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走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前列

時間:2022-12-13 02:33:00

導語:努力走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前列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對于蘇州這樣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來說,應當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率先實踐,積極探索出一條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和諧發展之路,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努力走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前列

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建設和諧蘇州面臨的突出矛盾,可以概括為新“三大差別”。這新“三大差別”,主要表現為貧富之間、經濟與社會發展之間、區域發展之間的差別。從蘇州的情況看,在貧富差別方面,雖然差距較小,但明顯存在中等收入者群體比重偏小現象;在經濟與社會發展差別方面,雖然蘇州去年完成了省定小康社會指標,但在“達標率”和“全面性”上還存在不足,反映出社會建設滯后于經濟建設的問題;在區域發展差別方面,矛盾主要表現在中心城市的集中度不高,城市現代化建設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一體發展的格局和城市帶動農村、工業反哺農業的機制尚未根本建立。我們要從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高度,努力縮小新“三大差別”,化解各類社會矛盾,消除不和諧因素,最大限度地激發社會各階層、各群體、各組織的創造活力,促進和諧蘇州建設。

第一,創新發展思路,在建設和諧社會的實踐中牢牢把握發展主動權。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發展是系統的、全面的、整體的,是包括經濟增長、政治民主、科技進步、文化繁榮、社會公正、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以及人的全面發展的發展。我們必須按照“又好又快”發展的要求,創新發展思路,從過去側重于GDP的增長,轉向注重增加社會財富、優化經濟結構,實現健康有效的均衡協調發展。要更加注重富民,把增加城鄉居民收入放到優先性的戰略地位;更加注重社會發展,把社會建設放到關鍵性的戰略地位;更加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把可持續發展放到基礎性的戰略地位。要確立以科技創新帶動經濟增長方式轉變、以城市現代化促進和諧社會建設的發展思路,從而在和諧社會建設的實踐中牢牢把握發展的主動權,增創蘇州新的發展優勢。

第二,積極推進改革,努力構建促進和諧的協調、引導機制。要從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出發,既加快改革步伐,又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可承受的程度很好地統一起來,堅持把維護和發展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有利于促進社會和諧作為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社會穩定中推進改革,通過改革促進發展與社會和諧。要通過建立健全各種機制,妥善化解矛盾和解決問題。比如,蘇州要構筑人才和資本集聚的高地,使各類人才在蘇州留得住、創大業,就要建立健全順暢的社會人才流動機制;要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和主體地位,形成最廣泛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的社會氛圍,就要建立健全確保人的創造價值得到充分體現的保護和激勵機制;要最大限度地反映和協調不同方面的利益,努力實現各方利益同步增長,使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就要建立健全科學有效的利益協調機制;要進一步把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納入法制化、規范化軌道,教育群眾運用法律手段解決各種矛盾糾紛,努力形成協調利益關系的強大組織網絡,就要建立健全有效的矛盾疏導調處機制;要通過道德建設、法律約束,健全并嚴格執行失信懲戒制度,加快建設社會信用體系,就要建立健全良好的社會誠信機制;要充分運用調解、仲裁等法律手段解決各類民商事糾紛,優化社會法治環境,就要建立健全司法公正的監督機制;要提高市民的文明素質,在全社會倡導良好的道德風尚、融洽的人際關系,把共建共享和諧社會的任務落到實處,就要建立健全輿論宣傳引導機制;要加強社會建設,把更多的財政資金投向教育、衛生、文化、就業服務、生態環境、公共設施等領域,就要建立健全社會保險、社會福利、社會救助和社會慈善事業相銜接的社會保障體系;要完善各類預警系統和應急措施,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保持社會安定有序,就要建立健全高效的風險預防和應急機制。

