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建設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和動力

時間:2022-11-23 12:02:00

導語:道德建設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和動力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道德建設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和動力

內容提要從倫理學意義上說,和諧社會乃是社會的多元利益主體通過道德的認同和行為選擇的協調而形成的一種有利于滿足人的需要、促進人的發展的社會良好的道德關系和精神氛圍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可以為促進我國社會當前公平、公正和效率之間矛盾的化解,提供道義基礎和價值導向道德功能的發揮,道德的生命力在于對人們的正當行為、正當利益的維護和保障,它之所以要反對“不應當”的行為,反對惡行,最終還是要落實到對人們的正當行為、正當利益的維護上。

道德是社會和諧的重要的道義基礎,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精神動力。實踐證明,在制約社會和諧的各種力量中,由道德價值觀凝聚起來的精神上的和諧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人們只有有了共同的價值觀念和道德追求,面對社會的諸多矛盾和利益沖突,才能達成諒解、形成共識、理順情緒、疑結意志和力量、協調行動,步調一致地去化解矛盾、消除沖突。因此,從倫理學意義上說,和諧社會乃是社會的多元利益主體通過道德的認同和行為選擇的協調而形成的一種有利于滿足人的需要、促進人的發展的社會良好的道德關系和精神氛圍。

影響當代中國社會和諧的重要問題之一,是如何對待和處理公平、公正和效率的關系問題。這個問題本身就有著深刻的倫理道德內涵。現實表明,由于一些不公造成了人們之間的摩擦與沖突,使之成為牽動全社會各個階層的一個普遍的社會問題。但是,這些摩擦和沖突有不少并不僅僅是由財富分配不公而引起的,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人們不公平感所致。顯然,財富分配的不公和人們的不公平感并不是一回事,后者內含著諸如文化、心理、傳統、習慣等復雜因素,在一定意義上,它主要取決于人們的價值觀念和倫理道德意識。事實上,人們的公平、公正的要求和效率意識之間的矛盾常常表現為社會調控和主體意識之間的不和諧,而在今天的經濟轉型期,這種不和諧又常常表現為人們的一種矛盾的心態:一方面希望自己能夠不落人下風,平等地獲得謀取物質利益的條件和機會,把凡是能夠滿足自己利益的觀念和行為都看成是公平、公正的,反之則視為不公;另一方面又希望改革發展的機遇能格外地垂青于自己,希望自己或自己所在的小團體能夠獨享資源、政策等多方面的優惠,能夠享受改革開放發展的成果而不愿意承擔其中的風險,目的就是使經濟效益在自身獲得最大化,否則不公平感便油然而生。這表明,人們的公平、公正的要求和效率意識的矛盾反映出一個問題:在對個人利益和他人利益或社會利益的關系的理解和處理上存在著明顯的偏頗與失衡。道德是人類精神的自律,是以調節人們的個人利益和他人利益或社會利益的關系問題為中心而展開的。在不同的時代,由于歷史條件、經濟關系、階級基礎不同,對于這兩者的關系有著不同的取舍和處理,形成了不同的行為規范和價值方針,社會主義道德則是以協調這兩者的關系,實現其和諧一致的發展為價值方針和價值目標的。因此,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無疑可以為促進我國社會當前公平、公正和效率之間矛盾的化解,提供道義基礎和價值導向。

