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發展觀人和本

時間:2022-11-21 03:35:00

導語:科學發展觀人和本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科學發展觀人和本

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理念。我們在學習過程中,應首先搞清楚科學發展觀中“人”的內涵和發展之“本”的含義,并在此基礎上深入把握“以人為本”的科學內涵。

科學發展觀中“人”的內涵

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的核心理念,建立在歷史唯物主義基礎之上。因此,必須依據歷史唯物主義關于“人”的基本觀點,把握以人為本中“人”的內涵。

以人為本中的“人”是一個群體性概念。唯物史觀最基本的原理,就是強調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體、動力和創造者。科學發展觀視域中的“人”,首先是一個群體性概念,泛指最廣大人民。馬克思從一開始就從類存在的角度解讀“人”。他指出,“動物和它的生命活動是直接同一的。動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動區別開來”;“人則使自己的生命活動本身變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識的對象。他的生命活動是有意識的……把人同動物的生命活動直接區別開來。正是由于這一點,人才是類存在物”。唯物史觀認為,人類不僅具有自然屬性,而且具有社會屬性,通過自由自覺的活動,發揮社會發展主體的作用。唯物史觀結合人類社會的發展歷程,具體地揭示了人民群眾是如何通過不斷提高生產力水平、不斷破解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來推動人類社會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所以,把握科學發展觀中的“人”,一定要堅持人的群體性。在當代中國,就是要堅持中國最廣大人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的主體地位和作用。

以人為本中的“人”是一個具體的概念。唯物史觀與唯心史觀的一個根本區別在于,它是從現實的人的具體需要出發,來研究人類的生產活動,揭示推動歷史進步的動力,而不是脫離人的具體利益的抽象的人性論。所以,科學發展觀視域中的“人”又是一個具體的概念,與現實中最廣大人民生存和發展的具體權益、需求緊緊聯系在一起,指人們各個方面現實的具體的利益。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東西,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并且,“已經得到滿足的第一個需要本身、滿足需要的活動和已經獲得的為滿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也就是說,人類的歷史活動總是圍繞滿足自身的需求展開的,特定歷史條件下特定的需求及滿足需求的活動成為人的存在方式。把握科學發展觀中的“人”,一定要把握人的這種存在方式,關注人民群眾各種現實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以及生態權益。

以人為本中的“人”是一個動態概念。

唯物史觀不僅批判了古代社會人對神的依賴和人身依附關系,而且批判了資本主義條件下人對物的依賴和人的異化,并把“每個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作為未來社會的根本特征。所以,科學發展觀視域中的“人”還是一個動態的概念,最終指向全面發展的人。受生產力發展條件的制約,人類社會經歷過漫長的“神統治人”的時期。在封建世俗等級制度下,君主與臣民、領主與附庸之間,又包含著人身依附關系。資產階級倡導“自由”、“平等”,依靠人民推翻了封建統治,但在資本主義條件下,人們又表現出對以資本為代表的物的依賴,人甚至成了資本的奴隸,成為異化的存在。唯物史觀強調,在未來社會,人以一種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說,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本質。這鮮明地昭示了人類社會的發展進步與人自身發展的同一性。把握科學發展觀中的“人”,一定要深刻認識到人民群眾的利益是動態的不斷發展的,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與推動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統一起來。這體現了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以人為本中的“人”是一個代際概念。

唯物史觀在揭示現實中人與人、人與社會關系的同時,還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從而內含著當代人與后代人之間的關系問題。科學發展觀視域中的“人”,也應是一個代際的概念,既體現對當代人利益的關注,也包括對后代人利益的保護。恩格斯說,人類與自然的關系“決不像征服者統治異族人那樣,決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人類對自然界的全部力量,“就在于我們比其他一切生物強,能夠認識和正確運用自然規律”。他還指出:“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唯物史觀強調人類的社會活動必須遵循自然規律,否則,就會受到自然界的報復,其直接后果是危害當代人的生存和發展,間接后果就是危害子孫后代。所以,把握科學發展觀中的“人”,一定要把自然界作為人的無機的身體對待,愛護人類的生存環境,堅持可持續的發展模式,對子孫后代負責任。

科學發展觀中的發展之“本”

