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中紀委七次全會精神心得體會

時間:2022-06-01 04:35:00

導語:學習中紀委七次全會精神心得體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學習中紀委七次全會精神心得體會

中紀委七次全會

近日認真學書記在中央紀委第七次全會上重要講話,關于加強思想作風、學風、工作作風、領導作風、生活作風五個方面作風建設,樹立八個方面良好風氣的要求完全符合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反腐倡廉工作實際。加強領導干部作風建設對做好新形勢下反腐倡廉工作、推進反腐敗斗爭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指導性。加強領導干部作風建設需要做的工作很多,需要解決的問題也很多。但有一點在黨內、黨員中,尤其是黨員領導干部、特別是高級領導干部應當從我做起,從頭做起,從現在做起,即敢說真話、實話和心里話。如果在黨內黨員領導干部中互相之間就連真話都不敢說,彼此之間當面或在會上和公開場合總是說套話、空話、大話、假話,恐怕其他任何問題都難以解決,也解決不了。因此,領導干部要真心、真能轉變作風,不妨先從一點一滴做起,一時一事行動,就從說真話開始。如果連真話都不敢說,還指望能解決什么問題?

會不會說真話,能不能說真話,敢不敢說真話,決不是小事情、小問題!它不只是一個人的性格問題,興趣問題,品德問題,而且是嚴肅政治問題,根本原則問題,甚至有關黨生死存亡、興旺發達大問題。翻翻有關蘇聯解體、東歐劇變的分析文章或專著,看看《居安思危――蘇共亡黨的歷史教訓》電教專題片等,就會深刻認識到在黨內,在領導干部中不說真話的嚴重危害性和極其危險性。例如1964年10月14日,在蘇共中央主席團會議上,即將被趕下臺的赫魯曉夫發表了他的“最后的政治演說”他流著淚說:“在座的各位,從來沒有公開地、誠實地指出我的任何缺點和錯誤,總是隨聲附和,對我的所有的建議都表示支持,你們也缺乏原則性和勇氣。”赫魯曉夫的話從一個側面,真實地反映出當時蘇共黨內作風存在嚴重問題。赫魯曉夫時代,理論脫離實際、干部脫離群眾的官僚主義習氣在黨內日益蔓延起來,夸夸其談、不務實事、互相吹捧、阿諛奉承的庸俗之風抬頭。赫魯曉夫集黨政大權于一身,高高在上,獨斷專行,隨心所欲,只準頌揚,不準批評,聽不進來自黨內外群眾的聲音,更感受不到黨內外對他的不滿和批評。

說真話,說心里話,說老實話,辦老實事、做老實人,是我們黨一貫倡導的優良傳統和作風。同志曾指出:“老實人,敢講真話的人,歸根到底,于人民事業有利,于自己也不吃虧。愛講假話的人,一害人民,二害自己,總是吃虧。”鄧小平同志明確提出:“要敢講真話,反對說假話,不務虛名,多做實事。”同志反復強調,“共產黨員在政治上要光明磊落,講真話,辦實事,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反對當面一套、背面一套。”黨的十六大以后,以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大興求真務實之風,反對弄虛作假、虛報浮夸。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決定》明確指出,“鼓勵和保護黨員講真話、講心里話”。2006年11月13日中央電視臺報道,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向參加全國文聯、作協代表大會的代表作經濟形勢報告對文藝工作提出幾點要求,其中第一條就是要提倡講真話,反映真實的社會情況,鼓勵人們去追求真理,追求和弘揚真善美。但不可否認,在少數地方和部門,不愿或不敢講真話的現象依然存在,有的還比較嚴重。如果任其發展下去,勢必損害黨員干部形象,領導干部威信,削弱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影響黨群關系、干群關系,影響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如果黨風、學風出了問題,文風就會顯示出某種病態,同時思想作風和社會風氣也會出現不良傾向。

