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社科研究構建和諧社會
時間:2022-11-22 03:44:00
導語:加強社科研究構建和諧社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黨的*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為執政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明確提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她絕不是一種臨時性安排和一般性政策設計,而是今后中國社會發展的根本思路和總體戰略。可以說,構建和諧社會理論命題的提出,既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一項重大戰略部署,也是我們黨在執政理念上的一大飛躍,對新世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具有巨大的指導意義。對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也同樣具有巨大的指導意義。
一、如何認識構建和諧社會中的哲學社會科學?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也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
構建和諧社會需要哲學社會科學提供巨大的理論支撐。社會需求是推動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內在動力。縱觀歷史,每當社會處在重大變革時期,人們的思想就異常活躍,因而要求哲學社會科學要有重大突破,為社會變革的順利推進給予巨大的理論支撐。構建和諧社會是一項全新的事業,沒有現成的經驗和模式可以借用,我們將會在實踐中遇到各式各樣的理論和實際問題。這靠誰來解決?這就要靠哲學社會科學。我們知道,與自然科學不同,哲學社會科學是研究社會的,其目的是幫助人們解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問題,樹立理論思維和科學思維,把握社會發展、社會管理規律,從而更好地認識和改造世界。
構建和諧社會為哲學社會科學創造了難得的發展機遇。哲學社會科學的繁榮和發展,必須在滿足社會需求中才能實現。哲學社會科學的功能和使命,決定其在構建和諧社會的歷史進程中將發揮更大的作用。我們相信,隨著哲學社會科學作用的充分發揮,社會各界的重視程度將會逐步提高,其地位也將被提到應有的高度上來。廣大社科工作者可謂是重任在肩,大有可為。可以預言,構建和諧社會的過程,也將是哲學社會科學迅速繁榮發展的過程,將是哲學社會科學大發展的戰略機遇期。當然,這里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前提,就是我們全體社科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二、社科工作者怎樣服務好和諧社會建設?
面臨大發展的戰略機遇期,作為社科工作者,我們一定要牢記自己的使命和職責,不辜負黨和人民的重托與厚望,積極投身改革發展的偉大實踐,在為和諧社會建設服務中創造新的業績,交出令人滿意的答卷。
⒈堅持科學指導,保持正確方向。堅持馬克思主義在哲學社會科學中的指導地位,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這是黨中央對哲學社會科學第一位的要求,是發展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的根本。如果放棄了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就會偏離方向,導致思想混亂,進而危及社會穩定,更無法促進社會和諧。因此,我們要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統領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工作,堅持科學發展觀,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牢固樹立實踐第一的觀點,既堅持馬克思主義對哲學社會科學的指導,又尊重其發展規律,不斷總結新經驗、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始終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新的實踐。
⒉推進理論創新,加強應用研究。要實現和諧社會的目標,需要社科工作者走向社會,深入實際,認真開展調查研究。只有研究解決好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哲學社會科學才能充分體現它的價值。當前,當今我國正處在改革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經濟、社會、文化、社會階層結構和人民的生活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出現了許多新情況,許多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不斷凸顯:在強調經濟增長的同時,如何促進社會全面進步,保證人的素質不斷提高;在鼓勵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的同時,如何確保中低收入人群和欠發達地區的利益,讓人民群眾及時享受到改革開放的成果;在增加物質投入、引進外資擴大生產規模的同時,如何推動制度創新、機制創新,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升級;如何處理好發展經濟與環境保護的矛盾,等等。同時,當今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的迅速發展也使我國社會和經濟的發展面臨更多新的問題和挑戰。這些問題和挑戰都是構建和諧社會必須解決的,也是當前哲學社會科學的重點研究課題,要求我們必須進行深入的研究和理論創新。在服務中創新,在創新中有所作為,充分發揮好思想庫和智囊團的作用。
⒊加快成果轉化,開展社科普及。由于哲學社會科學對社會的影響和貢獻是無形的、長期的和漸進的,不像自然科學那樣看得見,摸得著,所以很容易被忽視。加強哲學社會科學知識的宣傳普及和成果轉化,就顯得十分重要。一方面,我們要加強社科優秀成果的宣傳、普及與推廣,擴大優秀成果的社會影響力,推動其更多更及時地應用于實際,解決好干部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指導和諧社會的建設實踐;另一方面,我們要積極主動地向全社會宣傳哲學社會科學的重要性,像普及自然科學知識一樣普及社會科學知識,千方百計擴大哲學社會科學的影響,傳播科學知識、科學思想、科學精神、科學方法,提升公眾的科學素養,倡導文明的生活方式,營造與時代要求相適應的精神風貌。
精品范文
10加強人事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