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社會是一個共享的社會

時間:2022-03-07 02:46:00

導語:和諧社會是一個共享的社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和諧社會是一個共享的社會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決定》指出:“我們要構建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中國共產黨領導全體人民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和諧社會?!?/p>

“共享”這一詞匯在六中全會的文件中頻繁出現??梢哉f,沒有共享,就沒有和諧,和諧就是共享中的和諧。那么如何實現共享呢?

確立科學的共享觀念

共享發展成果、共享和諧利益,是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目的,是社會主義優越性的表現,是社會主義的本質,也是社會主義的原則與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社會關懷每一個人,力爭通過社會制度的力量、體制的力量確保每一個社會成員都能夠得到富裕,而不是造成兩極分化。

共享發展成果、共享和諧利益,是社會公平正義的必然選擇。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是建設和諧社會的一個重要目標。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公平正義不僅僅是形式上的公平正義,而是要實現事實公平正義。作為一種價值觀,事實公平正義的觀念應當成為我們高揚的一面旗幟。事實公平正義強調的公平正義是有制度保障的公平正義,不是施舍的公平正義和不完整的公平正義或隨機性的公平正義,它要用社會制度不斷修正形式公平正義中出現的不公平、不正義。那種分配差距過大、發展成果僅僅由少數人享有的社會是不公平和不正義的。共享就是形式公平正義與事實公平正義的有機統一的一個必然結果。

當前,在共享問題上要注意防止幾個錯誤觀念:(1)以為共享就是搞平均主義,就是你有我有全都有。共享的公平含義是:對窮人要照顧,對強者要肯定。要肯定強者對于生產力發展的貢獻以及他們由此獲得的合法收入。在這個方面不能搞平均,更不能搞“均貧富”,劫富濟貧無助于社會公平正義的實現。(2)以為共享就是不勞而獲,就是等著“天上掉餡餅”。共享的前提是勞動優先。勞動優先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根本要求。勞動者最光榮應該成為全社會的價值追求。我們提倡的共享是以勞動為基礎的共享。要尊重和保護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會的勞動,不論是體力勞動還是腦力勞動,不論是簡單勞動還是復雜勞動,都是光榮的,都應該得到承認和尊重。在構建和諧社會的時候,我們仍然不應該忘記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念:不勞動者不得食。也不應該忘記英國哲學家洛克的名言:“沒有勞動就幾乎分文不值?!?/p>

構建有效的共享機制

六中全會《決定》指出,到2020年,家庭財產普遍增加,人民過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會就業比較充分。如何實現這一目標呢?筆者認為,要建立有助于實現共享的有效機制,主要是抓好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建立經濟發展與擴大就業良性互動機制。我國的就業工作面臨著一些新的問題,其中,經濟增長對就業增長的促進作用已呈現出明顯弱化的傾向。上世紀80年代,我國GDP每增長1%,可增加240萬個就業崗位,而現在只能增加100萬個,就業彈性明顯下降。要建立經濟發展與擴大就業良性互動機制,從根本上解決“有增長無就業”的問題。這一互動機制應包括:把擴大就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和調整經濟結構重要的宏觀調控目標,納入政府考核體系中;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服務業、非公有制經濟,多渠道、多方式增加就業崗位;實行促進就業的財稅金融政策,積極支持自主創業、自謀職業,為這類企業的發展提供優惠政策;健全面向全體勞動者的職業技能培訓制度;深化戶籍、勞動就業等制度改革,逐步形成城鄉統一的人才市場和勞動力市場,完善人員流動政策,使服務機構幫助勞動力就業的效率進一步提高;強化政府促進就業職能,統籌做好城鎮新增勞動力就業、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工作;擴大再就業政策扶持范圍,健全再就業援助制度,著力幫助零就業家庭和就業困難人員就業。

其二,建立行政成本增長的控制機制,把更多的財政收入用于民生與民計。政府行政成本增長幅度過快,這是一個非常突出的問題。行政成本增長幅度過快,使用于民生的財力受到極大制約。據有關方面的統計,2005年全國政府采購公車600億元,而2006年將突破700億元。購車金額上升,單車價格下降,意味著產生更為龐大的車隊,更巨額的維護費用。1990年~2000年,我國行政管理費用平均增速為29%,12年間增長了7.3倍。有專家講:1978年至2003年25年間,我國的行政管理費用已增長87倍,大大高于同期財政收入增長和GDP增長。沒有控制的增長帶來的問題就是資源的大量浪費。大量的財政資金用于辦公樓的修建、公車的購買和公款吃喝,而不是用于民眾急需的領域。因此,應當建立行政成本增長的控制機制,規定行政成本的年增長幅度不應當超過GDP的增長幅度。

其三,建立教育優先機制,為社會共享提供人力資源基礎。即“明確各級政府提供教育公共服務的職責,保證財政性教育經費增長幅度明顯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幅度,逐步使財政性教育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達到4%?!逼鋵嵲缭?993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的《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綱要》中就講:“逐步提高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包括:各級財政對教育的撥款,城鄉教育費附加,企業用于辦中小學的經費,校辦產業減免稅部分)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本世紀末達到4%?!钡珜嶋H情況怎樣呢?2002年、2003年、2004年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分別為3.32%、3.28%、2.79%。按照2004年的情況看,要達到4%就需要增加1.21個百分點的GDP,1.21個百分點的GDP是多少呢?按照2005年18.2萬億元的GDP計算,就是2202億元。這是一個巨大的數字,需要政府有巨大的決心。

其四,建立健全文化權益援助機制,切實維護低收入和特殊群體的基本文化權益,實現文化權益的共享。共享不僅有經濟利益的共享,還有文化權益的共享。要采取政府采購、補貼等措施,開辟服務渠道,豐富服務內容,保障和實現城市低收入居民和農民工群體的基本文化生活需求;國有博物館、美術館等公共文化設施應當免費或優惠向殘疾人、老年人等群體開放,使這些群體享受到免費的文化服務;要通過援贈設備器材和文化產品、共享文化資源、業務合作、人員培訓、工作指導等方式,通過東部地區對西部地區、城市對農村開展“一幫一”對口支援活動,幫助農村和西部地區解決文化產品和服務相對缺乏的問題,支持其文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