當然,應該看到,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也為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提供了新的契機和動力。經濟轉型時期,現代化的發展沖破了傳統社會那種人的生存空間狹小、職業劃分簡單、社會結構單一和人們的社會身份穩定的狀況。與此相適應,人們的價值觀念、道德標準、行為取向也日趨多樣化。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在社會主義道德的基礎上把社會的多元價值觀念和人們行為的多維道德取向整合起來,使其得到合理的調適,最終能夠在整體上不偏離正確的軌道,朝著社會主義方向前進,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必須直面的新情況、新問題。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應該適應這種新情況、面對這些新問題,才能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道義支撐和精神紐帶。事實上,社會主義道德是人類道德發展史上一切合理的、健康的、有利于人的發展和精神完善的積極成果的總和與升華,它始終是以事實和價值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的辯證統一為立足點的。如果說和諧本身就是一種道德要求的話,那么,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應該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總的目標指向。我們應該從這一現實的目標指向來思考和改善我們的社會道德建設。具體說來,在經濟轉型時期,我們要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秩序為總體坐標來思考社會主義的道德原則規范體系的建構和完善,并由此出發,對于一些長期積郁在人們心頭的倫理困惑和道德疑難,作出歷史與現實、理論和實踐相統一的新的詮釋,并引導人們以開放的心態去吸納西方發達國家在倫理學研究和道德建設中的積極成果,使之能夠“以我為主,為我所用”,成為社會主義道德的構成因素。以社會主義道德基本原則集體主義為例,如果我們不能正確地理解馬克思所肯定的“合理地理解個人則是道德的基礎”這一論斷,那么我們在宣傳和貫徹集體主義原則所要求的集體利益優先的時候,就可能自覺不自覺地消解人們正當的個人利益。然而“個人利益不是一個道德誡律,而是一個科學的事實”。作為一個科學的事實,個人利益是無所謂善惡的。而人們的一切言論與行動又總是以他的個人利益的獲得為其最初的動因的,它們也必然要指向某一社會對象,涉及到社會中的人和事,形成某種利益關系結構,這時就不僅有可能而且有必要對其追問一個是否合理的問題。這個問題不是在什么別的地方而只能在是否損害他人或社會集體利益中去求解。可見,集體主義作為社會主義道德的基本原則,要充分地發揮它在消除人與人之間的利益沖突,促進社會和諧中發揮的應有功能,也只有在它能夠使人們的個人利益和他人或社會利益成為互贏互促、獲得統一的道義保證中才是現實的。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應該努力在實踐中去探索實現這兩者間的互贏互促的條件、機制、途徑和方法,而不能只是停留在告訴人們什么是“應當”、什么是行為的“不應當”的抽象的宣示上。

“應當”和“不應當”是道德評價的一對重要范疇。“應當”指的是合乎道德的要求、具有道德價值即善的行為;“不應當”則是指違背道德要求、損害他人或社會集體利益的行為,也即通常講的缺德或惡行。但是現實生活是復雜的,人們的行為活動也是多種多樣、豐富多彩的,在道德的行為(應當)和不道德的行為(不應當)之間還存在大量的非道德行為。這種行為就行為主體而言,自然是為了自身利益的行動,但它并不必然地損害他人或社會的利益,無論就其動機和效果而言,它都并沒有和道德發生關系。如果我們把這種行為不加分析地、削足適履地納入道德評價的范圍,給予道德的或不道德的、善或惡的價值判定,那么整個社會的道德生活就會缺乏自由的空間和必要的張力,而人們也會因此而變得無所適從,從而影響人際關系的和諧,造成個人和社會關系的緊張。

因此,我們必須擺脫“非此即彼”的二元思維模式的束縛,認識到社會生活中在道德的行為和不道德的行為之間還存在著大量的非道德行為,即在“應當”和“不應當”之間存在大量的“正當”的行為,這不僅是社會生活的事實,而且也是發揮道德功能的一個重要條件。顯然,一個健全的社會、一種健全的道德之所以成為社會必需,成為調適人際關系、促進社會和諧的精神基礎,就在于它能夠通過倡行“應當”,褒獎善行,遏制“不應當”,貶斥惡行,造成一種和諧的社會氛圍和條件,來保證人們“正當”利益的實現,使“正當”的行為不致受到干擾甚至侵害。生活的事實也告訴我們,一個有德之人,一個行為高尚的人,總是能夠或多或少地犧牲個人的利益,來維護和保障他人的正當利益,或者總是能夠同那些“不應當”或惡行進行斗爭,來維護或保障他人“正當”利益或社會利益的實現。道德并不是一種自在自為、自滿自足的東西,道德也不能以自身為目的,道德的高尚性正在于它的為他性,道德只有在維護他人的正當利益和社會利益中才能彰顯其尊嚴和價值。人們也只有在自己的“正當”利益能夠得到道德呵護的過程中,才能體驗到道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才能萌生出道德心,因而引發出對道德的向往和追求。假設人們的正當利益不但得不到道德的呵護,反而為道德所不容,總是受到道德的干涉甚至指責,那么他們必然把道德視為異己的東西,或敬而遠之,或陽奉而陰違。所以,從更廣泛的意義上來講,道德功能的發揮,道德的生命力,正在于對人們的正當行為、正當利益的維護和保障。它之所以要反對“不應當”的行為,反對惡行,最終還是要落實到對人們的正當行為、正當利益的維護上。因此,在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中,我們必須把握好行為“應當”、“正當”和“不應當”的維度,如實地給道德以正確的社會定位。因此,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就整個社會而言,要努力成為“應當”(即善)的行為引導者和鼓舞者,“正當”即非道德性行為的保護者和鑒定者,“不應當”(即惡)的行為的遏止者和消除者。就個人而言,人們應當用社會主義道德來武裝自己,保證自己行為的正當性,追求自己行為的應當性,避免自己行為的不應當性。只有這樣,人際關系才能親近融洽,社會才能有序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