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科學發展觀看當代中國發展

時間:2022-04-22 03:19:00

導語:從科學發展觀看當代中國發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從科學發展觀看當代中國發展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不僅為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建成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了一個重要的指導思想,而且為我們準確把握當代中國發展提供了一個重要的理論分析框架。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將有助于我們切實推進當代中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

第一,當代中國的發展是傳統性、現代性與后現代性的統一。黨的十六大報告從我們黨所處的“歷史地位”出發對黨的建設和中國發展問題作出重要闡述,實際上也相應地提出了一個如何從時空上把握當代中國的發展問題。那么,當代中國發展的時空特性是什么呢?同發達國家或其他發展中國家相比較,當代中國的發展是一個從傳統的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和信息社會轉變基礎上的社會全面進步過程,它既包含從傳統的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變的內容,也包含從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轉變的內容。換句話說,在當代中國,傳統性、現代性和后現代性這三個本來屬于不同時代的東西實際上是被聚集和壓縮到了21世紀初這同一時空之中,當代中國的發展結構由傳統與現代的二元結構變成了傳統、現代與后現代的三元結構。正是立足于這樣一種分析,所謂當代中國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在某種意義上就是要把這三者納入到一個可以相互協調、取長補短的關系結構之中,從而在此基礎上去凸現當代中國所特有的時空資源,去建構當代中國所特有的時空優勢和發展前景。

第二,當代中國的發展是平衡性與非平衡性的統一。縱觀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到在發展上存在著兩個明顯的特征:一是,中國的發展表現出來的不是在各種發展要素和條件同時到位之后的同步協調發展景象,相反,往往是某一方面、某一要素、某一地區的率先突破(如經濟和科技發展先行,或經濟特區和沿海地區率先發展起來,或經濟技術開發區率先成長起來等),繼而帶動其他要素和地區發展這樣一種非平衡的發展景象。應當說,正是這樣一種非平衡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當代中國的發展速度和發展進程;二是,長期的非平衡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格局及其后果,引發了諸多矛盾和問題,比如社會發展滯后于經濟發展,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尚未改變,東西部之間的發展差距拉大,不同群體、地區和行業之間收入差距呈擴大趨勢,就業和社會保障的壓力增大,生態環境、自然資源和經濟社會發展的矛盾日益突出等,這在很大程度上又構成了阻礙我國經濟社會進一步發展的不利因素。“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的重要論斷和“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的提出,構成了引導和推動中國的發展從不平衡走向平衡、從不協調走向協調,最終實現相對平衡和協調的強大動力。

第三,當代中國的發展是普遍性與特殊性的統一。應當說,強調中國的發展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現代化發展一般趨勢與中國特色的統一,是我們一貫堅持的一個重要前提。但是,從中國發展的實際來看,如何才能處理好發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卻始終是我們面臨的一個突出問題,很多矛盾和沖突實際上也正是來源于此。比如說,把握全球化和信息化的發展趨勢,推動中國更加開放地走向世界,就意味著接軌國際慣例或者說接受普遍性的東西,但是如果放棄了特殊性或者說中國特色,導致國家和民族的利益受損,那么這種普遍化的過程就走向了反面;反過來說,解決我們面臨的人口問題和就業壓力,推動中國的發展能夠走向更加充分地體現社會公平,就意味著要在產業布局上更加注重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但是,如果放棄了普遍性或者說錯失了信息化和經濟全球化的歷史機遇,導致國家和民族在發展上的競爭力下降,那么這種特殊化的過程也同樣可能是走向反面。因此,科學發展觀的提出,為我們走出絕對普遍主義和絕對特殊主義的偏執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啟示,這就是:當代中國的發展,既要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又要體現社會發展與經濟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識化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