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體會
時間:2022-10-21 12:58:00
導語: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體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總書記指出,要緊密聯系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以更加廣闊的視野、更加開放的姿態、更加執著的努力,加快推進創建世界一流大學步伐。高校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關鍵是要以改革創新精神,進一步加快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北師大抓住開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試點工作這一重要機遇,突出“強化辦學特色,推進教育創新”這一主題,全面審視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學校面臨的新機遇、新挑戰,把學校的改革發展放在經濟全球化、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特別是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人力資源強國的全局中加以思考,放在未來高等教育事業改革發展的新使命中加以謀劃,推動學校發展再上新水平,為加快建設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學提供堅實保障。
深刻認識開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的重大意義,切實增強推進學校科學發展的緊迫感和責任感
開展學習實踐活動,是在新的歷史階段推進高等教育又好又快發展的客觀要求。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等教育實現了跨越式大發展,為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支撐,使我國邁出了由人口大國轉向人力資源強國的關鍵性一步。1978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僅為1.4%,2007年達到23%,進入國際公認的大眾化階段。1978年普通高校招生數為40萬人,2007年達到567萬人,增長了14倍多。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口超過7000萬人,我國已成為高等教育大國。我國高等教育在取得成就和經驗的同時,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普遍問題,核心是人才培養能力、科技創新能力跟不上經濟快速發展的需要。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要建設人力資源強國和建設創新型國家,并把優先發展教育作為加快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的首要任務。只有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教育優先發展,進一步落實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統籌協調,促進規模、結構、質量、效益協調發展;以人為本,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培養大批優秀拔尖人才和一批大師級人才,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才能推動高等教育科學發展。
開展學習實踐活動,是北師大加快建設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學的難得機遇。當前,北師大的改革發展處于關鍵時刻,其中既有高校普遍性的問題,也有學校自身發展中的困難和矛盾。學校緊密結合自身實際,明確學習實踐活動的主題為“強化辦學特色,推動教育創新”。特色是立校之本,辦大學要辦出特色,辦出特色才能有高水平,有高水平才能培養創新型人才。去年教師節前夕,總理來北師大與師生座談時,充分肯定了學校的辦學傳統和特色,強調師范院校肩負培養和提高國民素質的重大責任,師范教育可以興邦。北師大要躋身世界一流大學,就必須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把握住“提高質量、突出特色”這條主線,在學科綜合和高水平學術平臺上,進一步強化教師教育的優勢與特色;就必須在保持教師教育、教育科學和文理基礎學科的高水平的基礎上,形成比較優勢和核心競爭力。
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爭創“三個一流”,加快建設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學
按照中央“統一認識、提高能力、解決問題、創新機制”的目標要求,高校開展學習實踐活動,要堅持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圍繞中心任務,努力做到“一心一意謀發展、聚精會神育英才、安安靜靜搞學問、扎扎實實做服務”,爭創“三個一流”,即一流的教學水平、一流的科研成果、一流的社會服務。一心一意謀發展,凝心聚力搞建設。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加快發展,始終是中國解決一切矛盾和問題的關鍵。當前,北師大處于發展的最好時期,也處于發展的關鍵時刻,要解決學校存在的困難與問題,就必須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創造良好的發展氛圍,形成人人為學校發展獻計、個個為學校建設出力的大好局面;就必須大力破解影響學校發展的各種難題,努力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切實使學校各項事業轉入科學發展的軌道。