第三,堅持統籌協調,加快建設協調有序的經濟社會格局。一是加快建立抗波動能力強的經濟結構。作為開放度很高的蘇州,必須盡快改變以重化工為主、以外資為主的經濟結構,加快建設與國際高端產業鏈相銜接的先進制造業基地。要大力發展以電子信息為主導的高新技術產業,培育發展新興產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調整淘汰劣勢產業,加快形成現代工業結構;推動對外開放與科技創新相結合,強化內外資企業配套協作,提高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和集成創新能力;實施“大企業集團”戰略和中小企業成長計劃,推進民營企業健康發展,培育一批主業突出、核心競爭力強的民營企業和現代企業制度健全的自主規模企業;努力打造現代服務業高地,大力發展與IT產業基地相適應的軟件外包服務業,大力發展與制造業相配套的生產性服務業,加快推進以太倉港區為重點的蘇州港建設和江蘇花橋國際商務城建設。

二是努力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是致富群眾、調整利益關系的重要途徑。一方面,要把增收難度較大的城鎮下崗失業人員、農村富余勞動力、失地農民和“4050”人員等群體作為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重中之重,通過政策扶持、技能培訓等各種措施,努力減少低收入者比重;另一方面,要進一步放手、放寬發展民營經濟,鼓勵投資創業。

三是積極形成“大蘇州”一體化的城鎮體系。以城鄉一體化的科學規劃引導城市發展,努力形成中心城市為核心、5個縣級市城區為樞紐、10多個重點中心鎮為基礎的現代化區域城市框架,建立“大蘇州”一體化發展的城鎮格局,在長三角區域的經濟社會發展中擔當更重要的角色。把強化中心城市輻射帶動功能放在重要位置,按照“東進、北拓、南優、西育”戰略,加快做強做大做優做美步伐。堅持城鄉統籌發展戰略,建立“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帶動農村”的長效機制,實現“三農”與“三化”互動并進,建設具有蘇州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四是大力建設具有蘇州特色的和諧文化。要從構建和諧蘇州的戰略高度來謀劃文化發展,建設和諧文化,以和諧文化促進和諧蘇州建設。通過和諧文化建設,進一步樹立共同理想,增強全社會的凝聚力和創造力,為構建和諧蘇州打下堅實的思想基礎;通過和諧文化建設,培育蘇州的城市精神,為構建和諧蘇州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通過和諧文化建設,豐富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形成和諧的人際關系,為構建和諧蘇州營造良好的人文環境。

第四,提高執政能力,為構建和諧蘇州提供重要保障。在共建共享和諧社會的過程中,地方黨委和政府承擔著實踐者、組織者、推動者的歷史責任。為此,必須不斷提高執政能力,不斷提高領導和諧社會建設的能力。

一是要加快培養一支眼界寬、思路寬、胸襟寬的領導干部隊伍。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任務艱巨,要求各級領導干部具有戰略眼光,能夠根據世情、國情、市情,找準結合點,掌握發展的制高點,著力提升科技、制度創新的能力,促進實現社會公平、和諧的能力,各類生產要素和資源優化配置的能力,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建設協調發展的能力,社會有序發展的調控能力,各種風險的預警和防范能力,切實增強工作的預見性、創造性和協調性,在和諧蘇州建設的實踐中富有成效地開展工作。

二是要強化政府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構建和諧蘇州,促進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必須轉變政府職能,強化政府的社會管理職能,提高政府的公共服務能力。要推進“兩級政府、三級管理、四級網絡”的管理體制改革,形成以市為主導、區為重點、街道為基礎、社區為配合的管理格局。加快推進基層管理體制改革,以社區為平臺,建立健全社區黨委、社區居委會、社區工作站、社區民間組織“四位一體”的基層管理體制。健全社會組織,增強服務社會功能,堅持培育發展和管理監督并重,完善培育扶持和依法管理社會組織的政策,發揮各類社會組織提供服務、反映訴求、規范行為的作用,發揮行業協會、學會、商會等社會團體的社會功能,為社會和諧、經濟發展服務。

三是要按照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的要求考核干部。衡量一個領導干部的政績,不僅要看所在地區經濟增長和財政收入的狀況,也要看低收入家庭或貧困人口的生活能否得到保障、公共衛生能否滿足中低收入階層居民的需求、社會保障是否覆蓋到所有人口、人民群眾生活環境是否得到普遍改善、財政用于改善民生的支出是否達到較大份額、政府的公共服務是否滿足人民群眾的要求、當地社會關系是否和諧、各種群體上訪事件是否減少等,以引導、促進各級領導干部真正從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高度來開展各項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