為什么說真話難,說實話難,說心里話難?2005年12月3日,中紀委中組部巡視組組長任克禮在《人民日報》上撰文指出地方上的“一些干部對巡視組不講真話的現象比較普遍”后,在社會上引起了很大反響。現實生活中時常聽到“實話實說難”、“求真務實難”、“實事求是難”的感嘆。近一個時期以來,我們大力倡導求真務實的作風應該說有了一定的成效,但對成績也的確不能高估。巡視組的“遭遇”就能充分說明這一點。2006年11月9日《南方周末》刊登中央組織部前部長張全景的記者專訪。在談到組織部門對干部考察工作時感嘆說,現在考察一個副省長,一般找廳局干部談,而當地關系也復雜,敢說真話的人少了,考察工作進行起來很困難。他坦言,組織部門考察干部,即使自己親自去,也很了解到真實情況,想去下面“蹲點”根本無法實現。一下基層,省、市都來接待人。實踐證明,對干部的考察方式需要改革。據《中國青年報》2006年11月20日報道,新任國家統計局局長謝伏瞻說:“盡管我是統計戰線的新兵,但我知道,幾年前朱镕基總理視察國家統計局時曾留下四個字‘不出假數’。這四個字讓他覺得身上的擔子不輕,做好統計工作不易。”“能否做到‘不出假數’是對國家是否忠誠最簡單的判別。統計人員要對國愛忠誠,對人民負責,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在數字面前產能喪失原則。”

講真話,說實話,說心里話是當官做人最基本素質。據報道,中科院院士、英國諾丁漢大學校長楊福家曾在母校格致中學對同學們說,“不講真話,社會很難前進,不能堅持講真話,人也很難真正成才。”特別在知識經濟時代,“講真話”的重要性顯得尤為重要。“沒有尊重知識的道德氛圍,就不可能出現比爾?蓋茨。可以想象,如果他發明的軟件一出來就被盜版,他怎么可能成為世界首富?”“美國一所大學發生的一件事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一位教授上課時引用別人的一段話作為結束語,剛說完,下課鈴聲響了,他來不及說明出處,結果被聽課的學生‘投訴’,不久教授解職而去。”楊福家說:這種“較真”放在國內學術界幾乎“不可理喻”,然而,這可能正是中國科學與世界一流相比所差的最重要的“一口氣”。(《解放日報》2004年2月10日)最近清華大學教授孫立平撰文說,當前在我們的社會上中出現了一種很值得注意的現象,即人們懼怕因為講真話而招惹是非。(《北京日報》2006年11月13日)據有關方面的數據,目前我國種類訴訟案件中證人出庭率平均不超過10%。由于證人不肯出庭作證,案情就難以確定,當事人欲哭無淚,法官也愛莫能助。有關專家指出,這已經成為我國司法界的一大難題。大家為什么不愿意出庭作證?據中央電視臺《東方時空》的調查,要求回答“如果你不會出庭作證主要原因是什么?的問題時,79%的人選擇“擔心受到打擊報復”,30%的人選擇“不想卷入官司”,19%的人選擇“不愿得罪人”。

不講真話,不說實話,不說心里話,竟說假話、大話、空話和官話是當前黨風、學風、文風和作風的一大癥結。聞名海內外的“中國當代經濟學家之父”陳翰笙活了108歲。有一位學者寫了一篇懷念文章,講了陳翰笙生前的一段往事,讓人感慨不已。北大100周年校慶時,人們請陳翰老為校慶講幾句話,陳翰笙老先生半天沒有言語,身邊的工作人員對他說,你就說,祝北大越辦越好。誰知,陳老卻大聲說道:“祝北大辦得像過去那樣好!”陳老為人處世,襟懷坦白,作風樸實,正直不阿,一身正氣,對于不正之風,當面批評,毫不留情。學界上下無不公認他為我們留下了一座豐碑。(中國青年報2004年4月4日)想一想,從老祖宗時起“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的千年古訓口口相傳,心心相印。然而,時下的風氣,如今的時尚,過多的強調是“表揚和自我表揚”。中國共產黨人克敵制勝的三大法寶之一“批評與自我批評”幾乎喪盡。

特別每年各級領導班子及領導干部召開民主生活會,年復一年,循規蹈矩,不論在內容上,還是形式上都存在許多不符合民主生活會涵意的問題。一是在民主生活會上談具體工作多,真正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少;二是歌功頌德、表揚和相互表揚多,同志之間互相交心通氣少,三是講套話、空話、假話多,講真話實話心里話少;四是只說學習不夠,性格不好多,堅持原則、觸及實質問題少。這種“四多”、“四少”現象,使民主生活會流于形式,根本達不到實際效果。民主生活會是黨內開展監督的重要方式。開好民主生活會,特別是領導班子民主生活會既是黨內開展監督的需要,也是黨內同志溝通感情,增進團結,統一思想,凝成合力需要。

