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考察黨委心得體會
時間:2022-01-14 08:38:00
導語:學習考察黨委心得體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到上海后確實讓人大開眼界,無論從觀感上還是從心理上都沖擊很大,真有點目不暇接的感覺。上海是全國人口、產業、財富最密集的地方,是中國經濟最發達、GDP總值最高、高樓密度最大、進出口貿易額最多的城市,這里有中國最高電視轉播塔―――東方明珠電視塔、最高兩座建筑―――環球金融中心和金茂大廈,其中環球金融中心是世界最高建筑之一;正在建設的有世界最大的深水港洋山深水港、最長最寬的跨海大橋東海大橋…,還有很多。比較上海后有許多先進經驗想學來,但細尋思后,感到基礎和規模不一樣,有些確實是想拿來,卻“心有余而力不足”。還是那句老話“橘生淮南為橘,生淮北為枳”,例如參觀浦東市民中心(相當于我們這里的行政大廳),看到人家的多媒體市政管理上,確實是高效、便捷,但人家的高科技監控和豐富的人力資源、厚重的財政投入,是我們延邊短期內可望而不可及的,今后,真是我們要努力追趕的方向。物質上趕不上,我們就學一學人家思想上的先進之處。上海市委黨校的申林老師說,上海之“大器”來源于上海人之“琢小”。過去常嘲笑人家上海人“小氣”,但現在要看到另一方面的表現是:做事謹慎、精細,守規則、重效益。上海的許多大事情,是精明的上海人一點一滴的從小處做起的。例如現在上海人的整體文明素質較高,但這些高素質的養成是從不吐痰、不闖紅燈等“七不”小事抓起的;我們在上海市委黨校學習,感受到著名的錦江飯店管理經驗(上海市委黨校整個后勤和對外服務全部外包給錦江飯店集團,沒有后勤人員),就是規范、細致的管理,僅是房屋打掃上就制定了二十多條量化的規定;外地客商講:和上海人談項目、簽合同很艱難,但一但定下來后,執行起來又會很順暢圓滿,因為人家各個細節都研究好了,按規矩來,就沒有一點問題。上海市委書記俞正聲曾說過:“上海人做事太慢,但做起來又真好,如果是又好又快就更好了。”所以上海人現在的“小氣”,更應理解為先進的理念、科學的分析和精細的管理。相反,東北人做事有魄力,比較“大氣”,但實施起來總是不盡如人意,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其中原因,可能就是“小”的功夫做的不夠,執行起來總會有考慮不周的地方。在這里引用汪中求《細節決定成敗》的一段話:“企業的成功與否,固然有戰略決策方面的原因,但更在于決策后面的小事情是否做的足夠好,是否能把這些決策真正細化、推行下去。”不論是行政工作還是治學何嘗不是這樣呢!這點對我和學員們很有啟發意義。
對井崗山的感受
井岡山是老革命根據地,是任何一名中國共產黨員心儀神往之地。一踏上這塊紅色的土地,我心中就不由得升起一種景仰、崇拜之情。這里就是中國革命的搖籃,是中國無產階級革命的重要轉折點,當年在這里的三灣改編掃除了部隊中舊軍閥的不良習氣,清除了思想動搖分子,純潔了隊伍,實行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部隊里建立起黨的基層組織和士兵委員會,確立了紅軍戰勝反動派武裝的精神和制度基礎。同志在這里清晰地回答了:“紅旗到底打得多久?”的問題。在八角樓的油燈下,同志結合斗爭實踐,重視遇到的新情況和新問題,堅持從實際出發,大膽地作出新的概括,發展了無產階級革命的斗爭理論和實踐經驗。和就是在這里勝利會師組建了紅四軍,壯大了革命隊伍,并由此出發,輾轉中國,建立了人民政權。他們在這里總結武裝斗爭經驗,概括出了“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的游擊戰十六字決。以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從中國的實際出發,在國民黨政權統治比較薄弱的農村發展武裝斗爭,開創了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城市和全國政權的道路。
