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次黨代會心得
時間:2022-07-12 09:24:00
導語:第十二次黨代會心得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國共產黨**縣第十二次代表大會,。會議審議并通過了《堅持科學發展構建和諧**為加快實現富民強縣目標而努力奮斗》的大會主題報告。我認為這個報告是一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報告,是一相與時俱進、開拓進取的報告,是一個鼓舞人心、催人奮進的報告,也是一個指導今后五年我縣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的一個綱領性文件。構建和諧**既是對我們工作的一個總的要求,也為我們每一個干部提供了施展才華的空間。構建和諧**不是一個空洞的政治口號,需要我們每一個人置身其中,扎實工作。當前,我們正處在快速發展,跨越發展的關鍵時期,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日新月異,同時各種社會矛盾和問題也不斷涌現,這些都對我們構建和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幾天來,通過對兩會精神的學習,我進一步拓寬了視野,更新了觀念,提升了理論水平,也對構建和諧鄉鎮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和理解。特別是大會提出的“扎實推進新農村建設”,感觸頗深。下面結合我主管的工作,談一談我對“扎實推進新農村建設”的認識和理解,以及在具體工作中究竟如何抓,如何做:
一、提出扎實推進新農村建設的背景及原因
**是個農業縣,62萬人口,就有近60萬農民。農業是個弱勢產業,農民是個弱勢群體,農村是個容易被人們忽視的地方。現在城鄉差距越來越大,農村生產生活條件還很落后,農業基礎還處在滯后薄弱環節。
改革開放以來,我縣農業和農村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農村經濟社會取得長足的發展。但是,由于制約農業農村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尚未得到解決,促進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長的長效機制尚未建立,農村社會事業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的局面尚未改變,農業仍然是我縣最薄弱的環節,仍然處在爬坡過坎階段,“三農”問題依然是一個比較沉重的話題。
1.**的農業基礎還不穩定,不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農民種糧的積極性還沒有徹底地調動起來。耕地和水資源不足的矛盾對農業發展的制約越來越明顯。農業是基礎,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因此,必須增加對農業的投資,改善生產條件,提高科技水平,提高土地的產出率。
2.必須認真對待還在繼續擴大的城鄉差距。我縣農村人口占絕大多數,這樣的縣情也決定了要真正消除城鄉差距將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但是在當前工業化、城鎮化加速的背景下,城鄉差距在進一步拉大。而且特別重要的是這個差距和改革開放之初相比不是縮小了,而是進一步擴大了。同時,農村的基礎設施和教育、衛生、文化等社會事業與城市的差距更大,在道路交通、郵電通訊、醫療衛生、教育科技、生活質量等等方面,與城市相差很遠。
3.國家已經初步具備“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條件。建國之初,我國的工業化、城市化水平都非常低,要建設一個現代化國家,把一個農業大國逐步改造成一個工業強國,當然要加快工業化和城鎮化,所以農村一直是在為工業化和城鎮化作貢獻。中國現在有一個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有一些比較漂亮、比較現代化的城市,它和中國廣大農民所作的貢獻是密不可分的。國家已經有了較為雄厚的財力來解決農村問題了,也應該加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力度,加大對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加大全社會對“三農”的扶持力度。
4.是擴大內需的需要。中國經濟要增長,當然要努力地引進外資,積極地擴大國外市場。但是中國是一個有著13億人口的大國,因此擴大內需是中國最基本的方針。投資、消費和外貿出口,是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但由于占人口大多數的農民收入水平低,購買力不足,因此,客觀上影響了擴大內需方針的落實。農村是個廣闊的市場,如果9億農民手里有了錢,老百姓就會建樓房、買家電、供子女上學、加大農業生產投入,對各種市場產生巨大的拉動作用。
5.構建和諧社會,必需要讓全體人民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幾十年來,城鄉有一道明顯的鴻溝,城市居民的失業保險、養老保險、醫療保險、最低生活保險、教育等,農民根本無緣享受,城里人和鄉下人的差別十分明顯。要下大力氣破除城鄉二元分割的體制和政策限制,賦予農民平等的公民待遇,完整的財產權利和公平的發展機會,加快建立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城鄉居民地位平等的經濟社會體制。
二、扎實推進新農村建設重大意義
我國的發展建設目標有四個,即:建設現代化強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造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這四個目標中建設現代化強國是管總的,但都與農村有關。沒有農民的小康,就沒有全國人民的小康;沒有農村的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的現代化;沒有農村的和諧,就沒有全國的和諧;沒有農村的穩定,就沒有全國的穩定。農業豐則基礎強,農民富則國家盛,農村穩則國家安。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們建設的一件大事,也是我縣的一件大事,更是我縣當
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一項重大歷史任務。