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核心理念中的“本”,指的是發展之“本”。在哲學上,與“本”相關的范疇有“本體”、“本原”、“本質”、“根本”等。科學發展觀把“人”作為發展之“本”,正是從哲學的高度把握了發展的本體、本原、本質、根本等,也可以說是發展哲學上的正本清源。

把“人”作為發展之“本”,突破了發展認識上停留于“物”的表象的局限性。德國哲學家康德采用“本體”一詞時,是以此與“現象”相對立。他認為,“現象”是可感知的,“本體”則不可認識。辯證唯物主義否認了現象與本體之間有不可逾越的界限,認為只有尚未認識的東西,沒有不可認識的事物。為此,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強調透過現象看本質,強調認識的深化與拓展。我們說以人為本具有發展的本體論意義,就是指它突破了發展的“物”的表象,揭示了“人”是發展的價值主體,從而極大地深化了對發展的認識。具體來說,就是在現實中,人們往往從“物”的層面認識發展問題,用物質增長的現象、經濟領域各種統計數字和指標,來闡釋和解讀發展,結果出現了經濟活動中的短期行為、經濟和社會“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問題、生態環境遭到破壞甚至危害人的生命的重大生產安全事故和食品安全事故;而科學發展觀把“人”作為發展之“本”,要求我們在認識發展問題時不能“見物不見人”,不能簡單地從物質角度觀察、衡量和評價發展問題,不能為了一時的經濟增長而損害人的權益和子孫后代的利益。這就凸顯了“人”在“物”的現象之上的發展價值定位。

把“人”作為發展之“本”,揭示了發展的最初根源和最根本的實體。任何事物都有最初的根源和最根本的實體,也就是事物的本原。我們說發展首先是生產力的發展,但發展生產力的原動力又是什么?生產力中首要的、能動的因素又是什么?這都需要進一步揭示。科學發展觀把“人”作為發展之“本”,正是在發展哲學上進一步揭示了生產力的本原,即把滿足人的多樣化需求作為發展生產力的原動力,強調人是生產力諸要素中首要的、能動的因素。事實上,加大對“三農”投入力度,建立和完善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提高城鄉居民的收入水平等,既具有社會學意義,也具有經濟學意義,是擴大內需特別是國內消費需求,從而推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必要舉措。通過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優先發展教育,普及科學知識,開展全民健身活動等,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更是增強人力資源優勢、推進人才強國戰略的必然選擇。

把“人”作為發展之“本”,抓住了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當代中國的主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認識當代中國的發展問題,必須深刻認識當代中國發展本身所固有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屬性。這一本質屬性決定了當代中國發展的目的、動力、面貌、途徑和結果,并使當代中國的發展不同于傳統社會主義的發展,不同于資本主義的發展。發展是國際社會共同的課題。不同的發展理念、發展道路、發展模式,實際上反映了不同的發展本質。前一階段,西方學者率先提出了“北京共識”和“中國模式”,用以區別于“華盛頓共識”和“美國模式”。隨著美國次貸危機的爆發和不斷演化,我國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國際影響力,都進一步明顯增強。在這種背景下,我們尤其需要進一步深化對當代中國發展本質的認識,并圍繞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進一步完善具體的發展舉措。應該說,科學發展觀把“人”作為發展之“本”,正是在發展哲學上反映了當代中國發展的本質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體現了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和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統一。

把“人”作為發展之“本”,明確了黨委、政府推進發展的根本出發點。我們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各級黨委和政府通過制定大政方針、出臺具體措施,推進改革開放和各項建設。對于黨委和政府來說,在推進改革開放、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在制定政策、出臺措施時,有一個根本依據的問題,也就是根本的出發點問題。特別是在經濟體制變革時期,社會結構、利益格局的多元化特征明顯,如果各級黨委、政府所制定的政策,所出臺的措施,不能得到最大多數人的普遍認可,就會直接影響人民群眾對黨和政府的信任,進而影響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進程。所以,準確把握制定政策、出臺措施的根本依據,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政府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既是發展實踐中的工作命題,也是反映黨和政府關于發展的根本立場、觀點、方法的哲學命題。從這一意義上說,科學發展觀把“人”作為發展之“本”,正是在發展哲學上明確了黨委、政府推進改革開放、現代化建設的根本,即從人民群眾的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