在井岡山期間確實感到當地群眾為革命付出甚多,當年國民黨反動派對根據地實行了“房子要過火,石頭要過刀,人要換種”的殘暴扼殺政策。在兩年的革命斗爭期間,紅軍戰士共犧牲了4.8萬人,有名有姓的只有1.5萬人,這相對當時井岡山地區一二十萬人口來說比例是相當高的。當時的革命條件極其艱苦,紅軍在著名的黃洋界保衛戰中用的主要武器是大刀長予、滾木擂石,僅有三發炮彈,其中還有兩顆是啞彈,幸好最后一顆炸在了敵人的指揮部上,嚇退了敵人。糧食嚴重短缺,同志和妻子賀子珍同志與一般戰士一樣吃加糠糧食,吃煮野菜。賀子珍同志生產后,沒有糧食吃,只能吃沒有加鹽的清水煮竹筍,以致紅軍提出的口號中就有“打倒資本家,天天吃南瓜”。為了解決糧食問題,紅軍經常在坡度60度左右、長達4.5公里的山路上挑糧,軍長也主動參加挑糧,戰士們看到同志40多歲還要指揮戰斗,擔心他過于辛勞,就將他的扁擔藏了起來,就有了《的扁擔》這段佳話。我們也體驗走了一段挑糧小道,真正感受到了當年紅軍的辛苦。當時反動派對根據地封鎖甚嚴,紅軍醫院缺醫少藥,紅軍就用草藥和竹鑷子、木工鋸代替西藥和醫療器械;部隊極缺食鹽,紅軍用老墻土熬制又苦又澀的硝鹽代替,電影《閃閃的紅星》中送鹽這段故事原型就是根據當地一名婦女干部為紅軍送鹽的故事改編,這位婦女干部在第四次送鹽時被敵人發現后殺害了。根據地正是這艱苦的環境和惡劣的條件,磨礪了紅軍指戰員的意志,形成了偉大的井岡山精神。如今的井岡山已沒有昔日的血雨腥風,這里成為全國的革命教育培訓基地和紅色旅游區,每年來這里參觀學習和旅游的人員絡繹不絕,到處是一片繁榮景象。但保存下來的革命遺址,四處傳送的革命英雄事跡,仍使我們聯想起那硝煙彌漫、血雨腥風的戰爭歲月,紅軍戰士們前赴后繼、英勇戰斗的感人場面,體會到革命的艱辛和勝利成果的來之不易。正是在“堅定信念、艱苦奮斗,實事求是、敢闖新路,依靠群眾、勇于勝利”的井岡山精神指引下,中國革命星星之火,終成燎原之勢。在課堂上,鄧力群老先生曾說:“上井岡山偉大,下井岡山也偉大。”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時期,偉大的井岡山精神永遠不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有絲毫褪色,它巨大的感召力和持久的生命力,將穿透時空,隨著時代的進步而放射出新的光芒!
在上海,培訓班全體帶班干部、教師和學員真切地感受了延邊與上海的巨大差距,認識了我們與發達地區相比存在的思想觀念、政策規定和方式方法等方面的不足和落差,思考了回到延邊后怎樣將先進經驗結合到自己的工作中,如何創造性地開展工作來追趕先進等問題,經歷了一番“頭腦風暴”;在井岡山,每名學員都體會到了老一輩革命家堅定的理想信念和無私的奉獻精神,無不為之感動至深,大家對井岡山精神有了由感性到理性認識的升華,真正地凈化了心靈,振奮了精神,堅定了信念。學員們如此評價此次學習考察過程:一路走下來,大家開拓了眼界,學到了知識,鍛煉了黨性,磨練了意志。這段時間沒有虛度,無論從思想觀念、黨性修養還是理論知識,甚至身體素質上都獲益匪淺,有了顯著的提高。
- 上一篇:州縣級干部培訓班學習體會
- 下一篇:采購員工作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