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春華事跡感想

時間:2022-11-07 07:42:00

導語:學春華事跡感想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學春華事跡感想

假如生命可以重來

初次聽到李春華事跡,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全國公務員共同的天地!是在我做家教的時候。大概是在七月二十四號吧,我去學生家去做家教,到他家后,他外婆給我準備好早餐,隨即就跟我說起了李春華舍己救人的事,說他為了救了兩個孩子的性命而不幸犧牲了自己,還有他就是我們湖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的學生。雖然他外婆跟我講述的不是很清楚,而我也并沒有弄清楚整個事件的經過,但他外婆當時描述時所表現出來的那種感情,我卻歷歷在目。隨后在報紙和電視等媒體上,我都看到并關注了關于李春華英雄的許多報道,很快,我就了解了這件事,這個人。

李春華是衡陽人,2003級歷史文化學院歷史系的學生。暑假期間因為正是家里搞“雙搶”的時候,李春華怕父母在家里忙不過來,所以辭掉了工作,回家幫父母的忙。七月二十三號,勤勞的李春華已經忙碌了一上午,中午挑著谷子回家的時候,在離他家不遠的水塘邊傳來了救命的聲音,聽到求救聲,李春華趕緊放下擔子,朝水塘邊跑去,義無反顧地跳了下去。已經勞累了大半天的李春華在救上一個人之后已經筋疲力盡了,但是還有一個人在水里啊,隨即他很快地又潛入水中。當人在水中被淹的時候他的求生欲會特別的強,即使抓住的是一根稻草,他也會死抓不放。已經沒有多少體力的李春華被緊緊地抓住了,怎么辦才能救人呢?李春華將腳伸向了那個被淹的人,把他踢向岸邊,而自己卻向水塘底下沉去。這就是李春華舍己救人的大致過程。雖然我描述得不是那么生動,形象,感人,但是我相信,李春華英雄的事跡已經烙在我們每一個師大人的心中。

人固有一死,或輕于鴻毛,或重于泰山。人的一生可能不會有很大的差別,但死卻有很大的差異。劉胡蘭為了革命機密不泄露出去寧死不屈。她的死,是具有很重要的價值的;她的死,得到了人民的肯定和贊賞,同時也留下了一種劉胡蘭精神,這是她的死所帶不走的。詩人臧克家說:“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但他還活著。”所以,雖然李春華已經靜靜地走了,但他的精神卻永遠活在我們的心中。

李春華之所以能成為英雄,這并不是偶然,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全國公務員共同的天地!而是一種必然。李春華出生于貧苦的農民家庭,從小立志要發憤圖強,將來有所出息。通過他不懈的努力,考上了湖南師范大學。這是他家三代唯一的大學生,是多么地不容易啊。即使上了大學,他一刻也沒有松懈下來,而是更加地努力,包括努力學習和做家教等兼職來減輕家里的負擔。在班上他擔任過班長等各種職務,被評為優秀學生干部;他的工作得到了大家的肯定。他雖然家庭貧困,但他從來不提,而是把許多助學金,補助等機會讓給其他同學。在思想認識上,他總是以一名黨員的標準來要求自己,是一名夠格的黨員。這樣一位有優秀人格的人,怎么會在別人有難時撒手不管呢?他就是我們這個時代所需要的榜樣和精神!

思考了這么多,我的靈魂不時地為之震顫。太感人了,太震憾人心了。也許是因為我所生活的這個圈子里面真正的好人好事太少了,所以才會如此地沉重。如果我們這個世界到處都充滿著愛和奉獻,我想,像這樣的事跡也將不足為奇。當我還在為生活的不濟而悶悶不樂,當我還在為家庭的貧困尋找逃脫的借口,當我還在為一點點小挫折而沮喪,當我……,李春華早已撐起了一片藍天,所有的困難都被他踩倒。當我真正了解李春華的時候,我覺得自己好渺小,好慚愧。所以向他學習他的勤勞勇敢,樂于助人的品質,學習他做人做事的原則對我來說已不再是口頭的言語而已,而是一種內心深處的能量。

現代這個社會,物質財富已經大大地增加了,而精神財富卻顯得奇缺。在這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時代,物質是衡量一切的總標準,因而人民也被物質化,變得冷漠寡情,見利忘義,甚至賤踏了做人的底線。因此,要想得到像李春華這樣的精神財富都是如此的難能可貴。物質縱然重要,但缺少高尚精神的物質享受將會是怎樣的一種空虛和惶恐。

李春華臨走時的水面是多么地平靜,他沒有留下一句話就走了,如此匆忙。但是人民的腦海將激起思緒的浪花,激發著一代一代的人。李春華精神將永垂不朽!

假如生命可以重來,我想李春華還將會是今天的李春華。那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