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構建和諧社會看防沙治沙

時間:2022-11-22 03:50:00

導語:從構建和諧社會看防沙治沙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月×日,是第十一個“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今年我國“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的主題是“防沙治沙與構建和諧社會”。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從我國社會所處的特殊歷史階段出發,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順應人民群眾的共同愿望提出的一項重大的歷史性任務。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防沙治沙工作一定要從這一歷史性任務出發,充分發揮防沙治沙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的重要作用。

全國有近的土地沙化,且集中在西部地區,近億人口受其影響。土地沙化惡化生態環境,導致自然災害頻發,破壞農牧業生產條件,是這些地區經濟落后、農民貧困的根源所在。××××年全國萬貧困人口中有一半分布在沙化嚴重的西部地區。因此,必須通過防沙治沙不斷改善沙區的農牧業生產條件,合理開發利用沙區資源,增加農民收入,促進生產發展、農民致富。

加速推進防沙治沙是促進民族和諧的重要措施。沙區是少數民族最集中的經濟欠發達的老少邊窮地區。在這些地區大力開展防沙治沙,才能改善人民的生存生活條件,促進經濟發展,縮小地區差距,達到各民族共同繁榮,實現政治安定、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

加速推進防沙治沙是保護和拓展中華民族生存與發展空間,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客觀要求。我國人口眾多,土地資源匱乏,同時土地沙化造成土壤肥力減退,可利用土地資源減少,嚴重威脅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根基,只有采取切實有效措施,預防土地沙化,全面治理沙化土地,才能保證中華民族具有更加廣闊的生存與發展空間。

當前,防沙治沙與生態建設的形勢一樣,正處在“治理與破壞相持的關鍵階段”,呈現出脆弱性、不確定性、反復性、不平衡性、艱巨性的特點。工作做好了,治沙工作就能進一步走向良性循環,反之可能產生逆轉,復歸舊態,甚至進一步惡化。因此,在防沙治沙工作中,要牢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正確處理防沙治沙與發展經濟的關系,要從改善沙區群眾的生存生活條件出發,始終以沙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防沙治沙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防沙治沙工作要充分依靠和發動群眾,通過深化改革,活化政策機制,調動一切有利于防沙治沙的積極因素,激發社會各界參與防沙治沙工作的積極性。

防沙治沙是一項復雜、艱巨、長期的戰略任務,不但需要全社會的高度重視和廣泛參與,更需要從制度、法律、政策、機制、科技等方面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加快防治步伐。各級黨委、政府要充分認識防沙治沙工作的緊迫性、艱巨性和長期性,從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高度,切實抓好防沙治沙工作,把持久奮斗和階段性攻堅結合起來,把全面推進和重點突破結合起來,為取得生態建設“相持階段”攻堅戰的勝利,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出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