扎實推進新農村建設的提出,是縣委、縣政府順應時展潮流、統攬全局、著眼長遠、與時俱進所作出的重大決策。這充分表明了縣委、縣政府統籌城鄉發展,解決“三農”問題的決心和信心,深刻反映了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的時代要求和時代特色,集中代表了60萬農民群眾的強烈愿望和根本利益,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1.有利于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建立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加快農村建設進程。
2.有利于鞏固和加強農業的基礎地位,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
3.有利于拓展農村消費市場,啟動和擴大國內需求,實現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4.有利于逐步縮小城鄉發展差距,推進農村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設,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三、建設新農村的主要任務
新農村建設是一個完整的、系統的內容,不是只強調農村的某一方面的建設,更不是簡單地理解為村莊建設。五中全會對新農村建設用了五句話的要求,即: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這五句話、20個字講到了整個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講到了農民收入的增加、生活質量的提高,也講到了農村的管理,民主政治的推進等問題。把它還說具體一點,就是農村生產力得到發展,農民生產生活水平得到提高,農村基礎設施得到改善,農村社會事業得到發展,基層的民主政治建設要向前推進。我認為扎實推進新農村建設主要任務有五:
一是要大力發展生產力,努力增加農民收入。主要的是4個方面:①調整結構,發展特色高效農業;②培育龍頭企業,推進產業化經營;③大力發展非農產業;④大力提高和普及農業科學技術。
二是要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基礎設施主要是道路、農田、水利等,改善人居環境即“五改五通”:改路、改水、改廁、改廚、改圈,通路、通電、通水、通沼氣、通信息。
三是要大力推進農村社會公益事業的發展。①普及和鞏固農村九年義務教育;②積極發展農村衛生事業;③繁榮農村文化事業;④逐步建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⑤加大扶貧工作力度。
四是要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要完善村規民約,開展“文明新風進萬家”、評選“五好家庭”等活動,破除封建迷信,樹立文明新風,要加強農村的民主與法制建設,進行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努力培養四有新型農民。
五是要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要切實加強村民自治建設,健全和完善村務公開和民主管理制度,健全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村民自治機制,讓農民群眾真正享有知情權、參與權、管理權和監督權。
四、扎實推進新農村建設要充分發揮農民主體作用
新農村建設,我認為:主體應該是農民,農民主體作用發揮得怎么樣,將直接影響新農村建設成效。因此,作為新農村建設主導力量的鄉鎮人民政府,必須突出引導和扶持,充分發揮和實現農民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主體作用。
1、要通過宣傳切實提高農民對新農村建設的認識。在這方面要突出三個注重:一是注重宣傳政策。要采取多種形式加大宣傳力度,特別要充分發揮村黨支部、村委會的組織領導作用,對農民進行深入細致的思想發動,通過宣傳新農村建設意義、任務、目標、內容和有關政策,轉變農民的思想觀念,提高農民的認識水平,將縣委、縣政府建設新農村的決策轉化為農民建設新農村的自覺行動。二是注重典型引帶。大力宣傳新農村建設中涌現出來的典型,用身邊事教育身邊人,讓農民看到新農村建設的美景,把農民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三是注重樹立新風。大力弘揚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優良傳統,樹立農村良好民風,營造農民自主建設新農村的濃厚氛圍。
2、要通過辦實事激發農民建設新農村的熱情。要立足本地實際,找準新農村建設的突破口,盡快解決與農民利益最現實、最需要、最直接的問題,讓農民真正得到實惠,自覺投身于新農村建設。我們必須采取點面結合的方式推進新農村建設上,在“面”上,我們提出以解決農民“增收難、行路難、飲水難、養老難、上學難、就醫難”為突破口,全面推進新農村建設。在“點”上,我們建設幾個有代表性的新農村示范灣,使其在產業發展、社會事業進步等各個方面發揮好示范作用。
3、要通過增加農民收入增強農民發揮主體作用的動力。建設新農村,生產發展是前提,生活寬裕是根本。必須把增加農民收入作為核心工作來抓,積極研究生產發展問題,拓寬農民增收渠道。要加快調整農村經濟結構,積極發展質量效益型農業,推進綠色食品、無公害食品和特色種養業發展,以特取勝,以優取勝。要把勞務輸出作為農民增收的主渠道,拓寬輸出渠道,提高培訓水平,增加勞務收入。大力發展非農產業,大力發展農村經濟合作組織,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同時,積極支持鎮村干部、農村經營管理能人、產業大戶和具備一技之長的農民自主創業,開發農副產品資源,促進農村貨暢其流。要加快小城鎮建設,改造完善市場體系,為農民自主創業搭建平臺。
4、要通過完善機制保護農民發揮主體作用的積極性。重點要建立和完善三個機制:一是民主管理機制。進一步完善村民代表大會、黨員民主生活會、民主議事日等制度,加大村務公開、民主理財的力度,保證農民在新農村建設中的知情權、商議權、參與權和決策權,尊重和實現農民的合理意愿。二是農民培訓教育機制。加大"陽光工程"工作力度,辦好農民培訓班,積極培育技能型、文明型農民,全面提高勞動者素質,加速農民向非農產業轉移。三是農民生活保障機制。健全村級衛生服務網絡,完善農村公共衛生保障機制;采取土地保障和社會保障相結合的辦法,構建新型農村基本養老保障制度;不斷提高完善農村低保制度,適度提高救助標準,健全救助體系。
精品范文
1第十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