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社會三大理論體會

時間:2022-10-15 09:07:00

導語:和諧社會三大理論體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和諧社會三大理論體會

列寧曾經說過:“邁出最勇敢的前進步伐的是早就成為理論研究對象的那個領域,是主要從理論上、甚至幾乎完全從理論上耕耘過的那個領域?!笨梢哉f,以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創造性地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個重大戰略舉措之前和同時,充分地研究了這個領域的諸多理論問題。為了從理論上加深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解,本文從理論支撐角度,談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三大理論基石。

一、社會形態論

馬克思主義創始人所創立的歷史唯物主義關于社會形態的理論,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第一塊理論基石。這個理論把人類的五種社會形態區分為對抗性的和非對抗性的兩類,明確指出在對抗性社會形態不可能實現社會和諧,而只有在非對抗性社會形態里才具有這種可能。脫離社會形態,把社會和諧視為任何社會都可以實現的普世價值,是不符合歷史唯物主義的。

實現社會和諧,建設美好社會,是人類夢寐以求的一個社會理想,古今中外不少思想家對其都有精辟的論述。具有幾千年悠久歷史的中國傳統文化,通過百家爭鳴,逐漸形成了儒家和道家兩大學派。這兩大學派都曾提出和論證過和諧思想,但側重點不同。面對封建社會的種種矛盾,儒家學說重社會,輕自然,其倫理型哲學更多地致力于人生道德的探討,提出并論證仁、義、禮、智、信等道德規范,強調“和為貴”(孔子)、“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提倡寬和處世,協調好人際關系,以求人與社會的和諧。道家與儒家相反,重自然,輕社會,所建立的自然型哲學著力探索宇宙和自然界的規律,曾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天人合一”(張載)等思想,把人看成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強調人與自然界的統一,以求人類的生存與發展,而對人生紛爭和人與社會的關系則采取消極逃避的態度??偲饋碚f,儒家學說以“人”為中心,追求人與社會的和諧;道家學說以“自然”為中心,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儒道兩家各把握了一端,相互對立和補充,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發展的一條基本線索。但是,這些美好主張,在我國幾千年的封建社會里無法實現。因為那是一個階級矛盾和等級矛盾十分尖銳的社會。我國歷史上出現的西漢時期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貞觀之治”、“開元之治”,以及清代的“康乾盛世”,無非是說在開明君主的治理下,社會上出現了生產發展、社會安定、人民安居樂業的局面。但時間都不很長,只是封建歷史長河中的一瞬間,一個短暫的穩定和繁榮時期,而不能說是和諧社會。

19世紀上半葉的空想社會主義者在這方面前進了一大步。他們不僅有豐富的和諧思想,而且明確提出了建立和諧社會的主張,但不是在資本主義社會,而是在代替它的未來社會。傅立葉將代替資本主義“文明制度”的未來社會稱為“和諧制度”。魏特林將代替資本主義的新的社會制度叫做“和諧、自由和共有共享的制度”。歐文的思想更加先進,他不僅主張用公有制代替私有制,實行勞動公社制度,而且為了實踐這種共產主義理想,變賣了全部家當,帶著信徒來到美國,在印第安那州購買了八萬畝土地,建立共產主義勞動公社,進行共產主義試驗,并將其命名為“新和諧村”。但他失敗了,因為在資本主義的大海中,建立一個社會主義孤島是不可能的。任何一個社會形態,都會出現若干個相對穩定時期。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統治階級,認真總結了過去的經驗教訓,一方面通過新科技革命,推動生產力的快速發展,另一方面通過實行社會福利政策,緩解了勞資之間的矛盾,從而使西方社會暫時出現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局面。但這個相對穩定局面不等于和諧社會,不能將二者劃等號。資本主義受各種矛盾的困擾,不可能出現和處于和諧狀態。從社會形態來看,既沒有封建主義的和諧社會,也沒有資本主義的和諧社會。

馬克思主義創始人依據社會形態理論,認為只有在取代資本主義對抗性社會形態的未來共產主義社會,才能真正實現社會和諧。經過生產力的高度發展,在打碎資產階級國家機器、消滅私有制、消滅階級和階級差別、消除“三大差別”的基礎上,社會財富極大豐富,人們的精神境界極大提高,每個人都將得到自由而全面的發展,那時會出現和諧社會。他們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其中,“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是說明在對抗性社會形態里不會出現社會和諧?!懊總€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是說這種高度的社會和諧,只有在共產主義高級階段才能實現。以為總書記的黨中央,認為經過長期努力,現在我國已經基本具備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條件,因此要立即著手推進這一偉大事業。這是對馬克思主義的創造性運用和發展,而不是什么“標新立異”和“超越階段”。需要指出的是,和諧社會只是一種社會狀態,而不是一種社會形態;我們現在所要構建的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而不是共產主義和諧社會,二者在和諧度上有很大差別。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社會主義優越性的重要體現。

二、社會主義矛盾論

在科學社會主義思想史里,強調社會主義社會各方面都存在著矛盾,并對這種矛盾做出透徹分析的第一人是。他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這篇劃時代的著作中,在馬克思主義思想史上第一次提出了關于社會主義矛盾的理論,這個理論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第二塊理論基石。