不講真話就不能得到真實的情況,就會失信于民,而沒有真實的情況就可能導致決策的失誤,就會對黨和政府的形象造成更多更大的損害。這是人人都知的道理。可為什么卻始終難以解決這類問題,以至于我們不得不反復強調要說實話、辦實事、求實效呢?不論是實事求是還是求真務實,在我們的實際生活中,最難的并不是表現在“認識把握、分析研究、探索規律、探求真理”方面,而是表現在簡單易行的應該直接反映真實現象的“講真話、說實話”上。而如果處于連真話、實話都不能說的境地,那辦實事、求實效、實事求是、求真務實等等各種要求都不可能得到貫徹落實。說真話我認為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對現有事實的直接的客觀反映。即平常所要求的講實情。有一說一,有二說二,是什么就說什么;二是自身觀察分析現實社會的認識和體會的真實反映.即平常我們所講的實話實說;三是通過對現實的系統思考研究,得到了并全面反映出與原有的認識和結論不同甚至是相反的觀點。

說真話、實話、心里話,陳云同志特有的風格和氣度,為我們樹立了光輝榜樣,是我們學習的楷模。陳云同志從革命戰爭年代到社會主義建設階段和改革開放新時期一直強調、反復告誡、再三叮囑:要聽不同聲音,聽反面意見,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不要怕揭短,怕挨罵,怕批評。早在1938年9月,當時擔任中共中央組織部部長的陳云同志在延安抗大一次講演中說:“對于干部不要‘抬橋子’,只說他的好處。如果對于下面干部只說他好,掩飾他的缺點,以致養成他自高自大,工作不求實際,這樣只會害干部,而不是幫助干部。”“干部中間也有些人喜歡別人說他的好話,說他好就感到舒服,不然他就生氣,很不樂意。其實光說好話的人都是拍馬屁的,拍馬屁決不是件好事;不客氣批評別人的人,才是好人,才夠得上是革命同志。”陳云同志說:“我們既要聽正面意見,又要聽反面意見。”即使“天天挨罵,可以改進工作,對革命事業大有好處。”“挨罵有不好的一面,但也有好的一面。一有錯就有人罵,容易改正。如果人家天天喊萬歲,一出錯就是大錯。”“我們有了缺點錯誤,天天批評倒還好些。平時不批評,總有一天會來個大批評。”“有了錯誤,加以改正,就可以不斷進步。”“發揚民主,經常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都是我們黨的老傳統,只是這幾年把這個傳統丟了,現在要把它恢復起來。”“如果共產黨不能進行批評與自我批評,大家見面都是哈哈哈,我看人們就不會參加革命了,也不會愿意當這樣的共產黨員了。”“要鼓勵大家發表不同的意見。在我們黨內,在政府機關內,有不同的意見是好事,可以使我們看問題比較全面,避免片面性,少犯錯誤。”“聽聽不同意見,這對暴露缺點、改進工作,很有好處。見面打‘官腔’,不互相交心,這種情況繼續下去,革命是會失敗的。我們干革命的人,應該講真話,有問題就提出,有意見就發表,認真地進行討論。”“黨的任何一級組織,允許不同意見存在,我看這不是壞事。有不同意見,大家可以謹慎一些,把事情辦得更合理一些。允許有不同意見的辯論,這樣可以少犯錯誤”。“能夠聽到不同的聲音,決不是壞事。”“總而言之,如果下級敢說話,有話就講,這就是好的現象,就證明了你們領導得好,因為他們覺得說錯了話也不緊。”“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干部的積極性,使干部很安心地工作。假使你說一他就一,你說二他就二,那他就等于電話機,不能發揮他的才能。”

人以誠信為本,事以落實為要。話不一定說得多么動聽,事不一定定得多么宏大,關鍵是講真話、做實事,言必信、行必果,說到做到,言行相符,言出厲行。特別在樹立良好的黨風、政風和民風中最可貴的莫過于實事求是,言行一致。這與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構建和諧社會息息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