要更新辦學理念,進一步明確發展思路、發展定位,完善并落實《“十一五”發展規劃綱要》,堅定不移地走教育創新之路,堅定不移地走內涵發展之路,堅定不移地走特色興校之路,堅定不移地走人才強校之路,使教學科研整體水平和學科綜合實力全面提高,知識創新、服務社會和參與國際競爭等方面的能力明顯增強。
要堅持特色發展道路,進一步發揮教師教育和教育學科優勢,按照“資源整合、體制創新、深化改革、做大做強”的指導思想,積極籌建教育學部,把培養創新型高素質教師和未來教育家當作首要任務,在探索多元化教師培養體系和免費師范生教育方面發揮引領和示范作用,真正在教師教育和教育科學方面做到中國領軍、世界知名,把學校建設成為中國教師教育的領軍學校、中國教育創新的重要策源地、高素質教師的培養基地、未來教育家的搖籃、教育決策的思想庫和教育國際交流和教育文化產業的重要基地。
聚精會神育英才,爭創一流教學水平。大學的根本任務過去是、現在是、未來依然是培養人才。德國哲學家費希特于1810年被推選為柏林大學首任校長,他曾這樣定義大學教育:“大學的根本任務是培養人,即以人為本”。200年后的今天,哈佛大學校長福斯特同樣表示:“應始終堅持高等教育的功能和理想,乃是致力于照亮人性之美,這一原則應該被奉為高等教育的靈魂”。
質量是檢驗高等教育科學發展的根本標準,要實現科學發展,就必須把提高質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培養創新型人才為中心任務,建立和完善質量保障體系。要積極落實好“質量工程”,在改革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方法和手段上下工夫。要建立創新型人才培養體系,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學校最近一項調查顯示,31.6%的教師和54.6%的學生認為,在教學和人才培養方面首先應該幫助學生樹立創新意識,這既反映了北師大人追求一流的強烈呼聲,也說明了他們對高等教育發展大勢的深刻把握。百余年來,北師大孕育了“愛國進步、誠信質樸、求真創新、為人師表”的優良傳統和“學為人師,行為世范”的校訓精神,形成了“治學修身,兼濟天下”的育人理念,為國家培養了大批優秀建設人才。近年來,學校進行跨學科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舉辦“勵耘實驗班”;實行按院系或專業大類寬口徑招生的改革,實施通識教育基礎上的寬口徑專業教育;設立本科生科學研究基金,加強科研訓練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人才培養質量不斷提高。
安安靜靜搞學問,爭創一流科研成果。培養一流創新人才需要寧靜的課堂,做出一流科研成果需要安靜的環境。人類已經進入知識經濟時代,科學技術日新月異,信息技術更是一日千里。要想跟上世界科技發展,就必須保持大學的理性,守護大學的精神家園,努力營造一個安靜的教學科研環境,在教師中弘揚淡泊名利、志存高遠、甘當人梯的精神,鼓勵創新,寬容失敗,力爭產出有重要影響力的標志性成果,在建設創新型國家中發揮更大作用。
要不斷增強創新能力,充分發揮北師大學科門類齊全、人才眾多和教學科研緊密結合的優勢,積極承擔國家重大科技項目攻關和重點實驗室建設,創造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主動服務國家發展戰略、服務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融入國家創新體系建設。通過推進重點實驗室建設工程,學校已經初步建立起國家、省部、學校和院系4級實驗室體系,建成國家級、部市級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等24個,其中包括4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創新成果。
要不斷加強團隊建設。科學研究需要團隊合作,集體攻關。教育部本科教學水平評估專家組在給北師大的反饋意見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希望大力加強團隊建設。隨后學校開展的問卷調查也充分證明了這一點:無論是廣大教師,還是管理干部,普遍反映,在科研工作中,單槍匹馬作戰現象比較嚴重,科研方向比較分散。進一步加大團隊建設,促進跨學科合作研究,已成當務之急。學校大力實施人才強校戰略,把加強高層次教師隊伍建設作為重大基礎性工程和戰略任務,每年撥出專項經費,加大人才培養、引進力度,努力造就一批學術領軍人物和學術帶頭人,建設一批敢于創新、勇創爭一流的教學科研團隊。
扎扎實實做服務,爭創一流社會服務。大學校園不能成為一座象牙之塔。大學之所以成其為大,就是因為大學還有另外一個重要使命:走出書齋,提供一流社會服務。今天的大學,必須面向社會,服務社會,有所作為,有所貢獻。
大學要成為知識經濟的發動機。大學既是生產知識的主要場所,又是傳播知識的主要部門,同時還是向社會輻射知識和技術的強大源頭,其地位和作用無與倫比。隨著知識經濟的發展,大學與社會經濟發展建立越來越緊密的互動關系,成為國家創新體系中最活躍的組成部分,成為知識經濟的發動機。大學要成為社會進步的助推器,國家和社會是大學的重要利益相關者,大學有責任回報社會,幫助社會解決問題,推動社會全面進步,在服務社會中實現大學自身的價值。大學要成為政府決策的思想庫,加強應用研究和對策研究,努力回答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進程中亟待解決、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不斷推出具有重要價值的學術成果,增強主動服務國家戰略的意識,更好地為黨和政府決策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