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三農工作學習心得體會
時間:2022-09-20 10:57:00
導語:干部三農工作學習心得體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是學工程的,畢業(yè)后從事的工作與農村的關系也不大,平時除了聽同事、朋友說些農村見聞,對“三農”工作沒怎么了解。前幾年看到李昌平在給總理的信中說“農村真窮,農民真苦,農業(yè)真危險”,倒是想了解了解“三農”工作的實際情況。2010年,我和團縣委的同志一同在乍洋鄉(xiāng)水碓村“奔小康”,對“三農”工作有了一些感性認識。今年,市里決定在全市抽調青年干部到基層掛職鍛煉,我又被抽調到鄉(xiāng)村掛職,讓我有更好的機會了解“三農”工作。
我掛職的村是鄉(xiāng)村,位于縣西北部,北與交界,是個十分偏遠的山村。通過一段時間在村里,與農民直接接觸后,我對“三農”工作有了進一步了解,也更有感觸。
讓農民拿不起又放不下的農業(yè)
雖然我縣近年來工業(yè)得到了長足發(fā)展,但從人口和經濟的來說,應該說主要還是一個農業(yè)縣。發(fā)展好農業(yè)帶頭占全縣人口80%的農民的富裕。從全國來說,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重點和難點在農村,對特哈來說更是如此。農業(yè)是一個特殊的產業(yè),既是國計民生穩(wěn)定的基礎產業(yè),又是一個要面對諸多風險的產業(yè),不僅要面對自然災害的風險,還要面對市場風險,而且由于生產周期長,面對的市場風險遠比工業(yè)產品要高得多。談起農業(yè),大部分農民顯得無奈。我縣是個山區(qū)縣,從農業(yè)的比較優(yōu)勢來說,易于實現(xiàn)機械化作業(yè),需要規(guī)模經濟的產業(yè),我們是劣勢,我們的優(yōu)勢應該在于勞動密集型的產業(yè),如我們大力發(fā)展的藥材、茶葉等。
要提高農業(yè)的效益,只能是走乍洋有機茶葉那種高投入高產出的路子。但是沒有龍頭企業(yè),農民自身如何發(fā)展這種高效農業(yè)?而情況就是由于這些有機、綠色食品農產品要求較高,品牌樹立不易,這些企業(yè)不會貿然擴大訂單農業(yè)規(guī)模。其實很多農村的農民也盼望著能發(fā)展訂單農業(yè),但是卻很難很難。雖然難,這卻是特哈農業(yè)的發(fā)展方向,是特哈農業(yè)的出路。
從村的農業(yè)來看,效益不高,但是拋荒地與外出人口并不成比例,大部分農民在農忙時會回到村里種上糧食。之所以放不下這低效的農業(yè),農民們談起了外出打工的艱辛。由于所受教育不高,大部分缺乏良好的勞動技能,只能是到建筑工地打打小工、踩三輪車,收入來源不穩(wěn)定,他們要為自己留條后路。這也為我們服務農民指出了方向。
在村里與農民接觸久了,深感農民純樸、善良。原省政府副省長曾在村掛鉤幫扶了5年,為村里修通了公路。至今村里的群眾談起來,還念著共產黨好。一位老大爺說起潘副省長,直念著“那是個好官哪,下著那么大的雨,他還跑了那么遠的山路到村里來。以前哪見過那么大的官到我們村里來,還到我們家里去,還幫我們建公路,好人哪!”說到中央今年出臺的一號文件,群眾打心眼里高興,都說黨對農民好。農民都說“自古沒有說還要交‘皇糧’的,現(xiàn)在中央關心農村,連這都不用交了,種糧還有補貼,還不會富裕,只能怪自己。”今年,村里的糧播面積擴大了60多畝。
村總共戶人,其中戶人外出經商、辦廠、打工。其實,一般情況下住在村里的只有人,最少的時候只有多人。一些媒體曾經形容偏遠的農村,剩下的是61、38、99部隊,獨缺54部隊。其實在,連61、38部隊也沒有,留在村里的,用群眾的話說,一類是老弱病殘,一類是沒本事的人。年青人不愿留在村里,也不愿回到村里,他們說的最現(xiàn)實的一件事是,回到村里連老婆也沒得娶。他們現(xiàn)在最想的是,政府能有優(yōu)惠政策讓他們能在城關建房子。其實當前農村的這種情況也是合理的,它是勞動力優(yōu)化配置的一種表現(xiàn),也是推進城鎮(zhèn)化進程中必然出現(xiàn)的,我們能做的,就是要如何引導好。