把他在《矛盾論》中的觀點,全面運用于社會主義社會。他批評了在蘇聯學術界長期居統治地位的社會主義社會“無沖突論”的形而上學觀點,強調社會主義社會各方面都存在著矛盾,矛盾才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動力。他說:“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對立統一規律是宇宙的根本規律。這個規律,不論在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們的思想中,都是普遍存在的。矛盾著的對立面又統一,又斗爭,由此推動事物的運動和變化?!庇眠@個觀點來看,今天我們所構建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不是沒有矛盾而是各方面都存在著矛盾的社會。問題是,我們要重視矛盾而不能輕視和回避矛盾,要用正確的方法去化解矛盾而不是激化矛盾,要在化解矛盾中求得社會和諧。

科學地分析了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認為仍然是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的矛盾,但它們之間已不具有對抗性,而是又相適應又相矛盾。這種矛盾完全可以在社會主義制度范圍內求得解決。黨的八大還分析了我國現階段的主要矛盾,認為已不是階級斗爭,而是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F階段,我國雖然還存在一定范圍的階級斗爭,但已退居次要地位。我國工人、農民、知識分子以及改革開放以后所出現的新的社會階層,都是社會主義建設者,它們之間雖然還存在著這種那種矛盾尤其是利益矛盾,但沒有根本的利害沖突,這就為實現社會和諧、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了前提條件。

還首次論述了社會主義社會存在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認為在革命時期大規模的階級斗爭基本結束以后,大量的是屬于人民內部矛盾,要把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作為國家政治生活的主題??梢哉f,這是一個有遠見卓識、充滿智慧的政治主張,其基本精神就是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建設社會主義。他還創造性地提出了用民主的方法解決人民內部矛盾,如用“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解決科學文化領域的矛盾;用“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方針,解決共產黨與派之間的矛盾;用“統籌兼顧、適當安排”的方針,解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矛盾、城鄉之間的矛盾以及個人、集體、國家三者之間的矛盾,等等。他指出,這樣做的目標,“是想造成一個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紀律又有自由,又有統一意志、又有個人心情舒暢、生動活潑,那樣一種政治局面?!边@種政治局面,當然是一種和諧的社會狀態。我們今天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是要學習和運用的上述觀點,在人民內部,在改革開放以后所出現的日益增長的各種矛盾尤其是利益矛盾面前,堅持更加積極主動地正視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諧因素,最大限度地減少不和諧因素,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上處理和解決好一系列社會矛盾,不斷地促進社會和諧。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是運用正確的方法不斷地化解各種社會矛盾的持續過程。

所創立的關于社會主義社會矛盾的理論,由于受到“左”的指導思想的干擾,當時在實踐中未能貫徹落實,但是它卻為后來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武器。重溫的社會主義矛盾學說,無疑會有助于我們從各個方面加深對當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解。

三、社會主義本質論

鄧小平所創立的社會主義本質論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第三塊理論基石。從提出社會主義矛盾論到提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論,整整經歷了近半個世紀,正是社會主義本質論在社會主義矛盾論和社會主義和諧論中間架起了一座橋梁。

鄧小平深刻指出:“問題是什么是社會主義,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我們的經驗教訓有許多條,最重要的一條,就是要搞清楚這個問題?!边@不僅是對我國社會主義的歷史經驗,也是對世界社會主義的歷史經驗的科學總結。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們黨在實踐中的理論創新都是緊緊圍繞這個社會主義首要的基本理論問題進行和展開的。要搞清什么是社會主義,首先要回答什么是社會主義特征。所謂社會主義特征,就是社會主義社會區別于其他社會形態的主要標志的理論概括。鄧小平提出“社會主義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這個科學論斷的提出,不僅把人們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提高到一個嶄新的境界,而且也意味著遲早要提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試想,一個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為基礎和起點,通過既能保持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又能實現社會公平的發展道路,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理想目標,成果為全體人民共享的社會,不正是一種和諧狀態嗎!至此,和諧社會的構想已是呼之欲出。

黨的十六大以后,以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繼提出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就要腳踏實地地推進人的全面發展以后,進一步提出了“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這是對社會主義本質理論的重大發展。“本”就是事物的本源和根基。以人為本,就是把人的全面發展、人民的利益作為根本。當前,我國已經基本具備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條件。但是,要把可能變成現實,必須有正確的理論和指導方針的指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以人為本就是這樣的理論和指導方針。我認為,只有堅持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才能順利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因為“以人為本”的“人”是“人民”,只有兼顧各方面的利益,而不是關注一方、排斥另一方,才能被各方面所接受和認同,才可能實現社會和諧。當前,我們要“更加注重社會公平”,把著力點放在關心和幫助弱勢群體和困難群眾身上,維護他們的權益,切實解決他們的困難,親民愛民,才更能顯示“以人為本”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的價值。十六屆六中全會的《決定》,充分體現了這一點。

總括起來說,馬克思主義的社會形態論、社會主義矛盾論、社會主義本質論這“三論”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支撐,為建造這座宏偉大廈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