我們主要方面是和諧的,追求的目標是和諧社會,但和諧決不是不講原則,是非不分,對此我們一定要有清醒的頭腦。
心理和諧、人與社會自然和諧、世界和諧、辯證和諧,這四個維度,也是辯證的關系。人與社會自然和諧是基礎,心理和諧是人與社會自然和諧的反映,反過來心理和諧又對和諧社會的構建起著重要的作用,而辯證和諧正是運用唯物辯證法觀察社會、人、自然的具體表現。世界和諧是中國國內和諧社會建設理念在世界的延伸,而世界的和諧又能極大地促進中國國內和諧社會的構建。這是一個相互依賴,相互促進的辯證關系。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至少應當從這四個維度去不懈地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