與農民接觸久了,發(fā)現(xiàn)了一個農民看似矛盾的地方。地處偏遠,自然條件比較惡劣,群眾原來與外界接觸比較少,受教育程度也不高,但是村民外出的很多,而且外出的戶中有戶在城關建了房子,說明他們大部分在外面過得不錯。我們直覺上一般認為近郊的村子農民外出似乎更方便,但事實上近郊的如際頭、下村等村的外出人口比例并不算高。而英山偏遠的王社等村外出人口也很多。這只能歸因于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山區(qū)有個好處就是不容易餓死人,所以戰(zhàn)亂之時,大家喜歡往山區(qū)跑。而易受自然災害的地方,如浙南平陽等地的群眾的憂患意識比較強。特哈人愛說“天下絕收,特哈半收”,安穩(wěn)于餓不死,缺乏雄心,受外界刺激比較少,更容易安于現(xiàn)狀。近郊村子的狀況就是這樣,自然、區(qū)位條件比較好,容易發(fā)點小財,也就更不愿放棄農業(yè),缺乏創(chuàng)業(yè)所必需的破釜沉舟的勇氣。而外出的人口中,有些自己搞剪刀廠,有些開店鋪,有些更是到外地跑生意。雖然他們由于素質與機遇所限,還沒產生什么大富翁,但我們是不是應該從梨坑人身上學到點什么。
亟需扶持的農村
農民說起眼前之急,一般離不開“路”。農村基礎設施落后是農民反映致富的主要障礙。他們認為當前電已經沒問題,路、水、電視是他們關注比較多的。的確,到的路,1996年在副省長的支持下修建,由于長年失修,目前路況很差,多處路基塌方,窄的地方只能讓吉普車勉強通過,路面坑坑洼洼,只要略有小雨,就無法通行。說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一些出來長了見識的村民有自己的看法。他們深知基礎設施的重要性,村里修路等他們也愿意出錢。不過他們還是認為城鄉(xiāng)二元格局比較明顯,他們認為在城關,居民只有在自己住的巷子等硬化時才要出錢,道路建設等,全部由政府投入。他們也對近年政府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懷感激之情,但希望政府能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再加大些投入,減少村里自籌資金的比例。今年政府加大農村公路硬化和人飲工程建設力度,群眾很歡迎,他們也正積極集資,準備將路基再整修一下,爭取明年硬化。
在了解情況中,村民還反映了“三怕”:一怕病災,二怕野豬,三怕天災。的確,現(xiàn)在農村返貧的人口當中,大約有10%是由于病災引起的。而且由于現(xiàn)在醫(yī)療比較昂貴,只要家庭中有一個人生一場大病,一般這個家庭就要返貧。群眾認為這些人不是因為懶才窮,也就是不是他們認為“沒得救”的人,他們很希望政府能有一些幫扶機制,讓他們有重新發(fā)展的機會。對野豬,群眾一般是恨,又無可奈何,現(xiàn)在對野豬不允許隨便獵殺,農民也沒有獵槍。所以他們只能寄希望于政府有關部門能統(tǒng)一組織一些獵殺行動,減少野豬數(shù)量,讓農業(yè)少受點損失。怕天災,不僅因為農業(yè)本身是一個抗自然災害能力差的產業(yè),而且因為現(xiàn)在許多農村的農田水利設施毀壞嚴重,而包產到戶后,組織農民興修農田水利比較困難,特別是梨坑外出人口多,組織起來更加困難。薄弱的農田水利設施進一步削弱了農業(yè)抗自然災害的能力。除了“三怕”,他們還對農業(yè)結構調整也是充滿了迷茫。不知調什么,即使知道調什么,也不知如何調,就是當前大部分農村的情況。幾年來,他們也嘗試了一些新品種,如花菇等,但都沒多少收益,或因市場、或因技術、或因沒人收購。他們很希望政府在農產品銷路是能有些更有力的服務。
- 上一篇:銀行分處理工作人員個人總結
- 下一篇:基層水利工程質量的強化與提高